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武器代表作品,我国长剑10和长剑20巡航导弹有什么区别?
我国长剑-10巡航导弹诞生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其装备的覆盖面很大,已经成为海陆空三军都有装备的巡航导弹,在我军的地位类似于美军的“战斧”式巡航导弹。
图为长剑-10巡航导弹发射车。
长剑-10导弹和“战斧”导弹的性能也很相似,他们的地面发射型,射程都在2500公里左右,实际使用中,大都在1500公里左右攻击,属于典型的中程导弹。长剑-20导弹则是长剑-10导弹的空射型,他们在外形上看不出太大的设计区别,都是圆柱形弹体,有十字型的尾舵,发射后会自动弹出平直的弹翼。
图为空射的长剑-20巡航导弹。
空射的长剑-20还有一个编号叫做KD-20导弹,也就是空地-20,其射程也是2500公里左右,目前是轰-6系列轰炸机可以挂载的最强导弹之一。以轰-6N轰炸机为例,他的自身飞行半径可达5000公里,导弹射程为2500公里,最远可对7000公里外的目标进行打击,凭借这种导弹,我国航空兵具备了远程突袭远至夏威夷的第二岛链目标的能力。
图为长剑-10巡航导弹。
但是从根本上看,长剑-10和长剑-20没有什么区别,无外乎一个是陆地发射,一个是空中发射。陆地发射的要依靠地面的发射车,一辆车携带3枚导弹,空中发射的,则是依赖轰-6这样的战役/战略轰炸机,轰-6K/N一次最多携带6枚。当然,从技术水平上看,还是空射的型号要先进一些。
图为长剑-20巡航导弹,在轰-6轰炸机上挂载。
因为空中平台机动速度较快,导弹在攻击之前,不但对目标要有一个准确的参数和定位,对于自身所处的位置也要有一个精确的定位,在地面机动时,这两个参数变化不大,基本的飞行路径比较确定,对卫星定位和导航系统工作的精度与灵敏度要求不会很高,但是空中飞行的轰-6轰炸机就不一样了,他的位置变化很快,导弹到目标的飞行路径也在不断变化,目标之于飞机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这就是为什么空射型研发难度大,要比陆地型晚几年出现的原因。
先秦时期的军队用的是什么武器?
谢谢邀请啊!
先秦时代很长,咱们就以秦军为例吧!
秦军作为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比较高的一支军队,网上热度也是很高。但关于秦军的武备也有很多误传,比如秦军不戴头盔,青铜剑多么厉害之类。
要想真正了解到历史上的秦军武备,可以从出土的兵器文物、秦简、兵马俑,以及古籍记载上得到相应的信息。
首先,秦国墓葬里出土了大量的铁兵器,主要是铁剑和铁矛,还有环首刀和戟
比如,在陕西凤翔高庄秦墓中出土5把铁长剑,形制相同,尖锋,两面刃,体长,扁平茎,无首。其中一把通长105厘米、茎长21厘米、剑身宽3.2厘米。
在宜昌的一个秦国中下级军官的墓葬里,也发现了一把铁剑,长约120厘米,宽3.2厘米。
在马家塬的秦国西戎属邦墓中,发现了铁矛。
很值得提及的是,甘肃秦安上袁家秦代墓出土铁卜字戟和铁长刀各一件。
特别是那把铁长刀单刃直背, 刀尖呈弧形。表面留有木鞘和漆皮痕迹。通长67厘米、身长59厘米 、背厚1.5 厘米,适合单手握持劈砍。除了缺少一个环首之外,这把刀和汉代骑兵常用的环首刀基本上是接近的。而卜字戟也是汉代骑兵的标配。这说明当时秦国骑兵已经能执行肉搏任务,不简单是骑射。
说完武器,我们再来说说防具。
2009~2011年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坑考古队对一号坑局部进行了再次发掘,从而发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髹漆皮盾。该盾通高66厘米,首高 2~2.5、宽 8.4 厘米,肩宽 39.8 厘米。
虽然漆层之间的皮质早已腐朽,但其厚度约为0.8厘米,与双层牛皮制成的合甲接近。其与铜车马上的盾牌一样,均为双弧盾的,与一直流行在汉代的双弧盾,也是一脉相承。
1998年,在秦始皇陵墓内发掘出一座大型陪葬坑。里面有大量石质头盔模型,从而颠覆了以往对于秦军无盔的说法。
根据复原秦甲的情况来看,秦军十分重视战士的防护。步兵铠甲多由前甲、后甲和披膊等三部分合成。骑兵铠甲比较短小,长仅及腹,没有披膊。车御的臂、手、颈易受攻击,其铠甲不仅有前甲、后甲,甚至还有臂甲、手甲还有盆领。
以上是秦军的武备情况,
那么秦军武器装备实际的配备情况如何呢?
2002年发现的里耶秦代简牍,即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显示,迁陵武库,存甲衣349件,甲篼
21件,兜鍪39件,胄28件,弩和戟各251件,备用的弩臂97件,弩弦1801件,弩箭40900余支。
从库存武器的种类来看,秦军地方部队的士兵标准武器就是戟和弩。这些武器装备,一共可以武装502名士兵。这502人有370件甲和67件头盔,披甲率为74%,装备头盔率为13.3%。
那么秦军的精锐部队呢?
秦陵一号俑坑的前锋为3横列、每列68人,共204人,其中3人带甲,201人轻装。这204人大部分为弓弩兵,但还夹杂少量持戟士兵。前锋士兵之后的本阵,是由38列纵队组成的战车与步兵本阵,其中少量使用弓弩与剑戟的轻装战士,绝大部分都是手持铍戟的重装战士。在方阵两翼各是170人的单列警戒部队,其中135人重装,35人轻装。方阵后卫为3横列、每列68个,共204人,但是全员重装着甲。两翼和后卫都是大部分手持弓弩,少部分持剑戟。总体而言,方阵中,重装步兵的比例要占到72.7%。
可见,秦军精锐与地方部队的装备情况类似,都是远程用弩,近身用铍戟,披甲率在70%以上。
至于兵力,根据《秦代军事史》推算,秦国在秦昭王二十六年时现役部队的估算数量为:100000(内史军)+55000(上郡军和汉中郡军)+140400(其他郡县军)=295400人。
在战时满编状态下,秦国内史地区可发卒二十万,其他郡县可发卒三十一万,可动员的总兵力约有五十一万。
斩马刀是种什么武器?
在中国古代战场上,有一类兵器称为斩马刀,其主要用于劈砍骑兵的马腿。斩马刀发源于何时?其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应用如何?请看——
西汉时期:斩马刀发源于斩马剑斩马刀是对中国古代战场上专门用于劈砍、戳击骑兵马腿的刀类兵器的泛称,其也可用于砍击骑兵和步兵,最早发源于西汉时期的一种尚方宝剑——斩马剑。《汉书·王莽传》记载:“莽使虎贲以斩马剑挫忠……”这是最早出现“斩马剑”一词的文献。“莽”是指西汉时期的王莽,公元8年12月,王莽篡位称帝,改国号为“新”。卫将军王涉、国师刘歆和大司马董忠等人密谋劫持王莽,因为计划败露,董忠被虎贲军使用斩马剑处死,王涉、刘歆也被迫自杀。“虎贲”二字,最早出现于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据孔子编撰的《尚书》记载:“武王有戎车三百辆,虎贲三百人。”这段文献的意思是说周武王的英勇战士像老虎奔入羊群一般,所向无敌。此后,各朝各代,凡军中骁楚者,无不被冠以“虎贲”二字,虎贲军成为精锐军队的代名词。东汉时期著名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编撰的《汉书·朱云传》记载:“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相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这段文献的意思是,汉成帝刘骜(公元前51~公元前7年)在位时,时任丞相、被封为安昌侯的张禹晋升为皇帝的老师,很受汉成帝的尊重。朱云上书求见汉成帝,在诸位大臣的面前,对汉成帝说:“今朝廷内有一位大臣,上不能正主,下无以利民,站着高位不干事,只拿俸禄不谋政。臣请陛下赐给尚方斩马剑,杀掉这个奸臣,以激励其他官员。汉成帝问:“此人是谁?”朱云回答:“安昌侯张禹。”汉成帝大怒,说:“小臣居下毁谤上官,公然在朝廷辱骂帝师,罪死不赦。”御史奉命推朱云下殿,欲斩之。朱云死死抓住御殿栏槛不放,栏槛被折断。朱云此时大声疾呼:“臣在九泉之下与关龙逄、比干作伴足矣,臣死不足惜,但未知朝廷该怎么办(其意是陛下将蒙受杀直谏大臣的恶名)?”御史强行把朱云拖下准备处斩。在场的左将军辛庆忌摘掉自己的官帽,解下官印和绶带,叩头殿下说:“朱云性情狂直,假如他说得有点道理,不能杀;说得不对,也应该宽恕他。臣愿以死相争取,请求免他一死。”辛庆忌将头都磕流血了,汉成帝怒气稍解,免了朱云死罪。事后,当修复被折断的栏槛时,汉成帝说:“不换新的,原样修复,以表彰忠臣冒死直谏的精神。”这段文献不仅是“朱云折槛”、“尸位素餐”的典故由来,也是“尚方宝剑”词语的最早出处。秦汉时期,官府设有少府,少府设尚方令,尚方丞,其是掌管、打造御用刀剑、玩好器物的工场及其管理部门,到汉末时期分为中、左、右3个尚方部门,之后历代沿袭此官制。朱云所说的“尚方斩马剑”是尚方宝剑的类型之一,是一种最高权力的象征。斩马剑的全长大于一般的剑,因为是皇家官府所铸造,所以材料及制作工艺均很好,剑刃锋利,并且冠以“尚方”的特别称谓。相传尚方令在月蚀时铸造斩马剑,以供天子及皇族使用。2013年12月,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方州广场地铁施工区发现汉代墓,挖出长度超过1m的西汉时期尚方宝剑——斩马剑。该剑保存完好,表面无锈蚀,剑刃锋利,仍能将民用电线割断。唐朝时期:首现斩马刀唐朝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762年)主持编撰的《唐六典》卷十六记载:“刀之式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该文献中的“断马剑”,即是指斩马剑。之所以《唐六典》中出现“断马剑”一词,现代史学家认为,这是古人的误写。在古代中国,因为文字数量缺少或文字的规范要求不严谨,学者经常自造字或用音同、意同的文字替代所需表达的词语,例如通假字、异体字等。由于唐代禁止陪葬兵器,也不许民间持有,所以至今考古学家从唐朝的相关文献及出土文物中,未找到对陌刀造型准确而详细的文字描述及实物,只是在唐朝以后的宋朝时期,学者将唐朝的陌刀描述为“三尖两刃刀”。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公元1049~1106年)所绘《免胄图》中,有武将手持“三尖两刃刀”的画像。该刀是在较长的木制刀柄前端安装刀头,刀头设有3个刀尖。因此,虽然称之为“刀”,实际是带有較长刀柄的剑。为了增强劈杀能力,其刀头要比普通剑宽得多。由于该刀的刀头呈三叉状,并且刀尖两侧均开刃,故名“三尖两刃刀”。该刀全长约3m,刃长75cm,质量15kg左右。为了用起来更灵活,也有制成2m左右长度的。北宋时期曾公亮(公元999~1078年)、丁度(公元990~1053年)编撰的《武经总要》中记载并绘制有多种兵器,将掉刀、屈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这7种长柄战刀,加上单手使用的短刀“手刀”,一共8种北宋时期常见的军刀,合称为“刀八色”。同时,《武经总要》记载:7种长柄战刀可称为陌刀。从此书中绘制的掉刀造型看,其也是一种三尖两刃刀,只是刀头的三尖形状比李公麟所绘《免胄图》中武将手持的三尖两刃刀造型简单。到了明朝时期,又将这种三尖两刃刀称为二郎刀。二郎刀名称的由来,出于明朝小说《封神演义》以及《西游记》中的二郎神杨戬。由于这些小说流传甚广,人们就将这种兵器习惯地称之为二郎刀。另外,《水浒传》中的九纹龙史进,也善使这种三尖两刃刀。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公元571~649年)编撰的《卫公兵法》记载:“其弩手去贼一百五十步即发箭,弓手去贼六十步即发箭。若贼至二十步内,即射手、弩手俱舍弓弩,令驻队人收。其弓弩手先络膊,将刀棒自随,即与战锋队齐入奋击。其马军、跳荡、奇兵亦不得辄动。若步兵被贼蹙回,其跳荡、奇兵、马军即迎前腾击,步兵即须却回,整顿援前。若跳荡及奇兵、马军被贼排退,战锋等队即须齐进奋击。其贼却退,奇兵及马军亦不得远趁,审知贼警怖散乱,然可乘马追趁。”“诸军弩手,随多少布列。五十人为一队,人持弩一具,箭五十支,人各络膊,将陌刀棒一具,各于本军战队前雁行分立,调弩上牙,去贼一百五十步內战,齐发弩箭;贼若来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从战锋等队过前奋击,违者斩。”将这两段文献译为白话文,其大意为:唐朝军队已经有大规模作战的阵法,并且阵法中的战兵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阵法中有战锋队、驻队等,还设有步兵、马军。其中,步兵包括弩手、弓箭手、跳荡(锐卒)及奇兵等多种战兵。当敌人距离弩手一百五十步时,弩兵开始射箭;当敌人距离弓箭手六十步时,弓箭手开始射箭;如果敌人攻入二十步以内时,弩手、弓箭手均扔下弓弩,让驻队的人收回。弩手、弓箭手则执随身携带陌刀棒与战锋队齐入奋击。此时,马军、跳荡、奇兵不必出动。如果步兵被敌人逼迫而回退,跳荡、奇兵、马军即迎前腾击,步兵趁此机会后退,整顿后准备再援。如果跳荡、奇兵、马军被敌人击退,战锋等各队立即齐进奋击。此时敌军若退却,奇兵及马军不得追击较远,必须仔细观察,确认敌人真的是惊慌恐怖散乱了,才可乘马追击。各军中的弩手,可根据需要布列人数。通常以50人为一队,每人持弩1具,箭50支,人各络膊,携带陌刀棒一具,各于本军战队前雁行分立,调弩上弦,距离敌人一百五十步之内开战,齐发弩箭;敌人若近逼,距离二十步时即停弩,持刀棒,从战锋等队过前奋击,违者斩。由此看出,唐朝军队中的弩手随身携带陌刀棒。陌刀棒的形制,刀柄由木棒制成,木棒前端加装陌刀。五代时期后晋丞相刘昫(公元887~946年)主持编撰的《旧唐书》卷五十六,有描述隋末唐初的猛将阚稜:“善用大刀,长一丈,施两刃……”阚稜善用的两刃长刀属于陌刀的一种类型,其全长为一丈,即长度为3m多。陌刀是汉民族在与善骑射的游牧族之间战争中改变自己马少不精的劣势,发挥步兵优势的关键兵器之一。陌刀军的参战,在诸多唐朝军队战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为唐朝军队的征战立下汗马功劳。例如:唐朝名将李嗣业(生年不详,卒于公元759年)一生屡建奇功,尤其在安史之乱的生死存亡中,为军前驱,率领陌刀队“如墙前进”,所向披靡。李嗣业是京兆高陵(现今陕西省三原县境内)人,身高2.1m,膂力出众。年轻的李嗣业每次战斗都奋不顾身、冲锋在前,很快升为昭武校尉。天宝初年(公元742年),其应募安西(现今甘肃省境内的安西县),在西域为大唐效力。当时,军中推广陌刀,李嗣业善使这种兵器,很快脱颖而出,成为赫赫有名的陌刀将。天宝六年,李嗣业跟随当时的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出征小勃律国,在唐军的必经之地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吐蕃军队依山旁水,修筑工事,严阵以待。高仙芝任命李嗣业和田珍分别为左、右陌刀将,下了一道命令:“中午以前必须攻占连云堡,不然都得死。”战斗开始后,李嗣业身先士卒,从最险峻的地方爬上山头,陌刀挥舞,敌人鬼哭狼嚎,死尸遍地,掉下悬崖、淹死水中的有十之七、八,唐军一举拿下了连云堡。然后乘胜前进,直捣小勃律国,俘虏小勃律王和他的妻子吐蕃公主,唐军夺回了克什米尔以西和以北的地区。回军之后,李嗣业因功升为疏勒镇守使,捍卫大唐帝国的边疆地区。疏勒鎮位于现今喀什地区境内,唐朝时期是安西四镇中最靠西边的一个军镇。宋朝时期:斩马刀形制多样宋朝战争的主要对手同样是北方游牧民族,为了对付辽金的骑兵,长刀、长矛、斧钺等成为军队的主要兵器。南宋时期,在郾城之战中,岳飞率领岳家军使用麻扎刀、提刀、长斧大破金军的“连环马”。元朝丞相脱脱(公元1314~1355年)、阿鲁图(生卒年不详)先后主持编撰的《宋史·岳飞传》记载:“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岳飞在《奏郾城捷状》中描述:“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敌手拽厮劈。”郾城之战爆发于公元1140年,金军在攻占河南、陕西之后,又向淮南大举进攻。这时宋高宗赵构慌了手脚,急忙下诏让已经辞职在家守母丧的岳飞从襄阳出击,牵制向淮南及陕西进攻的金兵。岳飞率领岳家军数万人,自湖北出发,很快进入河南中部,连败金军,占领军事重镇颍昌府(今河南许昌)、淮宁府(今河南淮阳),并乘胜收复了郑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等地。岳飞还派梁兴等人渡过黄河,联合河东、河北义军,痛击金军,收复了许多州县。完颜宗弼(金兀术)见岳家军兵力分散,又探知岳飞只带有少量军队驻于郾城(今属河南),决定亲率精锐骑兵1.5万人以及步兵10万人,直插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家军的指挥中心。同年农历7月8日,完颜宗弼与龙虎大王、盖天大王等,在郾城北与岳家军对阵。岳飞令其子岳云率轻骑攻入敌阵,往来冲杀。完颜宗弼眼见骑兵会战不能取胜,焦躁万分,于是下令将披挂重铠的“铁浮图”军投入战斗。“铁浮图”军每三匹马用皮索相连,人马护甲厚重、攻坚能力强,“堵墙而进”,主要用于正面冲击。另以骑兵为左右翼,号称“拐子马”配合作战。金军企图以严整密集的重装骑兵编队来击溃岳家军的骑兵。岳飞则派遣精锐部队“背嵬军”和“游奕军”等马军迎战,并派步兵持麻扎刀、提刀、大斧等,上砍敌兵,下砍马足。只要一匹马仆地,另外两匹马就无法奔驰,“铁浮图”军顿时乱作一团,损失惨重。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金军大败。宋朝的各种文献中,对麻扎刀的形制没有详细文字描述。据传说,麻扎刀的形制类似于钩镰槍,早期是将镰刀用麻绳绑扎在长矛枪上,用于步兵战斗,后改进为在枪矛头侧面直接加工出1~2个镰刀状倒钩,专门用于对付敌人骑兵。当骑兵突入阵中,阵中士兵可使用钩镰枪横割马腿,从而迫使敌军落马。宋朝人编撰的《玉梅》(作者不详)记载:“熙宁五年,作坊造斩马刀,长三尺余,镡长尺余,首为大环,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于操击,战阵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数万口分赐边臣。”这段文献的意思是,在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兵器作坊打造出一把斩马刀,该刀全长三尺有余,刀镡长尺余(宋朝的一尺等于31.4cm),柄首呈大环状。宋神宗让枢密副使蔡挺看此刀,蔡挺回奏宋神宗,认为该刀便于操持,是战阵中的利器。同年农历5月17日,宋神宗下令制造局打造数万把斩马刀,赐给守边的将领们。由以上文献可证,宋朝时期的斩马刀形制,已经出现长、短两种类型,并且将可用于斩击马腿的诸多刀型归类于斩马刀。明清时期:斩马刀有长有短明末时期郑大郁(生卒年不详)编撰的《经国雄略》卷五记载:“刀名斩马,以其有批(劈)砍之妙用在也。形颇似半月,而以之横截马脚,如风扫折枝。用以攻击,皆所宜也。”这段文献说明,明朝时期的一种斩马刀刀头形似半个月亮。明末清初王晫(生卒年不详)编撰的《兵仗记》记载:“斩马刀,一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用铁钻。马步水路咸可用。”这段文献说明,明朝时期的一种斩马刀又称为砍刀,全长超过2.1m,刀刃长超过0.9m,刀柄长超过1.2m,刀柄末端设有铁鐏。骑兵、步兵及水兵均可使用斩马刀。明末清初计六奇(生于1622年,卒年不详)编撰的《明季南略》书中,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军队抗击清军有此描述:“……前队长枪,次团牌,第二阵‘倭铳’(从日本购入的火绳枪)……而疾走如飞,突至马前杀人。其兵三人一伍,一兵执团牌,蔽两人,一兵斫马,一兵砍人,甚锐,一刀挥铁甲军马为两段。盖铸刀时,用铁匠百人挨递打成此一刀,故锐特甚……郑兵不动,俱铁甲胄铁面头子,只露两足,用长刀砍骑,锐不可当,射中其足,则拔箭更战,清兵逐遂败……”“第一队五十人,前有五色旗一面领之。有滚被二人;滚被者,用一大棉被厚二寸,一人执之,双手有刀。如箭至,即张被遮候;箭过,即卷被持刀滚进,斫人马足,又有团牌二人。滚被、团牌此四人俱吃双粮。”这里说的“郑兵不动,俱铁甲胄铁面头子,只露两足”士兵,便是郑成功麾下有名的铁人队,铁人队“每班带班长六员,配云南斩马刀各二,牌各二,弓、箭则全班俱执。又十班之中,弓箭居四,刀、牌居六。”在郑成功率军攻打台湾的战斗中,铁人队也有出场。当时荷兰人有如此记录:“……他们(指郑成功)的士兵有3种兵器:一些士兵将弓箭挂在背上,左手执盾,右手拿很重的剑;另一些士兵则两手拿着长木棍,木棍上设有弯刀。所有的士兵除两臂和脚外,全身有铁甲保护,上面有鱼鳞似的铁甲重叠……以盾牌作掩护向我方冲锋,勇猛无比,拚命地前进,虽然有许多人被打死,其余的人丝毫不管,也不回头看……”此处所说的木棍上设有弯刀的兵器,就是斩马刀。另外,此处文献中出现的“云南斩马刀”,是郑成功所属部队根据云南边陲少数民族早期使用的一种斩马刀改进而成,其形制较短,全长不超过1m,刀柄长约为30cm,主要是单手握持使用。现今:斩马刀是纪念民族英雄的信物时至今日,斩马刀武术表演作为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活动项目之一,在海峡两岸郑成功文化节上常常出现。2009~2017年,由国家文化部、国台办为指导单位,各省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郑成功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多届。举办郑成功文化节的目的在于大力弘扬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文化精髓,构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渠道、新平台,推动两岸在民间艺术、民间文艺、民间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第三届郑成功文化节于2011年6月12日在厦门举行,文化节以“成功从这里启航”为主题,内容包括郑成功颂典、郑成功文化论坛、闽台民俗“阵头”嘉年华(踩街)等活动。当天上午,在厦门市白鹭洲音乐喷泉广场,举行了民俗表演。来自海峡两岸的艺术团体表演了丰富多彩的节目,令人赏心悦目。下午,“阵头”嘉年华节目在鹭江道旅游客运码头至海军码头一路巡演,全程约1.2km,来自两岸的郑成功藤牌军阵、宋江阵、布袋木偶、旱船贡球、哪吒鼓、木屐舞、安平战胜鼓、大开道、高山族“手拉手”舞蹈、郑家军旗队共十个民俗“阵头”,以夸张有趣的表演形式,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围观。首先登场的是厦门市鼓浪屿街道表演队,表演队的队员右手握持斩马刀,左手握持藤牌,用逼真的表演,重现了有郑成功“特种部队”美称的藤牌军阵,让人充分感受到那种“严阵当之,屹然不倒,望之如堵,其锋甚锐”的威武气势。当年郑成功的最精锐部队是亲军四镇,即武卫左镇、武卫右镇、虎卫左镇、虎卫右镇,各镇中均设有铁人队,铁人队的士兵以藤牌挡住敌方弓箭,滚地至敌阵,以斩马刀专砍马腿,让以铁骑自得的满洲兵吃尽苦头。铁人队也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敢死队。锏和鞭这类兵器是否正式装备过军队?
有啊,当然装备了,否则也不会出现在宋代的《武经总要》上,更不会有秦叔宝和尉迟恭三鞭换两锏的故事流传下来。
“锏”与“鞭”其实是比较同类的武器,都属于长条状的钝器武器,在民间小说、传说中,它们被形容得威力无穷,前有姜子牙的打神鞭,后有秦叔宝的撒手锏,现代还有徐老怪编的狄仁杰“亢龙锏”,可谓是一等一的神兵凶器。
当然,真实的历史与小说、传说肯定不一样,不少东西都被添油加醋的修改了,史书从未记载太公望有什么打神鞭,秦琼和胡敬德也没有什么文史记载他们用鞭和锏,这无疑让锏、鞭的军事应用蒙上了一层历史迷雾。
上图是福建省博物馆的宋朝李纲锏,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代锏实物,重约3.6公斤,长96.5厘米,身条长度74.1厘米,四面内凹,符合《武经总要》的描述,上窄下宽,篆有铭文“靖康元年李纲制”金字。
按《武经总要》的记载:铁鞭、铁简,两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人有作四棱者,谓之铁简,言方棱似简形,皆鞭类也。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铁鞭、铁锏这两种武器其实都是鞭类,但各有特色。鞭的型制因人而异,人们按照自己的需求使用不同大小长短的鞭;锏则拥有四棱,人们觉得这个方方的形状像用来记载东西的竹简,所以称之为铁锏。
但就威力来说,这两种东西其实都谈不上什么威力,因为他们本质上其实是略轻型的打击兵器,或者换个话说,叫“轻型钝器”。甭管演义、小说吹嘘的多厉害,实际流传下来的铁锏、铁鞭重量并不夸张,这比较符合它们的历史定位,这就是种长兵以外的副武器。
在破甲和对付硬物方面,鞭、锏的作用相当可圈可点,但它们从来都不是战场的主流,人们始终更青睐刀剑长矛的组合,我们可以将鞭、锏视为某些时期精锐武士和战将配备的近战武器。
其实小说也说的没错,尉迟恭、秦琼这类都是上马长兵,下马挥鞭和槊,这被他们当成了步战的武器。毕竟古人比今人见识的冷兵器交战要多,鞭、锏的用途并没有太多谬误,它们的这种副武器的确就是让骑士用来下马近战的,而且必须是战场上使用。
钝器类武器的兴起大抵只有一个因素——战场防御力的增加。当铠甲技术日趋完备后,想杀死一个被保护到牙齿的精锐武士相当难,武器的锋利失去了意义。
上图.清代破甲锥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中国古代兵器迅速发生了改变,戈、戟这类靠钩、割的兵器被淘汰,长矛、长枪的顶端也变得尖细,剑也被淘汰,换为更适合大力斩杀的刀,为了更有效应对甲胄的防护,钝器也愈发的得到重视,鞭、锏这类早有原型的武器,便在战场的影响下应运而生了。
鞭类的原型并不难寻,按照一些说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成型的鞭了,古代记载的“鞭”大多都是硬鞭,与拿来抽人的软鞭功能一样,但显然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某些考古资料认为硬鞭的诞生是相当古老的事情,因为它本质上就是根棒槌,人们用长杆状的长鞭放牧,而短棍状的短鞭则拿来防身、狩猎或打仗、行刑。毕竟棍子是相当好加工的武器,而一根手感够好的棍棒在早期可能相当趁手。我们不用去思考祖先怎样不相亲不送礼一棒带回山洞的光荣往事,只消回忆下过去菜场摊贩怎样拿秤杆抢地盘的情形,即可明白“鞭”大抵是怎么回事儿。
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以后,为了解决掉身着重甲的敌人,骑士们携带的一些既不过分占用马力,亦能充分发挥火力,还能补足马槊的东西便出现了,这就是做打击钝器使用的鞭与槊。
在不便使用长兵的时候,具备相当分量与强度的鞭、锏无疑相当有效,它们可以无视铠甲快速让人丧失战斗力,能在甲胄群中起到比刀剑更有效的攻击作用。
这与欧洲中世纪的发展相当雷同,他们也在日益强化的铠甲面前,选择了钝器类武器和重型武器,要么细剑破甲,要么大锤子闷人,连剑法也发展出拿剑柄当锤子击打盔甲的打法,对付着厚甲的敌人相当有效,在真人试验中,几下子就让人晕头转向。
当然,鞭、锏这类武器消耗金属量相当大,所以不用指望它们能装备到所有的士兵,显然成本上它们并不符合战阵的要求,只能是部分战将和精锐的订制型武器,更不能全面的取代刀的作用,说到底,它们是破甲时代剑这类副武器的功能替代品,甚至就是异化的大剑,取消了无用的锋刃,纯靠钝击来攻击敌人。
从李纲锏这件文物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所谓的“锏”更接近破甲大剑,带楞的重脊可以钝击敌人,上窄的顶部同样能够捅杀敌人。不用质疑顶部的穿透性,三棱刺刀的平头一样俩窟窿没商量,大锏这种东西捅脸上还能活?
不过,在对付无甲的敌人时,鞭、锏就不那么好用了,毕竟重量过大,挥舞起来需要相当小心的控制重心,挥速也不会很快,这就给了敌人很多进攻的破绽和躲闪的机会。专用性太强,泛用性不如刀剑广,这也许就是它们始终没有流行开来的原因。
某些对锏的描述相当有趣,比如“撒手锏”,或者叫“杀手锏”,这些锏被它们的主人扔出去制敌,而且它们比飞行道具还狠,往往一棒就把追兵给砸死了,端的是凶残莫名。不过,这种小说化的情节也恰恰说明战阵之中是不大可能玩这一出的。
就后世的用法来看,鞭、锏一般被当做武术锻炼用的器具,用来进行刀法、剑法的力量训练,这点与日本剑道中的素振棒差不多,几乎是殊途同归,就是个体育用品。而古典时代过去以后,中国的战场也再没见过这类钝器的普遍装备。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新现代四大发明有什么区别吗?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与“新现代四大发明”有什么区别吗?
读史使人明智,我是读史明智ElMismoSol,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由英国汉学家艾约瑟(Joseph Edkins)最早提出的,在他之前西方已经有了中国“三大发明”之说。1946年,艾约瑟在培根、马克思“三大发明”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大发明”,艾约瑟认为: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无疑是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造纸术
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 公元8年)中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公元105年,蔡伦对造纸术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造纸术具有制造成本低、产品质量高、纸张便于书写等显著特点。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图:造纸术 来源:网络
在传入中国造纸术之前,欧洲人用的是莎草纸(古埃及人创造)和羊皮纸(用小羊羔的皮做的)。
但是,莎草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纸,而且莎草纸遇潮容易被霉菌毁坏。羊皮纸做工复杂且工序繁琐,制成的羊皮纸犹如奢侈品一般昂贵,显然不能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求。
公元6世纪,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中东,公元11世纪阿拉伯人将中国造纸术传入欧洲,公元16世纪之后,中国造纸技术才传遍了整个欧洲。中国造纸术的传入,逐渐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
纸张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与载体。古代中国作为造纸术的引领者,为整个世界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既经济又便利的书写载体,为全人类提供了普及教育的可能,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活字印刷术
唐朝时(618年-907年),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北宋(960年-1127年)宋仁宗的时候,毕昇(约972-1051)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将每一个字做成了单独的“活字”,从而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无疑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图:活字印刷术 来源:网络
公元15世纪,德国人古登堡(Johannes Gensfleish Gutenberg)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欧洲印刷业的发展。
现代印刷术的出现,为纸质报纸的推广提供了便利,并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大量的印刷报纸和印刷书籍,丰富了民众的生活,满足了人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伴随着印刷业的发展,文化传播的力度和广度也都得到了提升。在此基础上,更促进了文化、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的发展。
指南针
指南针的前身就是中国古代的司南。中国古人发现,悬浮的磁铁石可以自由旋转并指向磁极。宋朝时,中国人发现磁铁石可以为旅行者指明方向。
图:司南 来源:网络
指南针传入欧洲后,欧洲人又对其进行了改进,使得指南针使用起来更为方便。
指南针为欧洲航海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航海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海洋的阻挡不复存在。
火药
火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火药的发明,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同时,火药在军事上的应用,一次又一次地改变了世界格局。
图:火药 来源:网络
公元12和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入欧洲乃至全世界。到了14世纪,欧洲国家出现了应用火药的记载。
火药的传播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推动了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
新四大发明
“新四大发明”是在2017年的时候,由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个国家的青年评选出来的。这些青年选出了他们心目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分别是: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
新四大发明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和出行相关,另一类和消费相关。
下面,我们就先聊一聊和出行相关的两大新发明:高铁和共享单车
高铁
“高铁”是“高速铁路”的简称。高铁的概念并不局限于轨道,更不是指列车,而是指铁路系统。也就是说,高铁是一种设计标准等级高,且可供列车安全高速行驶的的铁路系统。
高铁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它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科研领域有不同的规定。
中国国家铁路局将中国高铁定义为设计开行时速250公里以上(含预留)、初期运营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客运专线铁路,并颁布了相应的《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文件。中国国家发改委将中国高铁定义为时速250公里及以上标准的新线或既有线铁路,并颁布了相应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文件,将部分时速200公里的轨道线路纳入中国高速铁路网范畴。欧洲早期组织即国际铁路联盟1962年把旧线改造时速达200公里、新建时速达250-300公里的定为高铁。1985年日内瓦协议做出新规定:新建客货共线型高铁时速为250公里以上,新建客运专线型高铁时速为350公里以上。日本政府在1970年发布第71号法令,为制定全国新干线铁路发展的法律时,对高速铁路的定义是,凡一条铁路的主要区段,列车的最高运行速度达到200公里/小时或以上者,可以称为高速铁路。
图:1964年日本新干线剪裁仪式 来源:网络
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的高铁是日本的新干线(Shinkansen)。1964年10月1日东京奥运会开幕前,日本的新干线正式开通。新干线的最初的速度为210公里/小时。
2008年8月1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前,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标志着中国第一条高铁的诞生。京津城际铁路的设计速度为350公里/小时,实际运营速度也是350公里/小时。
图:中国高铁和谐号 来源:网络
虽然中国的高铁起步晚,但进步神速,从第一条高铁开通到现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成功地超越了原先高铁领域的那些老牌工业强国。中国高铁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蝶变,中国高铁跑出了中国速度,更创造了中国奇迹!
截止2019年底的数据: 中国高铁总里程将突破3.5万公里,在全球高铁里程中占比超过2/3。
图:全球高铁里程排名前十位(2019) 来源:原创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高铁总里程数遥遥领先,是不折不扣的世界第一。总里程数第二梯队中包括西班牙、德国、日本和法国,这几个国家的高铁总里程数在3000公里左右。
再提供一个数据: 2019年,中国新增高铁运营里程为5000多公里。和上面提到的第二梯队的那些国家相比,中国高铁一年增加的里程数就远远超过了这些国家的高铁总里程数,中国速度令人惊叹!
下面这张图是到2030中国高铁八横八纵规划图。是不是有一种地铁线路图的感觉,2030我们期待着!
图:中国高铁八横八纵规划图 来源:网络
共享单车
上世纪60年代,欧洲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共享单车的城市——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到了上世纪90年代,欧洲的许多城市也开始出现了共享单车。
中国是曾经的自行车王国,但共享单车起步较晚。共享单车的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2007年至2010年,共享单车模式由国外引入国内。由政府主导管理,多为有桩单车。
(2)第二阶段: 2010年至2014年,出现了共享单车企业,仍以有桩单车为主。
(3)第三阶段: 2014年至今,互联网共享单车出现,出现了无桩单车全面取代有桩单车的趋势。
图:共享单车 来源:网络
共享单车操作快捷简单,骑行方便,有助于缓解交通拥堵,同时也符合低碳出行、绿色出行的理念。除此之外,外出骑单车或步行也是一种健身方式。当然,对共享单车的管理也必须及时跟上,否则也会导致新的环境问题。
下面,我们聊一聊新四大发明中和消费方式相关的两大发明: 网购和扫码支付
网购
1979年,英国人麦克·奥德里奇(Michael Aldrich)提出了网店的概念。他利用一种被称为Videotex的技术,用电话线把普通电视机和当地零售商的电脑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了远程购物的愿望。
但是,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网上购物。1995年,美国的两家公司亿贝(eBay)和亚马逊(Amazon)开始在网上经营电子商务。直至今日,亚马逊依然是美国最大的网络电子商务公司。
图:网购 来源:网络
2020年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称,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数量为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
对于中国剁手族来说,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莫过于每年的双十一。
下面是有关2019年双十一购物的官方统计:
2019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天猫双11打响,14秒成交额破10亿;1分36秒成交额破100亿。截至11日23时59分59秒,成交额达2684亿元,2018年为2135亿元。11月11日,国家邮政局数字显示,全国快递行业邮递件业务量将达28亿件,210万名一线快递员平均每人每天要送240多件快递。11月12日晚间,央行披露双11数据:全国人均花逾1000元。11月22日,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截至21日17时,除边远地区外,主要寄递企业揽收的邮(快)件已妥投22.51亿件,妥投率达到97.5%。图: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来源:网络
在中国,网络购物已经深入人心,网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扫码支付
扫码支付模式最早出现在芬兰。1997年,芬兰电信(Telecom Finland)启用一个付费电话号码,通过这个号码可以操作点唱机和饮料自动售货机的服务,这项服务也可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机场购买可口可乐。
扫码支付常用的二维码(QR code,全称Quick Response)是1994年由来自于日本Denso Wave公司的腾弘原(Masahiro Hara)发明的。
第三方支付最早源于美国的独立销售组织制度 (Independent Salesorganization, ISO)。 1996 年,美国诞生了全球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随后美国境内涌现出一大批第三方支付公司。目前,美国PayPal 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化支付平台。
图:支付宝 来源:网络
在中国,2003年淘宝网首次推出支付宝服务,2004年支付宝从淘宝独立,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2013年,支付宝的实名认证用户达到了3亿,同时,完成的支付次数超过27.8亿次,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同年,微信上线微信支付功能,也开始进军移动支付市场。
中国扫码支付的相关制度保障比较完善,使用者基本不会考虑安全问题,这也促进了用户数量的增涨。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商家也主动开通扫码支付方式,从而造就了如今中国繁荣的扫码支付氛围。
图:微信扫码支付 来源:网络
“古代四大发明”与“新四大发明”的区别
从技术层面讲,“古代四大发明”是真正意义上的“发明”,是真正的技术创新。“四大发明”都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伟大技术成果,推动了整个人类的技术发展,加快了全球文明发展的步伐。
虽然“新四大发明”沿用了“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发明”二字,但此“发明”非彼“发明”。“新四大发明”并不是技术创新意义上的“发明”,而是指技术的融合、推广和广泛应用。
“新四大发明”具有方便、快捷、科技成分高的特点,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为民众的出行和消费提供了崭新的模式。
“新四大发明”衬托出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代表着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但是,“新四大发明”并不能仅仅理解为出行方式、购物方式、支付方式的改变。就拿“扫码支付”来说,涉及到智能手机的性能、支付软件的性能、大数据技术、网络覆盖率、网络稳定性、网络安全性等诸多技术问题。同样,“共享单车”也并不仅仅是一辆单车,它的背后是卫星定位系统、移动支付、大数据等诸多技术支撑。
所以,新四大发明体现的是中国的科技实力,展现的是中国的制造能力,代表的是中国的综合实力。
新四大发明是对中国创新氛围的肯定,也是对中国创造者的肯定;是对中国创业者对新技术的理解和融合能力的肯定,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局观、整体观的体现。
古代四大发明,中国引领世界推动科技发展;新四大发明,中国向世界展示崭新的发展理念。
新四大发明是对中国的肯定,更是对中国的鞭策与期待。
参考资料:
[1]尹百策.人间巧夺天工 发明创造卷.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年:224-225
[2]汪建平、闻人军.中国科学技术史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256-262
[3]王兆春.《中国军事科学通史》:解放军出版社,2010:125
[4]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新华词典 [引用日期2020-04-23]
[5]中国古代发明. https://www.vix.com/es/btg/curiosidades/[引用日期2020-05-01]
[6]纸的历史. https://curiosfera-historia.com/[引用日期2020-05-01]
[7]印刷业的历史. https://historiaybiografias.com/[引用日期2020-05-01]
[8]谁发明了指南针. https://curiosfera-historia.com/[引用日期2020-05-01]
[9]中国新四大发明. https://laopinion.com/2018/04/05/[引用日期2020-04-20]
[10]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百度[引用日期2020-04-20]
[11]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政府网站
http://www.gov.cn/xinwen/2020-04/28/content_5506903.htm[引用日期2020-04-20]
[12]2019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百度[引用日期2020-04-20]
以上是我的回答,我是读史明智ElMismoSol,感谢您的阅读!
明成祖组建的神机营都有什么火器装备?
说到神机营的火器装备,其实就是明朝的火器发展史。
在传统印象中,先人们发明了火药,只是用它制造烟花爆竹。而传入西方后,欧洲人却造枪造炮,最终轰开了清朝的国门,给我们留下一段屈辱的历史。
实际上还真不是这样。在璀璨的华夏文明中,有一个朝代的火器如百花齐放,光彩夺目,它就是明朝。
火器自宋朝萌芽,在明朝获得大发展,明朝中期以前火器远胜西方。
1、早在1363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恢复河山时,他的军队就是诸多起义军中第一支装备制式火器的,为打败蒙元立下了汗马功劳。
据《明史·太祖本纪》,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一艘战船铳箭齐发,正中陈友谅的太阳穴,致其当场毙命。
▲洪武年间 铜火铳
2、建立明朝后,朱元璋非常重视火器发展。1389年,大将沐英平定云南,以火铳、强弩大破百象阵,发明了“三段击”射击方法。
就是将士兵分成三排,第一排专心射击,第二排传递,第三排负责装弹。因为屡战屡胜,火器也被称为神机枪/炮,火器部队的长官称“神机将军”。
3、到明成祖朱棣时,创建了威震天下的神机营,与五军营、三千营并称京师三大主力。比欧洲最早的西班牙火枪兵(1510 年)早了一个世纪。
朱棣征服漠北,首创“神机铳居前,骑兵居后”的先进战术。类似于今天的装甲集群突击战术,先由神机营来一轮火力覆盖,然后骑兵冲锋,最后由步兵收拾战场。
▲永乐铜火铳
神机营有5000名官兵:步兵3600人,装备霹雳炮(步兵火铳);骑兵1000人;炮兵400人,装备160门盏口将军(野战重炮)及200杆大连珠炮(多管火铳),还有防身的400支手把口(手铳)。
4、永乐四年,在征讨交趾(古越南)的战争中,明军获得神机枪。并衍生出神威烈火夜叉铳、单飞神火箭、火雷炮等火器。
▲朝鲜 发射箭矢的火铳 与神机枪类似
神机枪就是发射箭矢的火铳。铳箭用“铁力木”(铁梨木)制作,重而有力,射程很远,可达三百步。交趾臣服后,明军获得了丰富的铁力木资源。
宣德年间,明军撤离。铁力木变得短缺,只能用杂木替代,做成的箭矢差了许多,射程也大大缩水。后来火铳不再发射箭矢,全面改用铅弹。
5、嘉靖年间,明军击败葡萄牙缴获弗朗机,并大量仿制。神机枪也就完成了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弗朗机炮
弗朗机有大有小,是一种后装炮,分母铳、子铳。每一台弗朗机配10个子铳,子铳提前装弹(相当于定装炮弹了),随打随换很方便,对付迅捷的骑兵效率很高。从嘉靖到万历年间,明军装备了4~5万门弗朗机炮,成为明军的主力武器。
1591年,援朝抗日战争中,日军从葡萄牙引进的火绳枪比明军的火门枪、三眼铳有优势。
但明军有大炮啊!几百门将军炮(大型弗朗机炮)和虎蹲炮猛轰日军占据的平壤城,连轰几天日军就乖乖的撤退了。
▲三眼铳
明朝随后也大量更换,进入火绳枪(鸟铳)时代。当时南方士兵用鸟铳多,北方士兵喜欢用三眼铳。因为北方气候恶劣,鸟铳对付骑兵也不如三眼铳好使。
弗朗机炮性能超过了明军的各类火铳,提高了明朝的火炮水平,在之后的100多年里,一直是边防、海防的主力。
6、明朝还有诸多火器品种。
比如著名的“一窝蜂”,相当于现代的多管火箭炮。内装多支火箭,发射时万箭齐出,对密集目标杀伤力非常可观。↓
百子铳,是大号的霰弹炮,守城、野战都很有用,就像榴弹炮一样,火力覆盖面杀伤。
明代的火器专家赵士祯,发明"火箭溜"、"擎电铳"、"鹰扬炮"等许多火器,在抗倭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还有“迅雷铳”、“拐子铳”等很多类型。
▲迅雷铳
7、17世纪早期,明末政治家、科学家徐光启将红夷大炮引入中国。
红夷大炮又回到前装火炮方式,气密性比弗朗机炮好,各项指标更强,成为战场上的新神器。
在1626年的“宁远大捷”中,袁崇焕凭借11门红夷大炮击败努尔哈赤13万精兵。努尔哈赤本人亦被大炮击伤,8个月后死去。直到后来孔有德、耿仲明军叛变,才使得后金在火器对抗中占得上风。
▲虎蹲炮
到明朝后期,国力衰败,腐败横行,火器开始落后于西方。明朝还在用鸟铳时,西班牙已经开始列装燧发枪了。
神机营也难逃厄运,装备得不到发展,损失难以补充,连质量也难以保证。神机营只剩一个空壳子,再难抵挡骑兵汹涌的冲锋了。
1619年萨尔浒之战,神机营死伤惨重,主力尽失。随着明朝的灭亡,曾领先世界的神机营最终消失在茫茫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