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代表作品和人物,富有哲理的诗?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用这句诗来形容今日之青年,一点不为过。看似日落残阳,其实霞光炫彩,充满生机!
这句诗字字珠玑,每每读来都觉满口留耳。仿佛看到了一个风流倜傥、桀骜不驯、英姿飒爽的青年在向我走来!一个匆匆过客,远方水天相接之处茫茫缈缈......
此句中,鸟是有生命的,而天空和云霞则是无生命的。诗人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描绘了一幅色彩协调、动静搭配的彩色图画。在辽阔而浩渺的景色背景下,孤鹜和秋水看起来比较远,诗中将“远”的概念发挥到了极致,把孤鹜所在的地方向着极限推演,那里正有落霞,把秋水延伸的长度向着极限推演,那里正是天空。
晚霞长空亘古常存,而孤鹜则只是一个匆匆过客,给人一种永恒和短暂的感触。“孤”鹜与“落”霞齐飞,一只“孤”鹜,缘何而孤?飞向那里?……令人顿生情思。“秋水共长天一色”,远方水天相接之处,茫茫缈缈,那里是王勃的心绪所在?那里景色又如何?……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大自然是充满诗意的。不论旭日升、明月出、落霞红、潮汐起,抑或姹紫嫣红百花开,鸟兽为了生存而奔波。年青人在登高的旅途中只有不断从危机中寻求光明,从失落中学会自我欣赏,从平淡中发现亮点,才能将江景一览无遗!
陶渊明李白杜甫李商隐苏轼?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赏析一首李商隐的代表作,以便了解李诗的风格,为回答问题作个参考吧。
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时难别亦难”,唯其相见之不易,故而离别之尤难。诗以“别”字贯穿全篇,起笔如异峰突起,毫无铺垫,也无叙述,就把相见亦“难”而离别更“难”这一结论置于读者的面前。语句浅显,却耐人寻味。诗人在一句诗中连用两个“难”字,虽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但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给人一种回环往复地吟咏离别哀伤的感觉,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深沉和缠绵了。同时也奠定了全诗“黯然”的基调,营造出了离别伤感的情怀与气氛。
何以“百花残”?“东风无力”也。仅就这一句“东风无力”就把读者带进了“似水流年”,“青春易逝”的痛苦境界中去了。百花如此,人何偿不是如此。故而含有对身世遭逢,人生命运的深深叹惋,令人不禁为之嗟叹。
接着,诗人巧用比喻,用“蚕吐丝”,“蜡流泪”设喻,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如用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人离别的痛苦如同蜡泪成灰终生以随。巧用谐音,用“丝”谐音“思”。并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富含哲理,耐人寻味,成就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表达坚贞不渝爱情的千古名句。
晓妆对镜,抚鬓自伤,青春不再,逝水常东,怎能不悄然心惊?如此良辰,独自苦吟,月已转廊,岂不觉月光寒之理?此寒,为“心境”所造,为凄冷的月夜形单影只茕茕茕孑立时身寒与心寒的双重寒冷,故心寒顿觉月光之寒,仅此一“寒”字,就让诗的境意全出。一个“改”字传达出无法相见的两人感概青春不再,韶华易逝的痛苦心情,可谓神妙。“晓”与“夜”看似时间,实则写男女主人公无时不在独自孤寂凄清地思念对方。最后,把绵绵不尽的情思试遣于青鸟,希望青鸟前往一探,若果真“无多路”,又何劳烦青鸟去探看呢?诗人反面落墨,正说明此不远者乃实远矣!蓬山万里,青鸟能否带回她的音信呢?实为一个疑问,在此也只是诗人内心的一种希望和愿望,或者是祈祷罢了。而只有这,才是春蚕和蜡烛的终生期待。也只有寄希望于青鸟的探看,才能带回点信息,更进一步突显出“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而,使全诗首尾照应,浑然一体了。纵观全诗,诗人的愁绪是痛苦,失望的,是寂寥,惆怅的,又是缠绵,执着,美好的,诗人在无望的相思中寄寓着希望,而又在痛苦的希望中陷于无望。如此复杂的感情融贯全诗,使全诗营造出恍惚缥缈而又委婉缠绵的意境与情感,让人心颤!
赏析完这首《无题》,现回到问题中来。李商隐,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剧宦官擅权。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其诗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至于李商隐能否单独成一章,应该有答案了吧。这也或许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诗歌有什么分类?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解析✨问:诗歌有什么分类?如果按照音律分类,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如果按照内容分类,可以分为叙事诗、边塞诗、送别诗、咏物诗、田园诗……
但是,穆老师觉得这样的分类比较刻板,同学们也很难记得住。因此,穆老师就用特别的方式让同学们记住。
我们都知道,古代经常发生战乱,离家出走、背井离乡的事情经常发生,穆老师就以“家”为起点,教大家如何记住。
?第一种情况——离开家乡
〖1〗离开家乡,就会有离别,因而产生“送别诗”
〖2〗离开家乡去边疆建功立业,因而产生“边塞诗、战争诗”;
〖3〗倘若建功立业没有成功,郁郁不得志,不免会产生归隐的想法,于是就有了“抒怀诗和抒情诗”;
〖4〗离开家乡,外出游玩,看见美丽的山山水水,就会产生“山水诗”;看见漂亮的动物,就会产生“咏物诗”;看见古建筑,就会产生“怀古诗”。
〖5〗游玩累了,待在荒山野岭里不走了,种种菜,垦垦田,于是产生了“田园诗”。
〖6〗离开家乡后无处可去,到处流浪,四海为家,于是就产生了“羁旅诗”;
〖7〗流浪的岁月总免不了想家,于是便产生了“思乡怀人诗”。
?第二种情况——扎根家乡
〖1〗在家读书,遇到许多难忘的事情,于是就产生了“叙事诗”;
〖2〗读书,可是没考上,感觉自己怀才不遇,于是就产生了“讽喻诗”;
〖3〗在家,年龄大了,不免要婚嫁,于是产生了“闺怨诗”;
〖4〗结婚后,必然会经历生老病死的问题,于是产生“悼亡诗”;
〖5〗在家闲暇时光,坐在苹果树下发呆,忽然一个苹果掉在头上,于是就产生了“哲理诗”。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清楚了吗?加油哦!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夏天作诗最好用什么题材?
夏天,火热的夏季。农谚说:“夏满芒夏暑相连”。在中国,夏季从立夏开始,到立秋结束。夏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也是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阳气达到鼎盛至极的一天,也是阴气开始生长的一天。夏至到来,标志着夜空星象逐渐变成夏季星空。壮美的银河,银河两岸的织女星、牛郎星特别明亮。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喜鹊搭鹊桥的故事,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无限的诗意。古往今来的诗人们,描写夏天的诗句很多,而今天我们讨论的内容是夏天写诗最好用什么题材呢?
一:夏天咏物诗。
小池 南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的这首小诗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诗人笔下的“细”、“柔”、“丰富的情意”,对自然景物的兴趣,清新活泼的笔调,浓郁的生活气息,通过这一首小诗,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了初夏的诗情画意。
二:乐府即事诗是夏天写诗最好的题材之一。
采莲曲 唐·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这是大诗人白居易用乐府旧题描写男女恋情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写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荷花深处飞梭的小船,画面极具动感。后两句转入人物描写,诗人通过对人物细节动作和神情的刻画,将一个少女大胆而含蓄,含羞带笑的鲜明形象展现在人们眼前。自然逼真,意味无穷。
乐府即事诗是古老的诗歌题材,可入乐歌唱。大诗人白居易的这首诗更是以乐府旧题写七绝,尤为珍贵。
秦朝时就有乐府,汉初与秦时乐府,只是掌管宗庙祭祀之乐。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立乐府,制作雅乐、采集民歌。自此,民歌才走进了乐府,乐府开始制乐传唱民歌,教化大众,赋予了乐府诗新的历史使命。乐府民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艺术上清新自然,缘事而发,可使人们察民情、观风俗。俗谚“入什么山,唱什么歌”,即是乐府反映民俗的具体表现。
本诗以浅显明白、通俗易懂的诗句写男女恋情,正是乐府诗自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之外,另一个重大作用,即淳化男女之情,古人不只提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卫风》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借女子之口歌颂男女纯真的爱情,歌颂有良媒牵线合乎礼仪的爱情。“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的爱情。
自诗经以后,歌颂男女纯真爱情题材的诗多出自乐府。莫谓乐府浅显,以人人可知也;莫谓乐府俚俗,实俗中有雅也。更可贵的是士人写乐府诗,盛唐大诗人作乐府诗,赋予乐府诗以近体诗的格律,使乐府诗更加完美。
火热的夏季,写含蓄而火热的爱情。亲爱的朋友,如果你是《采莲曲》中的郎君,“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你该怎么办呢?
建安文学最杰出代表人物是哪几位?
问题:"建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哪几位?…"
《建安七子》指汉末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的合称。
魏文帝曹丕(曹操次子,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在《典论:论文》中,曾经将此七人并举,始有"七子"之名。因主要活动于建安时期,所以后世称之为"建安七子"。(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20〉)
本来,此一时期的文学领袖都是曹家人物,但是在中国文学思潮、流派及其并称中均把汉、魏间的诗人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另列为"三曹",故,谈到"建安文学",准确的说应该是指"建安七子"便是。(因此七人同居邺中〈今河南安阳北〉,所以又称:"邺中七子。")
建安七子,均能文善诗,所作诗文,虽在艺术风格上各有特点切不尽相同,但是因为他们共同经历了汉末的动乱及离苦生活,多于叙述丧乱及感叹身世中,却是吐露了建功立业的报负。
△谈及"建安七子”,首当其冲且最为人熟知的,应该是孔融了。
没错,就是那个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里,四岁就知道让梨的小子!《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即是说的他了。
孔融(153~208) 字文举。鲁郡(今山东曲阜)人。汉末文学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二十世孙。汉末文学家。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后归曹操,任少府、大中大夫等职。
孔融直言敢谏,因触怒曹操被杀。为人恃才负气,能诗而以文胜。其文锋利简洁流畅,既有豪迈之气,也多讥嘲之辞。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把孔融与王粲等相提并论,说其"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加上其祖上太过显赫,故被列为"建安七子"之首。
△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其时,在"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应为最高。
王粲先依刘表,未被重用,后为曹操幕僚,官累至侍中。他年轻时即有才名,深得前辈学者蔡邕(东汉文学家、书法家)的赏识,。
王粲以博闻多识著称,尤以诗、赋见长。其诗语言刚健,词气慷慨。
如其《七哀诗》。"七哀"本为乐府古题,王粲以此为题共作诗六首,今存三首。其中《西京乱无象》如下: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被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其中记述献帝初平三年,关中一带人民遭受董卓部将李傕等纵兵摧残,流徙死亡的惨象,控诉了这些"豺虎"的罪行。
其余两首抒发作者对于离乱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的兵役制度的腐败,以及边地人民的苦难。其表达的感情深刻沉痛,语言朴素明白。
王粲作有《登楼赋》,主要抒写其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因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的思乡、怀国之情及怀才不遇之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也是我国古代抒情小赋名篇之一。
△陈琳(?~217) 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汉末文学家。初从袁绍,后随袁尚,被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徏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与同为建安七子的刘桢、应玚、徐干等,因同染疫疾而亡。)
陈琳所草书檄甚多。其诗作反存四篇,其《饮马长城窟行》写人民徭役之苦,真实生动。
注:《饮马长城窟行》为乐府《瑟调曲》名。长城旁有水窟,可以饮马,故名。后代文人拟作的很多,尤以陈琳的这一首较为有名。
△徐 干(171~218) 字伟长。北海剧县(今山东昌乐县西)人。汉末文学家、思想家。官至五官中郎将文学。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有《中论》、《答刘桢》、《玄猿赋》等。
其《中论》认为:"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
△刘桢(?~217)字公幹。东平(今山东)人。汉末文学家。为曹操丞相掾属。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重名。后人也有以他和曹植并举,称为"曹刘"。但其作品流传很少,内容多为酬答亲朋,抒写个人抱负。
△阮瑀(约165~212) 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汉末文学家。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擅长诗作,善作书檄。其作品留存很少,《驾出北郭门行》较为有名。该诗作借作者与孤儿问答,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制度下的家庭矛盾,表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及对受害儿童的同情。
△应玚(?~217) 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人。汉末文学家。官五官中郎将文学。曹丕称其才学足以著书。(其为东汉学者应劭从子。其弟应璩,三国时期文学家)
编者注:建安七子有数人均亡于汉末的那场瘟疫,等有时间就此题材写一篇,敬请关注。
配图及部分资料源于网络,如侵秒删。
古诗歌是什么体裁?
五言古诗,又秒五言古风,简称“五古”,形成于汉、魏时期。每句字数为五个,每篇句数不拘,不求对仗,但一般遵守“拈二”原则,即每句的第二个字要尽量依照粘对原则。平仄和用章用韵比较自由,可用仄声韵,也可转韵。五言古诗篇幅较短者,一般直赋其情或比兴寄托,较长者可叙事、议论、抒情。风格以高古、雄浑、有风骨为正。
乐府乐府,最初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来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口也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因此,乐府诗是古体诗中依据其源流及与音乐的关系所划分出的一种类别。其字数、句数和格律都没有严格的要求。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又称七言古风。简称“七古”,一般是对七言古诗和歌行的统称。作为古体诗的一种,七言古诗起源于汉代民间歌谣,甚至更早。每句字数一般为七个,但也并不绝对如此,只要诗中多数句子是七个字就可以,每篇句数不拘。七言古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形活泼、体协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较为自由,而且富有极强的抒情、叙事的表现力。尤其是其中篇幅较长者,容量较大,用韵也非常灵活。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近体诗的一种。源于五言古体,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是正格,入韵为变格。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近体诗的一种,源于七方古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至杜甫臻至炉火纯青。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每句七个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是正格,入韵为变格。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即包括五言律绝,也包括五言古绝,前者属于近体诗的一种,而后者则属于古体诗的一种。五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通首比兴,婉而多讽。五方律绝则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押韵均有要求。依据平仄,其定格有四式:首句仄起不入韵式、首句仄起入韵式、首句平起不入韵式、首句平起不入韵式。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即包括七言律绝,也包括七言古绝,前者属于近体诗的一种,而后者则属于古体诗的一种。七绝起源于六朝,太齐梁时期成型,初唐阶段成熟。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其章法往往是一、二句正说,三、四句转折,从而使全诗婉曲回环,韵味无穷。七言律绝则四句二韵或三韵,平仄、押韵均有要求。依据平仄,其定格式有四式:首句仄起不入韵式、首句仄起入韵式、首句平起不入韵式、首句平起不入韵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