首页 名人 正文

莫言代表作品人物角色

莫言把红高粱里的九儿写的太夸张了吧?我认为《红高粱》内九儿的描述并不夸张。莫言写的《红高粱》小说我没有看过,题主认为文章里的关于九儿的描写过于夸张了,有可能被观众认为对九儿是夸张描写的部分,许多人会认为作为一个弱不禁风的弱女人不可能拥有那么大胆量和决心,她知道只有自己拼着一死才能救下余占鳌的队伍和儿子,人们除了认为一个女人不可能拥有那...

莫言代表作品人物角色,莫言把红高粱里的九儿写的太夸张了吧?

谢谢悟空邀请!

大家好!

不!我认为《红高粱》内九儿的描述并不夸张。

莫言写的《红高粱》小说我没有看过,但是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看过,那一段时间对于我来说一直都是很紧张不够用的,但是这个《红高粱》电视剧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扔下手中的事情零星地看了那么几集。

题主认为文章里的关于九儿的描写过于夸张了,我认为没有夸张之嫌。

有可能被观众认为对九儿是夸张描写的部分,也许是电视剧要结束时,九儿在一望无际的高粱地中,用歌声引开形成包围圈的日本鬼子,然后引燃了整堆“三十里红”好酒,烧死了日本鬼子,从而救下余占鳌和儿子豆官,以及俊杰一帮兄弟。

许多人会认为作为一个弱不禁风的弱女人不可能拥有那么大胆量和决心,竟然为了丈夫、儿子以及同志而甘愿去死。但是假如设身处地地想想,这种可能性的确是存在的。

因为当时日本鬼子士兵已经对余占鳌所部形成了不可逾越的包围圈,所幸还有望不到边的高粱作为掩护,当时余占鳌已经身负重任而昏迷不醒,撤退时都是手下抬着行走,因此撤退的速度过于缓慢而被日本兵追上包围了。

在撤退的队伍中,只有九儿知道高粱地里藏着成堆的“三十里红”好酒,大家知道,度数高的白酒点燃之后是会发生爆炸和燃烧的,当时九儿已经意识到了,假如不能引开日本兵想要全体安然撤退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伤员众多、人困马乏造成行动速度过于缓慢。

九儿这样的女人纯属性情中人,她爱余占鳌,她爱她的一双儿子,她爱那一片生她养她的土地,她热爱生活,但是这一切全都毁在了日本人的手中,是对亲人痛彻肺腑的怜悯和对日本鬼子刻骨铭心的恨,使她生出了那种伟大决定。她知道只有自己拼着一死才能救下余占鳌的队伍和儿子,所以她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

实际上除了九儿去引开追兵之外,再没有更好的人选了,因为九儿熟悉地形,而且还是女人,有可能日本人不会开枪,但是日本兵还是向她开枪了,这时九儿点燃了成堆的白酒促成了大范围的燃烧和爆炸。

人们除了认为一个女人不可能拥有那么大的胸怀,肯去为别人牺牲之外,也许还认为九儿一直不肯跟随余占鳌去组建家庭,而觉得对九儿的人品描写有些夸张。因为九儿真心实意地爱着余占鳌,并为他生了两个儿子,按理说走到那个地步的女人怎么可能不跟随自己的男人去呢?

我认为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那是在封建制度、封建思想流毒还没有完全被清洗清楚的年代,那是完全有可能,所谓“好女不二嫁,二嫁不好女”,九儿是那个年代出生的女人,应该会受到这种思想的毒害。

她能够不顾一切地同余占鳌结合,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已经是相当不错了,正像她自己对余占鳌所说的“我跟你走,我算什么?”是的,假如九儿跟着余占鳌走了,那么她只是一个土匪婆,守着单家的家业,她好歹还是一个少奶奶呢。

可能大家认为《红高粱》之中的九儿塑造还有许多夸张的地方,不过我怎么看着觉得非常真实呢?你们说呢?

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莫言作品争议有哪些?

别看莫言获奖后风光无限,其实他早年间也曾受到过很大的争议,他的一部小说曾因为尺度过大而遭到了批判,并且不准备出版,这部作品就是莫言的代表作——《丰乳肥臀》

这部作品是莫言献给大地的作品,更是献给逝去的母亲的作品。在卷首语上,莫言写着这样一行字: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

由于感情浓厚,所以文章的内容比较猛烈,在出版之后更是遭受了不小的争议。1996年,杂志《中流》连续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对《丰乳肥臀》进行了大规模的批判,有作家批判其为肮脏的垃圾文学,著名作家魏巍更是批评其为“世风如此,江河日下”。

随着时代的发展,《丰乳肥臀》的文学性已经得到了证明,成为莫言的代表作。

莫言为什么能拿诺贝尔文学奖?

不了解诺奖评选隐性规则的人,往往认为莫言因为“丑化”中国人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是无稽之谈。

诺贝尔文学奖只颁给“反体制”的作品。

从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来看,这些作家都多多少少地反对其所处社会的体制。莫言的获奖也是满足了这一特点,从其《生死轮回》中以各种非人视角观察人类社会到《酒国》中扭曲世界里的光怪陆离,甚至“红高粱系列”里描写八路军“恰好”出现在土匪和敌军同归于尽的节点上等一系列情节,来反抗前一个时代的体制问题。

其实莫言并不是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在2000年,法籍华人高行健以小说《灵山》摘得当年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从时间来看,小说《灵山》写于1982-1989年,而高行健加入法国国籍是在1997年。因为特殊原因被中国文学史拉黑,并没有过多宣传。其《灵山》也是反对当时体制的,试图让“个体”的人摆脱政治束缚,形成自我中心,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孤独与脆弱。

类似的获得或有机会获得诺奖提名的中国人还有鲁迅、巴金,都是曾反对当时体制的知名作家。

莫言获奖之前并非籍籍无名。

中国文学因为汉语的特殊性,使其长时间徘徊在世界文学之外,原因很简单,汉语太难掌握了,最艰难的是有些词汇根本没有办法翻译。比如《红楼梦》里贾母丫鬟“鸳鸯”,翻译出来就是“会飞的鹅”,这对中国文学是不公平的。

这也导致了西方认识的中国作家并不多,恰巧莫言就是一个。莫言在中国文坛出名时间并不长,八十年代之后中国文坛四分五裂,很难有一个被大家所推崇的作家。莫言在社会民众之中更是没什么名气,如果没有这一次诺奖,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位作家。

但是,莫言在西方却是大名鼎鼎,其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多次斩获国际奖项。甚至有人说,莫言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个作家,这也是有道理的。

所以,要选一个中国人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肯定要选一个被大范围人群所熟知的,于是莫言就成了不二人选。

诺贝尔文学奖更青睐于流行的文学思潮,和中国人的审美格格不入。

莫言、高行健等人的作品在艺术上都是属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在文学上又称为“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这一类作品最大的特征是“看不懂”。莫言等人的作品还算是有可读性的,其他如马原、残雪等人的作品受这种思潮影响更深。

但中国人不太接受这种风格的作品,因为历史的丰富,人情的练达,我们更喜欢一些具有烟火气更贴切生活的作品,所以看这些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作品时往往会感觉烦闷。

莫言的获奖同样是我们国家强盛的体现,背后有着政治的博弈。

曾经,亚非拉民族的语言在历史上被视为落后文化的代表,这些语言写成的作品是不会获得诺奖的。像泰戈尔获得诺奖的《吉檀迦利》,用英文写成,被算在了英语文学里面。

现在中国的强盛,使得我国的文化地位提升了,汉语文学的重要程度日益增高。这是莫言能获得诺奖的先决条件。

而与莫言同期角逐诺奖的是一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很有名气,被誉为多年诺奖的陪跑者。2012年莫言获奖的时候正好是钓鱼岛事件持续发酵的时间点,中日关系几度达到冰点。在这一时刻,选择中国作家还是选择日本作家,背后的意义也有了不同。

但打铁还需自身硬,莫言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除却历史等因素不提,与他是一位优秀的作家脱不开关系。

莫言母亲为什么写父亲和爷爷?

莫言小说母亲中,也写了父亲和爷爷。

1)从内容上说,是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

2)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

3)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4)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母亲主要内容概括分层?

文中描写了一个平凡的农村母亲在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困苦时,仍然有着乐观积极,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和精气神,即使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也会适而生存,从不抱怨的精神。这种生活态度和思维状态一直深深的影响着作者。

赏析:

在极为艰苦的年代,莫言的母亲没有像其他普通家庭的父母,采取今天看来过激,而那时却极为平常的方式对待孩子。因为饥饿无力,莫言失手将热水瓶打碎,——孩子的不慎,犯下了在那种年代,那种条件下几乎不可饶恕的错误,而母亲并没有打骂和斥责他,只是“从口中发出长长叹息”。那一声长长的叹息啊,包含了母亲多少的痛惜和无奈,又包含着对子女多少的怜爱与宽容。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但他的母亲却做到了。相信莫言一定不会领会到母亲当时所有的内心感受,但他一定朦胧地意识到了,所以这件事成了他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

母亲承担着生活的重负,但她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她的承诺就是她面对苦难时的勇气,“我”认为终将永远伴随着自己永远激励着自己。母亲教育我要在困难面前勇敢的活下去,贝鲁特老太太深化了这一精神思想,父亲和爷爷又告诫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补充,使文章内涵更深刻。这些人物相互映衬补充,都为我树立了榜样,也让我体察到人性的复杂与单纯,使我看到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艰难岁月里母亲辛勤劳作的情景给我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有声色的生活经历给我的思想上带来深远的影响,影响了日后文学形象的塑造,也决定了日后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莫言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谢邀!

大学时,读莫言先生的《透明的胡萝卜》、《红高粱家族》,曾将莫言先生这两本小说中的奇幻场景和许地山先生《命命鸟》中的佛光进行对比,发现有着一定的共通点。

但是同也不同,因为许地山先生的作品中宗教色彩较为浓厚,比起莫言先生的小说,更加能吸引那时的我。

后来莫言先生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个大奖,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资源,社会上出现了莫言热,甚至有些家中有孩子要高考的家长,还到高密去拔了莫言家的萝卜,希望儿子吃了可以金榜题名,幸亏法制健全,不然莫言先生一把老骨头,可能经不住如此热情的折腾,估计下场要惨过美男子卫玠。

这些吃了萝卜的孩子,最终是否金榜题名了,不得而知,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了那段时期的莫言真的很火。

书店也乘热打铁,出现了《莫言文集》、《莫言小说集》等各种集,莫言先生的小说被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后来陆续看了莫言先生的《檀香刑》、《蛙》、《生死疲劳》、《酒国》,前些日子看了《老枪宝刀》、《丑兵》,发现莫言先生的小说,确实有独到之处,至少这个《丑兵》是很多作家所写不出来的。

莫言先生的作品,尤其以《檀香刑》给我的震撼最为真切,刽子手对于生命的麻木,至今想来都有一种阴森之感。(《丰乳肥臀》由于个人原因,实在是看不下去,因为人物多且杂,看着很累。)

莫言先生作品: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原创,转载注明,盗用必究】

2017年10月11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