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古埃及美术代表作品古埃及的雕塑有哪些特征

矛头直指已经开始僵化的古埃及雕塑传统,尽管短暂但有如一股清新之风荡漾了古埃及艺术的池塘,由于一代代法老笃信宗教并对祭司阶层给予巨大的权力,忽视了变革的巨大阻力而显得过于理想化,他认为过去的艺术原则被过于神圣化了,  当时的埃及艺术家普遍已经适应了传统造型模式,只有极少数功力最深厚、最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才能满足法老的要求,这一切在20世...

古埃及的雕塑有哪些特征?

古代埃及留下来的艺术品十分丰富,有木雕、石雕、浮雕以及绘画等,其中雕塑的特点是有严格的程式,显得呆板,缺少变化。

人像都是正面的,头正脚方,神情端庄而呆板。

法老的雕像一般很大,但几乎全是刻板的,双臂交叠胸前或紧贴身体两侧,两眼直视前方,脸相一般都很冷淡,毫无表情。

身体各部分经常不合实际比例:或大腿偏长,或肩膀太方,或十指等长。

狮身人面像就是一种非写实性的雕像,浮雕也有这种倾向。古代埃及的绘画兴起较晚,至中王国时才加以大量的应用,表现手法较少程式化,更尊重自然,如一些壁画中的人物:舞者、乐师、侍女、动物、外国人和俘虏等,个个栩栩如生,而描绘的动作更见功底,如表现撒野的公牛在沼泽中陡然跃起,受惊的牡鹿伸着头疾速奔跑,鸭群在池塘里悠然游泳。

涅菲尔蒂王后像赏析?

古埃及延续了数千年的稳重、程式化的艺术风格,在十八王朝时期历史性地改变了。这种新的艺术风格,更确切地说是一场改革,一种大胆的冒险,矛头直指已经开始僵化的古埃及雕塑传统,使表现对象更为现实,更富于生活气息和变化。这种被称为“阿马尔奈”的艺术风格,尽管短暂但有如一股清新之风荡漾了古埃及艺术的池塘,这一切都与历史上著名的“异端法老” 埃赫那吞的努力分不开。埃赫那吞本名阿蒙霍特普四世,致力于改变多神信仰,极力提倡崇拜一神──日轮神阿顿。埃赫那吞叛逆的原因除了不为人知的内心宗教信仰外,还有更现实的原因,由于一代代法老笃信宗教并对祭司阶层给予巨大的权力,因而卡尔纳克的阿蒙神庙祭司势力几乎可以左右法老的意志。为了摆脱底比斯祭司的阴影,埃赫那吞将都城由底比斯迁到了阿马尔奈(今名代尔埃尔)。这在当时无疑是惊人之举,在一些人看来甚至是不可饶恕的背叛。

作为一名有着诗人气质的法老,埃赫那吞在政治上的反击在日后被证明是过于轻率的,忽视了变革的巨大阻力而显得过于理想化,甚至有些偏激。其代表就是他捣毁了许多阿蒙神庙的雕像。而艺术作为一种宣传新宗教的重要手段,在这时被提到了埃赫那吞改革中一个极高的地位。撇开政治因素,埃赫那吞对艺术风格的倡导也是颇有见地的,他认为过去的艺术原则被过于神圣化了,艺术应该被用于表现艺术家所看到的,忠实、客观、贴近自然。

当时的埃及艺术家普遍已经适应了传统造型模式,不思变革进取,埃赫那吞提出表现自然的要求令他们很为难。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极少数功力最深厚、最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才能满足法老的要求,埃赫那吞将他们迁到自己的新都,为他们建起了设施齐全的作坊,鼓励他们大胆创作。这其中有一位著名雕塑家留下了名字──图特莫斯。

关于图特莫斯生平的记述很少,人们只知道他擅长肖像,手法生动细腻。这一切在20世纪初德国考古队在阿马尔奈废墟的一次挖掘中得到了解答。人们意外地发现了雕刻家图特莫斯的作坊遗迹,更有价值的是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阿马尔奈艺术的珍宝──着色石灰石雕塑《涅菲尔蒂蒂像》。作为埃赫那吞的王后,涅菲尔蒂蒂在丈夫的改革过程中也颇有贡献,但美丽的塑像远比真实的历史更令她声名远扬。王妃面庞清秀、直鼻梁、大眼睛、柳叶眉,处处显现女性柔美的普遍特点。更体现着一位王后矜持、美丽、高贵的特殊形象。尤其是与之前埃及艺术的程式化比较,这件作品无疑极为写实。20世纪末甚至有考古学家声称,根据这尊肖像对比找出了涅菲尔蒂蒂的木乃伊,当然这是后话。雕像的力学结构也拿捏得恰到好处,头颅和沉重的发饰全靠纤细的颈部以巧妙的角度支撑,带有微妙的动势。这件作品还以其保存完好的艳丽色彩闻名,淡红的皮肤、黑色的眼影和眉毛、深红的嘴唇都十分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王妃的眼睛用石膏为眼白,用磨光的黑水晶作瞳仁,明媚动人,可惜左眼尚未完成,留下了些许遗憾。这座雕塑尚未完成,加之出土于作坊这一特殊现象,都使人相信这是一件精雕细刻的范本。

《涅菲尔蒂蒂像》离开故土,被送至柏林国家博物馆夏洛腾堡区的埃及博物馆。2009年后,《涅菲尔蒂蒂像》迁入新博物馆中的埃及博物馆,成为柏林唯一一座埃及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并为博物馆岛这座“柏林的雅典山”增添自己独特的魅力。

自出土以来,《涅菲尔蒂蒂像》就以其矜持、雍容、不俗的形象感染着每一个观者。阿马尔奈艺术的诞生本来就和一人之力与政治需求有关,因此埃赫那吞死后,阿蒙神祭司和传统埃及艺术开始了反攻,这从其后的图坦卡蒙墓中清晰地反映出来:当时阿马尔奈艺术的影响已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但作为一种自然主义的风格,阿马尔奈艺术并没有真正消亡,它只不过转化了形式,并影响到法国20世纪著名的“装饰艺术运动”,进而将古埃及的厚重与优雅融入到现代设计的基因中,依然打动着千千万万人。

古埃及的绘画和浮雕的共同程式是怎样的?

从克努姆赫特普墓室壁画到攸亚米德斯的“红像”花瓶展现了这一点。

我们先来设想一个场景:想象一下,现在你是一名美术老师,讲台上放置着一个精美的花瓶,上面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图案。讲台下,学生们正在对这只花瓶进行素描写生,作为一次检测他们绘画水平的小测试,你会收上来十几份各不相同的绘画,这是因为他们处在不同的视角来描绘这个花瓶的,所以每一个花瓶都是不一样的。

但是倘若你的学生之中,有一个人将这个花瓶所有的画面都画了出来,像是把这个花瓶解剖了一样,你大概也会感到非常奇怪吧,因此从来没有人会这样做。但是在距今几千年的古埃及,这种展现手法正是他们所擅长的。

公元前1400年,这幅出自底比斯的一座墓室壁画生动的向我们展现了这一点。画面上所有的事物所呈现的姿态是非常奇特的,不管是被横着描绘的树木,还是池塘里面游动的鱼,整幅画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但是这幅画却难以让人觉得这个池塘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在我们惯常的思维里,几乎没有一颗树木是这样生长的。同时也没有一个池塘会展现出他的这个侧面。

埃及人在塑造自然景物的时候,所呈现的特点是如此让人难以理解,然而他们对人体构型的描绘仍然可以见到这一规律。

我们可以将埃及人对人体的描绘分为三个部分来看待,首先是头颅和五官。整个头颅不管是头饰还是外形,都是以侧面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五官中鼻子、嘴巴基本上也是侧面展现,但是眼睛却没有被侧面描绘,而是描述成了正面的形态。对于耳朵的处理也是如此。

接着是躯干,即上半身。埃及壁画中的山上本身被描绘成一种扭曲的结构。肩部到胸前部分是正面的描绘,而后半部分因为要和下面双腿相一致被处理成侧面,双手也是如此,从侧面展现,双脚完全是侧面展现。所以整个埃及人像的处理是完全错乱的,它展现了一个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人体形象,因为现实中没有一个人是这样的,在三维空间中这样的扭曲并不存在,但是问题就在于,埃及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要了解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埃及人独特的死亡观。而对于古埃及甚至与之相并称的四大文明古国的死亡观,就必须从他们所信奉的宗教和神灵入手。比如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死者存在于冥界,掌握死亡的是阎王。而古代中国人相信人的魂灵要经过冥界判官的审判,这样才能决定他最后的去留,如果这个人一生作恶多端,就要被达到地狱里,不得超生,但是如果他是一个好人,则会转世投胎,这一点和现代西方宗教中关于地狱和天堂的描述相类似。希腊神话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但是埃及神话体系却较为复杂,因为古埃及是几个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相互融合而成的国家,所以不同的神话体系有各自不同的神灵侍奉,但是他们大抵上都信奉一点,那就是信奉死亡,几乎所有的埃及帝王以及在帝王统治下的臣民,他们活在现世唯一的理由就是为他们死后的世界做准备,要把他们所有的一切全部都弄到死后的世界中。

所以作为古埃及最有权势的人——法老,他会命令数百万奴隶耗尽他们的力气,来为他修建宏伟的金字塔,命令巫师在他死去的时候处理他的尸首,做成木乃伊,这一切工作,早在他生前就已经开始了。而中国古代的帝王虽然也有生前修建陵寝的习惯,但是他们相比于埃及人的金字塔则相对低调的多。

在所有的木乃伊中,比较特殊的是关于动物的木乃伊,许多动物包括鳄鱼等都被做成了木乃伊,而埃及人之所以这样做,实际上就是为了最大程度的还原现实的世界。把现实世界所有的一切都要带到死者去往的地方。现实中有这些动物,那么来世也一定要存在。

所以埃及神话是创作了一个专门供死者生存的世界,他不必和现实发生联系,灵魂也无需进行审判来决定是否重新回到生前的世界。

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非常清楚的知道,对于古埃及的艺术家来说,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全面、详细而又不厌其烦地把生前权势人物所拥有的一切全部展现出来,尽可能地将一切清楚地记录。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把每一个事物所要描绘部分从他们最适合展现地角度加以展示,而不是用一个角度和侧面来展现。

比如,在描绘人像时,之所以眼睛会被处理成正面看到的样子,而嘴巴和鼻子是侧面的样子。是因为如果从侧面描绘眼睛,则眼睛的具体形态,包括人的瞳孔和眉毛,眼皮等都无法生动的呈现出来。而嘴巴和鼻子则相对来说可以从侧面展现的更为清楚。

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加详尽而清楚的展现,包括对人身体下半部分的描绘都遵循这个规律,后世的艺术研究者将埃及这一绘画规律总结为埃及三面律,其中尤其以侧面正身律最为重要。

因此,那幅描绘在公元前1400年,来自底比斯的墓室壁画就非常生动的展现了这一点。画面左侧的树木之所以会被处理成横着生长,是因为如果不这样处理,则难以展示书目全部的姿态。同样,池塘被处理成从上面俯视,游鱼则被处理成侧面的横切,也是出自追求尽可能全面展现的要求。

因为这幅壁画最终所要服务的对象不是那些苛刻的艺术评论者或者说艺术欣赏者,他们最终索要达成的目的是尽可能还原墓主人生前拥有的一切。任何单一角度来展现事物的绘画方法都有可能对这一真实性和全面性产生损害。

而古代埃及人所创立的这种绘画原则一直持续到古代埃及文明的灭亡,他们被严格遵守了将近数千年。这几千年里,没有任何一位帝王甚至艺术家感做出一丁点的改动,甚至很多被看作有益的创新和进步也被视作为挑战权威会遭到严厉地批判。

在这一规律的主导下,艺术家们虽然创作出了无数的生动壁画,但是他们几千年来都是一个模样。然而古埃及的这一古老艺术法则并没有因此就是去他的价值。由于埃及人认为万物是永恒的,而四肢在运动时从正面看会"缩短",因此四肢按侧面的形象描绘。在古埃及绘画中"侧面正身律"作为秩序被严格遵守着。并且影响到希腊古风时期的绘画和雕塑艺术。随着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对于描绘事物更加真实可信的描绘成为艺术家们的普遍追求,而短缩法和透视法则逐渐代替了埃及艺术中的三面律,成为绘画中更为人所信服的技巧。

比如,在公元前500年,由古希腊的艺术家们所创作的攸亚米德斯花瓶就展现了从埃及三面律到短缩法的重大飞跃。这个花瓶描绘了三位即将出征的战士,左右两边的人仍然可以看到埃及三面律构型的影响。但是中间的那个魁梧的战士已经显示出了不一样的姿态来,他的左边的那个脚是埃及三面律的样式,右边的脚却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形态,从脚趾到脚面被认为的缩短了,因此整个对于脚部的描绘也就更具有可信性。

这个花瓶呈现了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对先前经验的遵守,同时他们对艺术特定的手法又有一定的创新。在对具体事物的描绘中,逐渐挣脱了以往经验的束缚,更趋向于客观真实。

但是古埃及三面律仍然在古代艺术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因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将描绘事物的不同侧面完整、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而一个好的艺术家,必然要尽可能多地呈现一个事物更多的层面,来达到对事物的表现和再现。虽然他们可能和之前那些三面律主导下僵硬的埃及壁画又不同的地方,但是他们内在的精神和追求是一致的。

希腊雕刻家米隆于约公元前450年雕刻的青铜雕塑《掷铁饼者》就是这一规律的生动展现。公元前449年到公元前334年是希腊雕塑艺术的全盛时期,艺术史上称为“古典时期”,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出自这个时期,《掷铁饼者》就是其中现存流传的艺术杰作之一,也是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雕塑的整个躯干和埃及壁画中那些死板呆滞的人物绘象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他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不过米隆在这位运动员身上增加了更为柔和和曼妙的曲线、生动的细节以及昂扬的姿态,胸部和双臂展现呈现着正面的特点,而双腿则呈现着侧面的形态,这和埃及三面律基本上是一致的。

正是他对埃及三面律的模仿和借鉴,才让这幅生动的人体雕像仿佛征服了空间和时间,在一刹那有着无限的力量美感。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从古埃及到古希腊的艺术传承、艺术发展和艺术探索,是一个缓慢并且自然的过程。艺术家们所遵循的一切法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永恒不变的,而艺术家的创新之处则在于,他们为这些古老的艺术法则增添了更多生动的细节。这样一个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或许对我们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有所启发。

古埃及美术代表作品?

古埃及艺术是人类最早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代表作品:金字塔,雕刻,墓室壁画等

古埃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

建筑:

金字塔——法老的陵墓。王朝初期,国王和贵族的陵墓是长方形的石质建筑,石棺就放在建筑内部,这称为“马斯塔巴”。随着陵墓的扩大,一层的马斯塔巴演化成从大到小几层相叠的阶梯式金字塔,最早的金字塔是法老左塞的阶梯金字塔,兴建于公元前2770年左右。到了古王国盛期,又演变出方锥形金字塔,最为著名的是胡夫金字塔,高146.6米,基座四边长233米,正对东西南北四方,坡面呈52度角,致使塔高与塔底周长比等于圆周率,由230万块2.5吨重的石灰岩垒成,没有使用任何粘合物却非常紧密。金字塔内部有走廊、通气管道以及存放法老木乃伊的石室。金字塔有着惊人的体量感和对称、稳定的外形,足以使站立在它面前的人们感到自己的渺小,这庞大的建筑物是“升入天堂”观念的物化。但是这种建筑方式在中王国时期被放弃,不仅仅因为它的修建是劳民伤财,也因为当时对个人得救的关心成为主要的宗教倾向,因此神庙取代了金字塔成为修建的主要对象。

古埃及艺术的特点:风格稳定、等级分明,在写实风格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的表现,其风格壮丽、宏伟、明确。有着严格的规范,如正面律:人物头部以正侧面表现,眼睛、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

雕塑:

古埃及雕塑主要作为建筑附属物存在,其程式在古王国就已经形成并沿袭下去,主要表现为:直立姿势,双臂紧靠躯体,正面直对观众;着重刻画人物头部,其它部位刻画得较为简略;面部轮廓写实,表情庄严;根据人物地位的高低确定比例的大小;雕像着色,眼睛中往往镶嵌水晶、石英等物。

著名的作品有:《狮身人面像》(哈夫拉金字塔),埃及最大最古老的室外雕刻巨像之一,身长约57米,面部长达5米,为法老的面像。《拉霍特普王子与其妻》(坐像),线条柔和舒展,表现了王子的性格特征以及王子妃的端庄美丽。雕像保持了原来的着色,人物眼珠由黑檀木做成。其他著名的作品还有《门考拉及其妻》、《书吏凯伊》、《村长像》(实际上是王子卡帕尔雕像)等等。

浮雕、绘画:

古埃及的浮雕与绘画有着共同的程式:正面律(人物头部以正侧面表现,眼睛、肩为正面、腰部以下为正侧面);横带状排列结构,以水平线划分画面;根据人物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画面充实,不留空白;有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肤为褐色、女子为浅褐色或淡黄色、头发为蓝黑色、眼圈黑色。

古王国时期的浮雕代表作是:《纳米尔石板》、《猎河马》。

古王国起的墓室壁画:遗存数量不多,代表作是《群雁图》,以写实手法绘制,形象生动,色彩和谐动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