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明清戏剧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红楼梦》、《金瓶梅》、品花宝鉴、海上花列传、花月痕、蜃楼志、风月梦、《青楼梦》-原名《绮红小史》、醒世姻缘传、九尾龟市井小说的勃起,它们多出自萍踪浪迹的幕僚文人之手。实为中国小说观念、小说模式转型嬗替的酝酿时期。...

明清戏剧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明清三大言情小说?

《红楼梦》、《金瓶梅》、品花宝鉴、海上花列传、花月痕、蜃楼志、风月梦、《青楼梦》-原名《绮红小史》、醒世姻缘传、九尾龟

市井小说的勃起,与作者身份及其文化心态相关。它们多出自萍踪浪迹的幕僚文人之手。他们出入名公巨卿之宅,溷迹歌台舞榭之地,颇有青衫落拓的浪子气息。其才可上可下,其品亦雅亦俗,所以成为市井文化的载体。特别是《红楼梦》的出现,以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成为中国古典小说史不可逾越的巅峰。

世情小说,又叫“人情小说”、“人情世态小说”,是指立足于人间社会,以基本写实的方式来描写家庭生活、婚姻、男女感情,并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作品。上承才子佳人小说之绪,下开谴责小说和鸳鸯蝴蝶派小说之端,实为中国小说观念、小说模式转型嬗替的酝酿时期,造就了《红楼梦》、《金瓶梅》等一批巅峰之作。

沈姓族谱辈分怎么分的?

沈氏字辈:“恭伏良隆厚福守正承先业贻谋启后庆锡树维贤积德嘉乃永开宗寿益绵”沈姓主要源出于嬴姓、姒姓、姬姓和芈姓。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十四位。至2007年,中国沈姓近600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0.5%,排列第37位。沈氏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之间。春秋战国时期,逃至楚国的沈氏族人,仕楚为左司马,并世袭此官,长期居于叶邑(今河南叶县)。先秦时,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湖北地区,在山西、安徽、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迹。东汉时,沈姓进入浙江,子孙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发展成著名的望族。唐朝的两次中原出发南下移民潮中,沈氏为其中一姓进入福建,随后移民广东,明末沈姓始入台湾。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沈姓历代名人466名,占总名人数的1.0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七位;沈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68%,排在并列第十位;沈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65%,排在第十四位;沈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13%,排在第十位。扩展资料:沈姓出名人物,最早见于史书的,当数春秋时代的高士沈郢,历史上沈姓的重要人物有:西汉济阴太守沈靖;南朝梁文学家沈约;隋朝吴兴太守沈法兴;唐朝诗人沈�缙冢�武则天时代宰相沈君谅,文学家沈亚之、沈既济,书法家沈传师,诗人沈千运;北宋科学家兼政治家沈括。元朝戏曲家沈和;明朝画家沈周,戏曲理论家兼作家沈�Z,文学家沈德符,散曲家沈仕;明清之际戏曲作家沈自晋;清朝两江总督沈葆桢,医学家沈金鳌,画家沈铨,诗人沈德潜,史学家兼文学家沈钦韩,学者沈��,哲学家兼经学家沈善登,法学家沈家本。民国历史学家兼书法家沈曾植;当代文学家沈雁冰(茅盾),民主革命家沈钧儒,经济学家沈志远,外科学家沈克非,机械工程专家沈鸿,果树园艺学家沈隽,作家沈从文,书法家沈尹默,医学兼生理学家沈其震,剧作家、电影艺术家沈乃熙(夏衍)。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沈姓

红楼梦中有哪些戏曲文化?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之上不可多得的“奇书”之一,有人甚至称之为是清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因为在这本书中,我们大可窥得有清一朝,尤其是清朝贵族家庭的众生百态。

戏曲,作为中国古代上流社会的“消遣品”,清朝贵族也自然会时常听听,而曹家本身就是高门贵族,自己家中就养着家班为自己演戏,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甚至还自己写过剧本,在这样的家庭之中,曹雪芹对于戏曲文化的见解也自然不会低。

正因为这些个缘由,在《红楼梦》书中,不乏有中国戏曲的影子,而这也使得它成为了后世探索清代戏剧文化一个很好的蓝本。(ps:不过在此我们只简单说说前八十回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中有关戏曲的部分,后四十回他人续写的便不再赘述)。

一、清代戏曲内核“派系之争”

这个派系之争,其实在清代就是著名的“花雅之争”。在当时一般来说,“花雅之争”之中的“雅”指的就是昆腔,而这个“花”则是指乱弹,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除了昆曲以外的所有声腔。

清初,戏坛大哥的名头还是被昆腔占据,但是弋阳腔已经开始有了发展的苗头,而到了乾隆年间,北京戏坛上,弋阳腔已经开始能和原本的“大哥”相抗衡,在进行改良之后,实现了转换,成为了紫禁城里的御用声腔。但也正是这样的转换,使其失去了原本的乡土气息,这种失去对于弋阳腔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它同时也失去了大规模的民众基础,而在上流社会之中,它本身也并没有昆腔那样强大的基础,于是渐渐衰落。

弋阳腔衰落之后,秦腔逐渐崛起,开始成为了花部和昆腔争夺“花雅”究竟谁上谁下的领头大哥,但是统治者并不喜欢秦腔,甚至还专门限制秦腔的演出。乾隆年间就有“除昆、弋两腔仍听其演唱外,其秦腔戏班,交步军统领五城出示禁止”的相关条例。虽然说统治阶层已经明令禁止,但是除却京城之外,秦腔在中华大地之上还是迅速流传开来,但是从此也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心中,这一场“花雅之争”还是“雅”占了上风。

直到乾隆五十五年,徽班进京,掀起了另一波花部高潮,北京的戏坛的“花雅之争”达到了高潮时期。

而曹雪芹的一生中恰好历经了这个时期,经历过这个清代“花雅之争”最为强烈的时候,有了这个时代背景作为依托,这些东西自然也会在他书中有所体现,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

实际也确实如此,《红楼梦》之中出现的剧目共有30出,从“热门”的《牡丹亭》到《占花魁》,从《玉簪记》到《长生殿》,当时热门的剧如同当下热门的电视剧一样,频繁出现在书中,而正是从这些描写之中,我们可以相当直观的看出“花雅之争”的盛状。

二、作者对于两派系的看法

一般来说,作者本身的观点是会呈现在书中的,而从书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出曹雪芹是站在“雅”这一方的——因为在书中所描写的剧目共有30处,而昆剧剧目达到了二十多出,一出杂剧也是昆剧的保留项目(前文有提到昆代表雅)。

而除此之外,在书中其实还有更加明确的字句能够表现出作者的观点。比如说在书第十九回中,宁国府便请来了戏班子演弋阳腔,而男主人公贾宝玉对于弋阳腔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独有宝玉见那繁华热闹到如此不堪的田地,只略坐了一坐,便走向各处先耍。”

大家都应该清楚,很多时候书中主角贾宝玉其实都是曹雪芹自己的映射,那么贾宝玉对于弋阳腔的看法其实我们也可以说是曹雪芹对于弋阳腔的看法——那就是不喜欢,甚至可以说是厌恶。而对弋阳腔这种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其对“花”的不看好(弋阳腔属“花”一类)。

除了主角,我们再来看看贾府,其实在贾府中也是以昆腔为“尊”。在书中有提到,贾家还专门从姑苏买来了小戏子,花了重金培养她们,但是这戏并不是贾家戏班上演的,而是“定”的,还是说明在贾府心中,戏曲“尊”者还是昆腔而非弋阳腔。

而至于曹雪芹为何会喜欢“雅”,这其实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有关。上文已经提过,曹家是高门大户,属于统治阶层,古人喜欢“雅”,尤其是上流社会,更是把“雅”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雅”的代表的昆腔自然更加能够获得上流社会的欢心。

三、戏曲的载体“戏班子”

戏班在有清一代有很多种分类,而有一类则是家班。家班就是一些高门大户之中专门豢养的戏曲团体,这种“文化”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属于私人置办的,专门为自家演出,豢养家班的代价十分高,一般是家中经济实力雄厚才可以。

那为什么当时的贵族阶层的人喜欢养家班?这里面的原因其实很好理解。

第一是为了娱乐。古代人的娱乐生活十分贫乏,远没有现代人的丰富多彩,戏曲所带给他们的剧烈的视觉刺激、感官刺激和思想刺激对于古人而言已经足够,在家中养了家班就可以随时随地听戏,随时随地享乐,连想听什么戏都可以自己点选,还可以自己写戏让家班来演,既然家里不缺钱,为什么不花钱让自己快乐?

第二是趋势所向。在明清,尤其康熙和乾隆两个皇帝还喜欢听戏,皇帝这样干了,下面的人自然是跟着这个风尚。

而当时的时代背景如此,那反应现实的《红楼梦》自然也会有所体现。比如在书中,那些家中养了家班的人家,也都是些豪门贵户,一般人家是万万养不起的,比如说在书中,贾家为了迎接元妃省亲所置办的家班就足足花了几万两银子。

而且在书中,贾家还专门从姑苏高价聘请来了教习来特意教小戏子们戏。为何专门从姑苏呢?这其中也有讲究,昆腔指的是昆山腔,起源于江苏昆山,而昆山正是属于苏州,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姑苏,从姑苏请来的教习自然是最为正宗的。高价聘请正宗的教习特意教学,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对于家班的重视程度。

不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虽说这些小戏子是花了重金培养的,但是这些小戏子的地位却并不高。府里的一些丫头小子还有自由,而他们却只能够在一亩三分地里学戏,这些戏子的命名权也都交给了主人家,主子想叫什么就是什么,就算是正当红的,也是贵族们想让他改什么名就叫什么名,还要谢抬举。

在《红楼梦》中,也表现出了这个倾向,赵姨娘直接骂芳官“不过娼妇粉头之流,我家下三等奴才也比你高贵些”,在古代,姨娘也不过是身份高一些的“仆从”而已,这样身份的人能说出这种话,更能看出来在当时戏子的地位。

结语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用词遣句方面的水平自然不必说,而在文化层面来看,这本书也确实当得起“百科全书”这一个称号。我们就本文来单论戏曲文化这一方面,其实就可以比较直观的反映当时戏曲文化的精髓来。

在清代的戏曲中,“花雅之争”是当时戏曲文化的主要内核,家班戏子则是其表达该内核的一个最为主要的载体,而这些恰恰在《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明代的诗人有哪些?

1、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江苏昆山人。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

2、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3、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4、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文学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崇老庄之道,喜清雅幽静。不事科举,不求仕进,著述终老。精小品文,工诗词。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入选了初中语文课本)是他的代表作。

5、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6、高启:(1336-1373),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7、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8、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9、唐寅(唐伯虎):(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10、袁宏道(1568年-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明朝湖北省公安县长安里人,知名文学家。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人称“三袁”。袁宏道为三袁之中,文学成就最为杰出。

他是卢俊义林冲史文恭等人的师父吗?

周同(后叫侗)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周侗在历史上叫“周同”,后来一些民间小说把周同的“同”字加了个“人”字旁,即为“周侗”。这个说法最早要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当时的著名小说家钱彩(钱锦文)写出了《说岳全传》一书,首次把周同的名字加了单人旁——“周侗”,这个微改也一直延续至今。

至于他为什么这么改,一是为了避免小说与正史的观点有所冲突,这样写起来会省去不少顾虑。二是考虑岳飞确实跟随周同学过武艺,巧妙的加个单人旁,又是同音字,让同和侗让人阅读时在视觉上感觉差不了太多,达到写作目的。不得不说是个一箭双雕的好招!

《宋史·岳飞传》: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

《岳飞传》是《宋史》的其中一篇,由元朝“中书右丞相”蔑里乞·脱脱(也叫托克托、脱脱帖木儿)和另外一位右丞相、也是脱脱丞相的继任者阿尔拉·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的官修正史!注意:这是正史!书中记载了岳飞学艺于周同,这个周同就是后来小说里提到的周侗,是一个人。岳飞在周同死后,初一十五都会去祭奠,岳飞的父亲也很感慨岳飞的义,希望岳飞将来能为国、为正义而献身。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历史上教岳飞武功的叫周同,同时期武林高手中没有周侗这个人,周侗是小说人物。

如果以小说故事的角度去看,那么周同就是周侗,两者可以理解为同一人,只不过小说里的这个周侗武功被放大了不少,收的徒弟也多了几个,仅此而已!

小说中的周侗,到底是何许人也,有什么故事呢?

提到关于周侗的一系列小说,就不得不提《水浒传》,因为这部小说是其中名气最大的,后来所谓的周侗的故事延伸也都有从这部小说里去借鉴。

但是,《水浒传》原著里没有出现过叫“周同”或“周侗”的人物,只是提了一下五台山有个长老,对鲁智深不错,指导过鲁智深,这也被后人认为这个长老就是周侗。

《水浒传》第三回——长老道:“智深你前番一次大醉,闹了僧堂,便是误犯;今次又大醉,打坏了金刚,摊了亭子,卷堂闹了选佛场,你这罪业非轻,又把众禅客打伤了。我这里出家,是个清净去处。你这等做作,甚是不好。看你招檀越面皮,与你这封书,投一个去处安身。我这里决然安你不得了。我夜来看你,赠汝四句偈言,终身受用。”鲁智深道:“师父,教弟子哪里去安身立命?愿听俺师四句偈言。”

正是这一段引起了后人的猜想,认为这个长老传给了鲁智深一套功夫,其实书中长老对鲁智深深夜传的那四句话根本不是什么武功,而是告诉他怎么改变自己!至于有没有给鲁智深什么武功秘籍,书中没提到。后来,一些小说就认定此长老就是周侗,写出了一系列的故事。例如《说岳全传》里有写到周侗收岳飞为徒,且认了岳飞为义子。另外像《铁臂金刀周侗传》则是介绍了周侗的生世与经历。

周侗,何许人也?

周侗(周同),1040生于年陕西华州潼关县,字光祖,是北宋年间著名的侠客,是名将岳飞的师父;也有说法周侗是河北人,不过大多数学者和资料显示他是陕西人。

周侗自幼爱习武,长得也比同龄人高出一头,后拜在少林武学宗师谭正芳门下,学习武功,也正是如此,周侗确立了他纯正少林功夫的基础。后来又跟随金台金大侠学习武艺,这金台也不是一般人,早年在军队当过将军,对于骑马射箭、刀枪棍棒等都样样精通,也是一位比肩谭正芳的武林高手,周侗得到这两位老师的真传,金台把周侗介绍到了开封府包拯那边教拳,包拯又把周侗推荐到了军队教拳,教了几年拳周侗就想一展抱负,因为当时北宋面临辽、西夏等外敌进犯,可惜朝廷不愿意开战,一心求和,周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辞去总教头一职,归隐乡野,一心钻研武术。也正是这期间,他开创了“鹰爪刀子门”和“关中红拳”,还打败了石佛寺的贼人,被江湖朋友们称之为“陕西大侠铁臂膀”。

关于周侗的故事

据说周侗练成形意拳、五步十三枪戳脚、鹰爪功、鸳鸯腿和螳螂拳等功夫后,也在实战中展现出来,他的功夫已经到达一个很高的境界,那时候他还很年轻。

周侗23岁那年,年轻气盛、爱打抱不平的他遇到一场搏斗,这天他骑着一匹快马,来到一处怪石乱堆的山脚处,他脚夹马腹,欲速速离开这险峻之地。

走着走着,忽闻山谷之中传来了打斗之声,立即勒马前来观战,只见前方一位手持金刀的白发白须的老者被四个身穿黑色衣服的大汉围住,四个人正在围殴这名老者,不时的传来阵阵兵器击打之声。

不过在打斗的旁边还停了数辆镖车,一群小啰啰正在押着镖车向外赶,地上已经有几名镖师被打翻在地,看样子伤的不轻,看不清楚有没有人死亡。

周侗这时候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是镖车被匪徒劫走,而那名老镖师还在与匪人进行最后的搏斗,但很明显老镖师已经处于下风,连连后退,气喘吁吁,一个踉跄,老镖师摔倒在地,那四个大汉提着刀就朝老镖师而来,眼看着老镖师就要命丧当场。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互听半空中一名青年飞跃而来,大喊一声:“呔,住手!”话音未落,人已到前,顺便还用手中宝剑把其中一位黑衣大汉的大刀给挑飞。

来者不是旁人,正是在一旁观战的少侠周侗。

周侗用宝剑指着那四个人:“尔等是何方强盗,胆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作歹!”

“哟呵!好你个小子,胆敢管大爷的闲事,爷看你是活腻了。小子喂,你要是识相点,给爷赶紧滚的远远的,如若非要管闲事,今天就让你小子去见阎王爷!”站在中间的一名大汉说到。

地上的老镖师也站了起来,捂着胸口表示感谢少侠,但是请少侠速速离开。

“哼!狂徒,你们听好了,今天你们遇上我,算你们倒霉!今天这事儿,我还就管定了!来来来,一起上,别说小爷我欺负人。”周侗如此说着。

这话把那几个大汉给气的直哼哼,提着大刀就奔周侗而来,周侗见他们齐刷刷冲过来,先是原地跃起一丈多高,然后用脚几乎同时踢了那四人的背部,那四位扑了个空,周侗又提宝剑冲过来,有一个大汉反应快,率先应战,哪知道他刚一上来,就被周侗刺了个“透心凉”,“噗呲”,那人倒地。

那三个也着实吓了一跳,其中大喊:“诶呀!”给我杀!

也就一个照面,这三位就都被抹了脖子。周侗的剑太快了,三个匪徒只看到一道寒光,他们仨就没了,去见了阎王爷。

然后周侗又把那七八个小啰啰给逮住,小啰啰们纷纷跪地求饶:“大爷饶命!大侠饶命啊!小的们都是被逼无奈,小的们没有杀人啊!”

老镖师这时候也过来了,感谢周侗!并且请求放过这些小啰啰,周侗让那帮人散了,以后别再为非作歹,否则将来遇到绝不轻饶。那几个小啰啰吓得“屁滚尿流”,纷纷逃跑。

老镖师问过周侗的姓名,自己也报了名号,他乃贝州府的镖师李正飞是也,这次经过此地,没想到遇到一伙强盗,幸好有周侗相救,否则,今天他们镖局这帮人都要命丧黄泉。

周侗是卢俊义、林冲、史文恭等人的师父吗?

关于周侗是不是卢俊义、林冲、史文恭的师父,这就又涉及到《水浒传》了,在小说《水浒传》里,都没有周侗这个人,所以他就不是卢俊义等人的师父。

历史上,有记载的关于周同的内容,也只能获知他曾经教过岳飞武艺,其他内容则没有。

但是若按照《说岳全传》这部小说的内容来看,周侗就是卢俊义等人的师父了,小说里在周侗收岳飞为徒时有所交待:“老夫不是夸口,空有一身本事,收了两个徒弟,俱被奸臣害死。”周侗说的两个徒弟就是卢俊义和林冲。因为他在《说岳全传》里还说过自己本来有个儿子叫周云清,后来跟随徒弟卢俊义参军去了,儿子周云清死于军中。

这里必须说明,《说岳全传》一书和《水浒传》的关系有点像《封神榜》和《西游记》的关系,前者都是基于后者的内容去创作和想象的,前者只能作为后者的一种参考和前因故事去看,真真假假,读者自己去评判!

《说岳全传》里确实把卢俊义、林冲、史文恭、岳飞都归纳为周侗的弟子,作者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岳飞这个弟子是真的,另外几位在水浒中又有点奇妙的关系,例如林冲和卢俊义,性格相近,马上的武功都很高强,都是当过官的人,都被坏人所害。而卢俊义与史文恭,偏偏卢俊义的武功能克制史文恭,这就让后面的钱彩在《说岳全传》里有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利用、发挥空间。话说《封神榜》的内容于《西游记》不也是如此吗?

总结就是按照《水浒传》或者正史,周侗不是卢俊义、林冲和史文恭的师父!按照后期的民间小说,那么周侗就是卢俊义等人的师父。

那么在小说里,周侗的弟子除了卢俊义、林冲、史文恭、岳飞等人,他的徒弟还有谁呢?

还有不记名的徒弟武松和鲁智深,根据小说内容,武松当年景阳冈打死老虎后去到京城正好遇到周侗在教拳,周侗认为武松是个练武的好材料,就把鸳鸯腿、玉环步和一套刀法传授给了武松,武松只跟着周侗习武两个多月,也没有正式拜师,所以就叫不记名弟子。

鲁智深也是类似,当年大闹五台山时幸亏周侗指点,还送了鲁达一把权杖以及教了一套权杖的功夫,后来鲁智深就此谢过拜别了,也没有正式拜师,可确实小说里是在周侗那里学过功夫。

其他的小说还把王贵、张显、汤怀等人也写成周侗的徒弟,还有栾廷玉和孙立也成了周侗的武学传承者。这样说来,周侗徒弟那可就太多了,实际上按照武功和招数来看,周侗徒弟可能没有那么多。

(对此,你怎么看)

唐传奇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品?

唐传奇的三个代表作品是《柳毅传》、《莺莺传》和《李娃传》。

1、《柳毅传》:

唐代文学家李朝威创作。文章写书生柳毅传书搭救洞庭龙女脱离困境后,几经曲折,终于与龙女结为夫妇。

该篇是唐代传奇中的上乘之作。全文情节曲折,结构谨严,语言精练。虽然故事还没有脱离六朝小说鬼神志怪的传统,神怪离奇,但充满了人间社会的清新气息。两人的情操和爱情即使在今天也不无教益,所以民间妇孺皆知。既富于浪漫气氛,同时表现出的现实意义又极为深刻。它所概括出的问题,如家庭矛盾,妇女和封建社会的矛盾,以及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其他具体矛盾,处处都和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分不开,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一篇作品。整篇小说闪耀着一种人格美和生活美的理想的光辉。

2、《莺莺传》:

唐代文学家元稹创作。这篇传奇讲述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的始乱终弃爱情悲剧故事。

该文章的主要成就在于它立足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基础之上的艺术描写。这是一篇写情的艺术杰作,也是唐传奇中带有诗化倾向的代表作。它的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诗的情韵和诗化的表现艺术。《莺莺传》是唐代小说中诗和小说融合的一个典型例证。

3、《李娃传》:

唐代文学家白行简创作。这篇传奇写了一个娼妓李娃与所爱士人荥阳公子历经磨难,终于圆满结合,并获得很高荣耀的喜剧性结局。

该文章的故事情节波澜曲折,充满戏剧性的变化,而结构非常完整,叙述十分清楚,其主要人物李娃的性格也比其他传奇作品显得丰富既有承接又有变化。该文章是中唐时期传奇繁荣阶段的代表作,后世有许多戏曲改编自此文。文章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门第迥异,因而他们之间的相恋经过艰难曲折以后的最终结合,确实是接触到了唐代敏感的门阀制度问题。小说的最后让两位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跨越等级障碍而结合的恋人实现了美满的婚姻,应该说确实是体现了反门阀制度的积极的思想意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