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四川竹琴代表作品

《翻身道情》是一首根据陕北道情音调填词而成的民歌。当他们听到陕北道情那酣畅淋漓的音调时,便决定要用这一音调写出一首歌颂贫苦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在情绪上用以表现人民翻身得解放时的欢快心情。...

四川竹琴代表作品,翻身道情这首歌是谁唱的?

《翻身道情》是一首根据陕北道情音调填词而成的民歌。 1942年,延安鲁艺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了大批流行于陕北各地的民间音乐,当他们听到陕北道情那酣畅淋漓的音调时,便决定要用这一音调写出一首歌颂贫苦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翻身做主人的新的道情,这便是《翻身道情》。这首歌经改编填词后由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演唱,随后传遍全国。 全曲共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落是小快板,在情绪上用以表现人民翻身得解放时的欢快心情。

第二段落讲述“旧社会受欺压”的情景,由快转慢,用以表现农民的苦难际遇。

后边是第三段落,从稍快又回到小快板,用以表现人民闹革命的精神。

在快板中,旋律基本上由上下句形式构成,上句落在音“do”上,后句落在音“so”上,这也是曲艺、戏剧唱腔的特征之一。 道情,原属于曲艺的一种演唱形式,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

原为“徒歌”(即不用任何乐器伴奏的歌唱),南宋时开始用渔鼓、简板等乐器击节伴奏,被称做“道情渔鼓”。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同各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扩大了道情的题材,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曲艺形式,如陕北道情、神池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唱腔各不相同,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不同的表演方式。《翻身道情》所依据的《陕北道情》,便是只唱不说,以单口为表演形式的一种。

为什么有的男人喜欢成都?

这个问题有意思,男人喜欢成都其实女人也很喜欢成都。

喜欢成都有几个原因是值得点赞的:成都历史悠久,文化内含丰富,生活环境优雅,工作节奏适度,自然条件宜居,消费水平合理等。

第一,消费水平合理。倒过来谈成都,消费是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最现实的内容。到一个地方跟自己的消费能力,消费水平有关,在成都能够实现挣钱不多,感觉生活过着不吃力,生活水平也不低,消费合理。高档次中档次低档次等不同消费群体都能找到合适的定位,选择空间大,适合生活。

第二,自然条件宜居。成都在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的中心地带,通常说盆子底底中心,四面都是大山脉。自然灾害较少,几乎没有什么风沙风暴、冰灾雪灾、狂风台风、热浪暴雨等极差天气,最冷到0度或0下都很少见,一年也就几个早上;最热35度或35度以上也不多,一年有几天中午会超过那样的温度。湿度非常适合人体需要,北方人可能不习惯,感觉湿度大,基本上不用喷水保持面部湿润。所以都说成都妹子水灵,常年有水滋润着。成都很适合居住。

第三,成都工作节奏适度。的确有人会觉得成都工作节奏慢,其实也是相对快节奏而言的。成都工作几乎没有高强度高节奏的氛围,想快也快不起来,但也不是懒惰偷懒的工作场所,完全符合工作强度的正常范围。忙而不累,快而不乱,闲而不懒。现在有大量的创业者,同样在加班加点,同样在努力奋斗,但同样忙并快乐着。

第四,生活环境优雅。成都的生活环境要感谢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成都周围是高山雪山,植物植被覆盖着成都,相当于是一个大的净化器,使其空气、水资源的优秀。说到这里必须说冬季的雾霾,有那么一段时间,雾霾散不开,与大气压、气温、风速有很大关系,为了改善这种天气,相关部门也采取许多应对措施。冬天出现这种天气也不是成都特有的,但总的不影响成都生活环境。都江堰的水浇灌着成都平原,水质上等,水源来自雪山。成都道路平坦,走路、骑自行车、骑电动车,低碳出行十分方便。成都的地铁、公交、公共出行工具:出租车、滴滴、摩拜等十分快捷,不开车出行能够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形成了优美优雅的成都生活环境。

第五,文化生活内容丰富。有人说成都是个耍都,喝茶、打麻将、逛街、溜湾、看电影、冬天晒太阳等到处都有。老百姓生活比较休闲,但并不是无聊无所作为而休闲,人们认为工作之余就该好好休息,就该好好娱乐。其实成都的传统文化十分丰富:有名的川剧,多次登春晚;木偶戏、谐剧风趣幽默,非常独特;成都评书也有人叫四川评书,一张桌子一块醒木一把扇子,一个人表演,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长短,想说就说,李白清说书影响面广;竹琴、金钱板、扬琴、清音,还有成都灯会、花会、茶馆,成都蜀锦、蜀绣、漆器,银丝工艺、竹丝瓷胎、蜀笺、薛涛笺等等要有尽有。还有成都美食,川菜中的名菜在成都就太多太多了。成都的旅游业十分发达,短时间内很难把成都的景点景区看完,而且有品味有品质。

第六,成都历史悠久。在这不再多说了,想了解成都的可以上网查询。

男人喜欢成都不仅仅有上述的原因,还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来了就会爱上成都。成都的包容,成都的友好,成都的人文等等都是喜欢成都的理由。

图片源自网络。

河南有什么剧种?

豫剧

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在浙江各地也广为流传。当代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

2.河南曲剧

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高台曲。起源于河南南阳,分大调曲和小调曲,小调曲优雅婉转,轻快。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的河南曲剧,发展为戏曲剧种。由于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传播极快。

3.越调

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东南部、河北南部。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来一般用坠胡。

4.河南坠子

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 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 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

5.道情

是中国曲艺品种的一个类别。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如太康道情、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形式。

渔鼓筒用什么皮?

、近年来,改革制成可奏旋律的新渔鼓,称琴鼓,其前身为四川民间曲艺“竹琴”伴奏乐器。由十六根长短不同的毛竹筒构成,筒一端蒙牛皮或羊皮,用竹圈紧固,分两排置于木架上。执竹箭击奏。音域D—f1。上海电影乐团和上海音乐学院研制成二十七音定音渔鼓。由苏州民族乐器三厂制作。音位按律吕式排列,音域f—g2。保持了传统渔鼓醇厚、文静的音色。

2、东海渔鼓是传唱于东海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渔鼓简板正积极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一古老艺术得到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鼓的种类和质量?

1、腰鼓: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称为“正鼓”或“和鼓”。明代以来,“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多用到腰鼓,并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形式。

2、狼帐鼓:又名“两杖鼓”。流行于福州地区。狼杖源于古代细腰鼓类乐器,形制与朝鲜族长鼓相似。鼓身木制,全长约70厘米左右,中部细小,两端粗大而中空,两面蒙牛皮或蟒皮,鼓面直径30厘米左右,鼓皮装于金属圆环上,由绳索穿系绷紧。用木棰敲击或用手拍击发音,是“福州十番”的主要乐器之一,也用于闽剧伴奏。

3、渔鼓: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南宋时已有这种乐器。现代使用的渔鼓,是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一端蒙以猪皮或羊皮而成,演奏时,左手坚抱渔鼓,右手拍击,是民间曲艺“道情”、“渔鼓”和“竹琴”的主要伴奏乐器。

4、同鼓:民间流传的较大型的鼓类乐器。堂鼓之一种。广泛流行于苏南一带。同鼓的鼓身呈桶形,中间略宽,鼓高约60厘米,多用椿木、色木、桦木或杨木制作,两面蒙以牛皮,鼓面直径约50厘米。鼓身中部装有3个鼓环,用以穿系鼓带或作悬挂之用。

5、花盆鼓:因鼓面大、鼓底小、状如花盆而得名。由堂鼓演变而来,也称“南堂鼓”。由于形状似缸,还有“缸鼓”之名。现已广泛用于京剧等各种地方戏剧和歌舞伴奏、器乐合奏及独奏。

6、大堂鼓:鼓类乐器中形体较大者,多使用椿木、色木、桦木和杨木等制作鼓身,因鼓面较大,鼓皮多使用水牛皮。在鼓身上下蒙以两块面积相同的牛皮而成,平常置于木架上用两个鼓捶演奏。大鼓发音低沉而雄厚,主要用于器乐合奏、舞蹈和戏曲伴奏,也是锣鼓队中的主要乐器。

7、书鼓:鼓身呈扁圆形,两面蒙皮,鼓面直径22厘米,鼓身高8.5厘米,发音较堂鼓低,但很响亮,专用于北方说唱音乐“大鼓书”等各种鼓书伴奏,也适用于各地的曲艺演唱和鼓书伴奏。用单箭演奏,书鼓置于竹制鼓架的编绳上,架高90厘米左右,说唱演员左手执书板或梨花片,右手执鼓箭击鼓表

8、点鼓:又称“怀鼓”。16世纪初就已流行于苏南地区。呈扁圆形,鼓框用色木等硬质木材制作,中间微高,边缘渐低,鼓腔直径约18厘米,两面蒙以牛皮,用密排鼓钉绷紧。鼓棰用红木或竹制成,称为签子。

9、战鼓:外形与大鼓相似,仅鼓身较低矮,故又有“扁鼓”之称。发音比堂鼓低,但很响亮。过去曾用于宗教音乐,在1723年建立的北京雍和宫里,藏有一面直径1米左右,鼓身仅高20厘米的扁鼓。如今主要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灯会、杂技团和锣鼓队。

10、板鼓:常与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并有“单皮”(一面蒙皮)和“班鼓”(过去戏班专用)之称,是我国戏曲乐队中的指挥乐器。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于“清乐”中,那时称为“节鼓”。

11、排鼓:我国鼓类乐器中的新品种,解放后,我国乐器工人和音乐工作者,总结国内外鼓类乐器技术经验,根据民间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而成,造形美观,音色丰富多变,具有民族风格,已成为民族乐队中的重要乐器,广泛用于器乐合奏、地方戏曲和歌舞伴奏。在一些歌舞厅经常看到的”架子鼓“也就是排鼓。

12、琴鼓:一种能够演奏旋律的渔鼓。它是成都民族竹管乐器业余研制组制成在四川民间曲艺“竹琴”的伴奏乐器启发下研制成功的,由16根长短不同的毛竹筒(或塑料简)构成,每根竹筒上蒙以牛皮或羊皮,通过竹制固皮圈紧固在竹筒的上口。竹筒分两排置于木质琴架上。演奏时,奏者双手各执一支竹制琴箭击奏,发出由(D~f1)16个音,音色柔润、清晰而明亮,既可用于器乐合奏或伴奏,也可用来单独演奏乐曲。

鼓有哪些种类?

1、腰鼓: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称为“正鼓”或“和鼓”。明代以来,“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多用到腰鼓,并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形式。

2、狼帐鼓:又名“两杖鼓”。流行于福州地区。狼杖源于古代细腰鼓类乐器,形制与朝鲜族长鼓相似。鼓身木制,全长约70厘米左右,中部细小,两端粗大而中空,两面蒙牛皮或蟒皮,鼓面直径30厘米左右,鼓皮装于金属圆环上,由绳索穿系绷紧。用木棰敲击或用手拍击发音,是“福州十番”的主要乐器之一,也用于闽剧伴奏。

3、渔鼓: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南宋时已有这种乐器。现代使用的渔鼓,是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一端蒙以猪皮或羊皮而成,演奏时,左手坚抱渔鼓,右手拍击,是民间曲艺“道情”、“渔鼓”和“竹琴”的主要伴奏乐器。

4、同鼓:民间流传的较大型的鼓类乐器。堂鼓之一种。广泛流行于苏南一带。同鼓的鼓身呈桶形,中间略宽,鼓高约60厘米,多用椿木、色木、桦木或杨木制作,两面蒙以牛皮,鼓面直径约50厘米。鼓身中部装有3个鼓环,用以穿系鼓带或作悬挂之用。

5、花盆鼓:因鼓面大、鼓底小、状如花盆而得名。由堂鼓演变而来,也称“南堂鼓”。由于形状似缸,还有“缸鼓”之名。现已广泛用于京剧等各种地方戏剧和歌舞伴奏、器乐合奏及独奏。

6、大堂鼓:鼓类乐器中形体较大者,多使用椿木、色木、桦木和杨木等制作鼓身,因鼓面较大,鼓皮多使用水牛皮。在鼓身上下蒙以两块面积相同的牛皮而成,平常置于木架上用两个鼓捶演奏。大鼓发音低沉而雄厚,主要用于器乐合奏、舞蹈和戏曲伴奏,也是锣鼓队中的主要乐器。

7、书鼓:鼓身呈扁圆形,两面蒙皮,鼓面直径22厘米,鼓身高8.5厘米,发音较堂鼓低,但很响亮,专用于北方说唱音乐“大鼓书”等各种鼓书伴奏,也适用于各地的曲艺演唱和鼓书伴奏。用单箭演奏,书鼓置于竹制鼓架的编绳上,架高90厘米左右,说唱演员左手执书板或梨花片,右手执鼓箭击鼓表

8、点鼓:又称“怀鼓”。16世纪初就已流行于苏南地区。呈扁圆形,鼓框用色木等硬质木材制作,中间微高,边缘渐低,鼓腔直径约18厘米,两面蒙以牛皮,用密排鼓钉绷紧。鼓棰用红木或竹制成,称为签子。

9、战鼓:外形与大鼓相似,仅鼓身较低矮,故又有“扁鼓”之称。发音比堂鼓低,但很响亮。过去曾用于宗教音乐,在1723年建立的北京雍和宫里,藏有一面直径1米左右,鼓身仅高20厘米的扁鼓。如今主要用于民间器乐合奏、舞蹈、灯会、杂技团和锣鼓队。

10、板鼓:常与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并有“单皮”(一面蒙皮)和“班鼓”(过去戏班专用)之称,是我国戏曲乐队中的指挥乐器。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于“清乐”中,那时称为“节鼓”。

11、排鼓:我国鼓类乐器中的新品种,解放后,我国乐器工人和音乐工作者,总结国内外鼓类乐器技术经验,根据民间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而成,造形美观,音色丰富多变,具有民族风格,已成为民族乐队中的重要乐器,广泛用于器乐合奏、地方戏曲和歌舞伴奏。在一些歌舞厅经常看到的”架子鼓“也就是排鼓。

12、琴鼓:一种能够演奏旋律的渔鼓。它是成都民族竹管乐器业余研制组制成在四川民间曲艺“竹琴”的伴奏乐器启发下研制成功的,由16根长短不同的毛竹筒(或塑料简)构成,每根竹筒上蒙以牛皮或羊皮,通过竹制固皮圈紧固在竹筒的上口。竹筒分两排置于木质琴架上。演奏时,奏者双手各执一支竹制琴箭击奏,发出由(D~f1)16个音,音色柔润、清晰而明亮,既可用于器乐合奏或伴奏,也可用来单独演奏乐曲。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