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雕艺术作品有什么代表作,千古三绝?
花戏楼:“三绝”闻名于世花戏楼有"三绝":第一绝是正门前的两根铁旗杆。第二绝是花戏楼山门是一座仿木结构的三层牌坊式建筑上面闻名天下的立体水磨砖雕。第三绝是虽历经岁月风霜却仍色彩艳丽的木雕。
铁旗杆,未解之谜
未进入花戏楼,远远的就能够看见两根铁杆屹立。慢慢靠近花戏楼,铁旗杆上的风铃声清脆悦耳。花戏楼入口处左右两侧屹立的这两根铁旗杆正是花戏楼的第一绝。铁旗杆的每根的重量有近十五吨,高度16余米,伫立于地面,耸立于云端。每根旗杆上悬挂着二十四只铁风铃,象征二十四节气,每当微风拂动,会发出悦耳的叮咚声。旗杆分五节每节分铸八卦蟠龙等图案,每根旗杆插入十二面铁旗。这些构思巧妙,以及史无前例的工艺被称为花戏楼“一绝”,但是这对旗杆的铸造工艺和竖立办法至今仍是未解之迷。
砖雕,国家宝藏
在2013年,央视四套《国宝档案》 第0608期《亳州寻珍——清代花戏楼砖雕》,详细的介绍了花戏楼的第二绝:砖雕。花戏楼的砖雕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到底凭什么能够成为“国宝”呢?
大关帝庙山门正面墙壁有三门通道,分别是正门、钟楼和鼓楼。整面墙壁上面镶嵌着闻名天下的立体水磨砖雕,玲珑剔透,琳琅满目,全部手工雕琢,砖雕有52幅作品,共雕人物115个,禽鸟33只,走兽67只,雕刻的内容有《三顾茅庐》《白蛇传》《郭子仪做寿》《吴越争霸》《达摩渡江》《老君炼丹》《魁星点元》等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
花戏楼的砖雕,属晋派微雕艺术,同时吸纳了徽派精巧玲珑、刀法严谨的雕刻工艺。即使是现在的砖雕雕刻工艺也不一定能雕刻出这般工艺,更何况是300多年前纯手工雕刻呢?很难想象三百多年前,在砖体尺寸本身没有多大,匠人们竟然可以雕刻出如此栩栩如生,跃然墙上的砖雕。从亭台轩榭,到人物故事,再到山峦城池,从近景到远景,多层镂空雕刻技术,和现代3D立体相比也毫不逊色。
木雕,历经百年仍色彩亮丽
花戏楼因一座戏楼而得名,当然要说说这座戏楼,还有第三绝“木雕”。从大关帝庙山门径直往里走,一座醒目的悬空建筑,便是花戏楼。六根青石的木柱支撑着戏台。戏台两侧柱上有一副楹联,上联“一曲阳春唤醒千古梦”,下联“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仔细的揣摹此联,你会发现它对人生、对世俗的大彻大悟,感悟人世间的真善美。
戏台上方绘有“龙凤呈祥”、“鹤舞朝阳”、“鹿灵献寿”等九幅彩绘图案。戏台上的抱住之间有两重大枋,枋上垂莲悬狮猿猴,隔成两段或三段,每段都是大木透雕,层次非常分明。整个戏台的木雕,里里外外、大大小小有600多个人物之多,每一个都精雕细琢、精细到入木三分、栩栩如生。木雕的内容主要是三国戏文十八出,比如《长坂坡》、《七擒孟获》《击鼓骂曹》、《三气周瑜》、《空城计》、《千里走单骑》等等。这里的木雕虽然历经两百多年的历史风霜,但是色彩仍然艳丽,成为花戏楼第三绝。
依然花戏楼
戏台向两侧延伸,两边是两层楼的包厢,供当时贵客听戏、饮茶、会务。戏台是生旦净末丑的舞台,观众席是听众呐喊喝彩的地方。古时,戏台没有先进的音响设备,也没有现代化的乐器,有的是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扎实功底,以及崇尚戏曲的听众。即使三百多年过去了,这里铁旗杆在,砖雕在、木雕在,花戏楼依然在。
什么是微雕艺术?
微雕一般指微细的圆雕、浮雕和透雕(镂空雕)等。所表现出来的多为自然界相像的东西。微雕是凸出来,富立体感。 它甚至可以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核舟记主题是什么?
《核舟记》的主旨句是“技亦灵怪矣哉”,赞美了雕刻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同时也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全文通过对核舟以及核舟上的人物情状的描摹,展现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与技艺的高超。
《核舟记》首先介绍了“奇巧人”王叔远的雕刻技巧,交代核舟和王叔远的关系及其雕刻的主题,给读者一个总印象;再写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景;最后总计核舟上的人、物的项目和数目,以赞叹核舟的艺术技巧结束全文。
核舟的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作者通过对这件雕刻品细节的描写,既表现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又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刻字用什么字体?
刻字用什么字体
具体如下:
1、印章,文件上的公章用宋体,个人章即可用宋体,也可用隶书。印章盖在书画作品上,可以用篆字。
2、石碑刻字,石碑字体以软体字体为主,魏碑字体,以及欧颜柳赵的楷体,草书,行书,隶属,大篆,小篆。通常使用字体及默认使用字体均为魏碑字体。
3、木刻,一般在木头上刻字可以选择方正宋刻体,或者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字体进行刻字。
刻字,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已有六千多年之久,起源与古代文字的形成同步,可以在多种材料上雕刻各种字体,如:石材,木材等。
扩展资料:
运刀要稳、准、狠,下刀要流畅、干脆,一笔成形。“最重要的是要防止手抖。”朱德祥说,“手一抖,字就毁了。”为防止手抖,他曾反复练习,将一块厚厚的石材,刻了磨,磨了又刻,直到石块被磨成薄薄的石板。
“刻字过程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一气呵成,脚步声都很可能影响创作。”很多时候,朱德祥会把雕刻内容提前记熟,最大程度减少出错,用他的话说,整个创作的过程“如履薄冰”。
“微雕艺术‘艺在微’,愈是细微,功夫愈精;‘意在精’,对雕刻者的书法、绘画功底要求极高,不是一味追求小就好。”朱德祥介绍,那些字体歪斜、行距不齐、画技失准的微雕,都不是好作品。而出众的作品,都极注重书法的笔锋和韵味。
凭借耐心和坚持以及对微雕技艺孜孜不倦的追求,现在朱德祥借助显微镜,能够在一平方毫米内雕刻25个字。形象地打个比方,就是在米粒大小的面积上刻600个字,而且字迹美观、兼具神韵。
寿山石为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管理无序开采过度
寿山石的石质、石色、石形、石纹均极丰富,晶莹滋润,品种繁多,硬度在2.5至2.7摩尔之间,是上等雕刻彩石,具有细、结、润、腻、温、凝的特点,民间称之为“石帝”、“石后”,并有“贵石而贱玉”之说。具有独立造型的寿山石雕刻品的出现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南宋时,寿山石矿已得到开采,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独立的寿山石雕产业最终形成。清圣祖等皇帝均用寿山石制宝玺,寿山石中以田黄石料身价最高,俗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寿山石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出现东门、西门两大流派。以林谦培、林元珠为代表的东门派擅长于人物、山水、动物的圆雕,以潘玉茂、潘玉泉为代表的西门派则从传统的印钮技法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画特色的薄意技法。后来又出现了林清卿的薄意雕刻,使寿山石雕进入诗意融融的境界,提升了它的文化品位。
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寿山石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品类。由于这些原因,寿山石雕的社会影响面极广,具有“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的艺术魅力,深受国内外鉴赏家与收藏家的好评。
寿山石雕在中国传统玉石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相关雕刻品已成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征。寿山石雕追求既雕既琢的艺术效果,提倡返璞归真,故以“相石”为重要环节,讲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艺,以达到“天工合一”的境界。现在寿山石雕的主要传承人,西门派有林文举、刘爱珠、江依霖、王洧华等,东门派有郭功森、林元康、郭懋介、林炳生、林发述等。
寿山石为珍稀的石材,其资源管理在近数十年一度处于无序状态,导致开采过甚,给石雕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许多老艺人年事渐高,已无法继续雕刻,而传统的师承关系又遭到破坏,寿山石雕技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
核工记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微雕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悠久的雕刻工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一个不大的桃核上,展现出人间万象、山水景物、以及不同格调的各式建筑,并把传神、精细、复杂这三大特点融为一体,也即所谓的“纳须弥于芥子”,便是中国微雕工匠们世世代代极力追求的最高境界。作者的季弟得到了一件桃核微雕工艺品,作者有感于其雕刻的精湛,创作了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