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撙御代表作品 少帅临门小说的作者

《战龙无双》、《全球高武》、《少帅临门》《我的青春期》、《爱上大女人》、《金蛇岂是池中物》、《我是丑八怪》等南宋词人赵长卿有什么作品?南宋词人赵长卿有什么作品?一、赵长卿其人赵长卿是赵家人,乡贡进士刘泽整理编集了赵长卿的《惜香乐府》,二、赵长卿的爱情故事清人胡薇元的《岁寒居词话》中,赵长卿的爱妾被其母强行要回转嫁了一个农夫。赵长卿教这...

少帅临门小说的作者?

《少帅临门》,这本小说的作者是白玉求瑕倾心创作的一本都市热血类型的小说,情节引人入胜。 主角:陈宁宋娉婷

白玉求瑕 是一名出色的小说作者,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战龙无双》、《全球高武》、《少帅临门》《我的青春期》、《爱上大女人》、《金蛇岂是池中物》、《我是丑八怪》等

南宋词人赵长卿有什么作品?

南宋词人赵长卿有什么作品?前言

赵长卿在史书上记录事迹很少,但是他却传下来三百多首词。

从数量上说,这应该是个大家,但是实际上,他在词坛的地位并不高,关于他的故事也少得可怜,生卒日期都没有记录下来。

一、赵长卿其人

赵长卿是赵家人,不知是赵匡胤一支还是赵光义一支。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介绍《惜香乐府》时,提到了赵长卿 :

长卿自号仙源居士,南丰人,宗室子也......然长卿恬於仕进,觞咏自娱,随意成吟,多得淡远萧疏之致,固不以一眚废之。

斧声烛影以后,赵光义作了皇帝。传到宋高宗赵构时,因为他不能生育,就收养了后来继承皇位的宋孝宗 ,皇权又回到了赵匡胤的后代手里。

赵长卿生活的时代,大概和张孝祥的时代差不多。幸运的是,乡贡进士刘泽整理编集了赵长卿的《惜香乐府》,因此他的作品流传了下来。

二、赵长卿的爱情故事

清人胡薇元的《岁寒居词话》中,记录了赵长卿的爱情故事:

赵长卿南丰宗室,自号仙源居士。尝置一妾颇慧,教之学东坡字,唱东坡词,命名曰文卿。元约三年,届期,文卿不忍去,其母不容,强索之去,嫁一农夫家。文卿不能忘情,常寄词问讯。《岁寒居词话》

不知道为什么,娶小妾也有租用期。期满以后,赵长卿的爱妾被其母强行要回转嫁了一个农夫。连自己的心上人也保护不了,这个赵长卿到底什么情况?

赵长卿的故事不多,这个得而复失的爱妾,与他之间有一段感情故事。赵长卿教这个小妾练习苏轼的字法,学习苏轼的词。

这位叫做“文卿”的小妾对他念念不忘,还经常填词给赵长卿寄去。因此我们能看到一些唱和之词。

赵长卿在其《临江仙》词序中曾有记录:

元约三年。文卿不忍舍主,厥母不容与议,坚索之去。今失于一农夫,常常寄声,或片纸数字问讯。仙源有感,遂和其韵。

可惜文卿原词已经失传,赵长卿《临江仙》词云:

破靥盈盈巧笑,举杯滟滟迎逢。慧心端有谢娘风。烛花香雾,娇困面微红。别恨彩笺虽寄,清歌浅酌难同。梦回楚馆雨云空。相思春暮,愁满绿芜中。

上阕写回忆中的美好,下阕写如今相思之苦,结尾时寓情于景:愁满绿芜中。

又有《鹧鸪天》一首(偶有鳞翼之便,书以寄文卿):

一曲清歌金缕衣。巧佼心事有谁知。自从别后难相见,空解题红寄好诗。忆携手,过阶墀。月笼花影半明时。玉钗头上轻轻颤,摇落钗头豆蔻枝。

鳞翼即雁和鱼,代表书信。晏殊有词云: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文卿已经嫁给了别人,还“常常寄声”给赵文卿,赵文卿也主动“书以寄文卿”,宋人对于婚姻这么开放吗?

三、柳七风味

赵长卿词作中,常见歌女美人的形象,很有柳永风格。例如这首《蝶恋花·登楼晚望,闻歌声清婉而作此 》

闲上西楼供远望。一曲新声,巧媚谁家唱。独倚危栏听半饷,长江快泻澄无浪。清泪恰同春水涨。拭尽重流,触事如何向。不觉黄昏灯已上,旧愁还是新愁样。

又有《水龙吟》:仙源尝於江楼宴席,见歌姬名盼盼者,弹琵琶,舞梁州,赠以水龙吟云。

酒潮匀颊双眸溜,美映远山横秀。风流俊雅,娇痴体态,眼前稀有。莲步弯弯,移归拍里,凌波难偶。对仙源醉眼,玉纤笼巧,新声拨,鱼纹皱。

我自多情多病,对人前、只推伤酒。瞒他不得,诗情懒倦,沈腰消瘦。多谢东君,殷勤知我,曲翻红袖。拚来朝又是,扶头不起,江楼知不。

又如《瑞鹧鸪·遣情 》

宝奁常见晓妆时。面药香融傅口脂。扰扰亲曾撩绿鬓,纤纤巧与画新眉。浓欢已散西风远,忆泪无多为你垂。各自从今好消遣,莫将红叶浪题诗。

这类艳词,在赵长卿的作品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当时还有个词人叫做曹组,他的这类词在当时一定影响,有不少人效仿,因此受到了王灼的批评。

四、咏怀词

在豪放词影响越来越大的环境下,赵长卿除了酷似柳七的艳情之词外,也有不少类似的咏怀词。

念奴娇(小饮江亭有作):

夕阳低尽,望楚天空阔,稀星帘幕。暮霭横江烟万缕,照水参差楼阁。两两三三,楼前归鹭,飞过栏干角。霜风何事,绕檐吹动寂寞。

消散我已忘机,而今百念,灰了心头火。对酒当歌浑冷淡,一任他懑嗔恶。松竹园林,柳梧庭院,自有人间乐。闲云休问,去来本是无著。

水调歌头(遣怀):

贪痴无了日,人事没休期。白驹遇隙,百岁能得几多时。自古腰金结绶,著意经营辛苦,回首不胜悲。名未能安稳,身已致倾危。

空剜刻,休巧诈,莫心欺。须知天定,只见高冢与新碑。我已从头识破,赢得当歌临酒,欢笑且随宜。较甚荣和辱,争甚是和非。

赵长卿让自己的小妾学唱苏轼词,可见苏词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五、羁旅之词

赵长卿《菩萨蛮·霜天旅思 》一洗绮罗香态:

霜风飒飒溪山碧,寒波一望伤行色。落日淡荒村,人家半掩门。孤舟移野渡,古林栖鸦聚。著雨晚风酸,貂裘不奈寒。

下面的这两首羁旅之词,很有秦少游的味道。

菩萨蛮(初冬旅中)

客帆卸尽风初定,夜空霜落吴江冷。幸自不思归,无端乌夜啼。鸡鸣残月落,到枕秋声恶。有酒不须斟,酒深愁转深。

阮郎归(客中见梅)

年年为客遍天涯,梦迟归路赊。无端星月浸窗纱,一枝寒影斜。肠未断,鬓先华,新来瘦转加。角声吹彻小梅花,夜长人忆家。

从赵长卿有限的资料来看,他应该一生布衣,不过这两首词很有秦观被贬谪时的意蕴和风格。

六、咏梅词

赵长卿写了不少咏梅词,其中有一首《蓦山溪》自称“和曹元宠赋梅”:

玉妃整佩,绛节参差御。一笑唤春回,正江南、天寒岁暮。孤标独立,占断世间香,云屋冷,雪篱深,长记西湖路。人间尘土,不是留花处。羌管一声催,碎琼瑶、纷纷似雨。枝头著子,聊与世调羹,功就后,盍归休,还记来时否。

曹元宠名叫曹组,在宣和三年(1121年)及第,不久就去世了。同时期的王灼在《碧鸡漫志》批评说,曹组的词是“鄙秽歌词”:

今之士大夫学曹组诸人鄙秽歌词,则为艳丽如陈之女学士狎客,为纤艳不逞淫言媟语如元白,为侧词艳曲如温飞卿,皆不敢也。其风至闺房妇女,夸张笔墨,无所羞畏,殆不可使李戡见也。

注:这个李戡是唐朝人,很瞧不上元稹、白居易。不是李敖大师的那位公子。

曹组最有名的词,就是这首《蓦山溪·咏梅》:

洗妆真态,不在铅华御。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黄昏小院,无处著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月边疏影,梦到销魂处。结子欲黄时,又须著、廉纤细雨。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销瘦却,东阳也,试问花知否。

和韵这首词的不仅是赵长卿,袁去华也有一首。王灼批评时,说“今之士大夫学曹组诸人鄙秽歌词”,不知道赵长卿的那些艳词,是不是也都学的曹组 。

结束语

赵长卿作为传世作品较多的宋代词人 ,生平故事流传不多,后人的宋词选本中,也很少见到他的作品。

结束时,按照惯例填一首为作业:《菩萨蛮》

茫茫世路皆难定,春花一瞬黄花冷。只道不如归,声声杜宇啼。秋云随日落,江海风波恶。何处是乡关,寒星山外山。

@老街味道

宋徽宗历史贡献是什么?

两宋皇帝中,最有艺术天份的,非宋徽宗赵佶莫属。

先说书法成就。宋徽宗赵佶独创的“瘦金体”这一书体,瘦峭挺拔,宛若龙蛇,其存世的《千字文》,早已成为书家争相临摹的珍品,《书史会要》对宋徽宗的书法更是不吝赞美之辞,说其“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

再说绘画成就。从存世的宋徽宗的画作,我们可以看到这位艺术家皇帝的画作堪称工谨细丽,栩栩如生,宋人邓椿在《画继》中称他的画“冠绝古今之美”,而细品这位艺术家皇帝为我们留下的《芙蓉锦鸡图》、《写生珍禽》、《瑞鹤图》等多幅花鸟作品,我们会发现,邓椿的评价并非虚夸。宋徽宗对花鸟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据说有一次他曾命众画师同画一支孔雀,当他看到其中有几幅画画的是孔雀正在登上藤墩,立指其谬道:“孔雀登高,必先举左腿”,一时间,令众画师折服,从这则轶闻,可以看出宋徽宗观察生活的细致。

而宋徽宗赵佶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以一个皇帝在书画艺术上的双绝,直接带动起其执政期间中国艺术的空前繁荣。在徽宗一朝,画师的地位被抬升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他着力设立了画学,正式将书画科纳入了科举考试之中,纷至沓来的画师们根据技法的高下,被分为“士流”和“杂流”,分别进行考核,对于考入画院的画师,则被分别授予画学正、艺学、待诏、祗侯、供奉、画学生等名目。画师的职位和俸禄一时令其它艺人眼热,而宋代大大小小的画院也因为有了这位书画皇帝的关注和指导,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壮观景象。

当然,和中国历史上所有艺术家皇帝一样,宋徽宗在书画的布局设色方面经营得风生水起,可经营起来自己的江山来,却是毫无智慧,一塌糊涂,最终身死番邦,正如主修宋史的脱脱会对他的评价:“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

靖康之耻,宋徽宗究竟有多惨?

其实,宋徽宗赵佶在金国的晚年生活还是不错的,谈不上有多惨,真正惨的是那些被抓的大臣及他的妃嫔们,还有北宋的老百姓,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受害者,宋徽宗受此劫难完全是咎由自取。

徽宗赵佶是宋神宗赵顼的第十一个儿子,被封为端王,他从小就浑身都充满了艺术细胞,具有极高的艺术天赋,酷爱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尤其是书画方面那是独树一帜,自成一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

赵佶出身皇室,成天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轻佻浪荡的性格,属于那种纨绔子弟、花花公子类型的,古代的风流才子都是那个德行的,他本来是与皇位无缘的,但由于宋哲宗赵煦死后无人接班,在向太后等人的坚持下,把对政治毫无兴趣的赵佶推上了高位。

赵佶喜欢的是笔杆子家和美女,这样的外行做皇帝,那能好到哪儿去,俗话说“玩物丧志”,赵佶一向追求奢靡,毫无治国之能力,因而造成政治腐败,外交无力,自然是祸国殃民。

徽宗赵佶受骗与金国联合灭了辽国,金国逐渐壮大起来,时常南下惊扰宋朝,公元1126年金军渡过黄河,徽宗审时度势,认为宋朝坚持不了多久,他不想做亡国之君留下千古骂名,于是急急忙忙的禅位给儿子赵桓,自己当起了太上皇。

公元1127年3月,金军攻陷东京汴梁,宋徽宗父子成为了阶下囚,连同皇室成员、后宫妃嫔及子女加上朝臣共3000 多人被金军押回金国,汴梁城也被洗劫一空,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难”。

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北上,他们遭受了非人的虐待,金军对他们非打即骂,特别是徽宗父子的妻女更是惨烈,都成为进军的发泄工具,随军“慰安妇”,他们当中许多人不堪受辱,有的当场自尽身亡,总之一路上死伤无数。

徽宗父子有着超强的求生能力,宁辱不死,苟且偷生,他们一行人被带到了经过都城会宁府,金国对他们自然是要进行一番羞辱,徽宗被封为“丧德公”,他们还要穿上金人的服饰,头缠白布,身披羊皮,裸露上体,到金人的宗庙行“牵羊礼”,祭拜金人的祖先,堂堂的大宋皇帝祭拜金人的宗庙,这样的耻辱徽宗也欣然接受了,毫无怨言。

虽然受尽屈辱,但这也改变不了徽宗他喜爱的书画生活和生儿育女,徽宗作为宋朝的皇帝,那可是金国要挟南宋的一张王牌,金国还是给予徽宗享受较高的待遇,他们把徽宗送到黑龙江境内的五国城,并且划给他四十五顷土地,让他的妃嫔及大臣们侍候着他,徽宗俨然成为了一个大地主,每天同样是大鱼大肉美酒佳肴,悠哉游哉,仿佛在这里养老。

徽宗在这里安享晚年,渐渐的他的心态逐渐平和下来,又找回了写诗作画的灵感,萌发了创作的源泉,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与此同时,他还不忘造人计划,在那样的环境下,徽宗还生下了八个女儿和四个儿子,可谓是高产。

徽宗作为古代杰出的知识分子,在艺术上造诣颇深,但作为皇帝,统治国家可谓是一塌糊涂,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因此他客死他乡完全是罪有应得。

历代“太上皇”都是怎样度过余生的?

小部分太上皇余生过得相当滋润,大部分日子都过得凄凄惨惨戚戚。

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指当朝皇帝尚且在世的父亲,说白了,就是在位皇帝还活着的爹,即称之为“太上皇”。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历史上的太上皇一共有26位,时间跨度则从秦朝一直延续到清代。

不过,这二十六位太上皇,各自的余生却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有极少数是养尊处优,甚至掌握大权,但大多数的结局,却一个比一个凄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两极分化的情况呢?简单来说,和他们当上太上皇的原因有关,主动当和被迫当,决定了他们最终度过了不一样的余生。

堪称“大一号皇帝”得太上皇:清朝的乾隆

清高宗乾隆皇帝,全名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父亲为雍正,祖父则为康熙,在位时间为公元1711年至公元1795年。

乾隆皇帝这一辈子,简直是太值了,他的祖父康熙,通过励精图治,不仅稳定了大清朝的朝堂局势,更拓展了疆土,而乾隆的父亲雍正,则是整顿吏治,通过一系列政策,将大清的国力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最重要的是,雍正在位十三年,给儿子乾隆留下了偌大的基业。

根据史料记载,康熙去世时,由于连年征战,国库里仅剩下2716万两白银,而在雍正去世时,国库里存银高达3453万两。

可以说,康熙也雍正这对爷俩,给乾隆开创了自清朝开国以来最好的局面。

正是因为家大业大,乾隆登基之后,才有实力和精力去平定大小金川和准噶尔,若没有他的父亲和祖父留下来的产业,乾隆就是能力再强,也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仅如此,乾隆本身也是一个有福气之人,他的寿命是历朝历代皇帝中最长的,足足活了89岁,这个年纪即便是放到现代,也算是高寿之人了。

而由于他在登基之初曾立下誓言,说在位时间不能超过祖父康熙,因此,在他86岁时,也就是在他在位60载的那年,不得不兑现诺言,宣布禅位。

禅位的对象,是他的儿子嘉庆皇帝,但让嘉庆没想到的是,父亲乾隆这禅位禅得着实不地道。

为什么呢?乾隆说是禅位了,但实际上,所有大权依旧还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嘉庆在当时只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

而乾隆为了抓紧自己手里的权力,更是在方方面面都要彰显自己的权威。

比如,当时嘉庆已经继位,按理说年号也应该改为“嘉庆”才对,但乾隆要求,“嘉庆”这个年号,仅能对外使用,宫中则继续使用“乾隆”年号。

还有,按照清朝的惯例,皇帝登基后,应该搬至养心殿居住,但乾隆却不肯搬走,依然在养心殿训政,他不走,嘉庆则只能居住在当皇子时住的毓庆宫。

另外,但凡是涉及到批阅奏折、任免官员等重要政务,仍旧由乾隆说了算,那么嘉庆干什么呢?只能干点祭祀祖先之类的事情了。

这还不算完,在乾隆禅位后的当月,他接见外国使者时,更是直接了当地表示,他虽然归政于嘉庆,但大事还是他说了算。

在这种情况下,嘉庆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当了一个名不符其实的皇帝,据记载,当时嘉庆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去给乾隆请安,并且在上朝时,嘉庆的所有就精力都放在乾隆身上,乾隆笑他也笑,乾隆不说话他也沉默不语。

更夸张的是,当时有大臣拿着奏折前去请示嘉庆时,嘉庆通常只有一句话,那就是:“惟皇爷(乾隆)处分,朕何敢与焉?”

也正是因为乾隆的不放权,让他成为了封建历史中,最成功的太上皇,并且是没有之一,而他之所以会牢牢抓住权力不放,正是因为他深知历史上的太上皇几乎很少有好的结局,再加上他的退位颇有些不情不愿的味道,因此,只有抓紧权力,才会让他觉得踏实。

但他是踏实了,嘉庆皇帝却遭了殃,自打他当上皇帝开始,就没有一天不提心吊胆的,倒不是他想这样,因为他也知道,如果自己哪一点忤了父亲的意,那么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换掉。

所以,他才会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夹着尾巴做皇帝,虽说难受,但也无可奈何。

好在这个时间并不是太长,公元1799年,当了三年太上皇的乾隆终于去世,而他一死,就代表着嘉庆终于可以亲政了。

且不说嘉庆亲政后是什么感受,单说乾隆,他这一生真可谓是太值了,尤其是他做太上皇这三年,更是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还能稳稳的把持朝政的局面,所以说他的这个太上皇当得,就是一个“大一号”的皇帝。

没当过皇帝却当了太上皇的刘太公:逍遥自在的过完余生

刘太公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他的祖上曾经也风光过,但到了刘太公这一代,就成了一个靠着种地为生的农民了。

既然是土里刨食儿的农民,自然希望自己的儿子勤劳能干,但刘太公的儿子里,最让他生气的就是老三刘邦。

当初的刘邦,活脱脱的就是一个“街溜子”,整日里不仅无事生产,还特别游手好闲,除了跟一帮朋友喝酒吃肉,就没别的事情可做。

甚至到了四十多岁还是孑然一身,气得刘太公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见了刘邦就骂他好吃懒做。

但就是这么一个让刘太公失望至极的刘邦,居然在后来娶了当地很有名望的吕太公之女,并且在后来一步步开创基业,最终建立了大汉朝。

这一切,都是刘太公做梦也想不到的,他着实没想到,最不争气的老三,居然当上了皇帝。

而在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某天还跟刘太公嘚瑟,说当初父亲你说我没本事,比不上二哥勤劳,那么如今和二哥比起来,谁才算是最成功的呢?

这话让刘太公十分尴尬,当时也不知道回答什么才好。

不过,刘邦虽说嘴上不饶人,但在行动上对父亲却是相当孝顺,除了锦衣玉食、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之外,刘邦还考虑到自己父亲独身多年,进献了不少美女送到父亲身边。

不过,刘太公很有自知之明,吃喝可以享受,这些美女刘太公则一个没碰。

除此之外,刘邦当时虽说是皇帝,但依旧隔几天会去给父亲问安,就如同寻常人家父子之间的礼节一样,而刘太公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十分坦然的接受了儿子的问安。

不过,时间一长,有人就提出意见了,认为这十分的不妥,不符合礼节。

提出意见的人是刘邦的大臣,他认为,刘邦现在已经是皇帝,而刘太公则是白身,也就是没有什么身份的人。

所以,按照礼节来说,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而其他人都是皇帝的臣子,因此,哪里有皇帝给臣子问安的道理呢?

这个臣子的话,被刘太公知道后,仔细想了想确实没错,因此,等刘邦再次前来问安时,他就十分恭敬地站在门口,向儿子刘邦行礼。

父亲的这番举动,让刘邦很是吃惊,赶忙询问这是要干嘛,而刘太公将原委告知刘邦后,刘邦也认为是个问题,于是,他就回去找大臣商量,如何给父亲一个身份。

后来,大臣们翻遍史书,借鉴了当年秦始皇追尊其父秦庄襄王为太上皇的案例,建议刘邦封父亲刘太公为太上皇帝。

因此,刘太公就这样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在活着的时候被封为太上皇的人,同时,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当过皇帝却被封为太上皇的人。

不过,这名分虽说有了,但是刘太公却相当不开心,为什么呢?早年间他生活在乡野,习惯了那里的生活气息,而如今却窝在宫殿里,虽然锦衣玉食,但却乏味无比。

因此,他时常闷闷不乐,而他的这种低落情绪,自然就被儿子刘邦看在了眼里。

得知父亲时常不开心后,刘邦想了一个主意,就是在长安建了一座新丰城,并且把之前老家的邻里等人,全部接到了这里来住,所有的一切,都打造的跟之前一模一样。

弄好之后,刘邦把刘太公请了过去,而刘太公见到了自己的老邻居,又看到了熟悉的环境,自然是乐得开怀大笑,自此,他每天生活在这里,酤酒卖余,斗鸡蹴踘,可谓是不亦乐乎。

就这样,刘太公一直活到了公元前197年方才去世,死后葬在了万年(今陕西富平县)。

刘太公的一生,虽说不像别的太上皇一样有什么明显的功绩,但却也充满传奇,中年之前的平凡,晚年之后的富贵,最主要是他没有当过皇帝,却被尊为太上皇,并且还落了个善终的结局,单是这份际遇,就足以让很多人羡慕无比了。

郁闷到只能造人的太上皇: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正是他一手创建了大唐,不过,他这个开国皇帝,应该算是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当得最憋屈的一个。

公元617年,李渊在晋阳宣布起兵,一年之后,李渊打进长安,隋恭帝被迫下诏禅位,李渊得以正式登基称帝。

但在登基九年后,由于几个儿子之间的纷争越闹越大,最终在公元623年,秦王李世民于玄武门发动宫变,并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诛杀。

至此,李世民扫除了所有障碍,而李渊则不得不将皇位让给李世民,自己当起了太上皇。

成为太上皇后,李渊刚开始还能继续住在象征皇帝地位的太极宫,不过所有政事已经无权过问,而住了没多久,李世民就安排李渊搬家,将其迁到了规模设施要逊色很多的大安宫。

虽说李渊颇有些不情不愿,但奈何大权在儿子手里握着,因此也只能忍气吞声进行搬家。

而在大安宫里,李渊日常的生活起居,基本上都是在这座宫殿中进行的,几乎很少有出门的机会,倒不是他不愿意出门,而是李世民根本就不让。

最多也就是在朝廷举行什么大型的典礼时,李渊才能得以出来透透风见见人。

这样的生活,自然让李渊相当憋闷,但却又无力改变,而无处发泄且心情郁闷的他,则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生孩子上。

根据记载,李渊一生共生有二十二个儿子和十九个女儿,这其中,至少有七个儿子都是在他成为太上皇之后出生的,而女儿差不多也是这个数,甚至更多。

也就是说,李渊自打当上太上皇到他去世,短短十二年的时间里,前后就生了至少有十几个孩子,有野史记载,他在此期间出生的儿女,甚至有接近三十个。

这就造成了同为李渊儿子的李世民,在他去世时,年龄最小的兄弟才刚满十岁。

之所以李渊会拼命的生孩子,其实也是他无奈之举,毕竟他曾经是开国皇帝,但却在晚年之际,被迫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太上皇,这种大权旁落的郁闷,恐怕是外人无法理解的,所以,为了发泄这种郁闷,他只能是不停造人了。

公元635年,李渊病逝于大安宫,享年七十岁,这才算是彻底结束了他十二年的太上皇生涯。

被敌人囚禁得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镇

众所周知,大部分太上皇虽说没什么权力,但至少生活还是养尊处优的,但有这么一位太上皇,却活在了敌人的囚禁之中。

他就是号称“大明战神”的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公元1435年,明宣宗去世后,9岁的朱祁镇尊遗诏继位,是为明英宗。

在朱祁镇继位后,因其年幼,国事均由太皇太后(明仁宗朱高炽之妻)张氏操持,不过,张氏虽说管理朝政,但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这就让当时的大明朝的朝堂上出现了一片清明的现象。

同时,当时还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贤臣负责料理,这就更让朝堂上下欣欣向荣。

但好景不长,随着张氏以及三杨的去世,少年的明英宗得以亲政,而在他亲政之后,对宦官王振大加宠信,这就为不久之后的混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公元1449年,在王振的撺掇下,明英宗朱祁镇决定御驾亲征犯边的瓦剌,在临行之前,他特意将儿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又命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一切安排妥当后,朱祁镇信心满满的带着五十万大军出发。

可惜的是,虽说明军这次出征浩浩荡荡,但朱祁镇却把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王振,而在王振的胡乱指挥下,明军遭遇前所未有的惨败,被瓦剌包围在土木堡,期间几十位明朝的权贵战死,几十万大军几乎是全军覆没,而明英宗本人也被瓦剌生擒。

至于王振,则是被愤怒的明军将领樊忠在战场上杀掉。

皇帝被敌人生擒,这是明朝开国以来闻所未闻的事情,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加上当时瓦剌虎视眈眈,随时都有进犯京城的危险,情急之下,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以及众多大臣,开始考虑再立新皇的想法。

最终,原本只是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被拥立为皇帝,是为明景泰帝。

既然有了新皇帝,那么朱祁镇的皇帝也就作废了,而在当时,经过群臣商议,并由孙太后恩准,遥尊被瓦剌生擒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帝。

这么一来,朱祁镇就成了大明朝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

在此之后,朱祁钰力挽狂澜,启用于谦等一批主战派武将,最终将来犯的瓦剌击退,成功守卫了京城,避免了明朝灭亡的危险。

而瓦剌那边,看到朱祁镇失去作用后,不得不将其放回,但他一回来,就出现了十分尴尬的局面。

什么尴尬局面呢?很简单,就是朱祁钰担心哥哥朱祁镇会威胁到他的皇位,因此,在朱祁镇回来之后,朱祁钰将其幽禁在皇宫的南苑,并派了重兵把守,而这一幽禁,就足足幽禁了七年。

在这七年中,朱祁镇过得十分艰苦,除了不能出去之外,就连和外人接触都不可以,吃饭时的饭菜,都是朱祁钰安排人通过小孔递进来的,到了后来,为了补贴家用,朱祁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靠着做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可谓是凄惨至极。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太上皇普遍日子都不好过,但像朱祁镇这样的确实不多,他时时刻刻都处在担惊受怕之中,没办法,他活着本身就是对朱祁钰的一种威胁。

不过,在被幽禁了七年后,朱祁镇迎来了生命的转机,公元1457年,趁着朱祁钰病重的时机,武将石亨联合宦官曹吉祥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将被幽禁在南苑的朱祁镇迎回重新登基。

“夺门之变”很成功,由于朱祁钰当时已经病重到无法下床,因此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哥哥复位,而朱祁镇复位后,第一时间就废除了朱祁钰的皇帝之位,将其贬为郕王,同时又诛杀了拥立朱祁钰的于谦等人。

在此之后,朱祁镇恢复了英宗的年号,又做了十几年的皇帝后,最终在公元1464年去世。

朱祁镇这个太上皇,当的时候是属于被迫性质,但最终又幸运的重新复位,这是历史上的太上皇均没有做到的,虽说是他一手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但在他临终之际,废除了嫔妃殉葬的陋习,也算是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大功德。

除了上述四位太上皇之外,同样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北魏的献文帝拓跋弘,他由于喜爱黄老之学,对富贵十分淡薄,因此就将皇位传于其子拓跋宏,自己当起了太上皇。

不过,就在拓跋弘退位五年后,却因为下令处死了其母后冯氏的情夫,遭到了冯氏的忌恨,因此,在公元476年,冯氏派人将拓跋弘暗害。

还有一位就是宋高宗赵构,他建立南宋后,偏安一隅,并且受秦桧的蛊惑,杀害了名将岳飞,而到了他晚年之际,看到金国咄咄逼人,便以“倦政”为由,宣布退位。

但是,赵构退位退得很有意思,因其没有子嗣,所以不得不在宗室中寻找继承人,而找来找去,最终找到了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昚,将皇位传给了他。

众所周知,当年赵匡胤死后,他的后人并没有当上皇帝,而是由赵匡胤之弟赵光义登基,也就是宋太宗,这就意味着,皇位自此就落到了赵光义一脉中。

但让赵光义没有想到的是,未来某天他的后人居然会重新把皇位还给赵匡胤的后人。

另外,还有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太上皇,他的余生与先祖李渊差不多,都是在郁闷之中黯然离世。

总而言之,历史上这些太上皇,除了乾隆和刘太公之外,其他的人余生普遍都过得不是很好,要么是被幽禁,要么是不明不白地死掉,也正是因为太上皇的结局大多不好,所以乾隆才会干出“退位却不还政”的事儿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