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马远代表作品全集 宋四家和元四家绘画差异是什么

中国绘画史上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合称,江南地区的绘画在继承北宋成就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天地,发展出了南宋独具特色的山水画。那种从政治角度认为南宋的偏角山水是南宋偏安,使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一个高峰,宋四家和元四家分别为院体画和文人画的不同艺术风格”主要是为江南地区的绘画在继承北宋成就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元...

宋四家和元四家绘画差异是什么?

宋四家一般是指南宋四家。中国绘画史上的南宋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合称,亦称“南宋四大家”,亦有“李刘马夏”之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其中李唐画笔犀利,作画严谨,很有气势,简约派。刘松年擅长水墨和青绿等画作。马远在章法上很有想法,非常大胆,还能更好呈现出整体的空间感,散发出非常浓郁的诗意。夏圭在水墨方面展现的淋漓尽致,用笔简单,变化丰富,简约而不简单。“南宋四家”发展的大背景是南宋王朝在临安的建立,在政权稍稳定后,赵构重整宫廷画院,江南地区的绘画在继承北宋成就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天地。这四家的艺术风格既有共同特征,又有各自的艺术个性,他们的画风在南宋150年盛行不衰,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由李唐、刘松年再到马远、夏珪,发展出了南宋独具特色的山水画。这种“一角半边”的构图,在画面中留下大片空白,使画面和景物变得更加简洁、主体鲜明突出而意境完整。这是“南宋四家”在总结前人绘画经验的基础上,在艺术上高度提炼得到的构图样式,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的诗意。那种从政治角度认为南宋的偏角山水是南宋偏安“剩水残山”反映的观点是带有偏见和缺乏根据的。以“南宋四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画在南宋灭亡后,并未消失,而是潜伏在民间,直到明朝建立,对明代院体画有着深刻的影响。

元四家指元代山水画的四位代表画家,元四家的画风虽各有特点,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结合书法诗文,元代山水画主流,对明清两代影响很大。元四家的代表人物是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这四家分别以他们各自的创新风格和简练超脱的艺术手法,把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的主流。元四家对于山水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四人均是江浙一带人,都擅长水墨山水并兼工竹石,为典型的文人画风格,他们生活在元末社会动乱之际。虽然每个人社会地位及境况不尽相同,但他们不得意的遭遇是相似的,在艺术上都受到赵孟頫的影响,通过他们的探索和努力,使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后世的绘画,尤其是“南宗”一派影响巨大。

宋四家和元四家分别为院体画和文人画的不同艺术风格。宋四家为院体画的传承与创新特色,主要是为江南地区的绘画在继承北宋成就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元四家的最大特点是为推动了文人画的艺术达到了顶峰,将水墨与青绿画法有机结合,一扫南宋院体积习,发展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

《神奈川冲浪图》的艺术价值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直关注艺术、喜爱艺术的你,一定见过这幅画▼

这是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作品《神奈川冲浪里》

画中描绘了海上的惊涛骇浪掀卷着渔船,而远处就是富士山,这幅画作为葛饰北斋系列画作“富岳三十六景”中一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全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喜爱,使得它不断出现在各类设计和日常生活中▼

NO.1|浪里面藏着一座山

乍看之下,画作中间,你可能会以为那是一朵浪花,但实际上它是覆盖着白雪的富士山,日本的最高峰。

NO.2|它是版画集而不是一幅画

葛饰北斋,这位江户时代(日本1603-1868年)的艺术家最著名的地方在于他的木版画,《神奈川冲浪里》是其富岳三十六景中有名的一幅。

NO.3|版画集的制作是一种精明的商业举措

当时富士山在许多日本人眼里非常神圣,后来日本旅游井喷,版画也再次复兴,成为游客必带的纪念品。

NO.4|在创造出《神奈川冲浪里》之前,葛饰北斋已经从事了60年绘画

目前很难确定葛饰北斋在创作《神奈川冲浪里》时的具体年纪,不过人们普遍认为他那时已经七十多岁了。

NO.5|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能看到《神奈川冲浪里》

因为是木刻版画,因此世界上有许多《神奈川冲浪里》流传。

NO.6|日本延迟了它面向全世界的时间

《神奈川冲浪里》印刷1829至1832年之间,那时日本不提倡对外贸易,经历了长达三十年才最终开放进出口贸易。

NO.7|日本政客和艺术史学家并不将其视作真正得艺术

《神奈川冲浪里》名声大噪,但正如日本艺术史学家 Christine Guth解释的那样:“在日本,木刻版画并不被视为艺术,他们通常被当做一种受欢迎的商业印刷形式。”

NO.8|《神奈川冲浪里》并不仅仅包含日本艺术形式

除了日本艺术之外,葛饰北斋还学习了欧洲艺术且受到了荷兰艺术中直线透视的启发。他所使用的普鲁士蓝证实当时欧洲较受欢迎的一种颜色。

NO.9|印刷品时间越久远价值越高

据估计《神奈川冲浪里》有五千至八千幅印刷品。不幸的是,在生产印刷品的过程中,用来标记颜色的木块损坏了,图片的质量也随之下降。

NO.10|虽然它早期廉价,但现在它的印刷品非常值钱

据估计现在只有上百幅《神奈川冲浪里》的印刷品存世。印刷品的一级状态仍保有蓝色轮廓,二级状态则变成黑色轮廓。据称前者价值4万至6万美元,后者的价值只有前者的一半。

NO.11|有时候,印刷品会有两次签名

在印刷品的左上角,你会注意到有个方框里的字都写出来了。在方框里,葛饰北斋刻下了这幅画的名字包括它在富岳三十六景中的位置。但在方框左边他写下“Hokusai aratame Yituhisu”字样,意思是“来自葛饰北斋,现已改名Iitsu”。

NO.12|对音乐有启发

法国作曲家Claude Debussy在1905年版本的管弦乐The Sea活页乐谱封面分享了他的灵感源泉。《神奈川冲浪里》让音乐爱好者得以将其交响素描与这幅画结合在一起。

NO.13|令诗人诗兴大发

看着葛饰北斋野心勃勃的创作,波西米亚-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无法自拔。因此他写出了The Mountain一诗,开头为“六次,三十次复百次/画家试图画下这座山/撕碎,又再次拿起画笔/(六次,三十次复百次)”。

NO.14|画中的浪并非海啸

巨浪使得富士山看上去很小,浪中的船似乎注定要被毁灭。这种暗示性的紧张感使得许多人怀疑《神奈川冲浪中》是海啸场景。但学者Julyan H.E Cartwright和Hisami Nakamura研究之后发现画中的巨浪科学来说应该是卷浪,并非海啸。

NO.15|虽然不是海啸但巨浪依旧致命

感谢图中的三条渔船,Cartwright和Nakamura测量得出《神奈川冲浪里》中的巨浪约9.8米至11.9米高。

对这幅作品再熟悉不过的你可能不知道,早于葛饰北斋600多年,在咱们中国也有一位画家,他笔下的水与浪也极具艺术价值,他就是画出《十二水图》的宋代画家马远▼

马远(约1140-1225),南宋画家。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绘画世家,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喜作边角小景,世称“马一角”。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图》《水图》《梅石溪凫图》《西园雅集图》等。

看过文章开头日本人笔下的浪花朵朵

我们再来看看马远笔下的▼

云舒浪卷

这幅在构图上与《神奈川冲浪里》有些相似

马远用凝涩的笔触重点描绘一个浪头

汹涌的浪尖仿佛小妖的手爪

天空中有几抹淡云仿佛与水相接

黄河逆流

自古黄河就好比中华大地的一头猛兽

一旦泛滥,便是歇斯底里

此图中的黄河张牙舞爪

最上一浪几乎顶图

有一种吞没天地的气势

层波叠浪

激荡澎湃,宛有蛟龙

但浪条那颤抖的笔触又让你不禁感受到

水——这种形态最原始的温柔

一股股细浪

像不像姑娘随风吹起的乌发?

欣赏完了马远笔下水的嬉闹与狂怒

再来看水在他笔下的温柔与羞涩▼

长江万顷

不同于黄河的狰狞

长江的形态是如此端庄宜人

一个个耸立的浪尖好比江南多产的良田

一网下去,定能收获满满的鱼虾

洞庭风细

秋水迴波

细浪漂漂

细腻如发丝的波浪

是在被最温柔的风吹佛

近大远小,以至水天一色

令人顿觉凌波而立,开阔清新

寒塘清浅

寥寥数笔,看似波澜不惊

但几轮漩涡又透着一丝凶险

临塘而立

是否有寒气逼来,令你发一记冷战?

云生沧海

留白,即是如仙气蒸腾的云

中国画的绝妙之处立现

此画中的波纹十分特别

线条拐角处大幅度的迂回体现着海的气势

仿佛再多来一阵风

浪花就要爆开

晓日烘山

天边一轮将升的红日

唤醒了沉睡的水面

雾气蒸腾中

波纹将兴未兴

好比一位赖床的少女,轻柔着睡眼

湖光潋滟

虽不见太阳,却使观者感觉阳光明媚

使用畅快的笔法描绘的浪花

有种“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俏皮

整幅画似乎再现了苏轼笔下

“湖光潋滟晴方好”的西湖美景

这一幅因残损而失了题名,《水图》十二幅原为册页,后合裱为一卷,每幅的图名由南宋宁宗皇后杨氏题写,这最后一幅的图名就由各位自行发挥吧!

与日本浮世绘的艺术风格不同,马远笔下的水传达着宋代的极简美学,一浪扑来,宛有水汽袭面,初看之下,即可领略禅意,不过,爱书画并非是想让中日的这两幅画作比较,只是面对《神奈川冲浪里》在国内的流行,为相似题材却鲜有人知的中国山水吆喝一嗓子,提醒大家不要将如此珍贵的艺术珍宝遗落,而各位设计大牛也可以试试身手,把《水图》印制在T恤衫上,也不一定比《神奈川冲浪里》差哦~

有鉴假估价的问题,可头条私信我们,我们会尽力回答!

南朝四大杰?

“南宋四杰”为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南宋四杰-李唐

李唐在北宋徽宗时入画院,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已八十。他创格变体,开南宋绘画一代风气。 “南宋四家”发展的大背景是南宋王朝在临安的建立,在政权稍稳定后,赵构重整宫廷画院,江南地区的绘画在继承北宋成就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天地,代表这一时期绘画成就的便是“南宋四杰”。这四杰的艺术风格既有共同特征,又有各自的艺术个性,他们的画风在南宋150年盛行不衰,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卷》为绢本,设色,四幅,纵41.2厘米,横分别为67.9厘米、69.2厘米、68.9厘米、69.5厘米。

南宋四杰-刘松年

刘松年,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住于清波门外而被人称为“刘清波”或“暗门刘”(清波门俗称暗门)。淳熙初画院学生,绍熙年间(1190~1194年)升为画院待诏。《四景山水图卷》描绘西湖庭院别墅的四时景色,春景图中春风绿柳,芳草萋萋,外游寻春,生机盎然;夏景图中花繁树茂,新荷初展,主人端坐,静心纳凉;秋景图中老树经霜,秋色甚浓,庭院深深,长者独坐;冬景图中白雪飘冬,朔风凛冽,骑驴过桥,踏雪寻梅。四时变化清晰,四景描绘入木,笔墨严谨细密,刚健兼有滋润,既继承了界画用笔精细的传统,又把人物与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笔墨生妙,诗意浓郁。故宫博物院藏南宋马远的《踏歌图轴》为绢本,设色,纵 192.5厘米,横111厘米。

南宋四杰-马远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出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其曾祖、祖父、伯、兄及本人均为画院待诏,活动于南宋光宗、宁宗年间。马远对于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其山水画的成就尤为突出。马远有“马一角”之称,意指马远多作山水一角之景致,所画的树石线条刚劲坚凝,有如折钗股似的弯折之角。他常常不作全景式铺陈格局,而描绘边角之景,如明代曹昭所说:“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坐独坐。”(明?曹昭:《格古要论》)《踏歌图轴》系马远大幅山水的代表作,也是大斧劈皴法的经典之作。图中远山矗立,雾霭迷濛,宫阙隐现,小桥通垄,老翁醉酒,且歌且行,安居乐业,景象和谐。图意可见宋宁宗赵扩在图上题的五言绝句:“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夏圭的《梧竹溪堂图页》为绢本,设色,纵23厘米,横26厘米。

南宋四杰 夏圭

夏圭,字禹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宁宗朝画院待诏。初学人物,后工山水。夏圭有“夏半边”之称,意指夏圭多作山水滩岸林带半边之景致。此图页画梧桐用浓墨作双勾,苍劲质朴,画竹叶分出浓淡不同层次,茅屋中的人物以简笔勾出,远山以花青轻勾淡染,下笔果断,墨色淋漓,笔法苍老,但气韵清幽。

什么是他歌图轴的作者?

《南宋马远踏歌图轴》是南宋画家马远创作的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创作背景

“踏歌”是中国南方乡间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村民们辛苦耕耘一年,终于迎来了丰收,于是全村的男女老幼,踏着节拍,边歌边舞,欢庆收获并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就好像过年过节一样快乐热闹。

作品赏析

从表面上看,《踏歌图》像是一幅表现自然山川风貌的山水画,而实际是一幅描绘人间生活的风俗画。作者马远在图中安排了不多的几个点景人物,使画中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马远十二水法的艺术特色?

南宋院画家马远笔下所呈现的《水图》。水,这一原本作为点缀的不甚起眼的衬托之物,在《水图》中成为浓墨重彩的主角。

李东阳篆书“马远水”

故宫博物院所藏马远《马远水图》为十二段作品,合裱为一长卷,画的是各种不同的水波。除却一幅有残的水图无款,其余分别结合画面内容题有图名:“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寒塘清浅”、“长江万顷”、“黄河逆流”、“秋水迥波”、“云山沧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晓日烘山”和“细浪漂漂”。

《水图》共有十二段。这十二段作品,专门画水,除个别幅有极少岩岸之外,其它没有任何别的景色,完全通过对水的不同姿态的描写,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

马远所选取的水景丰富多样,不拘于一时一地,不限于一景一情。他将不同地域、不同形态下的水之动态刻画备至,江、河、湖、海、阴、晴、夏、秋等十二种情态各异的水皆汇集于《水图》之中。同时,马远亦没有采用当时画家画水所常用的长卷形式来表现,而是在小巧册页上精致展现水之情态。而且不同于赵芾、李嵩画中的全景式构图,马远《水图》并不铺开表现辽阔的水面,仅以简洁的笔触勾画水之细部动态。画中大面积留白,其中亦无一丝人烟火气,虚实相生相合,呈现出独特的观看方式。

洞庭风细。起伏的线条组成细密柔婉的波浪,渐渐向远方淡化,最后虚幻成水天一色。湖面轻风习习,波浪如鳞,万顷碧波,浩渺无际。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

层波叠浪。大幅度起伏的波浪用粗重的颤笔画出,浪谷间卷起浪花。这是汹涌澎湃、向前奔腾的巨流。

寒塘清浅。稀疏的线条回旋起伏,水边三两石头,水面流动感很强,显然这是溪流,而非清浅的池塘。画面上的水纹,让人联想到马远的另一幅佳作《梅石溪凫图》。

《水图》中唯独有一幅“黄河逆流”显得尤为特别。这幅描绘黄河浊浪涛涛的作品,其写实风格与其他画幅并一致无二,更与我们今天所能见的黄河奔腾之水景的可以相互印照。而且,马远在安排画幅之时,特别将“黄河逆流”与“长江万顷”二幅放在一处,相互比照。在马远笔下,万顷之长江开阔舒坦,一望无际,较为女性化,而逆流之黄河汹涌湍急,不被驯服,更富有男子气概。

长江万顷。流利的线条勾出的浪尖,都指向同一方向,远处的浪尖渐渐虚化。显然这是长江下游开阔浩瀚的江面。江水浩荡、平稳而又从容,有一种兼收并蓄的雍容大度,正顺着江风的吹拂,朝向大海奔涌而去。

云舒浪卷。云雾弥漫下的海面,前后都是涌动的波浪,中间用粗重凝涩的颤笔,画出一个抬起的浪头,正在发威咆哮。这是沧海中的洪波。

晓日烘山。红日、远山、晨雾。朝晖下的湖面浮光跃金,一片清新宁静的气氛。

细浪漂漂。鱼纹状的线条组成细密波纹,向远处渐渐虚化,几只海鸥在海面上飞翔,海面风平浪细、安静祥和。

马远将中国传统的画水法——勾水法、染水法、留白水法,融汇变通加以运用。《水图》采用勾染结合的方式,以勾为主,以染为辅。比如“云生苍海”一幅,可以明显看出马远先以劲利的线条铺排出逐渐伸远的层层波浪,再用墨色晕染出前景的海水及远方的云雾,使得画面凸显出空间进深之感,体现出云蒸霞蔚之态。

在工艺品和实用器物上出现的水,毕竟还不是一种纯粹艺术性之表现。要探究作为纯粹艺术对象的水,唯有山水画这一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艺术门类中,才达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一种高度成熟的自觉追求。而其中把“水”作为艺术形象表现的最为登峰造极的,当归南宋画家马远的《十二水图》莫属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