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的创作者是谁?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岁月,阿炳终于盼到了全国的解放,他的艺术生涯也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采访了阿炳,并在匆忙中录下了他所弹奏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乐曲。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是,由于他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竟于当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 《二泉映月》作为他仅保留下来的几首曲目之一,显得弥足珍贵。据说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奥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就这样,《二泉映月》流传了下来,而它也被看作是作是作者一生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二泉映月》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可以说,这首曲子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奏上,都充分地表达出了作者心中的真挚感情,它不仅在国内深得人民喜爱,也在国际乐坛上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它以它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的乐声,撼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弦……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姜建华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二泉映月》自此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赞誉。采纳一下
《二泉映月》这首曲中蕴含了阿炳什么样的情怀?
在灿如星海的民族传统曲目中,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举世公认的二胡名曲,甚至可以作为我国二胡乐器的代表作。在这首曲子中,人们可以领略到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音乐的挚爱,悠长曲折的音符好似涓涓细流一样沁人心脾。它的表现形式和音乐流派是我国江南风情的集中体现,这种风格的音乐娓娓道来,十分适合抒发个人情感,整个曲子中的五段演奏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生命和命运,让人听后会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一、阿炳与《二泉映月》乐曲创作的由来
阿炳,原名华彦钧,阿炳是他的小名,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阿炳早年是一名道士,本来是一家香火很旺盛的道观的天师,后因染上恶习,终于导致生计的衰败。另外,其不检点的私生活使得他患有梅毒进而导致双眼失明,所以后来人都称他为瞎子阿炳。阿炳有极高的音乐造诣,早年就曾因为声音嘹亮,歌曲动听,被人们称作小天师。他的唱功功底也来源于其父常年的教诲,而阿炳从父亲那学来的道家音乐,并非正宗宗教性质的音乐,而是源自千百年来无锡民间流传的民间音乐,其中保留着大量口口相传的民歌曲调。阿炳和他父亲将这些曲调用道家音乐的形式演奏出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二胡和琵琶曲调。
双目失明后,阿炳渐渐得不到人们的喜欢,自然也无法继续在道观中工作。无奈之下,他只能离开道门,以沿街卖唱为生。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无锡市的街头,人们经常能看到一个带着墨镜,胸前和背后挂着许多演奏乐器,手拿一把胡琴的瞎子艺人四处卖唱,这人就是阿炳。不过,从小养成的自尊心使得他从来没有向人乞讨,而是通过卖唱的方式来赚取可怜的银钱维持生活。
正是由于人生的经历,他感悟到命运多舛和人情冷暖,他接受现实生活给予他的安排,却没有继续沉沦下去,而是与命运做抗争,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不断挣扎着。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人们不难感受到一种底层人民的心底呼唤,这是最真实的感受,歌曲里有悲哀有彷徨,有奋斗也有喜悦,但这一切又被命运所束缚,人们只能去抗争,却无能为力去改变。正是因为阿炳的觉醒和抗争,待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作品才开始为世人所重视,不过未能完全发掘和整理出他的作品,目前留存在世上的只有他的6首经典作品。
其中又以《二泉映月》最为出名,它曾经获得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这首名曲的名称源于无锡惠山的两口泉水,在无锡当地,这两口泉水被称为天下第二泉,這也是阿炳最喜欢去游玩和驻足的地方,正是这里的山水美景和灵动气息给了他无尽的灵感和创作源泉,即使他后来双目失明,但他仍凭借着记忆去刻画心目中的泉水,以泉水的神韵和姿态慨叹人生,抒发心中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二泉映月》全曲集中展现了民族曲调的优美和浓郁,加上阿炳恰如其分的演绎,赋予了这首乐曲以灵魂和生命,这也是这首乐曲能够为世人所喜爱,能够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也是这首传世名作感动世人的魅力所在。
二、乐曲《二泉映月》的赏析
二胡又被称为胡琴,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一般认为胡琴是由奚琴演化而来,是具有传统音乐特色的拉弦乐器,二胡所演奏出的声音时而忧郁深沉,时而高亢悲凉,适合各种音乐情怀的表达。而《二泉映月》这首脍炙人口的二胡著作就来源于生活中的真情实感,阿炳将它升华成胡琴演奏的音乐曲调,在曲中处处抒情,每每感怀,抒发对困苦生活的无奈,感怀人生多艰难险阻的遭遇,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感怀世事多艰的人生遭际。阿炳将这一切诉诸于对明月山泉的描写,寄托了无限苍凉、深邃的情感。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
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叙述、倾诉和感慨万千的情绪。作者仿佛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人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讲述了好久,因此才会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在讲述一个老艺人在他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的故事。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发展,曲调变化丰富,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二胡的强有力演奏更是表现了阿炳内心积愤的尽情迸发。人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紧接着,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承受着、倾诉着。
音乐家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其实在听众看来,《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已经成为悲惨音乐的代名词,只要一想起《二泉映月》的曲子,那种凄凄惨惨戚戚的悲情就油然而生,也正是这种悲怆的曲调才符合阿炳内心的苦楚,乐曲分明就是在诉说阿炳的命运,也揭示着无法言喻的苦痛。
一把二胡,一脉清泉,一弯新月,一叶扁舟,这样的月夜下,二胡不绝如缕的旋律,表达着创作者真诚的情感,曲调时而悲伤、时而欢快,让人们感受到创作者跌宕起伏、沧桑悲苦的命运身世,苍天大地为之动容……在乐曲停下来的时候,听众往往久久地回味着那悠扬伤感的曲调,有人眼角已经湿润,应该说在这样的音乐之旅中,人们真的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音乐,学习欣赏音乐对每一位听者来说都是使人变得更为完美、更为丰富的提升途径和手段。
三、《二泉映月》的艺术情怀
《二泉映月》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与其蕴含的艺术情感息息相关的,人们总能从词曲中体会到一代老艺术人的人生感悟和人生情怀。这是一部反映作者人生悲惨遭遇的作品,更是旧社会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的真实写照,因此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题材经典作品。阿炳犯下的错也是那个年代所造就的,从他出生开始就注定了悲惨命运,他从小就被认为是私生子,经常遭受别人的冷眼,并不被家人所接受。他凭借自己的天分和努力,一度被人们尊为小天师和神童,可他抵御不了旧社会腐朽风气的诱惑,最终失去了稳定的生活和一定的社会地位,一个人苟延残喘地活着。可就是这种活着,他依然不向命运和生活低头,他用他的作品警示着自己也警示着人们,这种与命运想抗争的精神正是正能量的集中表现,也正是最能触及人心之处。
其次,《二泉映月》的表现形式和音乐流派是我国江南风情的集中体现,这种风格的音乐娓娓道来,十分适合抒发个人情感,整个曲子中的五段演奏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生命和命运,让人听后会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它的曲式结构为循环变奏体。通过不断的演绎,将每句要表达的含义或放大,或精简,根据意向的描述,时而上升,时而降落,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曲声婉转悠扬,尤其在表现与命运相抗争时则表现得激昂上进,可又会在描写悲惨遭遇时如泣如诉,低沉深邃。全曲采用循环演奏的方式,使得乐曲浑然天成,前后照应,让人像是在品味一首来自远古的楚辞宋词,高山流水、连绵不绝,乐曲好似随着月光的波动而缓缓流入听众的耳膜,浸入人的内心。曲中悠悠然道不尽生活的苦,飘飘乎让人欲罢不能,它仿佛在诉说一场苦难,可事实上在痛诉着世界的悲惨与不公,刚柔并济、摄人心魄。
再则,这首二胡名曲十分注重情意的表达,让人回味无穷,如果把它比作宋词,那在意境描写上完全不输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悲怆之感,不仅如此,它还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奋斗之感,感怀人生,感恩天地,让人不由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的确,只有经典高超的艺术才会产生同频共振的感受,让人们体会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泉映月的作者及其作品概述?
二泉映月为二胡独奏曲。
是我国著名民间音乐家、盲人华颜钧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品。该曲用机激昂悲愤的曲调。倾吐了自己的去如何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不平。二泉映月作曲是舒楠吗?
不是舒楠,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作者是华彦钧。《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二泉映月和光明行哪个更具代表?
《二泉映月》在艺术魅力上更代表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因为刘天华创作《光明行》时,在我国民族音乐传统习用的循环变奏的基础上,采用西洋的复三部曲式的特点。
两个都能代表,《二泉》代表传统,《光明》代表革新。就好像国花有两个,安逸时我们选“牡丹”,危难时我们重视“梅花”。二泉映月更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