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作者和代表作品,桃花源记中哪几个部分描写桃花源?
1。三个方面【1】渔人到桃花源的过程【2】是渔人到桃花源所见所闻【3】离桃花源后人们又寻找桃花源2。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有。因为《桃花源记》是表达了作者向往与世无争的生活。【中学生回答】
为什么要写桃花源记?
记得中学课本里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展示了“世外桃源”的美好向往,但课本里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偏向阳光的一面。而结合文章以及历史文化知识,陶渊明的这篇文章很可能是在写乱坟岗。
首先就从这个桃花说起,《本草纲目》说“桃味辛气恶,故能厌邪气”,也就是说古代桃花有辟邪之效。我们都知道阴阳两界之分是以彼岸花为准的,许多地方称“地狱花”,而陶渊明在文章中并未提及彼岸花。因为这篇文章所写时代为“晋太元中”,也就是东晋孝武帝年间,彼岸花是后秦僧人鸠摩罗什翻译印度佛经而来,虽然时间上大致能对应,但当时的南北政权尚处于对立阶段,宗教译文基本上都属于国家机密性质,不会相互传播,正如法显西行,回国后是受到南北政权“哄抢”的。
“黄帝以是法而象之,因立桃板于门户上,画神荼、郁垒以御凶鬼,后人纷纷效尤。”——《山海经》
陶渊明是东晋人,而《本草纲目》是明代的医学著作,好像也不能指明桃花在东晋时期的辟邪之说,但我国古代关于桃花辟邪的说法早已有之,如《山海经》里记载的黄帝以桃木镇御恶鬼。所以在陶渊明那个时代,人们以桃花作为阴阳界的屏障更为合理,此处就有镇鬼的功能,意图将阴界饿鬼封印于阴间。所以陶渊明在文章中写的“忽逢桃花林”,很可能是渔人走到了鬼门关,误入阴阳两界的分界处,而且这个屏障“中无杂树,芳草鲜美”,俨然是一片净土,“落英缤纷”则点明了时间,因为桃花飘落几乎就在清明节前后,更增加了神秘色彩。
再来看渔人如何进入“桃花源”的,陶渊明称该渔人沿着桃花林的浠水走到尽头,遇一山洞后舍船步入。这个山洞“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在东晋时期,为了防止盗墓贼进入墓室,墓道往往就是前窄后宽,大体上程“凸”字形。而真正的村落,则会将路修成一样宽的形态,以求图个吉利,这也说明渔人可能去的是阴间,而非什么村庄。
待豁然开朗后,渔人见到的是秩序井然的美好世界,这里的村落规划远非现实世界那样,古代村落往往没有合理的规划,多是错综复杂的形态,而这里“屋舍俨然”、“阡陌交通”,形态更像现实世界里的长安城。能解释这一点的也就是古人“死者为大”的封建思想了,古代人死之后的“待遇”是会比生前更好,帝王贵族讲究“事死如事生”,而寻常百姓讲究把坟墓修的规规矩矩。
渔人见到的人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而进过询问后才知道这些人是秦朝躲避战乱而来此绝境的。尤为重要的是“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既然是与世隔绝,为何到了东晋,衣着打扮与外人无异?要知道秦朝的服饰与东晋时期是差异很大的。而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这些村民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根本不知外界情况,更谈不上衣着的“更新换代”。所以能够解释这一点的,就是村民的衣着都是后人给烧过去的。
在一番交谈后,这里的村民拿出酒肉款待了这位不速之客。东晋处于南北朝的战乱时期,外界普通百姓食不果腹常有之,而桃花源里能够丰衣足食,尚有酒有肉,这就不免让人联想到封建社会的祭祀活动,后人总会拿出酒肉祭祀死去的先人,渔人在桃花源里吃的乃是祭品。当渔人回到家后,向当地太守禀报了此事,可太守带人寻找时,再无法找到,也就是说该村庄凭空消失了。后来南阳刘子骥追寻此景,然而未果,且在回家后突然病逝,这也有可能是刘子骥亲临乱坟岗后惊吓过渡,一病不起。
综上所述,东晋风水家郭璞在《葬经》中说“门前桃桑为大凶”。陶渊明以桃花林为前景,又以渔人亲见“良田美池桑竹”为后景,前后皆是大凶之兆。桃花有辟邪之效,能够封印乱坟岗的鬼魂,故而桃花源里的亡灵出不去,在渔人误入讲述外界情况后,里边的亡灵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亡百余年,故而安然入眠,不再贪恋虚伪的繁荣,桃花源也就再不可寻。所以陶渊明一生热爱菊花,此处以桃花入笔,其用意可能并不是营造一个“世外桃源”,而是将乱世的恐怖反馈出来。
桃花源记全文共多少字?
包括标点符号一共395个字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写桃花源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
1.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
2.渔人的感受和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
3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
4.桃花源无法找到
桃花源记唐寅?
桃花源记不是唐寅,是陶渊明所作。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桃花源记作者是谁?
《桃花源记》的作者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 卷之一 诗四言: 《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 卷之二 诗五言: 《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仲德》 卷之三 诗五: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责子》《有会而作》《腊日》 卷之四 诗五言: 《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 卷之五 赋辞: 《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 卷之六 记传赞述: 《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 卷之七 疏祭文: 《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 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落英缤纷 :落花繁多的样子。 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同。 怡然自乐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 :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 豁然开朗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