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的代表作品小说,史铁生名句名段?
以下10段名言是史铁生先生的经典语录:
1所谓好运,所谓幸福,显然不是一种客观的程序,而完全是心灵的感受,是强烈的幸福感罢了。
2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3我们的生命有很大一部分,必不可免是在设想中走过的。
4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5我曾走过山,走过水,其实只是借助它们走过我的生命。
6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7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8沉默就常常是必要的,沉默可以通向有声有形的语言所不能到达的地方。
就像浪,舒缓下来,感悟到了水的深阔、水对浪的包容、水于浪永久的梦想意义。
9我们都在时光的罅隙里苟延残喘,可是我们都还有一个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10就像浪,舒缓下来,感悟到了水的深阔、水对浪的包容、水于浪永久的梦想意义。
推荐一些知青小说?
比较出名的有这几个:叶辛《蹉跎岁月》,丛维熙《北国草》,梁晓生《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张承志《黑骏马》,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总述:中国知青小说第一阶段: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带“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 主要作品:叶辛《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孔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第二阶段: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主要作品: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张承志《黑骏马》、《金牧场》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主要作品:朱晓平《桑树坪纪事》张抗抗《隐形伴侣》、《分界线》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血色黄昏》李锐《合坟》。老鬼的《血色黄昏》
第四阶段:九十年代,大多已成名的知青作家转向非知青题材,但是知青文学并未断档,反而有更多长篇问世和有特点的中篇,展现了以前知青作品中未出现过的知青生活内容和感情体验。经过岁月沉淀,思考更为深刻。
主要作品:郭小东《中国知青部落》赵维夷《老插春秋》芒克《野事》米琴《芳草天涯》刘军《噩恋》韩乃寅《远离太阳的地方》李晶,李盈《沉血》王小波《黄金时代》李锐《黑白》刘醒龙《大树还小》同时,在九十年代,还大量涌现出知青回忆录以及报告文学,主要有:邓贤的《中国知青梦》白描《苍凉青春》黄尧 等《辉煌的青春梦》金大陆《苦难与风流》章德宁、岳建一 主编《中国知青情恋报告》姜昆 主编《中国知青回忆录》《北大荒风云录》编辑委员会《北大荒风云录》《草原启示录》编委会《草原启示录》陕西插队知青的回忆录《情系黄土地》、《回首黄土地》山西知青的回忆录--《老插话当年》武汉知青回忆录《我们曾经年轻》女知青回忆录--《青春方程式》
史铁生的父亲?
关于史铁生的父亲并不清楚,无论是他的文章还是各方面都很少提到。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一些关于他父亲的资料——
根据徐晓的《半生为人》这本书的记录
1.从此他(徐晓的丈夫周湄英)一病不起,在朋友中间几乎成了一个持续了将近四年的事件。最初半年需要二十四小时陪护,大家一天三班倒轮流值班。人手最紧的时候,史铁生年迈的父亲为他做饭,史铁生摇着车送到医院。其中有三个月他出院回家,由桂桂在家里给他打点滴。那时候桂桂在通县上班,晚上下了班赶到我家,第二天早上五点多钟就得爬起来去赶班车。因为严重营养不良,再加上长期静脉注射,很难找到可以用的血管,好容易扎上了不是鼓就是漏,我经常半夜里把她叫醒重扎。鄂复明除了值班每周或隔周必去医院,三年多从未间断。家里有过重病人的人应该能够体会,即使是亲人做到这一切都很不容易,在人情越来越淡薄的今天这意味着什么?一九九三年元旦,二十多个朋友在病房里陪他过节,从美国回来的程玉还带来了她的两个儿子。大家带了食品和一次性餐具,搞了一次名副其实的自助餐,医院里的这种聚会恐怕是前所未有的。过春节孙立哲派车把他接到史铁生家,让他也吃上一顿过年的饺子。
2.最初是奶奶照顾他。看过《奶奶的星星》那篇小说的人都可以想象,他的瘫痪对于奶奶和奶奶的死对于他意味着什么。当时,他父亲下放到云南的林学院还没迁回北京,妈妈只好请了事假照顾他。在我的记忆里,她显得非常年轻,戴一副白边眼镜,不像我们许多同学的妈妈已经是老太太了。
3.煮好的茶鸡蛋放在桌上,他(史铁生)一会儿吃一个,压抑了又压抑,还是能连续吃六个而不觉得满足;买来的豆腐丝,还没等做成菜,他就一撮一撮全抓着吃了。无奈,怕他吃坏了,他父亲只好像防猫或防老鼠一样把吃的东西紧着收起来。
4.谈这些似乎不太雅,但这确是他(史铁生)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他作为一个孝子要为父亲操持生日家宴,作为一个兄长要为妹妹准备结婚的陪嫁一样。他接受他所看到的现实世界,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他的身上充满着矛盾和变化。
首先:他的父亲也是一个知识分子。
"我家共4口人,爸爸、妈妈和我妹妹。我插队时,妹妹在上幼儿园。那年我18岁,她才5岁。我父亲原来是在北京林学院工作,我插队的第二年,举家迁往云南,父母都进入了林区的一个干校。一直到我瘫痪回到北京,父母为了照顾我,随后才迁回了北京。”
《激情年代》(王洪江著)
其次:他的父亲在九O年时还健在。
下面是作家王安忆的回忆:
“一九九○年夏在北京,去史铁生家,他向我演示新式写作武器,电脑。……第二天一早我又到史铁生家。他不在,他父亲说他到地坛去了,就是《我与地坛》中的那个地坛,在这本书里,他也写到过,称之为“古园””
至于他为什么总写母亲,因为他母亲对他一生的影响很深,单单是看《我与地坛》你就能晓得。
希望能帮到你。
史铁生在思想上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我并不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可是史铁生先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没有之一。
初读《我与地坛》是在中学的课本上,那时候我喜欢它的文采,我喜欢这段话“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喜欢他的文字,喜欢他以四季描述古园。
生病以后,再读这篇文章,只有一个感觉,仿佛它是为了等我在那里历尽沧桑的等了几十年。关于生和死,关于母亲,关于怎么活着,梭罗曾经说过:“要多读书,你的先人可能有着跟你一样的困惑,他们历尽艰辛的知道了答案并把它写在了书里。“史铁生先生就是这样一名智者,他告诉没有经验的我,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它是一个必将到来的节日。他告诉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的思想曾经拯救过多少破碎的灵魂,把他们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史铁生先生的思想拯救了一类人,一群被命运遗弃的人,教导他们珍爱生命。
张铁生写过什么书?
史铁生写过的书有《命若琴弦》。
《命若琴弦》是一部小说集,作者是史铁生,收录了史铁生曾发表文学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我与地坛》等。在这部书里,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合欢树选自散文集?
选自散文集《我与地坛》。
《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叙述了作者十岁那年由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二十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情以及三十岁以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又悲痛又愧疚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