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安徽花鼓的代表作品是哪个

试着欣赏其他行当的对戏对京剧接触多了。选择你最喜欢的行当为主的对戏,选择你最喜欢的行当为主的剧目当你有了对行当的偏好。就可以主要欣赏相应行当为主的剧目。推荐你看看杨派的《文昭关》、《洪洋洞》,喜欢旦角那就看看《玉堂春》、《锁麟囊》……;有人说黄梅戏在湖北起源,黄梅戏是湖北、江西、安徽三省都非常热门的地方剧种。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虽然历来...

安徽花鼓的代表作品是哪个,昨天听到双投唐惊艳到了?

可以推荐戏曲吗?当然可以了,而且很高兴,毕竟这是传播推广戏曲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题目有些笼统,戏曲的种类很多,提问者也没说明曲种、演员,《双投唐》又称《断密涧》,应该以京剧最为知名,各种晚会上经常有演员对唱其中最精彩的“这时候孤才把这宽心放”一段。很是脍炙人口,估计提问者大概欣赏的就是该段。

根据你的“开蒙戏”,可以向你做如下推荐:

1:从兴趣出发

你从喜欢《双投唐》开始,可以向你推荐类似的“生净对戏”,如《空城计》、《捉放曹》等,都有精彩的对唱,肯定会吸引您的。

2:逐渐开阔眼界

看几出“生净对戏”后,向你推荐生、旦、净合作的名剧:《大探二》,不仅有您喜欢的生净对唱,更有好听的生旦净三人对唱,尤其是《二进宫》跪宫的“怀抱着幼主爷”大段精彩“鱼咬尾”,堪称精彩绝伦。听过了二黄的三人对唱,在听听西皮的,比如《甘露寺》中国太、孙权、乔玄的三人对唱,其中“劝千岁”一段,可谓家喻户晓。《沙家浜》中智斗的对唱那就更是人人都会哼几句的。

3:试着欣赏其他行当的对戏

对京剧接触多了,慢慢的会有你特别喜欢的行当了,或生或旦或净,选择你最喜欢的行当为主的对戏,比如《赤桑镇》、《坐宫》等。都有名家名段供你欣赏。

4:选择你最喜欢的行当为主的剧目

当你有了对行当的偏好,就可以主要欣赏相应行当为主的剧目,比如你喜欢老生,推荐你看看杨派的《文昭关》、《洪洋洞》;马派的《借东风》、《淮河营》;谭派的《定军山》、《战太平》、奚派的《白帝城》、《范进中举》等。喜欢旦角那就看看《玉堂春》、《锁麟囊》……,喜欢花脸推荐《探阴山》……,不胜枚举。

总之,当你开始喜欢京剧时,要从较为熟悉的剧目入手,多欣赏名家的代表作,总之喜欢传统戏剧,不论欣赏水平高低,都可以起到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作用。

图一即为《双投唐》剧照,图二为《捉放曹》剧照,图三为《二进宫》剧照,图四为《赤桑镇》剧照。

明扬51,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有人说黄梅戏在湖北起源?

毫无疑问,黄梅戏是湖北、江西、安徽三省都非常热门的地方剧种,在其他的一些地方也非常受欢迎,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虽然历来就有争议,但是过去的几十年里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动静,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皖西南和鄂东地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争夺逐渐白热化。

黄梅戏

黄梅戏是湖北人的黄梅戏,也是安徽人的戏,更是中国的黄梅戏。只要有心保护和传承,黄梅戏就会发扬光大,如果仅仅是争夺什么起源地,那是本末倒置。网上经常看到一些热爱家乡的网红,用某位歌手演唱的《黄梅戏》录着抖音、火山等小视频,开口闭口就是黄梅戏是我家的,你们唱什么,一个个义愤填膺的,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也是对艺术的侮辱。

黄梅戏表演

关于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虽然一直以来都有不尽相同的说法,湖北人也湖北人的观点,安徽人有安徽人的态度,甚至安庆下面不同的县都有各自的说法。不过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壮大于安徽安庆,是多数人对黄梅戏的基本评价。虽然可能一些人并不认可这个观点,不过这确实是目前文艺界暂时的结论。黄梅戏虽然起源于黄梅县,但是必须也要强调,最早形成于黄梅的是黄梅调,并非是现在传唱四海的黄梅戏,而且早期的黄梅调和现在的黄梅戏的音调也并不是完全相同。

热爱黄梅戏的票友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关于它为什么叫黄梅调,历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它起源于今天的黄梅县,所以称之为黄梅调,这种说法目前被大多数人接受。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过去黄梅时节,皖、鄂、赣三省交界处雨水较多,山区的村民们无法进行更多的农业生产,就在家里哼几曲小调,久而久之就称之为黄梅调,同时,山区的村民在采茶的时候,喜欢在丘陵与梯田上哼上几曲黄梅调,因而又称采茶戏。

电影《女驸马》

黄梅调由何得名,很难有一个让所有人都认可的结论,但是早期黄梅戏的发展,基本上是在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山区中形成的。它可能是起源于黄梅县,但是在周边的山区都很有影响力,吸收了各地方言的特色,逐渐发展为后来的黄梅戏,所以说,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

黄梅戏表演

为何说黄梅戏发展壮大于怀宁(安庆地区),因为黄梅戏起源于唐代,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到了清代才形成了相对较大的影响力。据说清代时期,长江中下游水灾较多,每到灾年,就有大量的黄梅灾民被迫以卖艺乞讨为生,顺江而下,将黄梅调带到了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由于当时的怀宁(安庆府驻地)是安徽省的省会,经济相对发达,怀宁方言是安徽的官话,被称为“怀腔”、“府调”。黄梅调深受怀宁当地百姓的喜爱,结合怀宁的地方方言,很快就形成了规模,逐渐发展壮大。

电影《天仙配》——黄梅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加拿大演出

关于黄梅戏的起源可能争议很多,但是不管怎么争论,有一个事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电影《天仙配》的上映,才是黄梅戏走向全国,成为著名剧种的开端。严凤英、王少舫等老艺术家的演绎,使得黄梅戏声名鹊起,蜚声海外,这一点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春晚上马兰演唱《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

春晚上韩再芬演唱《打猪草》

而早期在春晚上表演黄梅戏的演员,也基本是来自于安庆的演员。马兰与韩再芬等艺术家在春晚上的精彩表演,让黄梅戏在国内的热度不断提高。

筹备中的第八届黄梅戏艺术节

与此同时,安庆市多年来重视黄梅戏的传承与保护,通过不定期的举办黄梅戏艺术节,为黄梅戏的推广与传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难看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但是真正的壮大,确实是在安徽安庆。

重视它就去传承它

说到底,黄梅戏起源于什么地方不重要,重要的它是深受多地百姓喜爱的剧种。当下,随着流行音乐热度的持续火爆,以及方言的逐渐退化和消失,还在坚持戏剧的年轻人日益减少,传统戏剧文化如何传承本身就面临着困境和挑战。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值得赞扬的,但是传承和保护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心保护和发展,你唱你的,我唱我的就可以了,大家一起将黄梅戏发扬光大。安庆、黄梅两地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而不是单纯的为了争夺起源地浪费口水,一味的争了面子,输了里子,那就完全本末倒置了。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百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各地的戏曲名称?

1、山东省:京剧、吕剧、柳子戏、山东梆子、莱芜梆子、五音戏、柳琴戏、茂腔、柳腔、枣梆、大平调、两夹弦、一勾勾。

2、山西省:晋剧、蒲剧、京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上党落子、上党皮黄、碗碗腔、罗罗戏、秧歌戏。

3、陕西省:秦腔、京剧、眉户戏、同州梆子、汉调二黄陕北道情、韩城秧歌戏。

4、河南省:豫剧、越调、曲剧、京剧。

5、河北省:京剧、河北梆子、评剧、唐剧、曲剧。

6、湖南省:湘剧、花鼓戏、祁剧、京剧、昆剧(湘昆)。

7、湖北省: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清戏、花鼓戏、采茶戏傩戏。

8、广东省:粤剧、汉剧、潮剧、京剧9.海南省:琼剧、粤剧。

10、江西省:赣剧、采茶戏、京剧、东河戏、宜黄戏、高腔、弹腔。

11、福建省:京剧、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越剧。

12、台湾省:歌仔戏、京剧。

13、浙江省:越剧、京剧、昆剧(浙昆)、绍剧、甬剧婺剧、目连戏。

14、江苏省:京剧、昆剧(苏昆)越剧、淮剧、锡剧、扬剧、苏剧。

15、安徽省:黄梅戏、徽剧、京剧、庐剧、泗州戏、花鼓戏、清音戏、傩戏。

16、贵州省:京剧、黔剧、地戏、侗戏、花鼓戏。

17、云南省:京剧、滇剧、傣剧、白剧、花灯戏。

18、四川省:川剧、京剧、藏戏。

19、青海省:秦腔、京剧、眉户戏、藏戏。

20、甘肃省:陇剧、京剧、豫剧。

21、辽宁省:京剧、评剧、二人转。

22、吉林省:京剧、评剧、吉剧、二人转。

23、黑龙江省:京剧、评剧、龙江剧、二人转。

黄梅戏的起源?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民国九年(1920年)的《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

第一次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

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

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

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

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黄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大辞店》《过界岭》等。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

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无为庐剧是属于什么剧种?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声腔剧种之一。它流行于安徽境内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区和江南的部分地区。庐剧是在皖西大别山一带的山歌、合肥门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锣鼓书、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的,因其创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最后定名为庐剧。

庐剧的传统剧目分本戏、折戏和花腔小戏几种,本戏以爱情、公案等为主要内容,折戏是从本戏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戏以小喜剧和闹剧为主。较有影响的庐剧剧目包括《彩楼配》、《药茶记》、《天宝图》、《柴斧记》、《借罗衣》、《打芦花》、《讨学钱》、《休丁香》、《雪梅观画》、《放鹦哥》、《卖线纱》等。

庐剧在安徽因地域不同而形成了上、中、下三路。上路以六安为中心,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带有山区特色,称为“山腔”;下路以芜湖为中心,音乐清丽婉转,细腻平和,显出水乡风味,称为“水腔”;中路以合肥为中心,音乐兼有上路、下路的特色,明快朴实,自然清新。庐剧唱腔分主调、花腔两大类,主调是本戏和折戏的主要唱腔,既可叙事,也可抒情,适合表现复杂的情感;花腔多为民间小调,轻松活泼,常用于小戏。庐剧唱腔板式丰富,落板常有帮腔,满台齐唱,称为“吆台”。传统的庐剧没有管弦乐伴奏,只用锣鼓进行起奏、间奏和伴奏,俗称“满台锣鼓半台戏”。

早期庐剧的表演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地方小调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动作一般不配合剧情。演出多为幕表制,基本没有固定的台词,多采用临时串词、套词的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庐剧在表演艺术等方面作了较大的改革。

庐剧具有很强的吸收性、包容性和普及性,它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民歌小调、山歌、情歌、麻城“高腔”等的音乐,表演上吸收了鄂东的“花鼓戏”、“端公戏”、“嗨子戏”等的手法,不少剧目中融汇进了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观念和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庐剧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新型的文化娱乐方式对戏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致使庐剧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能演大戏的屈指可数。庐剧的抢救、保护工作应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我国主要省市有哪些剧种?

我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几乎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地方戏剧种。主要的剧种分布如下:

京剧是全国第一大剧种,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张君秋。

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李多奎,肖长华,叶盛兰……

北方戏曲:豫剧——目前全国流行面积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地方戏。

原名河南梆子,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常香玉,陈素真,崔蓝田,马金凤,闫立品,桑振君,唐喜成,刘忠河,李斯忠,牛得草等老一辈艺术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南豫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又涌现出了一大批中青年艺术家,像李树建,贾文龙,金不换,吴心平,,张宝英,虎美玲,李金枝,王红丽,王希玲,刘伯玲,汪荃珍,杨红霞,黄爱菊……等等名家,而且在河北还有牛淑贤,胡小凤,苗文华,山东还有章兰,甘肃还有周桦,以及山西,陕西,江苏,新疆乃至台湾都有豫剧的专业表演团体。戏曲危机在豫剧领域相对轻一些,如今有许多的民营剧团更是生机勃勃,相当红火。

河南曲剧有张新芳,王秀玲,海连池,马琪,牛长欣,胡希华,张小凤,谢露,孙炳新…许多的名家。

河南越调有“活诸葛”申凤梅,她是享誉全国的越调大师,毕生演出了《诸葛亮吊孝》《智收姜维》《诸葛亮出山》《斩关羽》《七擒孟获》《失空斩》等等一大批三国戏,取得了的巨大成功!毛爱莲是越调界的优秀旦角艺术家,代表剧目《火焚绣楼》,《李双喜借粮》………

评剧,也是流行在北方许多省市的一个大剧种,代表人物有: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原,花淑兰,等等……

河北梆子也是一个很有艺术特色的大剧种,“燕赵大地,自古多有慷慨悲歌……”她以激越豪放的唱腔流行在京津冀,代表人物有裴艳玲,彭慧衡,银达子,齐花坦……

南方戏以越剧为代表,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傅全香……

安徽,湖北的黄梅戏也有很大的影响。黄梅戏的代表人物是严凤英,王少舫,后来又出现了马兰,吴琼,韩再芬,杨俊,吴亚玲,袁玫,黄新德……等优秀名家,为黄梅戏的发扬光大做出了积极贡献。

其他的剧种还有很多,如山西的晋剧,蒲剧,上党梆子,山东的山东梆子,吕剧,莱芜梆子,陕西的秦腔,碗碗腔,眉户戏,湖南的花鼓戏,湖北的楚剧,汉剧,四川的川剧……等等。

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