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爱情诗的代表作品主题,诗经的六议?
《诗经》六义:《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六义”进行了划分: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诗经里的爱情故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后世的很多爱情诗,浮艳而做作,在文学价值上远远不及《诗经》。
《诗经》中描述的事情跨越时间很大,达五百多年,整体来说,周代婚姻恋爱的习俗是一个由开放到保守的过程。
古代爱情诗的意象有哪些?
1, 燕子:喜欢成双成对,因此为古人所青昧,照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可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渴望比翼双飞,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先秦佚名《诗经·邶风·谷风》:“燕尔新婚,如兄如弟”意思是新婚如双燕般快乐,亲兄亲妹不能比。南北朝萧衍《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意思是伯劳东飞燕子西去,黄姑和织女时而相见。
2,杜鹃(于规、杜宇、望帝、伯劳、布谷、鹧鸪):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因思念情人不幸身死,魂化为鸟,暮春啼叫,声似“归去!归去!”以至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人心腑;其情人亦化为布谷(鹧鸪),悲鸣声似“哥哥,哥哥!”。杜鹃鸟凄厉的鸣叫,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如唐代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意思是我心如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如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宋代陈梅庄《述怀》:“一片愁心怯杜鹃,懒妆从任鬓云偏。”意思是一片愁心更怕看到杜鹃啼叫,懒得梳妆,任云鬓偏在一旁。
3,青鸟、鸿雁(雁、雁字、飞鸿、惊鸿);这是能培离人传送消息的鸟,青鸟是传说中西王母的信使。
如唐代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意思是蓬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唐代李白《相逢行二首》:“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意思是愿托王母的三青鸟,为我捎去相思的思念信。
4,红豆:相思之物,代表相思。
如唐代王维《相思》中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意思是鲜红浑圆的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知又生出多少?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集,小小红豆引人相思。
五代牛希济的《生查子·新月曲如眉》:“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意思是不忍心看红豆,满眼都是相思泪。
5,比日鱼、鸳鸯、比翼鸟:比喻恩爱夫妻或情人。
如唐代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意思是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两汉曹植的《送应氏二首》:“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意思是我多希望化成比翼鸟,与你展翅一同飞翔。
文学名著中对爱情的代称?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燕子: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蒲苇、磐石:蒲苇很柔韧,而磐石很坚固,这两者一般用来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与执着。
茅草:在《诗经·邶风·静女》中的“彤管”和“荑”都是指茅草,是古代的爱情信物。
除了上林赋还有什么表达爱情的?
《卜算子》《诗经·邶风·击鼓》《上邪》《蝶恋花》《鹊桥仙》《雁邱词》。
抄上林赋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执着。
因为上林赋这篇文章,足足有4184个字,正常人根本没有耐心将它完全抄完,而彻底写完的人足以见得对于这份爱情究竟有多么的执着。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就有了这样的一个简单的美好的故事,希望能够通过坚持获得真爱。
诗经重点六点?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笙诗:
又称“六笙诗”,是《诗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诗的合称。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用笙演奏,因此而得名。自汉代以来。这六篇诗都有目无辞,《诗经》三百零五篇不将其计算在内。
风、雅、颂:
《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指音乐曲调,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l篇,小雅74篇,“雅”诗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较舒缓,“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赋、比、兴:
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朱熹《诗集传》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六义说:
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源于《周礼》中的一段话。《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曰雅,六日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风雅:
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诗歌创作原则,确立在《诗经》时。“风雅”不是指“风雅”体裁,而是指体现在《诗经》“风”、“雅”中的艺术创作精神.即诗歌创作的高尚意义和严肃性。《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情感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的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
比兴:
《诗经》“六义”中的二义。“比”,一般认为它是《诗经》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相当于比喻修辞格。“兴”,朱熹认为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并说“诗之兴多是假他物举起,全不取义”。《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两义,各家所论虽或偏重社会内容,或偏重艺术表现,但都将比兴理解为与直接叙述描写相对立的,借比喻、象征等手法对某一特定内容所作的曲拆委婉的表达。“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四家诗:
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前三家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东汉。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
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就足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