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点翠工艺的特点?
精细化操作,是镶嵌工艺的巅峰,在金属上镶嵌柔软易断的鸟类羽毛
黄金首饰珐琅彩工艺介绍?
黄金珐琅彩采用的是燕京八绝景泰蓝的烧蓝工艺,我们可以先欣赏几个设计实例:
所谓烧蓝是在金属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到炉温大约800摄氏度的高炉中烘烧,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待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釉,此时色釉低于金属丝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经烧结,一般要连续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金属掐丝纹相平。
在实际操作中,黄金烧蓝的制作比铜烧蓝、银烧蓝要困难得多,成本也是极其昂贵的
具体步骤:
1.定模。首先使用黄金打造出具体的饰品形状,这是后期创作的画板,所有加工都将在这个模子上进行。
2.掐丝。将999纯金拉成0.1-0.2mm的细丝,花丝必须粗细均匀 否则容易烧断
再将2根金丝相互紧密缠绕成麻花形 备用
3.定型。在模子上用麻花形的金丝勾勒图案,并与底板牢牢地焊接在一起。这一步是最考验艺术功底的,饰品本身就小,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即使是十几年的金匠也难免失误,每个焊接点都要全神贯注,十分耗费精力
4.上色。与瓷器使用的液体釉料不同,烧蓝的釉料采用纯天然的珐琅釉料(多为粉末),用小勺将这些粉末填充在不同的图案中,每一处的粉末厚薄均匀,这是很不容易的
釉料全部为纯天然宝石
用小勺一点一点填充
5.烧制。将做好的半成品放入窑中高温烧制,温度要800度以上,时间全凭烧窑师傅的经验和感觉,珐琅釉料对温度极其敏感,同样的材料同一炉烧制效果都不尽相同,可以说成败是 三分靠人 七分靠天
6.循环操作上色和烧制两个步骤3-4次,直至釉面达到预期的厚度。
在这三四次的循环操作中有一个失误就会前功尽弃,而且往往烧到最后一道,前面几道的性状产生了变化,导致最终效果达不到预期。
正常情况下黄金珐琅烧制的成品率只有20-30%,可以说是相当低了,这也是它的价格贵的原因
7.那些报废的黄金怎么办呢?在一个作品报废后,我们需要将原料黄金重新提纯,当然那些天然宝石釉料、人工、时间成本 都打了水漂
清朝皇室宫廷的文玩物件有哪些?
说实话,每次空空看有关皇室文玩时,内心都有一种深深的痛,为什么?
因为这么美这么漂亮的文物,我却只能看看,连摸摸的机会都没有,诶~
不闹了,看看得了!
清 粉碧玺手串
手串由十八粒单桃红碧玺组成,又称“十八子”。
由四颗淡蓝色碧玺结珠将十八颗念珠区隔开来,佛头亦为淡蓝色碧玺,下坠一鱼饰品,黄色的背云和坠角艳丽透亮。十八子即佛教所云十八界,分别为六根、六尘、六识。因为念佛时,要排除一切杂念邪思,做到心地清净,所以念珠也称“清心珠”。整器用料讲究,颜色绚烂夺目。
清代 翡翠十八子手串
手串以十八颗翡翠制作而成,翠质晶莹透彻,色泽华美,之间以两颗粉红碧玺隔成两段,粉红色碧玺佛头佛塔,娇艳耀目。另有米粒珍珠,聚列成结。下方以浅色绦带系金刚杵,下系一精致小巧的椭圆形粉红碧玺,又以粉红碧玺为两坠角,工艺细致,琢制精心。
此手串不仅翠材极为珍贵,设计也颇为精奇,金属之光,翠石之泽,相映成趣,是为点睛之笔,蕙质匠心,令人拍案叫绝。 组成手串的十八颗念珠指的是佛教“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分别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十八子手串是由佛教念珠演化而成的一种饰物,可以佩带于衣服上、挽在手腕上或闲暇时把玩,由十八颗珠子组成,故而得名。其材质一般为翡翠、珍珠、碧玺、蜜蜡、珊瑚、伽楠木等,此种手串也称为“数珠”,是佛教信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记数的工具,持不同材料的数珠诵经,所获功德径相不同。在汉化佛教中,随着净土宗和密宗的兴盛,数珠开始大量流行,演变为汉化佛教七众的重要随身具,并成为念佛信佛的重要标志。
清代 双桃红碧玺手串
手串由十八颗双桃红色碧玺珠穿成,间以翠玉结珠间隔,佛头接一翠玉佛塔,下连背云,再下为坠角两个,共有米珠七组。
碧玺桃红色和绿色相配,既炫目夺人,又温婉典雅。
清 珊瑚寿字手镯
此珊瑚手镯内侧附箍,外环饰珊瑚,周身高浮雕蝙蝠、团“寿”字和“寿”字纹,寓意福寿吉祥。手镯侧面以高浮雕“回”纹间隔,接口处除回纹外更有七颗圆珠相间隔。手镯主要以珊瑚为质,加之繁复的雕工、吉祥的寓意,彰显出富丽堂皇之气,刀法细密流畅,是难得的传世家珍。
清 铜鎏金皇贵妃珊瑚领约
领约环形,共六节,活口开合式。通身珊瑚质地,铜鎏金包裹,龙身为四节,两头分别为累丝工艺精心雕琢的龙头,龙身由三颗铜鎏金镶嵌羊脂白玉的金属衔接。龙头至开合处两节以龙珠衔接,呈“双龙戏珠”式。活口处两条双丝线下缀以金镶水滴石榴石,色泽神秘莹润。
整器制作精良,工艺繁复,铜鎏金工艺、累丝工艺、点蓝工艺和金镶玉工艺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充分显示出皇家富贵、繁复、精致的审美要求。 领约,又称颈圈,用于约束颈间衣领,为清代后妃礼服用品,以所嵌珠宝的材质与数目,和垂于后背的绦色区分品秩。此领约所用材质上乘,颜色鲜艳,工艺复杂,当为清代皇贵妃服饰,极为珍贵。
清 紫晶兽钮椭圆章
此章以天然紫晶为材,章呈长方形柱体,印钮雕刻一上古神兽,四蹄抓地,身体微微下沉,做一跃而起状。神兽双目圆睁,全身注满了力量,威势赫赫。下部打磨精细透亮,朴素无纹。整器雕工简练,古朴大方,衬以紫晶的天然神秘感,更彰显出了神兽的深邃和古拙。
紫晶的英文名称为Amethyst,源自希腊文,意为“不易破碎”。相传凯撒大帝狂热地追求紫晶,曾派几千个人专程去乌拉尔矿山寻找这种矿石。罗马主教也常佩戴紫晶戒指,以避邪恶。
清 三色玛瑙巧雕松鼠花果坠
此件三色玛瑙佩材质上乘,质地通透。淡蓝色的部分被雕成成熟的花果,棕色部分巧妙的刻画出了叶子的脉络纹理,一只白皙透明的松树爬在瓜果上,紧紧抓住眼前的食物,神态刻画惟妙惟肖。雕工精细,构思巧妙,线条流畅自如,为玛瑙挂件之精品。玛瑙俏雕多见红、白或褐、白二色,三色玛瑙俏雕少见。
清乾隆 黄玉御题诗扳指
扳指以名贵的新疆黄玉制成,色泽纯正,腻如凝脂,为黄玉中“秋葵黄”之品。明清时期,新疆黄玉的开采量极少,为识者所贵。明高濂《遵生八笺》中说:“玉以甘黄为上,羊脂次之”。明清两朝,黄色为帝王服色,故黄玉倍受尊崇。在清代宫廷玉器中,黄玉作品也大大少于白玉、青玉、碧玉。
扳指,古称韘,是射箭时套在拇指上保护射手不被弓弦勒伤的环状专用器物。以象骨、玉石、皮革为之。至清代则玉、翠、瓷、象牙诸质均备,成为日常佩饰。
此扳指高2.2厘米,外径3厘米,与香港苏富比2007年春拍LOT602号中的4件翡翠、碧玉、青玉、汉玉御题诗搬指尺寸一致,是一件典型的乾隆御用搬指。而此黄玉制御题诗搬指为历年拍卖中所仅见。搬指上下两端雕刻回纹边,中间以严整细劲的刀法刻馆阁体楷书御题诗。尾刻“干”、“隆”二章,一阴文一阳文。这种以细密规矩的回文或万字锁边、恭刻乾隆御题诗文,印章的制式与前述4件搬指完全一致,并符合清宫造办处的档案记载。
乾隆的御用搬指与一般臣下进贡的搬指不同,弘历本人直接参与设计制作过程。乾隆四十七年热河信贴档有关于一件刻御题诗回纹边汉玉搬指的制作过程的记载。那件汉玉搬指由如意馆将材料画样反复呈览在热河的乾隆,由宫中懋勤殿写好回纹边御题诗本文一张后,再次呈上乾隆,皇帝览后传旨如意馆:“准照本文往细致里刻,要快得,刻得时呈览”(见郭福祥《乾隆御用搬指述略》)。故本件形制相似的黄御题诗搬指的制作也应经过了如许严格的宫廷造办程序。
搬指上刻御题诗云:
缮人规制玉人为,彄沓闿抨是所资。
不称每羞童子佩,如磨常忆武公诗。
底须象骨徒传古,恰似琼琚匪报兹。
于度机张慎省括,温其德美信堪师。
清后期 双色巧雕碧玺双欢
此坠由双色碧玺雕成,玫红色和浅色碧玺在工匠奇思妙想下,用双獾链接起来,构思巧妙。双獾谐音“双欢”,多用美玉雕刻两只獾亲密依偎相戏,用以比喻夫妻两情相悦之意,寓意喜庆吉祥。
碧玺为电气石的统称,为著名的有色宝石之一。碧玺用作宝石的历史较短,但由于颜色鲜艳丰富,晶莹剔透,被称为风情万种的宝石,备受清代皇室贵族青睐,至今故宫还保留着很多慈禧当年的碧玺首饰,皆为极品。
清乾隆 沉香木和合二仙坠
沉香木是瑞香科植物白木香或沉香等树木的干燥木质部分,是一种木材、香料和中药。蔡绦《铁围山丛谈》曾云“沉香一片值万钱”,在世界上很多地方,沉香木是珍贵的香料,被用作燃烧熏香、提取香料、加入酒中,或直接雕刻成装饰品。此吊坠即以沉香木雕和合二仙像,和合二仙是民间传说之神,主婚姻和合,亦作“和合二圣”。刀法传神,衣褶流转自然,样貌更栩栩如生。下坠“囍”字,吉庆如意,多用于新婚祝福中,寓意婚姻美满,和和美美。
清乾隆 碧玉坐佛连金镶珠佛龛
佛像以浅青色碧玉雕琢,雅白温润,青翠透亮,佛做盘腿结趺式,端坐于碧玉莲台之上,神态安详,俯瞰众生。佛龛以黄金而制,正中心錾刻“佛”字,周围以蔓枝区隔开七个区域,镶嵌七颗白色珍珠,温润洁白的珍珠镶嵌于金色佛龛上,愈发庄重威严。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同类制式的金龛珍珠小佛像,可为参考。
汉·扬雄著《方言》称:“龛,受也。”即容纳、盛受之意。龛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即供龛。据《观佛三昧海经》卷四记载:“一一之须弥山有龛室无量,一一龛中有无量化佛”。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云冈、龙门、敦煌等石窟中均能见到四壁皆穿凿众佛菩萨之龛室。此后,又出现了将石、木或其它材料做成橱子形小阁,并设门扉,供奉佛像,称为佛龛。
清中期 宝蓝色玻璃法轮
法轮是藏传佛教常用的一种法器,最早在古代印度为兵器,后被佛教吸收,象征佛法永转不息。轮上的八条梁象征八道轮回,是引导众生达到至善的八条道路。此外法轮还有勇猛精进、无坚不摧之意。清朝王室崇信藏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相关的各种法器也大量流传。此件的特别之处为蓝玻璃质地,乾隆皇帝对宋明文人雅事醉心追随,既见传统的瓷石、金铜、竹木,也有如和田美玉、铜胎画珐琅等当时新式材质,更有以蓝料玻璃为质,秋水凝光,别有一番韵味。
清乾隆 金累丝镶宝石葫芦形香囊
此香囊为带盖葫芦形,中部束腰,分为上下一大一小两圆腹。整体造型饱满圆润,线条流畅。葫芦因其蔓长籽多,古人多以它寓意子孙满堂、世代绵延,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香囊采用金累丝工艺,上部祥云开光内镶嵌宝石,下部四朵祥云纹围绕一宝石,四周镶嵌四颗浑圆珍珠,香囊顶部和底部更有两颗浑圆红珊瑚珠,珠圆玉润。通身满饰纹饰,金色纯粹而炫丽,流露出皇家的富贵之气;镶嵌宝石装饰,与金累丝的器表搭配相得彰宜,光照之下熠熠生辉,闪耀出夺目的光彩。累丝工艺又称“细金工艺”、“花丝工艺”,源自北方,历史悠久,是将金或银加工成丝,再通过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段制作金银首饰。其工艺之繁复,做工之精细,非一般制作方法所能比拟。远自唐宋期间,累丝工艺早已应用在当时妇女发饰上。至元代期间,更有专门累丝工匠专业生产,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因其工艺相当繁琐,故当时多作为小件首饰上的装饰技法之一使用。
清代金器制造工艺在元、明两代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至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高峰。金器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器型增多,图案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到了中期之后此类作品逐渐减少,工艺也远较雍乾时期劣之。此香囊累丝细腻,宝光眩目,金碧辉煌,做工精美,用料考究,充分反映了清代鼎盛时期累丝镶嵌工艺的艺术风格和技术水平,为十分少见的艺术珍品。
清中期 碧玉镂雕花卉荷包形香囊
香囊荷包形,以碧玉为质,分为盖与底两部分,古朴雅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同类品,可供参阅。底部以透雕手法雕刻莲花荷叶,单面以翠玉为筋区分开五个区域,正中最大最显眼处在一片硕大的荷叶上一朵盛开的娇艳莲花,同样的图案向周边逐次缩小,布局合理。盖部被设计成一片翠绿的荷叶倒覆而下,荷叶上以浅浮雕刻莲花图案,顶部为提梁式,同样以碧玉雕琢,浅刻祥云纹。整器构思巧妙,设计合理,浑然天成,炎炎夏日观之沁人心脾,除使用功能外,更有极佳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香囊又称花囊、香袋、佩伟、荷包等,一般由绸缎制作,并绣有各种图案,里面装以雄黄、茱萸、艾叶、冰片、霍香等中药或香料。佩戴身上,香气扑鼻,既能清爽神志,又有驱虫、避邪、保平安的作用,深受人们喜爱。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代,《礼记·内则》记载:“妇事舅姑,如事父母,……衿缨,綦屦。以适父母舅姑之所”,是说青年人见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香囊,以示对长辈的尊敬;且香囊亦是男女之间爱情的见证。其材质种类很多,有玉镂雕、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等,此碧玉镂雕香囊可开合,既可盛放香料,亦可盛鲜花等,香味可从镂空处溢出,当为悬挂于腰带的饰物。
清 碧玺搬扳指
扳指以粉红色碧玺制成,呈圆鼓形,腹部略微突出,打磨光滑,颜色透亮,透出深邃和神秘。碧玺为著名的有色宝石之一,虽然用作宝石的历史较短,但由于颜色鲜艳丰富,晶莹剔透,被称为风情万种的宝石。此碧玺扳指恰符合碧玺风情万种的特色,玫红色观之,有春光明媚、百花娇艳之感。台北故宫亦收藏有同材质的搬指,可为参考。
清 翡翠蝴蝶胸针
胸针做蝴蝶翩然状,蝶翅以翡翠为质,玉身刻画翅膀纹路,玉色浓淡相间,精致自然。以金累丝工艺作蝴蝶造型,外加点蓝技艺,蝶身及尾翼为碧玺,蝶须则呈螺丝状,上镶嵌珍珠两颗,随风摆动,鲜活灵动。蝶身相接部分以白色米珠点缀,玉之萃绿、碧玺粉嫩、艳丽点蓝加上珍珠的圆润,使得整件胸针色彩斑斓,搭配和谐,光彩夺目。北京故宫藏同造型头簪,可资参考。
清 粉碧玺桃形珮
佩以粉色碧玺巧雕而成,娇艳婀娜、晶莹透亮、尽显瑰丽。碧玺被雕刻成硕大的寿桃形状,饱满圆润,上缀一碧玉蝙蝠。蝙蝠为“福”,寿桃为“寿”,福寿双全,寓意吉祥。本品造型精巧,线条流畅,刻工娴熟传神,且色泽鲜亮,明艳夺目。因碧玺质地较脆,故十分考验工匠的雕琢技巧,能打磨如此精细,堪为佩戴佳品。
清 琥珀手串
手串由十八粒珠子组成,每粒珠子以琥珀为材。琥珀手串色泽鲜艳,纹理自然,圆润可爱。蓝色的结珠、佛头和金属背云,和琥珀珠相得益彰,颗颗珠子圆润光滑,金黄透亮。组成手串的十八颗念珠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分别为: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据说,世间有很多烦恼,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拨一珠,就可解除烦恼。此拍品以质丽色妍的琥珀制成,又添以秀美雅致。
清 珊瑚狮钮印
印以红珊瑚为质,印钮雕一只怒目圆睁的狮子,前腿撑地,后腿用力,身体微拱,彰显出力量美。印主体为不规则柱体,因形随势打磨,如岩石峻极,表面只寥寥数笔刻画出灵芝之瑞丽。上下浑然一体,狮子的威猛、岩石的冷峭和灵芝的吉祥衬以红珊瑚的贵气,造出别样的吉庆富贵之气。
清 翡翠三多九如牌
牌翡翠质地,透亮莹润。顶部阴刻兽纹,以双丝线缠绕,缀饰淡紫色碧玺及各色米珠。牌身正面篆书“三多”,背面篆书“九如”,通体色彩艳丽,细润坚实,寓意吉祥。
“三多九如”盛行于清代,一般以佛手谐音“福”,以桃寓意“寿”,以石榴暗喻“多子”,合为“多福多寿多子”的寓意。另有绘九支如意与佛手、桃子、石榴相配。九支如意谐意“九如”,据《诗经·小雅·鹿天》载:“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皆为祝颂之意。
清 翡翠双龙斧形珮
玉佩以翡翠为材,通体呈青白二色,青中带白,白中泛青,双色自然过渡,浑然一体。上缀碧玺为饰,主体部分雕琢成玉斧形状,翠色浓重处为斧头开刃之处,斧尖微微上翘,两条玉龙盘旋两侧,龙头相对,龙身紧贴玉斧。玉斧素面无纹,打磨光滑,两条龙以透雕形式呈现,刀工古拙,设计精巧。斧在上古为权利的象征,故以斧为佩,亦有摹古之意。
翡翠在清十七世纪顺治年间由缅甸流入中国,当时多为皇室所有,民间流散甚少。自乾隆帝开始,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位皇帝及后妃们均对翡翠情有独钟,宦官和商贾则以翡翠收藏丰俭来衡量财势,故翡翠又称为“皇家玉”、“帝王玉”,其地位凌驾于各种宝石之上。此佩碾琢细腻,工艺精湛,良匠巧艺,既见材质之妍亮滋润,又得色彩搭配之佳妙,由此可窥大清盛世玉雕之水平。
清 海兰宝兽钮印
此印以海蓝宝石为质,印钮被雕刻成一尊爬卧的瑞兽,姿态慵懒祥和,下部印章主体周身浅浮雕祥云纹及纹饰,线条流畅,在海蓝宝的透明掩映下,更添神秘莫测、炫彩夺目之感。海蓝宝矿石充满了浪漫的海洋味道,也让人联想到蓝天,为透明至半透明的蓝色宝石。传说,这种美丽的宝石产于海底,是海水之精华,所以航海家用它祈祷海神保佑航海安全,称其为“福神石”。
清 蜜蜡鹤鹿同春斋戒牌
牌呈椭圆形,蜜蜡质地,双面透雕鹤鹿同春。底部横卧一鹿,鹿头扭转回望,戒牌两侧雕各色灵芝松针,正中心为椭圆形,上书“斋戒”二字。刀工凝练、雕琢精致,棕色的蜜蜡彰显出厚重和肃穆。“鹤鹿同春”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民间以鹤为仙禽,鹿为瑞兽,“鹤鹿同春”表达了人民祈求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啊!
聊文玩,找空空!
景泰蓝的简介?
景泰蓝是一种综合性艺术,诞生于我国元末明初,是西亚珐琅艺术“佛朗嵌”传入我国后,与我国青铜、玻璃、釉料、陶瓷、掐焊丝镶嵌、金银器等多门技艺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在我国历代聪明智慧的工匠手中培养出来的新的艺术骄子—高级金属手工艺器。
景泰蓝又是宫廷艺术,从一出生就被打上了“御用”的烙印,在几百年一直被誉为重器,以此显示皇威、帝尊。从秦汉时期缔造了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体制时起,封建礼制一直延续。发展至清代,其间的君主或皇帝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除显示皇威、帝尊外,那就是企望和希冀社稷承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因此,祭天、祭地、祭祖等各种祭祀活动不断,祭器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使用和选择对象。每一时期的高级艺术品的出现,都首当其选。景泰蓝就像他的母体艺术—青铜器一样,充当着礼器和祭器。在宫廷艺术殿堂里,塑造出了景泰蓝的彩奇与伟异,并具有金碧辉煌、珍重华贵之貌,又被皇家认定为皇宫日常生活之必需品,即为必然之事。他们将大型器物包括驱邪避灾的瑞兽、威武庄严的炉鼎、吉祥平安的瓶尊等陈列到了皇家主持国事,案牍勤公的地方,从此,景泰蓝有了皇家权势不可侵犯,体现着天下最为富有和高贵以及唯我独尊,唯我独据的帝王之品,也就形成了景泰蓝富有帝王气的内质与形貌,同时也反映出景泰蓝的社会地位和崇高荣誉,被列到了金银器之上,足见他的伟大魅力和艺术的强劲之光。景泰蓝在金属工艺发展史上就如魏晋时代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次觉醒与自觉的时代,师匠的艺术修养、传统的积累、聪明智慧和勤善工事,使景泰蓝成为当之无愧的艺术珍品、中华国粹,是传统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与创举,始料不及地影响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进程。银器是杂样烤蓝的?
银器烧蓝也称银蓝或是银珐琅,这种工艺兴盛于清代,银蓝工艺主要应用在银饰品上,是金属制胎工艺与点蓝施色工艺相结合的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