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道教书法代表作品

夸书法雄奇洒脱的句子?原指书法遒劲有力。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如果是颜真卿式的如筋一般浑厚圆润——行以篆籀之笔,多形容书法、诗文酣畅浑厚,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洒脱:现多形容书法笔势活泼。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形容书法笔势的劲健生动。后也比喻书法雄健,原来形容书法潇洒。形容书法又刚劲又漂亮”比喻书...

道教书法代表作品,夸书法雄奇洒脱的句子?

举例发凡:左丘明为《春秋》作传,把《春秋》书法归纳为若干类例,加以概括的说明。后因称分类举例以说明一书的体例为“举例发凡”。参“发凡起例”。力透纸背:原指书法遒劲有力,现也用来形容诗文生动,深刻有力。

夏是四季中最鼎盛的时期》他热情奔放,轰轰冽冽,显示着生命的力量与魅力。即使在即将逝去的那一瞬,夏也要掷出平生最浓烈,最朴素的颜色,每一滴绿色都掺透和生命的精华。

如果是柳公权式的如骨一般刚猛有力,气势雄强——结体遒劲,字字严谨,一丝不苟。瘦劲有力,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超尘脱俗。横之长者瘦挺舒展,横之短者粗壮有力。

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还往往以一种不求丰富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味。

如果是颜真卿式的如筋一般浑厚圆润——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字里行间厚重雄浑,大气脱俗。

初写黄庭:黄庭:道家经典《黄庭经》,晋人有《黄庭经》小楷书帖。旧时评论书法有“初写黄庭,恰到好处”的成语。后用来比喻作事恰到好处。

笔酣墨饱:笔墨运用得很畅快,很充分。多形容书法、诗文酣畅浑厚。笔走龙蛇:笔下龙蛇腾跃。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洒脱。也代指挥毫写字。

龙飞凤舞:如龙飞腾,似凤飞舞。原形容气势奔放雄壮。现多形容书法笔势活泼,形容灵活熟练地书写,也形容栩栩如生的龙凤造型艺术。

信笔涂鸦:信笔:随便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画。后用“信笔涂鸦”、“涂鸦”形容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

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龙蛇飞动:形容书法笔势的劲健生动。苏轼《西江月·平山堂》词:“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剑拔弩张:剑从鞘里拔出来了,弓也张开了。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后也比喻书法雄健,有气势。

鸾飘凤泊: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原来形容书法潇洒,毫无拘束。也比喻进修生 夫妻离散。

春蚓秋蛇:比喻书法拙劣,像春天蚯蚓和 秋天蛇的行迹那样弯曲。

唐·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

铁画银钩:画:笔画;钩:钩勒。形容书法又刚劲又漂亮。

鸾翔凤翥:翥:高高地飞起。比喻书法笔势飞动的姿态。

美女簪花:形容书法或诗文风格的娟秀多姿。

内典《金经》云:“非法非非法。”

群鸿戏海,舞鹤游天

何为书法的气息?

书如其人,书法的气息是作者的修养和追求在书法中的必然流露,如:规范、奔放,自然、做作,雄健、轻柔,优雅、庸俗……等等。

总的来说,书法的气息以高雅为上,谁都不会以能写一手低俗的字为荣。尤其是在古代,因为读书人个个会写毛笔字,如果写得一般,便会被认为是“俗书”。只有写得书法精彩,合笔法而出笔锋、得笔势,成为“法书”,才会受人尊敬,还有润笔收入。因此书法是所有文人必修的重要课目,修炼的目标,并非字形的端正清楚,而是气息的优雅与气韵的深化。

气息是由书法的动态而产生,书法产生了雅逸的气息才能成为活的艺术。而如果产生了呆板的或做作的气息便成为僵化的或江湖的书写了。

所以,了解书法的气息,写出书法的高雅气息,避免书法的低俗气息,识别书法的气韵,品评书法的气韵,是书法外行与识者的根本区别。并非写出端正的楷书和行书,就有了气息,就成了书法。必须在书法中体会出气和势,品味出意和韵,才是书家和鉴者。

书法的气息就是毛笔字中的人格化,古人所说书如其人、心正笔正均与此有关,所以中国书法又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的高深艺术。

为什么提倡中老年人学书法?

提倡中老年人学书法,这个题目有点太大了,份量有点太重了。书法是书法家的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讲就是写字,写字也有许多知识学问,用铅笔钢笔圆珠笔等写字就是硬笔书法,用毛笔墨汁写字就是毛笔字,也中国独特的传统书法。有的老年人喜欢安静,看书写字是不错的选择。既简单,又实惠。旅游摄影花费比较高,还得要行头装备,旅游一个人出门不方便了,特别是有病的老人,要结伴而行,互相有个照顾。随团队旅游,匆匆忙忙,走马观花,没有吃好,没有玩好,还觉得特别累。写字相对就简单多了,一根铅笔,一张白纸,一本字帖,就可以开张了。写毛笔字需要笔墨纸砚,也可以简单,有毛笔墨汁废报纸,废弃的纸盒,就可以写了,最好找本字帖,以楷书隶书为好。书法博大精深,历史源远流长,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选择字帖还有自己的性格和喜欢,欧体严谨,颜体大气,柳体刚劲,现在学习田体的比较多。先写大楷,再写小楷。万事开头难,照葫芦画瓢,每天写上半个小时至两个小时,几个月后定有成效。学习书法还要有悟性,要想成为书法家,不仅有悟性,还要勤学苦练,当然自娱自乐也是不错的选择。写字算是雅事,顺便还能学习文化知识,诗歌散文,碑帖传记。写字需要安静,认真书写,一笔一划,静心养气。时间长了,人的气质会得到提升,烦恼少了,疾病也少了,以静制动,气定神闲。

请问醉酒后写出来的书法?

醉酒后写出来书法因人而异,会有一定的区别。对于醉酒不能等同于喝醉那种,其次还得看个人的书法水平和文学修养等。

醉酒后写书法,多数人就是为了赚取噱头,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基本功不扎实,认认真真的书写都是问题,更别说醉醺醺找感觉。那种没有基础的韵味,实际上都是自欺欺人!书法不是简简单单的技巧练习,王羲之要是只拿父亲传授的笔法写字,不吸收其他老师的教导,肯定达不到第一帖水平。如果王羲之只吸收前人的精华,没有用心感悟,那也成就不了《兰亭序》。

王羲之将这些美集结到自己的书法里,与我国核心道家思想融为一体,所以经久不衰。这一点也是当下书法家难以体会到的,所以难以写出王羲之书法的感觉。他醉酒兰亭序并非我们那种醉酒,王羲之写兰亭序已经32岁(有一种说法是50岁),他从小便受父亲传授书法笔法,又有众多老师带领,其基本功完全融入了内心。所以喝醉以后抒发出来的是真功夫。现代大部分书法家学艺就不精,平时忙于应酬又不加以思考感悟,难以成好作品。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距今1600多年前的公元353年4月22日。我们的主角老王同志和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文艺界大咖比如谢安、孙绰等一共四十一人,一起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组了个局。

当天参与兰亭派对的有四十一人,共作出三十七首诗,汇集成了一本诗集,名为《兰亭集》。而老王同志的大名,王羲之也随着其中的《兰亭集序》被人们所熟知。不过,老王这篇《兰亭集序》之所以行云流水、潇洒飘逸,完全是因为喝醉了酒加了个buff呀?以至于后来酒醒了写正式稿的时候完全写不出来草稿这样的感觉。

有一批人认为,这里边一定有什么猫腻……

凭啥喝醉了酒,就能写出《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出现,也给很多人留下了一个印象,就是酒乃文人艺客的重要道具,酒可以促进灵感的产生和爆发。

于是乎,现代很多想成为艺术家的人都在尝试艺术创作前先喝上几杯喝到微醺,这仿佛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仪式。

然而,这些人在结束了他们的“创作”后反而发现他们的“作品”效果根本就不好,甚至还不如清醒时的练习之作。

△王羲之

为啥王羲之喝醉了还能写这么好,这里边到底有没有猫腻?

出生于官宦世家的王羲之,没有选择贪图安逸,而是选择了书法这条路。

他自幼就表现出了对于「写字」这件事儿的莫大兴趣,没事就爱在地上涂涂画画。父亲知晓后,就将其送到了当时的书法名家卫夫人家里去上书法补习班。

作为钟繇的传人,卫夫人的教导自然是一等一的质量高。再加之老王一直努力勤奋练习书法,10岁左右,就在江湖有了名声。

△电视剧《书圣王羲之》剧照

勤奋刻苦的老王时常因为沉迷练习书法而忘记吃饭,民间还传说他练字入了神,甚至用饼蘸着墨水就吃了。(这故事,你小时候是不是也经常听?……)

老王可不仅仅是个勤奋的好娃娃,更从小就爱钻研、爱琢磨的“思想份子”。

除了老师在课堂上教的那些书法的技巧与写法,他更是努力“啃”下了古人总结的各种笔法要诀。或许也正因如此,他才能与一众当时的名士们一起聚集在一起开兰亭party吧……

总而言之,人家王羲之在喝醉酒前就已经是著名书法家了。就算喝醉酒了,多年的练习基础,让他写起字来也稳得很。

喝点酒,能更红?

酒精与书法的奥秘向来就是很“玄学”。就像是老王之后怎么写也写不出《兰亭集序》的那股子劲,趁着酒劲,似乎真的可以让字写得更好点儿。

△王羲之《游目帖》

但同学们注意啊,这可能是由于书法自身的特殊性造成的。

大家想想,“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固定特征和模式的造型结构。而作为艺术的“书法”来说,重复和因循守旧是非常可怕的事。

因循汉字的固有造型,反而不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其中的美学意味也大大降低了。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因此,酒的魅力,就在此显现了。

喝酒后,人们更加潜在的、本真的、积蓄的性格和情感会得到更为自然地流露,日常之时所恪守的规矩与惶恐的顾虑都被抛在了脑后。

在酒精的作用下,情绪愈加高亢,便愈能够激发出创作者的灵感。(小印OS:这种状态大概就叫“微醺”……)

根据《美术学概论》的说法,灵感的爆发需要大量的技法练习的积累,然后在特定的状态下突然爆发;

王羲之在写《兰亭序》之前就有大量的练习形成的肌肉记忆,并有很多不亚于甚至超过《兰亭序》的作品,喝一定量的酒会让人处于放松的状态,这个时候最容易爆发灵感,王羲之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创作出了《兰亭序》,但绝对不会是在喝醉的状态。

△《兰亭序》局部

因为《兰亭序》整篇作品结构疏密相间,布白巧妙,每一个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要做到这样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和创作前对于作品的思考与设计,所谓“意在笔先”。

普通人没有练习的积累,再加上弄错了重点以为喝醉了是写出好书法的必备条件,所以当然写不出像样的作品。

他,居然没喝大?

但如果这些文人们没喝醉,是不是就没有《兰亭集序》了?

也没有后世传阅的各种名作了?——小印觉得,不一定。

我们来看看历史上另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也是被人们常年误解为「喝醉了就能写好作品」的典型:张旭。

张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善于书写大草,也叫狂草,他的作品《古诗四帖》与同样擅长狂草的怀素的作品《自叙帖》共同被称为“大唐盛世最强音”。

△古诗四帖

相对于张旭的作品《古诗四帖》来说,人们对他印象更深的是他肆意张狂的行事风格,经常喝醉酒,醉到兴起还会用自己头发蘸墨来书写,于是被称为“张癫”。

但他果真是醉酒后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吗?我们拿作品《古诗四帖》来分析,从这幅作品中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线条质量和使转得当,圆转、方转轮换使用,一点也看不出他的醉态来。

打个比方吧,《水浒传》里武松醉打蒋门神那一段,武松打的是醉拳,不是醉了来打拳。表面上武松是醉了,但细看武松招式明确,步伐稳健,身体歪倾却重心稳,所谓人醉意不醉。

△武松醉打蒋门神

张旭的草书作品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人醉书不醉,书狂人不狂。

人们以为张旭喝醉酒状态的时候多,但张旭与古代所有以酒为友的文人或艺术家一样,都是貌似醉了,但其实一点也没醉,都是在假借酒醉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这样可以说些平时不敢说的话,做些平时不敢做的事,这也是为什么这些时候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大部分都是有种对人生悲观的感悟。

现在的书法练习者在没有了解这些表面现象背后的原因时,以为写出好的作品一定要通过喝酒来激发灵感,这是与书法经典背道而驰的,因为书法是一门抽象的创作艺术,而喝醉酒写书法是具象的表演艺术。

△文人酒友

其实不只是书法,在其他别的领域也是如此。

郭沫若说过一句话:“李白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而他清醒的时候是他糊涂的时候。”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古代文学家、艺术家中好酒的人并不是真的爱喝酒,而是用酒来当抒发自己情感的媒介。

△《墨葡萄图》局部

比如除了王羲之、张旭、李白之外,著名的醉酒创作例子还有徐渭醉酒画《墨葡萄图》,吴道子酒兴大发创作《嘉陵江三百里山水图》等等。

还是那句话,酒并不能帮你创作好的作品,单纯用来当做和朋友聚会助兴的工具就好了,小酌怡情,贪杯伤身!

国学应该选什么类目?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研究和学习,内容广泛而深入。根据个人兴趣和学习需求,可以选择国学的不同类目进行学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国学类目:

1. 经典文献:学习古代经典文献,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书经》等。这些经典文献是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它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2. 历史研究:学习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和朝代,包括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了解中国历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3. 礼仪道德:学习中国的礼仪和道德观念,包括传统的行为规范、家庭伦理、人际关系等。这些知识有助于培养个人的修养和社交礼仪,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

4. 书法与绘画:学习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艺术,掌握中国字画的基本技巧和审美原则。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学习它们可以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5. 哲学思想:学习中国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这些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对于理解人生、价值观等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除了以上列举的类目,国学还涉及音乐、戏曲、医学、易学、地理风水等多个领域。选择适合自己的国学类目,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学习目标来进行选择。

道家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道家代表人物这一家的学说认为有一个先于世界而存在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道”。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历史上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春秋时人,有人认为是战国时人,也有人怀疑其真实存在。一般认为老子长于孔子,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卒于公元前500年。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也有称他老聃的。据《史记》记载,他是楚国人,当过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亦即中央图书馆管理员。见周王室衰微,就出走西方。出关时,应关令(相当于关长)所求,留给他两篇著作《道经》和《德经》,合起来就是《老子》,又称《道德经》。现代学者考证《老子》应编成于战国晚期。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的庄子。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宋国人,曾在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当过漆园吏。《庄子》一书中“内篇”相传为庄周自著,“外篇”和“杂篇”为他的门人和后学所作。2.道家的重要观点诸子百家争鸣的焦点都集中在政治人伦上面,中国很少有哲学家像古希腊那样探讨世界的本原一类问题的;道家的可贵就在于他们提出了这个似乎并不实用的命题。老子拟定一个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的抽象性用老子的话说,就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听其自然,不刻意人为,结果什么都能做到。他把“无为”列作一种另类的“为”,变成“为无为”;并主张治国安邦“为无为,则无不治”。他要天下人都无所作为,“使民无知无欲”,天下不就太平了吗?因此,他理想社会的政治方案是“小国寡民”,什么器具也不要用,大家去结绳纪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要让人民倒退到母系氏族社会去。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道和无为思想。“道无始终,物有死生”,引导人们向道学习,得到超脱。他否定人的作为,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把人为和天然完全对立起来,把一切人为看成多余,或者看成添乱。庄子还发展出一套相对主义的理论——齐物论。他的眼里万物划一,统统没有区别:是非无区别,物我无区别,梦醒无区别,生死也无区别。所以,一切争辩或计较都不必要,都没有意义。自我和道也可同体合一,为此,庄子创出一套实践的方案:“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这也就是“心斋”、“坐忘”的方法。庄子的人可长生的假想以及随之而生的实践法,后来被宗教所利用,形成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道教奉老子为“太上老君”,奉庄子为“南华真人”;同时,《庄子》一书也被叫做“《南华真经》”了。3.儒道互补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儒家和道家的观点是对立的:前者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犬马奔走,鞠躬尽瘁;后者则弃圣绝智,归乎原始。然而,儒道两家都推崇《周易》这部书,他们的思考都没能越出阴阳观的范畴;只是儒家强调“阳”一面,道家强调“阴”一面而已。在哲学上,阴和阳互为依存,也就决定了儒和道两家学说的互补性。《周易》解释乾卦的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教导人们要像天一样,运动不息,更新万物。而道家认为植物生于土,动物生于母,在八卦中都对应坤。坤的属性是顺;跟阳为刚、为动不同,阴为柔、为静,所以无为。老子玄想宇宙出生于一个硕大无比的母体:“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没。”老子举例说活人是软的,死人才是僵硬的呢,以此证明柔优于刚;又举例说牙齿是硬的,舌头是软的,牙会掉落,没听说舌头会掉,以此证明柔足以克刚。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大多被统治者奉为治国的纲领;但暗地里,将道家的阴用于权术则从来没有放弃过。老子尊阴,也是“阴谋”的发明人。他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胜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微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阴谋。对待臣民,教化和阴谋并用,儒道就这样地互补!对于士大夫个人来说,儒和道两种思想境界使他们的精神有较为宽裕的回旋余地。在儒家看来,男儿当自强,应该胸怀一腔经世济民的大志,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积极入世,赢取生前身后的功名,耀祖光宗。但仕途的坎坷,官场的诡谲常让他们遭遇贬官、革职、流放、监禁。失意之时,道家学说可以成为一帖安慰剂,使他们的精神家园找到可依傍的靠山,选择乐天安命,皈依自然的“出世”之举。入世则庙堂朝廷,出世则山林泉石,非儒即道,都有思想的准备和古人的楷模。中国古代既有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训言,又有道家提供的达观主义人生观,所以士大夫很少有想不开而去自杀的例子。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