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老子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作品

老子的道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禅宗(个人认为禅宗汲取了儒释道三家之精华)的”中华传统文化其实从未纠结于唯物或是唯心“老子的道正是中华文化这种心物一元理念的体现?借用佛家的思想来回答这个问题,老子的道是唯物主义的,老子的道是唯心主义的,老子的道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老子的道也如佛陀所说法。如果要理解老子的道是什么,无为而治提出...

老子的主要思想和代表作品,道家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

老子的道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思维。

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恒)道;名可名非常(恒)名”。开门见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众生执着,非要在二元对立的逻辑里打转转,摆脱不了这种西式的思维定式,是很难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的。

佛陀也开示众生说,“但有言说,都无实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众生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在道不可言说这一点上,佛家与道家是高度一致的。禅宗(个人认为禅宗汲取了儒释道三家之精华)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也是另一个例证。

中华文化广大悉备,无所不包,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我们何不跳出这个二元对立的思维,来看看是否还有第三个答案呢?

中华传统文化其实从未纠结于唯物或是唯心,而从最本源处则是心物一元的。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将易经作为群经之首(道家三玄之一,儒家五经之一),而大家熟悉的阴阳鱼八卦图,正是体现了这种阴阳和合,阴阳互根的理念。

综上,老子的道正是中华文化这种心物一元理念的体现。具体例证我们可以去仔细研读经文本身,俯拾即是。

最后,借用佛家的思想来回答这个问题:

老子的道是唯物主义的;老子的道是唯心主义的;老子的道既有唯物主义又有唯心主义;老子的道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

佛陀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老子的道也如佛陀所说法,就看你是什么根器了。

道,无论儒家还是道家佛家,都需要身体力行,去证悟的,不是言说可以穷尽的。我们看道,最基本的意思就是道路,道是“行”出来的,是“修”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所以但有言说都无实意。如果要理解老子的道是什么,那就开始按道德经所指引的,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去证悟吧。

你对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怎么看?

无为而治提出的背景面对春秋战国那个乱世,诸子百家各自给出了自己的救世之法:

墨家说要“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儒家说要“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刑法辅助”;法家说“以法治国”(与今天有所区别);道家说“无为而治”。也就是说无为而治首先是一种治国思想!

无为而治的具体内涵

大家知道无为而治意思是遵循大道规律而为,不乱为不扰民不乱民,谨慎而为,并非真无为,无为是为了无不为!在这里大道规律除了包含自然界的规律外,还包括人类社会的规律!只是自然界的规律变化没那么快,而因人类善变故而社会规律变的更快一些。所以老子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任何理论你讲出来了就不可能永恒不变,原因在于此!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把握“无为而治”的思想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讲: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使民不乱,是为圣人之治国,即无为而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尚贤虽然可以让百姓不争来争去,但却无法调动百姓的积极性。因为几千年来直到现在大多数人仍然并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是最好的,并未搞清楚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所以有人认为要为财富而活,有人认为要为名而活,大多数人并不认同老子的观点人活着就是与自然同行、生生不息延绵不绝。在这种背景之下,要使民不争就会走入“愚民”的道路,就如马克思讲只要大家勤恳努力,就会到达共产主义那个按需分配的和谐社会一样,这只是一个理想,除非净化人的心灵剔除私心!也就是说使民不争这个目标是对的,但是不尚贤这个方法却是违背人性的。针对这个情况,法家采用的方法是以严苛法律形式规定百姓可以去追寻的最大欲望目标,重利轻名;儒家则是引导百姓去追求圣贤的境界,重名而轻利;而墨家表面上看是为了天下贫苦之人,实则沦为只为精神领袖巨子一人服务而已!

使民不争这个终极目标是对的,但是在方法上道儒法墨四家的思想都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道家方法基于天下人都已通天彻地(至今仍然没有),墨家方法只站在底层人民的角度,儒家偏重于名而法家则偏重于利!个人认为,还是易经说的更好一些,平衡是关键,毕竟人类还没净化到那种高度,名利两者皆难以逃脱!这样既不会让人们争的你死我活,也不会因为不争而缺乏进取的动力!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句话与上一句是递进关系,百姓争来争去尚有规则可循,而使民为盗则是乱了,为了难得之货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老子的意思是告诫我们,若使民有所争,那么就会自然陷入盗的境界,尽管你有完美的礼教、严苛律法,可是在千百倍利益面前都是没用的!狂热追求金钱和财富的社会,犯罪是无法根除的,这就是有小偷有警察,无警察无小偷的理论根源!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这句话是对上面两句的总结,人之所以去争财争物,甚至到了偷盗的地步,根本原因就一个欲而求之欲而不得!那么办法就是使民不见可欲,这遵循老子一贯的理念,为腹不为目(腹指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而目指人的欲望)!我们遵循大道法则,目的就是让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从而和谐共生,以致与天地长久,反之则会在过度索取自然破坏自然的同时反噬人类自身,人与自然两败俱伤最终加速灭亡,这是老子交给我们最毫无可争议的理念!

总的看,无为而治的终极思想是正确的,只是在如何把握“无为”这两个字上有所争议。个人以为遵循自然规律(物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制度)来治理国家都是“无为而治”,只是时世在变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也都在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调整我们人类所认知的制度规则,而这些规则必须是以为全人类谋幸福、为全人类长治久安为根,如此我们就不会偏离“无为而治”的思想,从而让老子的思想继续指导我们前行!

孔子思想维护统治阶级?

孔子思想是什么?孔子推崇周公,周礼,追求理想的国家制度,理想的社会形态。在二三千年前周朝,周公,明君,明王,社会制度,文化经济发展等比孔子当时代恶化互相战争称霸分裂心不合,民众生活很苦。孔子周游列国十几载,有几次差点丢了命,辛苦磨难一生,为了谁?为天下苍生百姓,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实现。著书《春秋》,乱臣贼子惧,修编《易经》《六经》,开创私学,创立儒家学派,有教无类,民众平等,启民智,利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杀猪的,卖鸡的,种地农民,工商手工业者,皆可有机会学习,在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成为当时社会大才,不止士大夫阶层,各阶层,影响巨大,才有战国亚圣孟子,及诸子百家,墨子的老师孔子也,荀子的弟子韩非子,李斯秦国相国,法家创始子,荀子儒家集大成者也,统治者,认识到,儒生,儒家影响力巨大。历代儒家圣人辈出,传承发扬光大。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儒家积极有为入世现,孔子多次问道问礼于老子,孔子学无常师,但老子是影响孔子最大老师之一,老子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博学,自创道家,著书《道德经》上下两编,道经,德经,主张无为出世,重天道,博大精深,何为道?何为天道?博大精深,不敢轻言知道,周文王推演八卦,著周易,源自《易经》,伏羲创立八卦阴阳图天道之初悟,先有伏羲八卦图,再有《易经》先祖智慧整体综合论,在有周公推演八卦,著《周易》,文化源头来源,根在八卦,在《易经》老子,道经之来源,孔子著春秋,修著易经及六经之根本,农小帝认为伏羲八卦,周公周易,老子道经,为一条线,中心点,儒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组成一幅太极八卦图。一个整体,相互,相成,一个太极八卦图,记住整体性。那一个好?各有所长,结合相互转化。一个整体才更好。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好。天地人物整体性合谐发展,才会更好。农小帝,请大家关注。

什么是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道家关于世界观、人生观的整套思想体系,其核心就一个“道”字。“道”为何物?是典章制度还是自然天成,又是如何生成的,以及他在整个世界、人类社会和人生中的作用何在,如何体现?我们用简朴的文字简单分析一下,加深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道”和“道论”

1、关于“道”

老子在《道德经》开首就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道这个东西是不能用语言文字说明白的。但是老子通过道在万事万物上的具体表现,用比喻的方法给我们描述了道的基本性质和存在方式、运行规则等。

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章揭示了道的基本内涵实质:

“道”的样貌:有“物”混成;

与万物的关系: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存在方式:寂兮廖兮;清静无为;

运行规律:循环往复,周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或曰“反者道之动”;

名称来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寂兮廖兮,无形无状,没法命名,姑且名之“道”。

在其他章节,老子也对道的样貌特性做了相应描述,比如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道产生于无极,无始无终、无形无相,因此没法命名。我们知道万事万物都有其样貌、性状、颜色、大小等感官特性。但是“道生万物”,万物都是它的样貌性状颜色,这样的一种存在,该如何用概念来概括呢?因此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2、“无为”的含义

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若理解成什么也不做,就掉进了腐儒们挖的坑了。老子的“无为”是专有哲学术语,指的是道的不妄为,不强作,是一种顺任自然状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这里面有“生”、有“为”,不是不要“生”,不要“为”,而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很明显,道性是不自私的,它生养万物,为天地母,却不据为己有;它为之而无所图报;它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这才是老子“无为”的原意,如果什么也不做,何来天地万物,何来周行不殆,何来生生不息?

“德”和“德论”

1、关于“德”

老子的思想包括两个部分:道论部分和德论部分。道是自然的,不以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生养万物并内化育万物,内化的过程即是“德”。德者得也,即万物得到了道的精神禀赋,具有了道的基本特性,即清静无为。

2、关于德论

道论是关于世界观和宇宙观的大体系,德论是社会观和人生观的体系。道论为“德论”提供遵循依据,德论是建立在道论基础上的。因为道生万物,万物法道自然。

道家思想的要义是“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1、万物法道自然,但人却因有欲有智,背道而行。在整个宇宙间,道无始无终地生养万物,为天地母,万物效法自然,无不尊道贵德,故能各安其位,各循其道,和谐相处,互为依存。但是人类因为有欲有智,人性脱离道性,故而离道愈来愈远,背道而行。出现了孔子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本来,社会秩序是效法道的,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不加人为因素,因此万物和谐,天下平和。因为人的贪欲和私念,造成人人纷争,社会动乱。为此,人们制造出仁、义、礼等规范来约束和规范人性,结果越是约束规范,人性越是趋向恶化。何故?老子说:有无相生,又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万事万物都是两两对出,标榜美善,则意味着丑恶同时出现:越是标榜什么,他的对立面也就越发地明显。

2、礼,是人类制定的最高行为规范,因此也是招致天下大乱的开端。所以老子总结道:“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从道到德,再到仁、到义、到礼,是一个从“清静无为”的天之道,逐渐滑向强作妄为的“典章规范”的过程。

《易》云: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看不见摸不着的道,发展到具体的有形质的器,是一个人为不断加重的过程。庄子云“人为即伪”,就是说进行了人工的造作,违背了道的无为原则,因此造成人心不古,天下大乱,而道、德、仁、义、礼中的“礼”正是祸患的开端。这就是老子说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的意思。

既然万物效法大道,就应该效法大道的自然无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从老子的道德经中?

《道德经》是中国首位哲学家老子的著作,是先秦道家的典籍,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智慧的源泉。那么我们能从《道德经》中学到什么呢?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整部著作都是围绕着“道”这个概念展开的。而道有两个特性,分别是无与反,因此我们能从《道德经》中学到的,也就是无与反这两个字。

一、无

无是道的本质特征,所以老子也常常将道直接称之为“无”。比如《道德经》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无就是道,道就是无。

那么,为什么道是无呢?其实《道德经》一开头便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因为可以言说的东西都不是永恒的,而永恒的道是不可言说、不可名状、没有具体的形状与属性的,所以道是无。

而且道生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具体的事物有明暗、冷暖、大小、高低等种种对立的属性。如果道有具体的属性,那它就无法生成对立的属性。如果道是明的,就无法生出暗;如果道是大的,就无法生出小……道生成了一切属性,所以它自身是没有具体属性的,所以是无。

二、反

道的运动规律是反,即返回起点,循环往复。《道德经》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生成万物,这就是“大”,万物的产生就是离开道的过程,这就是“逝”,万物离道原来越远,但是物极必反,最后复归于道,这就是“反”。

而且,宇宙中每一种现象都有其对立的一面,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等属性相反相对。这些属性都是从道中产生的,所以相互成就,不可分离,如果离开其中一方,就不会有另一方了。正如《道德经》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那么,我们能从《道德经》中学到什么呢?

首先是“无为”。因为道是无,所以人要效法道,就要无为。所谓无为,就是要顺应事物的自然属性去做事,不妄为,不强求。

其次是从事物的反面考虑问题。因为《道德经》说,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对的,所以不仅要从正面考虑问题,更要从反面考虑问题。甚至从反面考虑问题时,效果会更好。所以,一般人争强好胜,而学通了《道德经》的人则柔弱不争。

最后是归根复命,复归于婴儿。因为道的规律是回到起点,所以万事万物都会复归于起点,这就是归根复命。人的起点是婴儿,所以修道之人要复归于婴儿,像婴儿一样柔弱。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有学者认为老子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

哲学,哲学,哲学,写五千个哲学有意义吗?管屁用五千言没见一个哲学,科学的名词,还不得字里行间,字外玄妙之悟吗?再好的经典都毁在这两个名词上,精神灵魂全失去,枯燥无味。唯心唯物,本就是一家相付相承一分家就各走极端蒙人。五千字,五千言也只是假说,什么学也代替不了。能代替都成神仙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