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代表作品兰亭序点评,兰亭集序究竟表现了王羲之怎样的生命观?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为什么据说王羲之说让他再写一遍也写不出原来的效果了?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通篇具有“中和之美、自然之美、变化之美、刚柔之美”,以至于后世许多有成就的书法家都在临摹学习王羲之的《兰亭序》,问题来了:为什么据说王羲之说让他再写一遍也写不出原来的效果了?
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一直以来,书法爱好者们对王羲之的《兰亭序》崇拜至极,可以这样认为,自古书家,无人不学王羲之的《兰亭序》,学王羲之《兰亭序》者千千万,却无一人可以超越本尊,就连王羲之自己都无法再写出第一遍的效果,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王羲之的书法造诣高深莫测,说明了《兰亭序》书法艺术变幻莫测,
当然了,“据说”的事情不可全信,可以相信的是,王羲之是在微醉的情况之下一气呵成书写完《兰亭序》的,书写过程中写错了笔画,从而快速涂抹,接着又快速书写,但并非疾速书写,因为他写的是行书,而不是草书,可以肯定的是,王羲之在书写《兰亭序》时,是在极度放松心情的状态下写的,根本就不在乎书写过程中写错笔画,
之所以王羲之再写一遍《兰亭序》也写不出原来的效果,那是因为书法是一门抒情艺术,书法风格的形成,和创作者时下的情感情绪有直接关系,无意识的创作和有意识的创作,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即便是擅于执笔的王羲之,喝酒后与没喝酒时执笔的力度都有轻微的变化,自然笔下的字,力感就不同,
即使王羲之在同样的场景下又喝同样量的酒,然后重新创作《兰亭序》,也依旧写不出同样的效果,或许第二遍书写时,就不会出现涂抹了(因为潜意识会告诉自己不能像上一次一样写错笔画),有涂抹的《兰亭序》和没有涂抹的《兰亭序》书风就存在明显差异了。就算两次有涂抹,但也不可能在同一个地方,如果第二次涂抹是和第一次同一个地方,那么就说明,第二次是在刻意临摹模仿第一次,(模仿和创作是有差距的)这样依旧还是写不出原来的效果。
王羲之兰亭集序反映的是什么传统习俗?
反映的是三月三日上巳节曲水流觞的习俗。
流觞曲水,亦称流杯曲水或曲水流觞,是旧时上巳节的一种饮宴风俗,其大致方式是众人围坐在回环弯曲的水渠边,将特制的酒杯(多是质地很轻的漆器)置于上游,任其顺着曲折的水流缓缓漂浮,酒杯漂到谁的跟前,谁就取杯饮酒。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尽兴为止。
兰亭序的整体风格?
关于王羲之书法的基本风格,历来都有定评。虽说象《兰亭序》这样的剧迹其可靠程度尚有疑问,但对大王书风的继往开来之功,却是无人能予以否定的。《兰亭序》在真伪方面的争执,并不影响它是一本极优秀的学习范本,学习行书以它作为门径颇可收便捷快速之效。
与汉、西晋的其它书法作品相比,《兰亭序》书风的最明显特征即是它的用笔细腻和结构多变,大王以前的墨迹如陆机《平复帖》、吴皇象《急就章》古拙可爱、平和淡怡,颇见内敛之功,但无清雅之巧。存世汉简中倒不乏笔画跌宕纵肆、变化丰富的作品,但在结构上又相对飘散而乏丽趣。王羲之的功劳即在于他把自然的书风引向一个较为精练但又注重技巧华美特征的格局,从而确立了书法艺术强调对审美的主动把握这一时代的基调。在他以前,人们对此是不够重视的。
强调主动追求,强调风格的个性,强调技巧的丰富性,使《兰亭序》、《奉橘帖》。《得示帖》、《丧乱帖》等体现了一脉相承的魏晋式审美风度。对于学习行书的同志而言,努力注重在这方面的追索与体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甚至不妨说,行书之学大王,成功与否的标志即看学习者能否淋搞尽致地、深入细致地把字帖中最细腻的用笔动作和线条效果表现出来。粗率的临摹决然得不到真谛,而丝丝入扣的体察与反映,则是熟练掌握大王书风的第一个步骤。
此无它,因为《兰亭序》本身就是对以前书法作品的高层次发展一一我称之为是从粗到细、从疏到密、从大概到精密、从拙朴到华美的审美发展。在唐人的书论中,大王式的风格被冠以一个纯粹褒义的词:“巧媚”。《兰亭序》等的成功之处正是在于它在当时达到人所不及的技巧境界(当然还有风格境界),它对笔与纸的驾驭能力:那种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技巧,在东晋以前是为人仰慕已久,而在当时也是同辈书家们所叹为观止的,它标志着书法从荜路蓝缕阶段走向艺术的成熟。而我们正是要学习这种成熟,因为我们希望能由此而进入书法(行书)的技巧王国。
《兰亭序》的“巧媚”与它的细腻特征,在与被翻刻的《圣教序》相比时呈现得更为明显。柔软的毛笔与坚硬的刀石相比,后者毕竟会更趋向规范化的处理,而这对细腻而言却是个大损害。由是,学《兰亭》者似乎更应该注意和了解这一特定现象,把握正常学习方式。说学《兰亭》是因为它被封为“天下第一行书”,这自然是毫无意义的空泛话,艺术是没有“天下第一”的。但学《兰亭》是为了掌握它那种精巧的笔法,掌握尽可能多的技法语汇,这却是每个学书者应该建立起的学习观。
丧乱帖字的分析?
答:《丧乱帖》篇幅稍次于《兰亭序》。用笔上,此帖一反被古人奉为科律的“中锋”,侧锋大量掺入。帖中单字笔画如横画、竖画、点画等,不管是首笔还是中途另外起笔,多以侧锋出现,尤其是横画(无论短横还是长横)侧锋出现的比例最高。笔锋侧势入纸后,迅速下蹲铺毫,随即转向,杀纸有力。
结构上,《丧乱帖》也是欹侧取势的代表,整幅作品有五分之四的结构取欹侧之态,只是程度有别。典型者如首行之“乱”、二行之“荼”、三行之“摧”、四行之“痛当奈何”、五行之“虽”、六行之“深”、七行之“感”、末行之“何”等,不一而足。
章法上,《丧乱帖》体现了一种完整的组合形式,有起首、正文、落款(晋人落款常把姓名与正文连为一体,字形大小上也不作分别,尤其是羲、献父子),行气处理上不做平匀之势,除首尾两行略呈直线式外,中部六行皆有较大程度的偏移,尤其是第四行,起首“痛”字与结尾“何”字的轴线偏离几乎有一字之距。
《丧乱帖》中的连接方式有实连、搭连和综合连三种。
(1)实连。四组实连字例皆为连接竖画,因章法的安排,“痛贯”(图2)之间的相连较紧,所以过渡线不长。“痛”字收笔转锋之后马上变为“贯”字的字框,因“贯”字取狭长型(纵向发展),故连接线左伸不多。三组“奈何”(图3)一斜两正。前一组连线弧度稍大,后两组连线几乎直过。
(2)搭连。此帖中搭连形式可分为三种情况:连接点画,如两组“羲之”;连接短横,如“酷甚”、“哀毒”;连接竖画,如“痛当”、“奔驰”等。
一,连接点画。第一组“羲之”的“羲”字收笔带锋为直下式,故与之对应“之”字的点画亦取方点式,不作左右伸展。第二组的“羲之”因上字的收笔为斜势,则“之”字上点取右斜下式。
二,连接短横。“酷甚”二字的搭连亦是经典,其上字收笔与下字起笔几乎达到了笔断意连的最高境界。“酷”字收笔较长,由粗而细变化自然,线条遒劲,“甚”字的起笔却柔性十足,两种线性组成了和谐的对立统一。与“酷甚”搭连意识强烈所不同的是,“哀毒”二字断开明显,主要通过“毒”字起笔的锋向表达呼应。
三,连接竖画。“痛当”的搭连境界与“酷甚”相当。“痛”字的前半部分用笔方厚,多断势,通过收笔细小的圆弧线构成对比。为了彼此照应,“当”字首笔的用意在于承接上字的呼应线,似有一种漫不经心的感觉。通过其后的连续使转造成气息的流贯。另外,“当”字的疏密开合也使其具备极强的表现力。与“痛当”宛若飘带的连贯所不同的是,“奔”字短小而疾促的收笔很有斩钉截铁的意味。于是只能通过线条走向的暗示和“驰”字竖画起笔所留存的痕迹表现彼此联系。
(3)综合连。两组综合连形式不一,“深奈何”三字为实连组合,“哽不知”为搭连和实连的组合。“深奈何”的两条连接线亦有不同,“深奈”二字为外转弧形,且向右撑开的空间较大,富于张力;“奈何”则为直线型,“奈”字收笔转向后,即左下直行,两条连接线一弧一直,避免重复。“哽不知”中的“哽不”为搭连,“哽”字收笔带锋与“不”字搭锋起笔的连接线在长短、粗细的比例分配上分量相当。“不知”则为标准的实线连,“不”字收笔外展较多,这点与前一组的“深奈”的连接异曲同工。
兰亭集序是字好还是词好?
字好词也好。
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字毋庸置疑是好的。同时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