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特点代表作品图片,张旭和怀素的草书有哪些异同点?
谢谢邀请! 说点粗浅看法。 张旭,字伯高,唐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因官为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张旭性格豁达豪迈,好饮酒,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并称“酒中八仙”,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相传张旭嗜酒成癖,行为颠狂,世号“张颠”。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张旭的书法在当时是举世公认的。《新唐书·文艺》记载: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他被后人尊称为“草圣”。 张旭在草书上有《肚痛帖》、《般若波罗蜜心经》、《千字文》、《古诗四帖》等。前三者是在小草与大草之间的作品,而真正具备狂草艺术特质的当属《古诗四帖》。此帖的命名是因为共录古诗四首,即庾信《步虚诗》二首,谢灵运《王子晋赞》、《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二首。可谓是张旭代表作。 怀素(725-785)唐时人,十岁出家为僧,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少时在经禅之暇,就爱好书法,贫穷无纸墨,他为练字种了一万多棵芭蕉,用蕉叶代纸。由于住处触目都是蕉林,因此称其住所为“绿天庵”。又用漆盘、漆板代纸,勤学精研,盘、板都写穿了,写坏了的笔头很多,埋在一起,名为“笔冢”。这些留下了他勤学苦练书艺的千古佳话,成就了书法史上与张旭齐名的“颠张醉素”——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大师。怀素的书法作品多为小草或大草形式,诸如《苦笋帖》、《食鱼帖》、《论书帖》、《圣母帖》、《律公帖》等,唐大历十二年所书狂草《自叙帖》为墨迹本,凡一百二十六行,六百九十八字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如龙蛇惊走、激电奔雷,记录了怀素自叙草书创作的经历和一些社会名流对他的草书艺术的赞扬,是研究怀素狂草的代表作。 笔者讨论张旭怀素书法的异同,主要以其草书代表作来进行浅显地比较。 他们的草书,是在盛唐国势强盛、文采风流的产物,都是气势飞动,想象恢弘,万里之山河,无穷之苍穹,任由他们的心灵去遨游探索,不拘规矩、热情奔放、颠狂酣畅成为他们草书的共同特征,浪漫主义激情欣逢其时地高涨和释放,以动人心魄的书法篇章,雄逸天纵的境界,体现了盛唐高涨的热情,昂扬的精神,大胆的创造,这是盛唐的基本时代精神。 张旭怀素共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导力量,则是酣畅心灵的酒,他们都以嗜酒闻名于世。 嗜酒是张旭“颠逸”的天性冲破理性的束缚并在草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的重要契机。杜甫在《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 唐人蔡希综在《书法论》中评价张旭: 乘兴之后,方肆其笔,或施于壁,或扎于屏,则群象自形,有若飞动,“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酒素壁,挥笔如流星。”以致呼叫狂走,下笔愈奇,甚至以头濡墨泼洒,醒后乃以为神助,不可复得也。 同张旭一样,怀素也酣醉墨池,放浪不羁,纵横涂抹,草体欹斜如醉仙。“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以酒为动力,“醉来信手两三行”,从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中看得很真切:“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以后始颠狂,一颠一狂多意气,大叫一声起攘臂,挥毫倏忽千万字,有时一字两字长丈二,翁若长鲸泼刺动海岛,效数若长蛇戒律透深草……”,“笔下惟看激电流,字成只畏化龙去。” 酒在他们的书法创作中起到了积极地催化作用。“颠张醉素” 在唐代文化背景的影响下,狂草书家酒酣时作书,天性发挥到最佳程度,将平时锤炼出的精道的笔法以及对书法形式构成和点线运动节奏的把握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创造性的施展。 虽然他们的草书,都是唐代狂草的代表书家,也是公认的草书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但也必然有着很多的不同。 (1)、线条上的“丰润”与“瘦硬” 狂草作品主要欣赏线条的艺术,笔墨节奏的对比强烈,线条外形的悬殊差别,狂草作品中,气贯长虹、变化莫测的线质,运笔节奏的抑扬顿挫,给予了狂草艺术无限丰富的表现力,形成了书家表达情感所特有的艺术语言。形成了书法作品不同审美的重要特征。欣赏两人作品,映入眼帘最直接的差异就是展现在线质差异上。 张旭的线条丰润肥劲,每当使转时,都将笔锋全面铺开,形态上圆畅婉转、遒劲凝练;转折处以转为主、折为辅,笔锋内敛,束毫紧裹,且粗细对比较明显,钢劲挺拔;利用线条的旋转、连绵,以及疏密、长短、方圆来实现节奏上的起伏变化。《古诗四首》用笔兼备“屋漏痕”和“锥画沙”,线条质感凝重,厚重处饱含篆籀之意,肥劲精绝,笔划气势雄浑,点、线的粗细反差强烈,线条形态自然而然地达到了筋丰骨劲、豪放雄浑的效果。
怀素用笔多中锋,铁画银钩,犹如上了弦的箭,有着满弓的刚性和张力。线条圆劲如钢丝柔韧,绵长如清流激湍,细节之处力求精到。“瘦硬圆劲”乃怀素狂草用笔的主要特征,整体用笔虚实相生,互相映衬。但怀素狂草的线质变化不大,这却促成其字形变化万千。他的狂气来得要比张旭单纯的多,反应在线性上是细圆单纯,洁净的瘦硬线条,给人以冲淡、典雅的美感。 2.在字法、布局上有很大差异 尽管怀素的《自叙帖》也是狂草代表作,但比较起来,还不像《古诗四帖》那样通篇狂草,而是在小草中夹着狂草。狂草改变了规规矩矩的单字结体,将多字连接起来,形成新的结字组合方式,但怀素《自叙帖》大多是独字或者两字相连,字形大小相仿,差距大处较少,狂草的连绵不断处也较少,很多字字与字之间有独立的位置,这在作品的开端尤其明显。从作品上段到下段,似乎让我们看到书法从小草到狂草的变化过程。这与张旭的《古诗四帖》中大量的“一笔书”而形成的将牵丝转换成书法线条的情况,有着完全的不同。所以,怀素《自叙帖》尽管是狂草,但这个狂草更多是一种以小草为基础的狂草。 3.章法有较大不同 欣赏书法,给我们第一印象的往往都是作品的章法——作品中整体的布局和安排,既要预计好单字的结体,又要整体把握单字间的距离和行距,同时还要考虑到全篇的书写节奏。张旭《古诗四帖》和怀素《自叙帖》在章法上都采取行气贯通,一行到底的书写方式,较少行间的穿插,但《古诗四帖》行距较小,加上字形轮廓及线条的强烈变化,对字间、行间的疏密变化产生影响,使外部空间节奏、内部空间节奏、线条运动节奏三者得以达到了较好的统一,让人感觉到通篇浑然一体的感觉;《自叙帖》则给人以行距清晰,行行独立,疏朗典雅、神清气爽的感觉。 4.从两人一生的创作来看,颠胜于狂。 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为人倜傥闲达,卓尔不群,所与游者皆一时豪杰。”,颠逸狂放的性格决定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精神风貌。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张旭是一位真正的草书艺术家真实写照,他对草书艺术的执着追求,从始至终越写越颠狂。怀素亦有“夏云幻”与“惊蛇入草”的狂狷风流,但其早期尚未完全摆脱前人作风的:如圣母、食鱼、苦荀、藏真、诸帖,保留晋法甚多,晚年的怀素,已空诸一切,归于静境,更是敛入规矩,回到“二王”, 以佛境作字,不再作翻江倒海式的狂草。 我们研究前人作品,是为了学习和运用,比较张旭怀素书法,笔者有两点感受: 1.初学大草书,宜学怀素。用笔的变化较少,而字之造型丰富,连断,布白合乎法度,适合于初学者入门。张旭线条多变,没一定用笔基础则难窥堂奥。 2. 在草书的运用上,为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表现典范。张旭草书有一种原始的粗犷之力美,适宜表现豪放派文学作品;怀素草书线条细致,有冲淡典雅之感,可用以创作自然飘逸的文学作品。
草书是不是最难的一种书法?
如何欣赏草书?
草书,是书法体系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书体,其变幻莫测,纵横跌宕,磅礴无极,不可端倪,蕴含了中国文人对天宇万物的拷问,也蕴含了旷达不羁,桀骜不群的文人风骨,然草书的实用和研究只在部分群体中衍行,由于草书体在实用中缺乏识别性和书写性,因此在推广和普及中存在滞塞,草书逐渐演变为字符为原体,点线为表现,以承载志趣,宣泄情感为主要的实用功能,延续至今。因此草书的欣赏也是一门相对专业的课题。愚以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交流:
一:格调
清包世臣《国朝书品》,将书法分为五品,即分别是“神品、妙品、能品、逸品、佳品”,草书分品亦然,(包先生在书中作了较为详尽的讨论,此不赘述),然草书作为艺术,其品格分阶,相对感性,欣赏者对作品的感受不同,从而引起的共鸣不一,因此欣赏者本身艺术修为极其重要,从而衡量作品格调的高低。
二:字法
草成于汉 ,在隶书和篆书基础上演变而来,为了书写便利,字法和笔法都形成了较为抽象的符号演变,经过各代书法先贤的总结拓展,从而形成了以汉字本身为基础,以符号为空间载体的,新一套文字体系模型,衍生出了较为准确的“草书字符”;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两个部分,今草分为小草和大草(狂草),章草和小草基本字字独立,相对规范;然大草(狂草),点画连绵,省略极简,书者情绪波动相对较大,也由于书写惯性的影响,字符严谨度相对削弱,因此衡量一副作品的品质,字符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三:笔法
草书是以点线作为表现形式的,点线的质量、运动的轨迹、书写的节奏,情绪的控制、气韵的流露等方面,形成了草书独有的笔法体系,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黄山谷观船工划船,等等都是针对笔法的参悟,笔法的高妙为草书之骨也!
四:章法
草书(主要是大草)打破了“横成行,竖成列”的,传统章法体系,大开大阖,气象万千,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章法之眼由此而生也,到明清时更有“乱石铺街”之书论,字字大小相生,让揖有度,首尾呼应,轴线曲环,以达到自然成趣,无饰天成之境。
五:墨法
在古代关于书法的论著中,关于墨法的论述相对较少,然墨法在草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中国绘画中对墨的运用,有墨分五色:焦、浓、重、淡、轻,又有枯、干、渴、润、湿的用墨之论,愚以为草书亦然,高妙的墨法运用,让作品神采更具,王铎的涨墨,林散之的枯木逢春的墨法,都让他们在书法史中,书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每一个草书家,胸中都有一副气势磅礴,高远豪迈、酣畅恣意、超尘脱俗的大草书......
如何看待刘洪彪的草书?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好不好心里明白!不用说太多
范笑歌草书最刚劲的是什么样?
没听说,应该不是书法圈的。疑似江湖大师。
书法有法,草法亦有法。草书没有法度,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看似挥洒自如,痛快淋漓,其实只是鬼画符,终是“野狐禅”一路。草书是书法诸体中最难写,同时又是最能体现书家才情的书体,评价一幅草书成功与否,大体说来:有古意,即有来源,能与经典对接;有新意,笔墨当随时代,可与时代同行;有己意,有自己对草书的独到理解,书者抒也,是自我情感的个性表达。当代草书代表书家有毛泽东、林散之、于右任等。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草书分章草、今草和狂草。章草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所列诸经典是当今草书家临习的范本。
范笑歌的“草书”,既无古意,入帖不深;也无新意,只是自由体,自娱自乐还行,说是宗师,玩笑开大了。从网上粗略查看其手迹,给人感觉线条缺乏变化,有的字气息断裂,笔画不入纸,线条飘浮不定,控笔能力差,信马由疆,笔断气绝,死蛇挂树……。
哪些行书值得临摹?
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具有流畅、圆润、秀美的特点,是书法爱好者常常练习的一种字体。以下是一些值得临摹的行书作品:
1. 王羲之《兰亭序》: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是行书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 柳公权《柳公权集序》:这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代表作之一,是行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流畅、圆润、秀美的特点。
3. 赵孟頫《道德经》:这是明代书法家赵孟頫的代表作之一,是行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简洁、明快、自然的特点。
4. 文征明《祭侄文稿》:这是明代书法家文征明的代表作之一,是行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流畅、圆润、秀美的特点。5
. 黄庭坚《寄黄几复》:这是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的代表作之一,是行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流畅、圆润、秀美的特点。
以上作品都是行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书法爱好者临摹学习。
米芾的行书笔法都有什么特色?
我练过多年米芾行书,深刻体会到他的行书难练,就在于笔法上变化多端。就笔法特色来说,一般人说他“八面出锋”,我具体分析为以下几点:1、中锋、侧锋随机转换无固法
中锋、侧锋并用,提按并施,藏露有致,使笔法跌宕多姿,达到“四面八方,笔意俱到”之境地。如《苕溪诗》中“堆”字,多以中锋书写,藏头护尾,精神内敛。而大多数的字是中锋、侧锋在使转中变化,随机应变,没有固法。
如“花”字写法,先以侧锋入笔下顿,而后调整为中锋逆笔向右上出锋,然后又以露锋下顿,后提笔出锋,接下一横画,而横画以逆笔藏锋起笔,以中锋向右上行笔至未尾笔不离纸地顿笔,以侧锋向左下写撇画,至收笔处又调整为中锋出锋。
2、方笔、圆笔、尖笔、转笔、折笔力求变化,尤其转笔很精彩如《蜀素帖》中的“牵”字的秃宝盖的横钩,先提笔入纸右行,接着转笔作弧状运笔,然后向下提笔出锋,整个笔画圆转流美,筋力尽显。“物”字勿部写法都为转笔,很精彩
3、提按变化,穿插互用提笔、按笔是行草书中非常关键性的用笔动作,有的以提笔为主,有的以按笔为主,米芾行书的提按动作显现在每一笔画,每一个字当中,按中有提,提按穿插互用。如“之"字的捺画以上部分,主要是提笔,相比较捺画细劲,但提笔中仍有按笔动作,捺画主要为按笔,担末尾处却为提笔出锋。
4、疾笔、涩笔和谐共存书法中对行书迟速的理解,一定要把握好其辩证关系。在米芾行书中,疾笔而不虚弱单薄,涩笔有庄重肃穆之态而不滞缓无力。
如《苕溪诗帖》中“故”为疾笔,《蜀素帖》中“疑”为涩笔,有时候疾笔和涩笔在一画之中,一字之中,同样存在,耐人寻味。
米芾行书笔法,变化多端,还远远不止这些技巧,我只是总结一些个人体会,分享给大家,希望有所帮助。更多书法技巧文章,欢迎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