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对书法有什么贡献?为何位居宋四家之首?
苏东坡的书法既有典型的宋代的时代风格,也有典型的个人风格,他主张的艺术风格多样化和生动性。"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尓。"对于书法创作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理论。
一,苏东坡所说的新意,指有个人的意趣,把个人的思想、品性、格调、才学融入书法作品中,不泥拘古人。
苏东坡临颜真卿《争座位帖》不泥拘形似,做到了"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现将两帖作对比说明。
(苏东坡临争座位帖)
(颜真卿书争座位帖)
通过两帖的对比,在精神感觉层面,有颜体的影子,但他往豪迈奔放方面夸张,有生动性,有天风海浪般风格。字的大小对比比原帖更突出,主笔画更长,笔速更快,上下字咬合更紧密。虽不及原帖厚重雄强,但有自己的笔意。做到了"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二,"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尓。"苏东坡在写《黄州寒食帖》时,信笔直书,随情而发,挥洒如意、天真自然。
(苏东坡寒食诗帖)
由于苍凉孤独的情绪充满了他的内心世界,注意力转移到文意方面,所以写书法时有可能是无意识状态。就是不受意识参与状态。或者是在有意和无意之间的一种状态。没有刻意求工,写出了这"天下第三行书"。此帖文意和书意相合,艺术价值高,和书写时无意于佳的精神状态也有关。所以黄庭坚说:"试使东坡复为之,未文必及此。"
三,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苏东坡的书法作品风格不同时期有变化。如《洞庭春色赋》丰腴润泽,华美而有隶意。
(苏东坡洞庭春色赋)
苏东坡写的《前赤壁赋》安静严肃,典雅自然。巧含王羲之笔意。
(苏东坡前赤壁赋)
苏东坡《渡海帖》,体势较斜而厚重,深受颜体影响,章法错落有致。
以下是笔者临苏东坡书法作品习作。
(临苏东坡版争座位帖)
(临苏东坡寒食诗帖)
(临苏东坡洞庭春色赋)
(临苏东坡前赤壁赋)
(临苏东坡渡海帖)
苏轼有哪些艺术成就?
苏轼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千古文艺通才。他在诗、词、文、书、画等领域都富有开创性贡献,为李白、杜甫所不及。
诗书画,开唐后新风诗、书、画,至盛唐臻于极致,天下之能事毕矣。
盛唐诗有李白、杜甫,书有颜真卿、柳公权,画有吴道子、阎立本,树立了各自领域的绝高艺术高度,后人很难超越。
苏轼以他的天才艺术实践,在盛唐之后,开创了大宋的全新艺术风貌。
苏轼位居宋代四大诗人之首。宋诗自苏轼起,以理入诗,以文为诗,有别于唐代以意象写诗,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苏轼位居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自苏轼起,宋书尚意,从唐诗的森严法度中脱略而出,自从一代大观。他的《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是湖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他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先河。他现存两幅传世画作,价值不可估量。其中,枯木怪石图流落海外,迄今未回归祖国。
豪放词,开百代之风词自唐始,历来被视为诗余。诗为艳科,一度难登大雅之堂。
苏轼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和“老夫聊发少年狂”首开豪放词风。
豪放词开词之新风,与婉约词并称词中瑜亮,渐渐树立了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苏辛并称,占据了中国词坛的半壁江山。
苏轼之词,于豪放之外风格多变,无一不臻化境。
如缺月挂疏桐之空灵,花褪残红青杏小之婉约,十年生死两茫茫之沉郁,均为词之典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堪称千古绝唱。人称此词一出,中秋词尽废。
散文跻身唐宋八大家苏轼的文章,是天下一绝。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见其文,为之汗出,欲让他一头地。
在唐宋八大家中,苏轼与韩愈并称为韩潮苏海。
韩愈作文如大海潮生,层层叠叠,条分缕析,力量十足。而苏轼作文如大海本身,浑涵汪茫,浩瀚辽阔,莫可名状。
苏轼谪居黄州时,作前后赤壁赋,寓情于景,阐述了深沉的哲思,是千古以来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
他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只有寥寥数十字,却表现出月光之空明,心境之淡适寂寥,是妙手偶得的天才之作。
在宋代书法四大家中,苏轼的书法并非最好,为何却居四大家之首?
谢谢你的邀请!
我是杨炳升。
对于宋四家苏,黄,米,蔡的书法,就书法而言,应该说是各有千秋,各自都有着各自的风格。
说苏轼的书法居四大家之首,一是他的书法确实可以,留下了很多的墨迹。
二是一首《寒食帖》被列为三大行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文采。
三是人家就是一个大文豪,心胸开阔,人品格调极高。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
天下三大行书,都是即兴而作,即兴而书。
《兰亭序》写景抒怀,文笔之流畅,当称千古奇文。
巜祭侄文稿》,颜真卿怀着极其伤痛和悲愤的情况下写就,涂涂改改,却充满着家国情怀。
《寒食帖》,从文中看出了苏轼的囧境,同时,也展示了苏东坡幽默风趣的一面。这就是一代才子身处逆境中内心强大的真实写照。
对于苏轼其人,好多老师在答题中说的都非常详细和深刻,本人只是受邀胡侃两句,不着边际,还请走过路过的朋友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
本人在此提前一并谢谢啦!
[作揖][作揖][作揖]
祝大家天天开心快乐!
[祈祷][祈祷][祈祷][玫瑰]
苏东坡字什么?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赠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操之过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吕惠卿,因此招来新党爪牙李定横加陷害;后来又因苏轼反对“尽废新法”,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斥退,终生当不了宰相。由于苏轼在新旧党争中两边不讨好导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戏称为“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书;绍圣年间因新党的章惇为相,又加贬谪至儋州(海南岛)。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遇赦北归时病卒于常州(今苏州),时年65岁。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苏轼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在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黄州寒食帖特点?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寒食帖原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解释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
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 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特点: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仓凉倜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 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 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 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苏轼兰亭序诗十首?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其十大帖为:《大观帖》《姨母帖》《乐毅论》《哀祸帖》《十七帖》 《快雪时晴帖》《平安帖》《丧乱三帖》《圣教序》《兰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