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抗美、刘洪彪、张旭光、王厚祥联袂到南京办草书展。对他们的草书,您怎么看?
刘胡张王四位大家齐聚南京联袂书展的确很有冲击力,继刘主席14米盛装大草之后,必将在书法圏再掀一波激烈振荡,在主办方策划者看来,这无疑是新时代的一场“兰亭盛会”啊。
中国草书委员会主任、书协副主席刘洪彪先生的“现代草书”无疑是名头最响亮的。刘洪彪贵在创新,有想法也会搞,混到这一步,没有点传统草书功底是不可能的,但个人认为刘洪彪先生的传统功底并不算是有多多么的厚实,他的草书线条不错,也有灵性,对章法布局研究颇深,但结构和整体气韵有点“野”,不如沈鹏。
中书协副主席胡抗美先生,胡先生的草书拙朴气息很重,有些作品虽“丑”,但就传统味道而言,要比刘洪彪先生写得规矩,刘似乎更多走的是张旭路线,线条圆润弹力足,胡的怀素味道浓一些,线条锐利更刚健。二人的草书各有所长,基本上在一个水平线,比不上沈鹏,遑论林散之了。
当代知名书画大家张旭光先生的草书也很泼辣,但毕竟是学画的出身,不会写也会画嘛。张先生的草书体现出更多的“用墨”元素,对用笔的研究颇深,但看他的作品,始终觉得有点收不住,用笔也稍显“放肆”了一些,结字上感觉还是相当“稚丑”的。当然,这可能只是我的个人偏见。
当今书坛名家王厚祥先生的草书很奔放,章法是四位老师中最好的。至少,我能看出他的字有张旭的影,比较圆润,线条的笔法也相对讲究,我认为如果以传统书法为参照,王厚祥老师的草书功力并不在刘洪彪之下。
无论书法圈内圈外对他们草书的争议有多么巨大,但四位老师都是属于当今草书界核心圈里第一流的人物。草书的艺术审美起点本身就比较高,很多书法爱好者和我一样,都是“直眼直肠直言”草书家及其作品。我相信,他们的作品并非外界抨击的那么不堪,但是与历史上的名家大手相比,他们的草书或只可谓为“过江之鲫”,一时名气罢了。
抱庸浅谈。插图均自网络。
蔡京字体是什么字体?
蔡京字体主要是行书字体。
北宋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苏、黄、米”分别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至于“蔡”,有少数人认为原指蔡京,后世以其人品原因遂改为蔡襄。
蔡京工书法,初与弟弟蔡卞学蔡襄书法,后学沈传师、欧阳询,又改学“二王”,博采诸家众长,自成一体。其书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风格,为海内所崇尚。蔡京的书法艺术有姿媚豪健、痛快沉着的特点,能体现宋代“尚意”的书法美学情趣。
存世书迹有《草堂诗题记》《节夫帖》《宫使帖》等。
你最欣赏哪位书法家的作品?
我最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他被称为书圣,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当今书坛乱象发生的根源是什么?
兰亭在上。
一边是艺术家们苦心创作,
一边是艺术家们苦心创作,
一边是广大群众死不认账。
当今书法领域,乱象丛生,全国皆然,仿佛遍地都是书法家。更有甚者,出现了书法求奇求丑、本末倒置等不良现象,一些所谓的书法名家也置身其中。
一.首先就是因为一些人急功近利,想走捷径。
他们为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抛弃书法的艺术规律和经典样貌,以丑为美,以野为奇;甚至本末倒置,把书法变成了“背书”、“倒书”、“双管齐下”等等的街头杂耍人;书写时还呼喊怪叫、装疯卖傻。如此糟蹋书法甚至糟践文字,令人痛心。这些人是对历史文化的无知。他们哪里知道,中国人原本就有祖宗崇拜和文字崇拜。如果说中国人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的话,这就是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就文字来说,中国古代对文字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因为它可上通神明。当年仓颉造出字来的时候,便是惊天动地,“天雨粟,鬼夜哭。”可以说,汉字是凝聚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密码。汉字和书法更是成为中国人的文化符号。
二:当今的书法缺少像古代那样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甲骨文算起是,在三千多年的书法发展史中,中国写毛笔字的人可达数十亿。这样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积淀,是任何其他艺术都无法比拟的。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人们都有对笔墨的认知和感受。那时,在人人都能写毛笔字的千万人中,你要想成为书法家,就只能是刻苦努力,孜孜以求。如汉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唐代怀素练习书法,盘板皆穿代......的确,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般人万万不敢胡来,更不敢妄称书法家。否则,便会沦为笑柄。而如今,曾经是人们书写工具的毛笔被硬笔和电脑的键盘替代了。
今天的大众绝少写毛笔字,人们是对笔墨毫无感受,自然见到能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字的人就十分赞叹,以为这就是书法家了。
三:现代人对书法艺术语言的认知缺失,失去了辨别美丑的审美标准。
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并且由这个语言体系建立起艺术创作与评赏的标准。每一种艺术的语言还包含着它的技巧与样貌。你跳芭蕾舞,那就会运用“劈叉大跳”、“剪式变身跳”、“吸腿转”等等芭蕾舞的语汇。书法也是这样:过去讲“点如高空坠石,竖如万岁枯藤”;“结字因时而变,用笔千古不易”;字要有力度,叫“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等等。这都是对书法这种特殊语言的生动描述。现代人对书法艺术语言的认知没有了,这就失去了标准。
实际上书法艺术语言有所谓章法、笔法、墨法、结字;用笔有方圆藏露,用墨有干湿浓淡,行笔有提按徐疾,结字有揖让开合。这就是它的一套艺术语言。
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时代呼唤大家,文化繁荣发展更需要创作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在如此浩瀚博大的中国书法文化面前,我们书道中人有何理由不谦虚学习,耐心领略书法美,提高我们的书法审美力,刻苦争取精品。兰亭奖书法作品欣赏声明:部分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头条号“天下敦煌”删除,谢谢!
宋体书法到底是蔡京发明,还是秦桧所创造?
都不是。
宋体是中国明代木版印刷中出现的字体。最初是在复刻临安书棚本时将笔划加以直线化,呈现出硬朗表情的一种字体。嘉靖三十二(1553年)刊刻的《墨子》中宋体的基础已经成型。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刊本数量急速增加,促进了书籍制作的分工化。宋体字于明朝以后才出现,那何以谓作“宋体”?原来,明朝出版界多翻刻宋本,但为求便捷,这些仿宋刊本经常只刻出“肤廓字样”,而非原来楷味浓厚的字。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敕廷臣补刊经庵《文献通考》的序文中,规定:“此后刻书,凡方体称宋体字,楷书均称软字”。“宋体”之名,乃清朝康熙皇帝指定。这命名是有问题的,除了“宋体”非宋,历代隋、唐、宋、元的刊本字样也各有特色,却一概划作一类。然而皇帝之令,不能不从,中国文人自此称明代刊本字作“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