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1949年作品?
查了一下,1949年曹禺没有发表什么作品。
而搜索中,进入眼帘的是曹禺在1949后或1949年前。1949年似乎是曹禺创作的一个分水岭。
的确,曹禺1949年前的《日出》《原野》《雷雨》《北京人》。1949年后的《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前后对比,后者远不如前者的声誉。无论学校课本介绍曹禺的代表作,还是文坛列为曹禺经典作品,还有读者印象最深的,都是曹禺1949年前的作品。
为什么呢?
巴金,矛盾,老舍,曹禺30年代40年代的主要作品及主要人物?
巴金:
20年代中后期到30年代初期的《灭亡》(处女作)、《新生》(《灭亡》的续篇)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是巴金小说创作的初步尝试,显示了巴金创作的基本风格,主要以家庭为题材背景,以年轻一代的命运抉择为主要内容,作品充满了热忱的情感。
30年代中后期到40年代初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标志着巴金的创作的成熟,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这一时期巴金的创作,家庭的题材更加典型,更具有象征意义,人物描写更具有典型化内涵,艺术表现日趋成熟。
40年代中后期的《憩园》、《第四病室》、《寒夜》(最后一部作品)显示了巴金小说的深入发展和深刻的变化。发展体现在继续采用家庭典型题材,继续表现家庭中人物的命运,表现人与家庭、社会的冲突;变化在于作家先前所具有的热情和理想,此刻化做了沉静的思考和冷峻的批判,由过去的控诉到现在的无话可说。 巴金的文学创作给文学发展带来的新质
巴金的小说创作塑造了一大批家庭关系中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既有身处封建大家庭的,如:《家》中觉新、觉慧等年轻一代;也有身处社会底层普通家庭的,如:《寒夜》中的汪文宣、曾树生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人物的性格往往充满矛盾性,人与人的性格之间往往具有强烈的反差和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巴金独特的审美追求,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表面上把这些人物放在家庭的背景中,而实际上是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这样的描写更生活化,生活气息浓,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
巴金善于在生活的对比当中、矛盾冲突当中,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如:《家》中觉新和觉慧,《寒夜》中的汪文宣、曾树生就各是一对矛盾,在现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茅盾:
茅盾的文学创作一直实践着现实主义的主张,这一主张始终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从《蚀》三部曲到《腐蚀》,始终追随中国现代社会历史的风云变换,他的创作是中国现代社会历史的艺术记录,作品中充满了对中国现代社会历史重大事件真实而客观的反映。如:《蚀》反映的是大革命前后的风云变换,《子夜》反映了30年代中国最动荡时期的社会本质,《腐蚀》则是表现皖南事变国共合作危机的政治小说。
老舍:
30年代中后期,老舍连续创作了《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大明湖》(书稿毁于战火)等长篇小说,《阳光》、《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赶集》、《樱海集》等短篇小说集,显示了旺盛的创作力,这些作品标志着老舍小说创作的成熟。 40年代以后,有长篇《火葬》、《四世同堂》(由《惶惑》、《偷生》、《饥荒》三部组成)、《鼓书艺人》等问世,这些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显示出进一步的成熟与突破,标志着老舍小说创作的深入发展。
曹禺:
曹禺的主要戏剧作品:《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改编的《家》;抗战题材的剧本《黑字二十八》、《蜕变》等。
曹禺的戏剧代表作?
曹愚是我国现代戏剧大师,其代表作有《雷雨》和《日出》。
曹禺的作者?
曹禺,原名万家宝,字小石,我国杰出的现代话剧剧作家。 曹禺是我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其代表作品有《雷雨》
曹禺《日出》中陈白露和《雷雨》中的蘩漪有何相同之处?
人物性格鲜明
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不论蘩漪还是陈白露都个性鲜明,繁漪用她勇敢的叛逆的“野性”成为了一个棱角分明的反传统的女性形象,她轰轰烈烈的追求个性解放的斗争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最强音。但她的悲剧也让我们看到她是一个让人怜悯的封建女性。这两方面的结合,才使这一形象避免了单薄而走向丰满。[3]她接受过一点西式教育,所以这使她有着对自由与民主的认识,她比其他同样境况的女子,多了几分勇气与果敢,少了几分忍耐与顾忌。她爱的热烈,恨的强烈,最具“雷雨”的性格。[3]
作为交际明星的陈白露辗转各个舞台与聚会,不可一世的她骄傲的接受无数的掌声与鲜花。现实的生活环境使她和当时的知识女性一样陷入生存困境,逼迫她走向堕落、沉沦,但她的灵魂是向往太阳的,不甘堕落的,她既向往自由又无法割断堕落的生活,这使她如困兽之斗般在夹缝中痛苦的活着。她是在黑暗力量给予的利益下生存的,但却敢于反抗金八、黑三这类恶势力,在难以自保的情况下却竭尽全力保护小东西。陈白露和蘩漪都是个性鲜明的,她们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思想,她们敢于反抗,不甘沉沦,即便生活在痛苦中,仍然不忘追求自由和太阳。
周朴园为了迎娶门当户对的蘩漪而抛弃为自己生下儿子的侍萍,侍萍跳河自尽被救。十八年之后,侍萍与鲁贵生的女儿鲁四凤却做了周公馆的下人,于是周公馆开始了一场雷雨般的变化。首先是侍萍与周朴园生的儿子周萍与后母蘩漪私通,其二是并不知情的周萍后与四凤相爱并使四凤怀孕,其三是蘩漪与周朴园的儿子周冲情窦初开暗恋四凤。如果侍萍不回来,那就不会有接下来发生的种种事;如果繁漪与周萍的私通并未中止,那么繁漪与周朴园之间的家庭矛盾就不会那么激烈了。围绕蘩漪——周朴园、蘩漪——周萍这两条以蘩漪为主导矛盾的线索描写,故事情节危机四伏,冲突激烈。
在陈白露堕落沉迷之时,少时恋人方达生专门从乡下赶来劝其迷途知返,方达生要陈白露跟他回乡下教书。他口口声声为拯救陈白露而来,却并没有给堕落中的陈白露提供一个获得拯救与新生的契机,反而搅乱唤醒了她精神倒悬的善良的灵魂。[2]陈白露不甘平凡,当然是不会跟他去乡下过清贫的日子,陈白露和方达生的人生追求和人生态度的截然相反正是他们之间的矛盾所在。最后,他放弃了白露,自己去寻找光明,而陈白露注定会一直生活在黑暗中,被黑暗侵蚀直至消亡,他们注定无法携手到老。
周冲触电惨死后,繁漪悲痛欲绝而发出一阵阵的哭号,可是,当周朴园劝她静一静时,她又恨恨地说:“冲儿,你该死,该死,你有了这样的母亲,你该死”刚刚还在为儿子的惨死而痛不欲生,转眼之间又狠狠地诅咒着心爱的儿子,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你该死”的咒语,表面上是对周冲而言,实际上却是蘩漪感情发展到一定程度而爆发出来的言语,表达了繁漪因多年受压抑而痛苦、怨恨的心情,体现了她要求摆脱封建专制束缚,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强烈愿望。蘩漪前后矛盾的反常台词,展现了人物内心情感的剧烈波动,显露出人物性格的矛盾性。
“她爱生活,她也厌恶生活,生活对于她是一串习惯的桎梏。” 陈白露嘲笑男人为名为利的短浅行为,更厌倦在“习惯桎梏”[6]的漩涡里挣扎,但她却不得不依靠有名有利的男人支持日常生活开销,她的生存基础具有矛盾性。
蘩漪和陈白露对于封建黑暗的斗争显示出女性人物的精神力量,虽然社会的黑暗、环境的腐败注定了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的悲剧结局,她们成为黑暗的殉葬品,但她们对于自由与幸福的追求却开启了社会进步的新篇章。在曹禺的笔下,这两个人物形象性格鲜明,矛盾冲突激烈,所蕴含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女性人物形象的悲剧美学让我们在欣赏悲时,也感受到这种飞蛾扑火式的追求光明直至毁灭的崇高与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