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艺术大师大代表作品

我断断续续花了很多年才慢慢了解毕加索是一个绘画基本功非常扎实,毕加索的影响力、概念性都最能够代表20世纪的现代艺术。↑毕加索-《弹曼陀铃的女孩》毕加索一生创作数量惊人,我觉得毕加索的作品非常幼稚。...

艺术大师大代表作品,妻子说他是变态的怪兽?

无论一个人是否喜欢毕加索的画,基本都听说过他的大名。相反,很多人都见过大画家伦勃朗的画,虽然很喜欢,却未必知道那些名画的作者是谁。

为什么毕加索的那些“涂鸦”如此有名,这也曾经是一个困扰我的事情,我断断续续花了很多年才慢慢了解毕加索是一个绘画基本功非常扎实,又很用功的艺术家,他的“涂鸦”可不简单——

毕加索(1881-1973)出生于西班牙,9岁开始作画,92岁去世,是第一位活着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卢浮宫收藏的艺术家。毕加索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只有达·芬奇、梵高这样的艺术家才能与他比肩。作为开现代主义先河的最重要的一位艺术家,毕加索的影响力、概念性都最能够代表20世纪的现代艺术。

↑ 毕加索 《弹曼陀铃的女孩》

毕加索一生创作数量惊人,大约有7万件作品,除了油画之外,作品种类多样,他曾在与朋友吃饭时灵感突发,在餐巾纸上画下自己的作品。但毕加索的作品也充满争议,有人非常热爱,但也有人认为不知所云。上大学时,我觉得毕加索的作品非常幼稚,后来,看了他的传记后,发现他作品中的“怪异”并不是因为他古典绘画功力不够,相反,他的古典传承格外深厚。如果毕加索早出生一个多世纪,他可能会是一位不错的古典主义画家,但生于新时代的毕加索不满足于传统的绘画方式,他的标新立异和艺术独创是一种天然的艺术追求。

↑ 左图为委拉斯凯兹为西班牙国王所画的肖像,右图为毕加索的临摹,可以看出毕加索极为成熟的古典绘画功力

↑ 毕加索早期的素描习作

毕加索曾说:“我14岁就画得和拉斐尔一样好,但我毕生都在追求如何像一个孩童一样去绘画。”他确实在年少时就临摹众多古典大师的作品,笔法的运用、光影的把握和老练的程度,都彰显出他极为成熟的古典绘画功力。1900年,19岁的毕加索只身来到欧洲艺术之都巴黎。和大多数艺术家一样,毕加索当时也穷困潦倒,不得不和一位记者合租只有一张小床的陋室。好在他们二人一个白天睡觉晚上工作,另一个则正好相反。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毕加索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经历了蓝色时期、红色时期和非洲原始土著时期,毕加索从古典绘画的桎梏中跳出来,开始寻找自己的风格,他表露出表现主义的倾向,追求将自己的主观情绪展现在画作中。

↑ 毕加索 蓝色时期的代表作《老吉他手》

毕加索的作品在蓝色时期大多呈现蓝绿色,是他当时苦闷心情的写照。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始明显展露出浓郁的现代主义气息,不遵循透视规则,没有严格的构图和刻意的写实。但也能看出,这一时期的毕加索还处在摸索中,画作的概念性并不能完全自洽。

↑ 毕加索 红色时期《格特鲁德·斯泰因的肖像》

毕加索红色时期的作品有很多马戏团、杂技演员的主题,画风相对成熟,充满热情与动感。这一时期中,毕加索结识了著名的画家亨利·马蒂斯,二人成为一生的好友和竞争对手。马蒂斯是激情奔放地完全跟随主观意识释放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加索的创作。

↑ 毕加索 非洲原始土著时期《亚威农少女》

在非洲原始土著时期,毕加索受到冲击力极强、具有原始野性的非洲土著艺术影响,为后来的立体主义打下基础。例如他的代表作《亚威农的少女》,有着立体主义所追求的分形,人物的不同部分都分成抽象的几何形状,充满浓烈的原始气息。

↑ 毕加索 《黄发女子》

↑ 毕加索 《梦》

↑ 毕加索 《哭泣的女人》

毕加索是立体主义最主要的创始人,他的立体主义可以分为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两个时期,其中分析立体主义是比较理性的绘画方式,综合立体主义时期是将立体主义的概念深化,不局限于描绘一件物体,并由此生发出拼贴艺术。

↑ 毕加索 新古典时期《入睡的农夫》

立体主义之后,毕加索摆脱了风格主义的束缚,随心所欲不逾矩,他以不同的方法探索艺术。全面放开后的毕加索也经历了多个不同的艺术时期,例如回归传统的新古典主义时期,创作出有复古倾向的作品;超现实主义倾向时期,在作品中描绘虚无的想象;象征主义倾向时期,创作出最著名的作品《格尔尼卡》。

↑ 毕加索 象征符号时期《格尔尼卡》

毕加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讲述了1937年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被认为是反纳粹、代表自由的一幅杰作。

当被问到这幅作品是什么意思时,毕加索回答说:“如果我为了表达明确的意思,我为什么不把它写下来,而要画一幅画呢?”艺术品根本不需要看懂,而是在于以视觉感受激发情感的共鸣。

说完了毕加索的艺术成就,我们再来看他的感情生活——

二十年前,我看了《毕加索》的传记后,惊叹世上竟有如此渣的渣男,简直是毁灭女人的绞肉机。毕加索一生阅女无数,她有过两个妻子和五个主要的情人,他一直在一群女人的呵护中成长。从13岁开始,一直到近80岁时与他的第二任妻子雅克琳·洛克结婚,每个女人都给毕加索带来了一次画风的改变。

↑ 毕加索“古典时期”为奥尔加 ·科赫洛娃画的坐像

毕加索邂逅了芭蕾舞演员奥尔加·科赫洛娃,并且爱上了她。第二年他们结婚并诞下一子。这段时间是毕加索生活比较安逸的时期,正好也是欧洲战后比较繁荣的日子,幸福的生活让毕加索的画风为之一转,那种压抑的元素不见了,他的画变得宁静并且带着梦幻的色彩。女人是毕加索艺术创作的缪斯,她们给了他不同的创作灵感。情深意浓时,毕加索能让身边的女人在画中魅力四射;关系恶化时,他会让她们丑陋无比,甚至在画中把她们变成可怕的怪物。而那些在毕加索生命中匆匆而过的女人,无一例外都遭遇了各式悲惨的命运,自杀,病死,疯狂。毕加索无疑是天才画家,同时也是天才杀手,他擅长把一切都敲得支离破碎,再把它们重新整合,给它们所谓新的生命。对艺术创作如此,对女人也如此,毕加索把她们的青春、美貌、精神捣得粉碎,然后在画布上将她们重新整合。毕加索的作品浓缩了整个20世纪绘画的发展史,不仅仅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变化,也体现出绘画凸显人格的特点。

近代佛教史上有哪些著名僧人?

近代四大高僧:太虚大师,谛闲法师,虚云法师,印光大师。 还有如弘一大师、圆瑛法师。

1、释太虚 (1890年1月8日-1947年3月17日),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属牛,出生在清代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在上海玉佛寺示寂于公元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七日,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近代著名高僧。

2、谛闲法师(1858--1932)浙江黄岩人,号卓三。法师毕生幸勤弘法,诲人不倦,教通三藏,学究一乘,为天台泰斗。对近代佛教有扶衰起弊之功。且梵行高尚,弟子甚众。一生著述宏丰,有《大佛顶首楞严经序指昧疏》等。

3、虚云禅师(1840--1959),湖南湘乡人,俗姓萧(一说肖),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 虚云禅师,十九岁出家,二十岁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老和尚受具足戒;四十岁发心朝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由普院心起香,三步一拜备受饥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愿;后在滇中阐教近二十年;九十五岁返曹溪,重建南华,中兴云门。 历任福建鼓山、广东南华、云门大觉诸大寺院住持。 虚云老和尚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钟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 于一九五九年农历九月十二日示寂,世寿一百二十岁,戒腊一百零一。

4、印光法师(1861(辛酉年)~1940(庚辰年)),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 陕西郃阳(今合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是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5、 李叔同(1880-1942),即弘一法师,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著名的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中国话剧、中国油画、广告画的开拓者之一,也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弘一法师精研律学,弘扬佛法,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代表作品《送别》、《南京大学校歌》等。 6、中国近代佛教领袖,1929年与太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并连续数届当选主席,法师一生为团结全国佛教徒、促进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被推选为第一任会长。

梵高谁的艺术成就最好?

提这个问题的人真的不是故意在黑哥哥的吗......

而且这个问题提得有些没头没脑的,众所周知,不一样的领域是压根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

哥哥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他在二十世纪末直到现在,都在国内的乐坛和影坛中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哪怕是现在他已经去世了,世上喜欢他的人还是很多。他是中国首位打入韩国音乐市场的粤语歌手,获过最受欢迎男歌手奖,也获过获第4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第51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国际大奖。1999年,又获得了香港乐坛最高荣誉奖金针奖。

他在娱乐文化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在艺术层面上,还得把他和另外几个人分开来讲。

梵高在其中,也得划分成另外一个领域的人。

他是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在他还活着的时候,生活处处不如人意,但他死后,他的作品才渐渐被人发掘出来,并被不少人疯狂模仿,被认为是一代大师。

至于肖邦,贝多芬,莫扎特。

贝多芬和莫扎特都是古典主义的大佬级人物,尤其是莫扎特,他的作品简直是钢琴生心中的噩梦。

肖邦是浪漫主义的大师,他和舒伯特,拉赫玛尼诺夫等人,将浪漫主义音乐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三个人,其实我都不太想说了,因为他们的成就有目共睹,也不必要再分高下了。

核雕高梅大师介绍?

您好,核雕高梅大师是中国著名的核雕艺术家,他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高梅大师的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高梅大师的作品涵盖了很多领域,包括玉雕、翡翠雕、象牙雕、金属雕刻等等。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展览中屡获大奖,被誉为“中国核雕第一人”。他的作品还多次被收藏于国内外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的珍藏之中。

高梅大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培养核雕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教学方法独特,富有启发性,被广大学生所推崇。

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作品?

因为贝聿铭不仅是位建筑技术大师,更是一位建筑艺术大师。借此我们来说说什么是技术什么是艺术。

我们先区分一下文化范畴里的技术和艺术。春节的打铁花,就像锋利的日本刀,不是艺术而是技术。为什么要区分它呢?因为一件工艺品,或者说艺术品里,里面既有技术又有艺术。工是技术,艺是艺术。比如瓷器,里面有烧制技术,也有造型绘画的艺术,当然现在大多数瓷器都是机器制造,机器贴画,里面就只有技术,没啥艺术了。再比如芭蕾舞,它的艺术来自最初的编舞者,而后面的舞者只是在演绎前人的艺术,自己做的是类似于花样滑冰的技术性运动。

贝聿铭的作品,里面除了高超的建筑技术运用,更是艺术品。

那么什么是艺术呢?一个艺术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官来感觉生活;感受到美丑好坏;从而产生出积极的,如高兴、满足等或消极的,如悲伤、愤怒等情感。然后提炼、升华这些情感,通过作品传达这些情感,让观众产生共鸣,这个过程,就是艺术。

作者通过作品和观众产生的共鸣的强弱,决定了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

我小时候看过托尔斯泰的《童年·少年·青年》,在看的过程中,作者描述的那些经历和心理,总让我感叹:咦?我也是。

如果你在农村收过麦子,看梵高的《麦收》的时候,你会感到热烈蒸腾的燥热扑面而来。

我们看齐白石的画,好像不止是画,总觉得他画的小动物的神态好像在哪里见过。

米开朗基罗的雕像,让我们感觉雕像有生命,有体温一样。

一部好的电影,总让我们忘记是在看电影,使我们融入其中。

听一支好歌曲,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跟着节奏手舞足蹈或哼唱。

所以说艺术是一个过程,是活的。

我们身临其境地观赏贝聿铭的建筑作品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愉悦感和和谐感。这些感受就是作者贝聿铭通过作品在和我们共鸣,这就是艺术。

贝聿铭去世了,但我们通过他的作品,仍然感受到他传达给我们的积极的情感。他和他的建筑艺术永垂青史。

法国画家莫奈有哪些经典名画?

莫奈

一生遗留500件素描

2000多幅油画及2700封信件

足迹由巴黎大街到地中海岸

从法国到伦敦、威尼斯、挪威,

在各地旅行写生,留下无数的作品。

老七整理了莫奈最有名的几幅画另附鉴赏哦

【1】

《草地上的午餐》

25岁的莫奈在舍依曾画过一幅长20尺的巨作《草地上的午餐》(4.5×6米)。那时库尔贝也在舍依作画,他很喜欢莫奈,常来看他并给《草地上的午餐》提修改意见。此画完成后,莫奈十分后悔听了库尔贝的意见,对作品很不满,决定不送沙龙展出。在离开舍依时因缴不起房租而将此画作抵押,可惜因房屋潮湿,这幅巨作被损毁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幅《草地上的午餐》,实际上是莫奈为了完成巨幅油画所创作的一幅“草稿”,但即使“草稿”,它仍然有1.3米高,1.8米宽。在这幅画中从题材 和构图来看肯定是受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一画启发而作,也可能是想和马奈一比高下。

1865年,莫奈初识卡美伊,请她做自己当时正在筹划的一幅巨型油画《草地上的午餐》中的模特。画面中左侧第一个侧身的女性就是以卡美伊为模特来绘制的。

这幅画是在户外完成的,因此和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比较,在描绘外光的生动和景物的真实自然方面,确有过之。画中阳光透过林木洒在人物身上和地面景物上,透明灿烂,令人耳目一新。

莫奈运用印象派的光影手法,描绘了草地上消闲的绅士淑女。画家以幽暗的树荫为背景,衬托着前景白布上的 男人、女人及食品,体现了夏日消闲的假日午餐。后面的一对情侣正要起身离去,一片片绿叶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 显得异常透亮,不仅点明夏天的炎热季节,也增添了画面的颜色。景物、人物都描绘得十分鲜明动人。外光的运用, 给画面带来了色彩斑斓与清新爽朗的效果。

莫奈1865年的《草地上的午餐》,是向马奈1863年同名作致敬。他为了如实描绘光影效果,在地上挖了大坑,在坑内进行创作。本作虽然对人物有精确描绘,但真正出彩却是背景的树叶,它们在逆光下呈现出透明的绿色,由黄绿到深绿色彩层次极其丰富,莫奈解释说这画中每一片树叶对他来说都是模特的脸

【2】

《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 法国 莫奈 布上油画 纵48×横63厘米 巴黎马蒙达博物馆藏

此画是莫奈描绘勒·阿弗尔港口的景象:海水在晨曦的笼罩下,呈现出橙黄或淡紫色。天空的微红被各种色块 所渲染,水的波浪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组成。三只小船在薄涂的色点组成的雾气中显得模糊不清。船上的人与 物依稀能够辨别,还能感到船似在摇曳缓进。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 去画成的。莫奈以轻快而跳跃的笔触,表现出水光相映,烟波渺渺的印象。

莫奈画过许多水题材的画,最具世界声誉的是这幅描绘旭日初升、雾气迷蒙港口的画。画家所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口的一个多雾的早晨。经过晨雾折射过的红日,形成了一个感觉上的灰绿色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又是幻觉的,它每时每刻随着太阳光而变化着,画家运用神奇的画笔将这瞬间的印象永驻在画布上,使它成为永恒。这幅画于1874年4月15日第一届“独立派”画展中展出,《喧噪》杂志记者勒鲁瓦,以这幅画题写一篇评论文章,“印象派”由此而得名。莫奈热爱大自然,广袤的田野、潺潺的流水、变化无穷的天空都是他绘画对象。

【3】

《睡莲》

睡莲 法国 莫奈 布上油画 纵89×横92厘米 丹佛美术馆藏

43岁的莫奈在吉维尼定居后,在庭院里修了一个池塘,在池塘里繁殖了睡莲,成为他晚年描绘的主要对象。这幅《睡莲》是莫奈64岁时所作的早期小幅作品。

莫奈晚年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连作《睡莲》。这是一部宏伟史诗,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灿烂的“第九交响乐”。1880 年之后,莫奈与印象派的其他画家们疏远了,他在吉维尼造了一座小花园,住在里面作画。他喜欢把水与空气和某种具有意境的情调结合起来,这样产生了《睡莲》组画。 沿着水面,美丽的睡莲一片片向湖面远处扩展开来,画家利用了树的倒影,衬托出花朵的层次,是十分有创造性的 构思。莫奈把整个身心都投在这个池塘和他的睡莲上面了,睡莲成了他晚年描绘的主题。此后27 年里,他几乎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主题。

【4】

《韦特伊莫奈花园 》

韦特伊莫奈花园

【5】

《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

《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这幅作品,和莫奈以往甚至以后的诸多作品相比较,风格是独特乃至迥异的。莫奈的印象派风景画,以户外自然光线下的色彩变化为其主要追求效果,因此有人称其为“外光画派”,而这一幅《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莫奈》显然是在室内完成的,整幅画上可靠的光源,主要来自右侧的窗子,缺少以往户外直射的阳光。其二,一般来说,由于非直射光线的缘故,室内画的颜色更多偏向中性一些,而这一幅画的颜色却异常浓重、猛烈,说明这是画家要刻意追求的效果。第三,和莫奈以往不关注作品的细节处理不同,这幅画对人物、对衣服的花纹,甚至包括对背景中团扇上花纹等等细节的处理都很细致,这也和莫奈以往的风格也不相符合。第四,也是更重要的一点,这幅画所处理的异域风格主题,放在莫奈的整个作画传统中,都是比较突兀的。和服、日本团扇、折扇、榻榻米、浮世绘歌姬、能剧鬼脸等等日本元素,构成了这幅画主要的内容。

【6】

《撑阳伞的女子》

《撑阳伞的女子》是莫奈画于1886 年悼念亡妻卡美伊的作品。人物形象很模糊,连五官和表情都看不见,但随着笔触堆叠的方向,可以感受到草原上吹拂的微风和女子丝巾上跃动的阳光。卡美伊因病死于1879 年,时年37 岁,莫奈在同年画下了《临终的卡美伊》,画中以忧郁的色调、纷乱的笔法,传达出失去爱妻的悲伤。但我总觉得,莫奈爱画胜过爱自己的女人。他曾经这样描述他作此画时的感受:“在我最亲爱的女人的病床前,我发现自己很本能地在这张木然的脸上逡巡,寻找死亡带来的色彩,观察颜色的分布和层次变化我已经主动迎接色彩的冲撞了。”妻子死亡时,他竟还能如此冷静地解构、分析。

【7】

《冬天的国会大厦 》

冬天的国会大厦

【8】

《厄普特河岸边的白杨树》

(从沼泽地观望厄普特河岸边的白杨树)

莫奈视线中的情景是纯真而自然的,表达的是内心真实的感受;他笔下的物象的交融,体现了万物皆有灵气,即使一树一石亦不乏生气,一点一线皆可贯注人之生命运动。总之,画为心迹,莫奈追求的是一种本色美、自然美的艺术意境,是一种从欣赏美到认识美、最后超越美的境界。

【9】

《象鼻山西边的象鼻子》

(埃特尔塔的悬崖)

象鼻山西边的象鼻子(埃特尔塔的悬崖)

这幅画又名《埃特尔塔的悬崖》,艾特塔特石灰断崖矗立在诺曼底海岸上,因为其形象的高大奇特而被十八世纪的许多画家表现于画布之。在众多关于此景的油画作品中,以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埃特尔塔的悬崖》最为著名。

从构图上看,这是一个横幅作品,庞大的拱形悬崖占据了画幅的左上方三分之二的宽度,左侧岩壁沿着画布的左端被垂直切断。悬崖因此显出奇异的、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鲜明的崇高感。

从色彩塑造方法上看,画家用写意的笔法表现天空和海的远景形象,用写实的笔法表现悬崖的背面和海的近景形象。以衬托出悬崖背光面和近景海面的有力的实景。

画家选取了景物的背光面来表现景物,显示了它的色彩表现功力。在大面积冷调子的背光面里,色彩丰富而厚重,笔法整飭而严谨,给人以凝重而沉积的感觉,欣赏时需屏息而敛神。在此背景的反衬下,日光直射的悬崖色彩温暖而热烈。阳光中的景物和近景海面波浪用笔粗犷、跳跃,充满激情,与严谨的天空和背光悬崖的表达方法形成鲜明对比。这一部分的表现使整个画面形象丰富生动,色彩丰富而富于美感。

【10】

《花园里的女人们》

花园里的女人们

《绿衣女子》的意外成功,使得年轻的莫奈雄心勃勃,决心绘制另外一幅大型油画《花园里的女子》(2.55×2.05米),在这幅画中,三位女子的形象都是以卡美伊为模特完成的。据说为了绘制这幅油画,莫奈在花园里挖了一条壕沟,将巨幅画板竖在壕沟里,然后自己站在壕沟的边沿上挥笔作画,足见规模浩大。不过可惜的是,莫奈的这幅画作并没有被当时的年度官方沙龙画展所采纳,其原因今天的我们实难理解。

1866年莫奈创作了《花园里的女人们》,这件作品是这个时期中最为重要的一件。创作是在租来的房子的庭院里进行的。由于画幅很大,为了便于挥笔,他在庭院中挖了一个地沟,把画布降了下去。画面上的4个女人,都由一位模特儿充任,因此要不断改变她的装束、发型、姿态,画家需事先分别画出草图,然后再组合到一起。这位模特儿就是1864—1865年与莫奈邂逅的卡美伊(后来的莫奈夫人)。

为了尽可能在相同的日照下作画,有时画家不得不停下来等待时机。为了突出四位美丽的浅色着装女性,使之更显华丽,画面上使用了大量的浓绿色,尤其是眼前坐在地上展开白色裙子、手持遮阳伞的女人,在她的身上既有林间射入的阳光,又有树木的阴影,的确是真实的再现。作品虽然相当的新颖,但未被1867年的沙龙选中。

“穿绿衣的女子(卡美伊)”是在画室里完成的人物画;“圣·热尔梅娜·欧泽华教堂”是在外光下画成的风景画。《花园里的女人们》一画把这两种观察方法结合起来了。这里的画面基本上是根据一幅照片安排的,这说明莫奈并不介意使构图服从了自然景物的偶然性。照片本来也该使莫奈想到空间的深远效果的,然而,莫奈对此也并未介意。使他感兴趣的仅仅是平面和色彩对比而已。正因为这幅画的人物没有立体感和起伏,色彩才能在这里大放其光彩和充分显示其多样性。妇女衣裙上的花饰,草坪上的鲜花,突出在大片浓绿之中的叶子,从树叶的空隙之间透露出来的天空,穿透阴影的光线,这一切造成了一幅色彩妍丽的镶嵌画的效果。但这幅油画缺乏色调效果:光线和阴影落在了人物所占据的同一个平面上,因此,光线不能渗透人体,不能成为形的实体。大片固有色起了过多的作用。所有这些合在一起,与其说是真实表现了所见的事物,不如说是一种公式,但这种公式正是一个空前大胆的纲领。这一纲领的公式化一旦消失,光线便将渗入中间调子,生命也将渗透每一个笔触,而整体的统一也就将要形成,那时,艺术就会变得花团锦簇,印象主义就要完全成熟了。

【11】

《海滨公园打伞的女子》

海滨公园打伞的女子(卡美伊)

这幅画构图偏上,左侧的小男孩与打伞的妇女形成了一个三角构图,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以绿,蓝,褐为主色调,色彩清新明快,人物的衣服颜色与背景统一,看不到明确的阴影与轮廓线,笔触大胆随意,裙摆与草的走向充满动感。

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朦胧的梦中场景,作者用大小比例及覆盖遮挡的方法巧妙的区分了妇女,小孩,天空的空间关系,表达的很到位。他已很好地捕捉光影和画中的瞬间印象感觉。画中女人面部和上半身都用上较暗的色彩,表明是处于阳伞的阴影之下,而整个阳伞、面部、衣裙和草地上的阴影区,与女人衣裙上向光一面的光影形成对比(小儿子方面也一样),女人摆动的头巾和长裙上的绉褶也加强了画面的动感。

莫奈比任何画家更着重于捕捉一瞬即逝的景象,并不注意物体本身的轮廓。他说:“光是画中的主角。”他又描述如何努力去画“空气的美……但这是不可能的.”莫奈毕生致力绘画那些不能画的东西,这幅画里天空中有浮云掠过,我们几乎可以感觉到那吹送浮云的微风。

1875年,这一幅画作,实际上是莫奈所有关于卡美伊的画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幅。当时的莫奈,大概也处在人生最“惬意”的时候,娇妻幼子,年富力强,事业虽算不上成功,但一直在朝着非常有希望的方向前行,生活虽然不富足,但是压力也没有很大,所以这一时期莫奈的画作无一例外都满是阳光、鲜花,生气和活力。事物的发展,似乎总喜欢和大家开开玩笑,今天,你的生活一帆风顺,你大概会觉得,也许能一直这样下去,可是突然间就有了变化,出现坎坷倒不说,痛苦的是有时候往往会一下子变得很惨。谁又能想到,画面中这位阳光灿烂的年轻女子,仅仅四年后,会突然因为疾病失掉了生命,命运就是喜欢这样折磨人。所以说,作为芸芸众生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我们每个人或者都应该更多一些忧患意识,当你觉得幸福、甚至平淡的时候,多想想人生中可能会出现的坎坷与不幸,也许你对当下的幸福感受就会更深一些。说是这样说,可谁又真能当着春天的迷醉时,想得起及时挪走梯子,从而把春风留在人生的房顶呢?

【12】

《冬季早晨时的干草堆》

冬季早晨时的干草堆

印象派认为真实是转瞬即逝的视觉印象,冲破了以往的绘画成见,直接用色彩来表达视觉。《干草堆》用的就是莫奈所擅长的纯色色点并置的技术,使观者获得色彩混合和震荡的独特的视觉感受.《干草堆》是莫奈的主题绘画系列之一,它记录了干草堆在一天不同时间光照下的色彩变化.印象派画家强调瞬间的视觉印象,其绘画表现的是一瞥的印象,一反以往那种追求精确逼真的绘画观念。倘若想在印象派绘画中寻找逼真的一面,那么就要远看。但印象派绘画吸引人的正是它的朦胧和色彩变化的微妙。干草堆,它的光影效果做的非常漂亮,实际上它是一个色彩印象,乍看上去,这仿佛是一个五岁小孩儿的信笔涂鸦。没有细部.不代表那真的是涂鸦! 莫奈不只满足于能够画他所看到的事物和按照他所看见的那种方式来做画;他想要创造一种独特的效果,达到一种在绘画上似乎是不可能达到的目的。

其实《干草堆》这一主题早在1888年时就已被想到。这种景物只有秋季才有。于是他从秋天一直画到翌年初春,不断观察其光的变化。前后一共画了24幅。既有单幅的,也有成组的。角度也都不同,表现在不同时辰和不同光线的变化下的草垛形象。画面看似单调,面对几堆干草堆,画家却产生了深厚的色彩感情。开始他以为用两块画布去画这堆干草堆就可以了,一块阴天用,一块晴天用。可是,由于光线在草垛上不断变化,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回家取新的画布。他之所以如此热中于这个物体上的光的变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要记录“某一特定自然景色的真实印象,而不是出去描绘一幅笼统性的风景画。“从莫奈画《干草堆》,看出了印象派画家的整个作画灵感的源泉,即光色的变幻激发了他的艺术热情。他曾对友人写信说:“太阳落下得那么快,我追不上它。”

这幅画的主角不是山,不是田野,甚至不是干草堆,而是那些灿烂明亮的光芒。作为印象派创始人的克洛德-莫奈,特别喜欢画光,甚至是终其一生都在找体现光之美、空气之美的方法。莫奈比任何画家都喜欢捕捉一瞬即逝的景象,然后用神奇的画笔记载下来。就像这幅画《干草堆》。在阳光照射过来的那一刹那,天、山、屋、草垛都是什么样的?默奈通过自己细致地观察,画下的这些物体的变化。他并不注意物体本身的轮廓,因为光是主角。

【13】

《威尼斯大运河》

这是莫奈发挥印象派技法表现水城威尼斯梦幻迷朦流光倒影的经典之作。

【14】

《海浪》

莫奈表现法国海岸浪潮波涛的层叠翻滚和变换,色彩和动感强烈,同时和上空漂浮的云彩形成了“浓妆淡抹”和“动静结合”的对比。

【15】

《圣拉扎尔火车站》

(圣拉扎尔火车站)

绘于1877年的“圣拉扎尔火车站”是一幅表现巴黎火车站的画,这是一个日常生活场面的实际“印象”。莫奈神往于光线穿过玻璃顶棚射向蒸气烟云的效果,神往于从混沌之中显现出来的机车和车厢的形状。莫奈相信光线和空气的神奇效果是最为重要的,他巧妙的平衡了画面的调子和色彩,这幅画出色的表现了力量、空间、对比和运动。

每一个研究莫奈创作活动发展的人都会发现,如果说最初的命运促成了莫奈的发展趋势,那么后来就是他自己创造了他的命运。之所以莫奈成为“印象主义”风格奠基人、被他的朋友公认为“班首”,是因为莫奈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从所周知,印象主义意味着感觉和观察方式的变革,它不仅改变了绘画,而且改变了雕塑、音乐、文学,就是到了今天,它也没有失去影响力,仍然改变着我们。

【16】

《日本桥 》

日本桥

一座漆成绿色的日本式的拱形木桥跨越池塘;水菖蒲、百子莲、杜鹃花科的观赏植物和绣球花环绕并保护着池塘。 水面上漂浮着粉红色的睡莲。柳树和紫藤直泻水面,使水的色调变得更深、更蓝。直到1895年,莫奈才画了第一张池塘和日本桥的画。从1898年起,他又画了些同一题材不同版本的方形的画,其中十来幅曾在杜朗-卢埃尔画廊举办的他的新作展中展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