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瓷的巅峰在宋朝,大家都爱的“青花瓷”为何出现在元代?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首先,宋代已经有了青花瓷,不单宋代有,唐代也有。而“大家都爱的青花瓷”出现在明代。为什么这么说呢?您往下看。
青花瓷历经唐宋元,在当时不被重视,为何在明代迅速走向巅峰?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当时这首青花瓷的歌词美哭了多少人,如今也成为了几代人的回忆。我最早知道“青花瓷”也是因为这首歌。然后陆续对青花瓷有了一点了解,只是我一直以为青花瓷是从元代开始烧制,并且也是在元代达到顶峰的。问了一下身边的朋友,他们也大多这么认为。其实,我们都误解了青花瓷的发展。根据近代考古,原来早在唐朝时就已经有了青花瓷,宋代也有青花瓷的烧制。
唐朝的青花瓷南京博物院就有唐代的青花瓷瓷片(上图就是),由江苏省扬州师范学院唐城遗址出土。此外在浙江的杭州、河南的洛阳等地都有唐青花瓷出土,只是很多都是青花瓷的瓷片。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有一件完整的唐青花塔式罐,塔式罐是典型的佛教用品,而青花花卉纹饰又极具伊斯兰风格。这件塔式罐是由郑州市上街区唐墓出土。
唐青花塔式罐图这样的青花瓷显然还难以称得上美,纹饰粗狂,瓷质也不好。难道唐代烧不好瓷?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是青花瓷不受重视罢了。唐代的制瓷水平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但是最受欢迎的是“南青北白”。“南青”即南方越窑的青瓷。唐代越窑烧制的青瓷瓷胎细腻精致,釉色晶莹。唐代文学家陆羽就曾在《茶经》中评价:“越瓷类玉越瓷类冰。”
“北白”是指北方邢窑的白瓷。邢窑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邢窑瓷,陆羽同样给出了超高的评价:“邢窑类银”、“邢窑类雪”。
唐代制瓷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南青北白”的局面,青花瓷根本没有得到哪怕是一点的关注。
宋代的青花瓷如果说唐代瓷业有“南青北白”,那么到了宋代就属于名窑辈出了。用“百窑齐放,百窑争鸣”来形容也不为过,然后,在这样繁荣的瓷业生产中,同样没有青花瓷的容身之地。其实这很好理解。看看宋代有名的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窑,这几大瓷窑生产的瓷器大多釉色类玉,颜色清透,明净悦目,有种极简清淡的美,很符合宋人追求的恬静高雅。青花瓷的美无疑是耀眼的,显然不符合宋人的审美,因此也难有市场。
元代的青花瓷马未都老师曾说过:“元青花一诞生就是巨人。”这句话在现在看来是很对,只是在元代,青花瓷并非是当时瓷器的主流,甚至难有一席之地。这是很多人不知道。很多人误以为青花瓷在当时就广受社会欢迎。青花瓷在元代的命运和有些著名画家的命运相似,虽然技艺了得,可是总要等到“死后”多年才被世人接受。并且元代青花瓷在历史上也曾被人遗忘过很长的一段时间。
收藏于大维德基金会的这对青花大瓶,正是元代青花瓷研究的起点。在这对青花大瓶上有一段字:“……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吉日……。”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正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的年号。
在20世纪20年代,这对花瓶一出世便被认为是赝品,因为在当时“青花瓷诞生于明代”是通识。既然如此,标记为元代的青花瓷自然就被世人认作是赝品。然而,这对大瓶的拥有者却另有解读,甚至在1929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明代以前的青花瓷器:一对元代纪年的瓷瓶》的论文。渐渐的,有更多的学者也终于意识到元代也是有青花瓷的。
2005年有一件名为“鬼谷子下山”的青花大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卖,最终成交价为2.3亿。
就目前发现的历代青花瓷来看,唐宋青花瓷制作粗糙,但是元代的青花瓷,尤其是元后期,已经能烧制出精美的青花瓷。
烧制出精致的青花瓷需要满足至少3个条件,即瓷胎的白度、透明釉、上好的青花料。元代的景德镇刚好能实现。宋代后,景德镇的优质瓷石资源基本耗尽,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在元代时发现了高岭土,并配制出了高岭土+瓷石混合后的“二元配方”,大大提升了瓷胎的硬度及白度。而优质的青花料产自波斯,这一点蒙古人的铁骑也为景德镇实现了。透明釉自是不在话下,因此,在技术上景德镇已能烧制出精良的青花瓷。然而,青花瓷并未受到官方的重视。元代统治者似乎更喜欢金银器,毕竟元代的统治阶层本是属于游牧民族,在马背上征服天下的时候,金银器似乎更方便耐用,瓷器太脆弱了。
元代统治阶层当然也使用瓷器,只是元代的官方用瓷多为白瓷。被广泛认知的是一种名为“枢府瓷”的白瓷,之所以叫“枢府瓷”是因为瓷器的底部有“枢府”二字,枢府就是军事机构枢密院。青花瓷则更多是用于出口。据说,目前存世的青花瓷收藏最多的是伊朗与土耳其。土耳其的托普卡帕皇宫内就有40件左右的青花瓷。
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元代青花瓷图可惜,声名远播的元代青花瓷在国内却并没有受到重视,也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青睐。这个“巨人”终究是要再等一等。
明代青花瓷元代的青花瓷虽然并未受到统治者及社会的广泛喜爱,然后却在技术上为后面青花瓷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花瓷在明初也是不受待见的。到了明永乐、宣德时期却大放异彩。为何在唐、宋、元不受重视的青花瓷能在宋代迅速赢得市场?
相信很多人已经猜到了。瓷器的发展和统治者的喜好脱不开关系。青花瓷上我们肉眼所见的蓝色,在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就不受重视,元代统治阶层最喜欢的颜色也是白色。即使是在青花瓷大为发展的明代也并没有以蓝为贵。但是,明代的统治者却喜欢蓝色色调的青花瓷。这对当时制瓷业的影响是显著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的审美很能影响一个时代的审美,同时很多时候也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审美。
永乐青花瓷压手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据史料记载,宣德8年,统治者一次性就下达了数量为443500件的生产任务。由此也可见,青花瓷在当时已经能大批量生产。想要赢得市场,是否能批量生产也是一项关键的因素。同时,明代时郑和曾多次下西洋,有猜测说郑和在每次远航后,返程时很可能也带回了苏麻离青。
宣德时期的青花蟋蟀罐充足的原材料、技术的完备、统治者的喜爱,明代的青花瓷发展可以说是万事俱备,想不走向辉煌也难呢。
我是阿斗,专注于文物里的中国史,欢迎关注!你见过哪些精美的馆藏青花瓷?
【文藏来答】举个例子~
故宫文物编号:新〇〇一〇一九〇八 底账名称:青花荷塘鴛鴦葵瓣口盤 文物级别:一级甲 文物来源:收购自一九五九年青花荷花鸳鸯纹菱花口折沿盘 ◎元◎高七·三厘米 口径四六·四厘米 底径二九·八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是中国陶瓷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时期,全国瓷器的生产重心开始向景德镇转移,这个时期也是青花瓷烧造的成熟期。青花瓷系在素瓷胎上以钴蓝为着色剂描绘纹饰,再敷以玻璃质透明釉经高温烧结而成,因成品花纹呈青蓝色,故名「青花」或「青华」。
青花荷花鸳鸯纹菱花口折沿盘(局部)◎元◎高七·三厘米 口径四六·四厘米 底径二九·八厘米◎故宫博物院
青花荷花鸳鸯纹菱花口折沿盘(局部)◎元◎高七·三厘米 口径四六·四厘米 底径二九·八厘米◎故宫博物院
●此盘十六瓣菱花口,折沿,浅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折沿上绘菱形锦纹,内外壁均绘缠枝莲纹,内底绘一对鸳鸯游弋在莲池中,顾盼生情。圈足内砂底无釉。盘心所绘的莲池小景是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多画在大盘、大碗的内底,亦有画在八棱大罐外壁的开光中,有些只绘莲池,有些在莲池中还绘有禽鸟(鸳鸯或鹭鸶)。
青花荷花鸳鸯纹菱花口折沿盘(局部)◎元◎高七·三厘米 口径四六·四厘米 底径二九·八厘米◎故宫博物院
元代画家柯九思在《宫词十五首》中曰:「观莲太液泛兰桡,翡翠鸳鸯戏碧苕。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柯氏自注云:「天历间,御衣多为池塘小景,名曰:﹃满池娇﹄。」由此可知,这种荷塘小景在元代称作「满池娇」,是当时非常流行的装饰纹样,常见于织绣品。
青花荷花鸳鸯纹菱花口折沿盘◎元◎高七·三厘米 口径四六·四厘米 底径二九·八厘米◎故宫博物院
●此件青花盘器型优美规整,釉面肥润,青花发色艳丽,纹饰描绘细腻,疏密有致,堪称元代青花瓷中的精品。故宫博物院专家孙瀛洲、冯先铭的鉴定意见为:「纹饰异常精细,构图完美,色调鲜明,由此可见元青花瓷的烧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定为一级甲。」
原文来源:《紫禁城》2018年9月刊《镇院之宝——青花荷花鸳鸯纹菱花口折沿盘》(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紫禁城》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青花瓷的由来是怎样的?
【文藏来答】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唐代,但是数量稀少。至元开始大量出现。
唐宋时期的青花瓷器
唐 青花冥器
元代青花瓷的横空出世,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元代以前是否有青花品种的瓷器存在?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唐代青花瓷器展现在人们面前。在2006年出土了两件冥器,学者们判断其为唐代河南巩县窑烧制的青花瓷器,所用的胎釉与景德镇生产的类似,但所绘画面不同,目前面世的不超过10件,分散在香港及欧洲等地。
巩县青花
唐代时,河南巩县是烧制三彩的主要地区,1957年故宫博物院对其进行了实地调查,分别在小黄冶、铁匠炉及白河乡三地发现窑址,从1972~1982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及故宫博物院进行多次调查并发现大量三彩器物、陶范及白瓷残片。至于巩县青花瓷是如何生产的,没有文字记载,目前只能用推理的办法进行分析。唐代青花瓷应属偶然之作,这与元代景德镇的所生产的青花瓷器没有任何关联。
元青花瓷器
元 蓝地白花如意开光花卉纹菱口盘
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考古界否认元代有青花瓷。由于生产工艺、烧制技术不高,并且存在很多瑕疵,如胎体厚重、施釉不均、器底粗糙无釉、器物多为败相(不圆,口歪)、釉光润度不强等诸多问题,与明永、宣青花有天壤之别,所以古董商们均误认为此类器物是明末时期的瓷器。
元 青花云龙象耳瓶
1928年一位叫珀希瓦尔·大维德的英国人,在北京琉璃厂买了一对带有铭文的青花云龙象耳瓶,铭文为“信州路玉山县顺成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 ,后于1929年《老家具》杂志上发表了文章《明代以前的青花瓷器》。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波普博士,通过对青花象耳瓶上铭文及纹饰的研究,在1950年夏天,分别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博物馆收藏的中国瓷器,以及伊朗阿德比尔寺收藏的中国瓷器进行研究比对,从中发现一批与象耳瓶纹饰风格相近的瓷器,并在1952年和1956年出版的《14世纪青花瓷器》《阿德比尔寺收藏的中国瓷器》中披露,并认定这些瓷器中,有72件为元代青花瓷器。
元 青花凤首扁壶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河北乃至全国各地的多处考古挖掘中,都有元代青花瓷器出土,人们将其统称为“至正”型(以象耳瓶为标准)。1970年北京元大都旧鼓楼大街发掘中,出土10件青花瓷器,其中就有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青花凤首扁壶。2005年英国伦敦拍出了一件元代青花人物罐,约2.5亿人民币。从此人们对元代青花瓷的追捧与日俱增。
元 青花鬼谷子下山罐
景德镇的青花
唐代虽出现了青花瓷器,但各方的技术不成熟,胎、釉、窑火等指标都未合格。景德镇地处丘陵,山区及周边蕴藏着大量的制陶制瓷资源,人称“水土宜陶”。此地产出的瓷土矿含铁量低,洁白细腻,在不加入高岭土的情况下,瓷胎的硬度也高于宋代时期的其它窑厂。
宋 影青残片
制釉材料一是满山遍野的凤尾草,一是当地丘陵地带产出的石灰岩,将石灰岩研磨成石灰石粉末后,加入凤尾草进行调和,就是透亮釉的主要材料。“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说的就是从宋代景德镇湖田窑所烧制的瓷器,胎、釉、窑火这三项,相辅相成达到和谐。
元 龙泉褐斑撇口瓶
青花瓷器在景德镇是如何兴起,由谁发明的无从知晓。上世纪70年代景德镇考古所对湖田窑进行了挖掘,在昌江河两岸的龙窑窑址里曾发现青花残片,且多为盘、碗类。证明湖田地区应是烧制青花瓷的最早窑址。宋、元时期南方各窑口主要以烧制青瓷类为主,景德镇所产的瓷器由于胎体洁白纤薄称为影青瓷,且带彩的瓷器品种很少。
清 康熙龙纹碗
世界上很多的发明创造都是无意中成功的。当青花品种出现后,景德镇地区便以烧制青花瓷为主体,而影青品种便退出了历史。
明 永乐青花烛台
影青瓷器由于胎坯硬度与窑型的原因,盘、碗等小件居多,而青花瓷在瓶、罐等中大件表现力则更强、更美观。但原有制作影青的胎泥及窑型达不到青花烧制要求,这样新的问题便出现了。工匠们为了烧制青花瓷作了两项创新,一是在胎泥中加入景德镇东所产的“高岭土”,不仅提高了胎泥的硬度,还可大幅增强耐火能力,与胎土并称为“二元配方”;二是放弃龙窑窑型,创造新式窑炉,并将窑址从湖田搬到昌江河东岸的平原地区,建立新的窑厂。
明 万历青花花卉军持
青花的发展脉络清晰起来,到了明初洪武二年,在景德镇正式设立御窑厂。上世纪80年代末景德镇城市建设在此地的落马桥、刘家弄、十八桥一带曾挖掘出大量的元青花残片,而这一带更是古时景德镇的中心地带。
清 乾隆青花莲托八宝纹四足盉
明、清两朝历经约600年的历史,其宫廷御用瓷绝大部分都出自景德镇。而青花品种的研发成功,可以说直接改变了中国陶瓷发展的轨迹,使陶瓷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原文作者:何国森文章来源:《收藏家》2018年5月刊《瓷器鉴定那些事——青花溯源》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元代青花瓷的发明开创了什么的先河?
元代的工艺美术代表作品是景德镇的青花瓷,开创了世界彩瓷的先河。
彩瓷亦称“彩绘瓷”(painted china),汉族传统名瓷之一。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绘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釉下彩始于三国时期东吴釉下彩绘瓷。唐代有唐青花,以及长沙窑等釉下彩绘瓷。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是釉上彩(粉彩),同时也是彩瓷发展的盛期,以景德镇窑成就最为突出。
元青花为什么没有底款?
因为官窑款式直到明代宣德年间才形成系统,宣德以前的提款多是不规范的,不形成系统的。
比如宋代的汝窑,款识都是甲乙丙丁,也有写“奉华”两字的,是使用者所居宫殿的名字。
元青花有些也有底款,我在首都博物馆看过一个碗,碗底写着一个“寿”字。但是这些都不算正规的款识,正规款识是在宣德时期才完善的,以皇帝年号为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