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舞蹈代表作品,中国舞最讲究的是什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是一个有着悠久舞蹈传统和丰富的舞蹈遗产的国家,所以,我国的民族舞剧的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形成舞剧风格的基本要素是“舞蹈动作的基调”,当然音乐、舞台美术的特色也是形成舞剧风格的重要因素,但最主要的仍是“舞蹈动作的基调”这个根本。为了便于了解“舞蹈动作的基调”在一部舞剧中的重要性,让我们首先简略地回顾一下我国舞蹈的传统渊源和渐进发展的慨况:
我国舞蹈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最古老的表现狩猎等劳动生活的舞蹈,也出现了很多模拟鸟兽情态的舞蹈:狮舞、龙舞、孔雀舞等,因而在舞蹈术语中,有很多以鸟兽动态命名的舞蹈名称,如:“虎跳”、“双飞燕”、“商羊腿”等,这些舞蹈和富有形象的舞蹈术语,是与狩猎等劳动生活宻切相关的。
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并具有与大自然搏斗的体魄,又产生了古老的健身舞,使我国传统的舞蹈具有既练武艺又练身体的双重功能,发展到后来,就有了偏重于练身的武术和偏重于娱乐的舞蹈,故而,现在的中国传统舞蹈中有武术的功架,在武术中也有优美的舞姿。
在奴隶社会,人类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便求神占卜,从事这种祭祀占卜活动的人叫“巫”,人们迷信“巫”能通神,巫成了神的化身和代言人,“巫”在进行巫术活动时,要以歌舞娛神,这就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巫舞》。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巫舞中的有些舞蹈在民间成为节日里跳的民间舞。有的流传至今,去掉宗教迷信色彩,就成了健康明朗的民间舞,如流传在东北的“单鼓舞”也叫“太平鼓”)就是由《巫舞》发展来的。再如古人在驱鬼、逐疫时要举行一种仪式,其时所跳的舞叫“傩”。跳“傩舞”时人们帶着假面,动作凶猛、激烈。这种舞蹈数千年来,一直流传,它那古朴的风格,粗犷有力的动作,体现出人民敢于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面貌。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解放了生产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民间歌舞逐渐兴起,为汉代“百戏”及舞蹈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汉代盛行的“百戏”,是武术、幻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演唱、舞蹈等多种民间技艺的串演。由于“百戏”的盛行和发展,出现了一批有名的舞蹈和有名的艺人,如汉代流行的“巾舞”,发展到今天就是人们所熟悉的“长绸舞”。汉代有位著名舞蹈家叫赵飞燕,相传她身轻如燕,能在人的手掌上跳舞,所以叫“飞燕”。
两晋、南北朝,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汉族政治中心南移,西北兄弟民族内迁,大量兄弟民族和外国乐舞传入中原,形成了各族乐舞交流的时代,各种乐舞艺术互相交流、影响、吸收,大大丰富了我国的舞蹈艺术,为唐代舞蹈艺术的高度发展准备了条件。
公元618年唐代建立以后,国力强盛,政治局面稳定,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为文学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我国古代舞蹈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1979年,甘肃省歌舞团演出的舞剧《丝路花雨》就是继承了这个时期的舞蹈传统。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地交织在一起。人民群众对统治阶级的贪婪残暴、腐朽偷生极为不满,需要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这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而表现手段极为丰富的戏曲艺术,便在这种形情况下应运而生。宋、元直到明、清各种戏曲不断兴起,至今仍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
戏曲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它把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复杂曲折的故事情节,刻划不同性格的人物,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继承了前代的古典歌舞,另一方面大量吸收了各地的民间歌舞,因此,在戏曲中保存着十分丰富的传统舞蹈。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我国丰富的舞蹈遗产,一部分保留在壁画之中,一部分保留在戏曲艺术之中,一部分则保存在各地民间自娱性舞蹈之中。在《丝路花雨》未诞生之前,我国民族舞剧的舞蹈动作绝大部分是以戏曲舞蹈为主,吸收民间舞蹈的某些动作为素材,这种舞剧是以戏曲舞蹈为基础。比如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宝莲灯》、五十年代未期的《小刀会》、六十年代初期的《雷锋塔》、八十年代初期的《半屏山》等,都属于戏曲舞蹈风格的民族舞剧。
戏曲舞蹈的特点是讲究手、眼、身法、步法的规范化,动作运动线的圆曲,动作本身的圆润柔顺,并善长以哑剧手势传情达意。这类风格的舞剧,主要人物的舞蹈动作和主要舞段的舞蹈动作,基本上是以戏曲舞蹈为主要素材,或严格按照戏曲舞蹈的规范、形态和韵律的特点来编创舞段,如《宝莲灯》中三圣母的“绸舞”,刘彦昌的身段,沉香的“剑舞”,二郎神的身架,以及舞剧中刀枪把子的套路等,都是直接从戏曲舞蹈中化出来的。所以,有人称这种类型的舞剧为“戏曲舞蹈风格的民族舞剧”。
舞剧《丝路花雨》、《文成公主》则属于唐代舞蹈风格类型的民族舞剧。但《丝路花雨》的舞蹈动作是直接取材于敦煌壁画,范围明確,地域集中,故称之谓“敦煌式”舞蹈。而《文成公主》则在戏曲舞蹈基础上,吸收了唐代壁画和出土陶俑中的舞蹈构成主要人物文成公主的舞蹈风格,舞剧中许多重要舞段吸收了唐代乐舞的动作。所以舞姿变化较多而且身体线条婀娜妩媚。因为《文成公主》是表现藏、汉通婚,化干戈为玉帛主题,为了突出舞剧的地方特点,也吸收了西藏舞蹈的动作。因而,既不是纯粹的戏曲舞蹈,也不是《丝路花雨》般纯粹的敦煌壁画舞蹈,故有人称之为“新故典舞”。也有人称之为“唐代舞蹈风格的民族舞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悠久的舞蹈文化和丰富的舞蹈遗产,并具有独特的鲜明个性。所以,在民族舞剧中,又有兄弟民族舞蹈风格这一大类型,如云南的《召树屯与楠木诺娜》就是以傣族舞蹈为基本素材创作的;贵州丫为cc蔓萝花》是以苗族舞蹈为基本素材创作的;四川的《卓瓦桑姆》是藏族民间和藏戏中的舞蹈素材为基础创作的,这些舞剧,是我国民族舞剧百花园中的一朵朵独具特色的鲜花,也是我国民族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民族舞剧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诞生。1979年出现了《丝路花雨》等一些有独特风格的舞剧作品,这一时期出现的根据神话传说后羿的故事改编的《奔月》,完全摆脱了戏曲舞蹈的严谨规范和程式,不拘一格地将中国古典舞、民间舞、武术、西方现代舞、芭蕾舞等舞蹈素材加以“肢解”,重新组合,创造出一套适合该剧表现人物感情需要的舞蹈动作。它不强调以某种舞蹈风格为基础,而是根据人物感情的需要,什么样的动作能表达出此时、此地、此人的感情,就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故而,在动作的选择上是比较自由的。因为整出舞剧都从这种主导思想出发,因而,实际上也就有了它自己的风格。这种创作尝试是一种探索性质的实践,故而,人们称之为“正在探索中的新风格的民族舞剧”。
西方的芭蕾舞的定型经历了几百年,我国舞剧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才诞生,还需要不断的挖掘和发展。
壮族舞蹈的起源?
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的模仿,但它常与巫师酬神的活动密切联系。巫师敬神总是边跳边唱,乐神消灾祈福。最早记录,花山壁画中壮族舞蹈的实际是当时壮族先民对蛙神的颂歌。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被称为蛙形舞姿。魏晋时代,僚人祭鬼神时,跳鬼鼓舞。名史家黄现璠认为:“秦汉时期,壮族先民的音乐舞蹈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汉代墓葬出土的实物有铜鼓、铜钟、羊角钮钟,木腔皮鼓、瑟、笛等。此外,贵县罗泊湾一号土坑木梆墓出土了一份名为《从器志>的随葬品清单,上面写有“栓”、“越筑”等乐器。由此表明当时壮族先民的音乐舞蹈十分繁荣。宋代桂林及桂北民间有傩队,戴假面具跳酬神舞。巫舞一直流传到1949年前,分为师公舞和巫觋舞,是迷信活动的一部分。师公舞戴鬼脸壳,每个神一个,多达30多个,且每个神有不同的动作和唱词。巫觋舞是巫婆装神弄鬼时跳的,手舞足蹈,作神附身之状。与酬神有关的舞蹈还有其他,如铜鼓舞、春牛舞、贺新年舞等。
壮族民间其它舞蹈,多模仿劳动动作。据统计,表现劳动和爱情生活的舞蹈多达几十种。著名的有舂堂舞、扁担舞、蜂鼓舞、采茶舞、戽斗舞、绣球舞、捞虾舞、桃叶舞、斑鸠舞等。
山西赵飞燕有多美?
赵飞燕有多美?
史书看来看去,没有找到有关赵飞燕漂亮的具体描述,后汉书的记载和一本色情小说《赵飞燕别传》搅在一起,让后世人对赵氏姐妹有诸多的误解。
赵飞燕剧照:
虽然误解诸多,但是从流传下来的任何一条记载来看,赵美女的美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也循着前人留下的蛛丝马迹,来一步一步接近一个真实的赵宜主,来复原这个被后世人称为祸水的美女。
一个曼妙舞者。 在我脑海里第一反应,竟然是杨丽萍! 对就是她,赵宜主和杨丽萍!他们两个人的境遇是如此相似,让人有些惊掉下巴,出生地域都在潮湿的南方地区。
杨丽萍:
少时家贫,亲人早逝或离异(童年没有爱,还要承担起家庭的重任,性格比较刚毅),酷爱舞蹈,把舞蹈融入生命,玩得舞蹈都是轻盈类的,靠舞蹈将自己的人生送上巅峰,一生忙于舞蹈事业,没有孩子!
其实说这么多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就是:赵飞燕和杨丽萍身高、体重、肤色、形体等内容相似,具体数值身高160/5,体重42/45公斤,肤色白净透着小麦色,体型匀称,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瘦,请看准是瘦。这些信息都和后人发掘赵飞燕墓,得出来的数据类似。
这堆数值摆在这里,只能证明美女就是一个普通的小鸟一样,一抓一大把,如何能被皇帝青睐,被后人说成是红颜祸水呢?
一个人的美,有诸多的部分组成,脸蛋,身形,衣服,配饰,仪态仪容、发型等等内容。 我们现代人对美女有什么标准呢?有什么要求呢?
脸白第一,身材第二,胸大第三,翘臀第四,这四个信息凑在一起,她美不美?只能说普通吧,要想惊艳,收获小哥哥的青睐,尤其皇帝老儿这个小哥哥青睐,这些是不够的,毕竟皇帝这个岗位,不同一般啊,阅人无数啊!
美女见的多了,会有审美疲劳的,想要他心动,就需要外部元素,现代美女吸引人的外部元素是什么呢?无非是高跟鞋、丝袜、包臀裙(齐X小短裙)、大波浪长发。在汉朝那个时代,这些东西是没有的!怎么办?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自己设计啊!赵美女就发扬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优良传统。 且看跟赵美女有关的第1件神物叫流仙裙。
流仙裙:
世传这是赵美女自己发明的神物,女人对衣服有一种天生的迷恋,赵美女自然也不会对自己手软,加上又是勾引皇帝这个小哥哥,甩王思聪一百条街的金主,投资回报比非常客观,一朝得势,那是一步登天,不能吝啬钱。
钱不是问题,但是苦于汉朝时期衣服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设计师的能力,与现在有太大的差距,赵美女只能依托现有的水平,造出自己最神奇的衣服,于是乎广袖流仙裙便应运而生。
留仙裙是个什么物料?网传现代女性所穿百褶裙的鼻祖就是流仙裙,抖音上把这个裙子称为是撩小哥哥的神秘武器 。 广袖流仙裙在胡歌主演的《仙剑奇侠传》中,龙葵所穿的就是广袖流仙裙,我们可以看见广袖流仙裙的样式,美的不可方物,以图为证。
按照这个衣服的设计,基本上做到了,谁穿谁风华!用我们时下比较流行的话讲,穿上这套衣服,本身就属于背影杀手。
衣服有了,达到了吸睛的目的,让人惊艳一把是够了,但还是不够灵动,缺乏女人的风韵,赵美女还有后招!这里有人可能会想到踽步,对就是踽步!
据传说,踽步是赵美女独创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也得到了史学家确认,踽步是一种什么样的步子呢? 且看野史如何记载?踽步为飞燕外传中记载:
“赵后腰骨纤细,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神操作呢?踽步的形态特别像著名的天鹅湖中的女演员步伐,他人莫可学,芭蕾舞舞步是非常不容易学习的,要非常深的舞蹈基础,踮起脚尖来跳舞!
据史记载,汉朝时期女人多穿木屐 木屐不就是现代人的高跟鞋吗?对,就是现代人的高跟鞋,再加上赵美女的踽步,踮脚尖走路,这和高跟鞋有区别吗?没有!
我们再看看现代人穿高跟鞋透漏出来的气质,抬头挺胸,现代女人很立体,很挺拔,走起路来摇曳生姿! 一个女人,穿高跟鞋不穿高跟鞋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高跟鞋:
一个没文化的男人会说:看着真带劲!
一个有文化的男人会说,远看灵动跳脱,近看端庄挺拔秀丽,走起来幽若风摆杨柳,应了那句话女人是水做的风骨!
写到这里,此时的赵美女还缺乏一点东西叫风韵,风韵这个东西,是女人自带的闪电,史书中说曹操好人妇,其实他所喜欢的,就是这叫风韵的东西,也是大多数男人的软肋。
古语云:徐娘半老,风韵犹存。赵美女在妹妹来到刘骜身边,后期逐渐失宠,根本原因是风韵没有赵合德的风韵足,风韵这个闪电,不是说有就有的哦,与生俱来,与年龄相得益彰!
据史书记载,赵飞燕被刘骜看中的时间大约在赵飞燕24岁到27岁之间,正是一个女孩子风华卓越的巅峰时期,饱满圆润,灵动跳脱,姿容完美。
不可方物:
写到这里,我们一起把各个元素,以搭积木的方式来组合起来,来想象赵宜主形象,是一个什么样的美法:
舞者出身,身形纤瘦,美女第一要求! 衣着华丽,裙装着身,端庄美丽,美女第二要求! 高跟一穿,大长腿立显,气质高贵,美女第三要求! 云髻为冠,相宜得彰,如仙似画,美女第四要求! 最后点睛之笔,白!一白遮百丑!美女第五要求!
综合以上所有因素,我们以杨丽萍为模板,将高跟鞋、流仙裙给她穿上,然后再请个发型师设计一个端庄的云髻,再有一个高级的化妆师把粉、BB霜、遮瑕粉、高光粉、唇彩等等全上,赵宜主难道能不美吗?
各位,有收获吗?请在下方留言。
汉派行酒令是个什么样的歌曲?
《汉派行酒令》是一首中国传统的酒令歌曲,歌词内容主要是围绕着饮酒、畅谈、抒情等主题展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社交方式。
歌曲的歌词大致如下:
一曲高歌酒一杯,欢聚一堂乐融融。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这首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诗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饮酒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舞蹈有那些?
1、宫廷舞古代宫廷皇室中宴会娱乐的舞蹈。大多来自民间,也有宫廷专业艺人加工创造的。内容多为帝王歌功颂德或歌舞升平,形式上比较工整华丽,结构也比较严谨,一般皆属当时艺术水平上乘者。
2、文舞文舞,古代宫廷雅乐舞蹈之一,与武舞相对,用于宫廷典礼与郊庙祭祀,因是歌颂帝王以文德治天下,故称作文舞。
3、惊鸿舞惊鸿舞是唐代宫廷舞蹈,是唐玄宗早期宠妃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惊鸿舞》着重于用写意手法,通过舞蹈动作表现鸿雁在空中翱翔的优美形象,极富优美韵味的舞蹈,舞姿轻盈、飘逸、柔美。
4、盘鼓舞又名七盘舞是汉代具有较高技艺性的舞蹈,舞者在七个盘鼓上以不同的节奏,时而仰面折腰双脚踏鼓,时而腾空跃起,然后又跪倒在地,以足趾巧妙踏止盘鼓,身体作跌倒姿态摩击鼓面。敏捷的踏鼓动作,如飞行似的轻盈舞步,若俯若爷、时来时往的姿态和地位调度,与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了深邃的意境。
5、灵星舞灵星舞又名象教田,是汉代祭祀后稷的乐舞。由童男十六人表演,舞蹈表现了开垦、耕种、锄草、驱雀、收割、舂谷和扬糠等劳动的生活,以此来纪念和歌颂后稷教民种田的功劳。
汉代的音乐形式之一是什么?
相和歌是我国汉代主要声乐形式之一,也是汉代北方民歌的总称。以五言歌诗为基本形式,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格律自由。
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晋书·乐志》,是对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其中,既有原始的民歌,也有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它属于汉代乐府歌曲中的一类,是乐府歌曲中的精华部分。乐府是古代的一个音乐机构,秦代已经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汉代。
后来,人们把汉代乐府官署采制的歌谣,以及魏、晋直到唐代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或者模仿乐府风格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所以,乐府又成了一种音乐名词或诗歌体裁。初期的相和歌称为“徒歌”,主要是指原始的民歌,只是清唱,而无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