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韵文大师代表作品欣赏

因为深厚的生活体验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易经》。学习古典诗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背景,易中天老师为什么说要给孩子读安徒生童话读神话,我的孩子不喜欢学习《三字经》和《弟子规》。幼儿园老师一直强调要学习国学”...

韵文大师代表作品欣赏,是先学易经还是先学诗经?

这一点,笔者认为没有固定的答案。

《易经》和《诗经》都属于五经之列。《易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扛鼎之作,《诗经》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反应了先秦的历史文化、社会风貌。

一个是哲学,一个是文学。两部书对于国学爱好者来说都在必读之列,对哪个领域更感兴趣,就花更多时间精读。

读《诗经》之前,最好对商周史提前有所了解。

如果你是年轻的国学爱好者,不妨把《易经》稍推后,因为深厚的生活体验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易经》。

绝句书写范本?

以下是一首绝句的书写范本:红楼梦里情难遂,千金一诺付东风。世事难料情难靠,唯有诗篇能永葆。绝句是一种中国古代诗歌形式,四句一首,每句五言或七言。其中前两句叫“上片”,后两句叫“下片”,通过押韵和对仗达到整体美感。绝句可以表达情感,描绘景物,抒发感慨等,被广泛传颂。书写范本可以帮助初学者掌握绝句的基本要素和书写技巧。除了绝句,还有很多中国古代诗歌形式,如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诗等。学习古典诗词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背景,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和修养素质。建议有兴趣的人可以多读多写,提升自身修养和文化素质。

易中天老师为什么说要给孩子读安徒生童话读神话?

易中天老师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偏偏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社会公知,却一直被打压,总是四处碰壁。好在“树挪死,人挪活”,易老师远走厦门大学,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教授职称。后来为了还房贷,走上了百家家坛,可以说是一炮走红。易中天老师以其睿智、幽默的演讲风格,为大众所喜爱。易中天带火了百家讲坛,可以说是百家讲坛的金牌主讲人。

易老师是货真价实的大学教授,从不向人灌输心灵鸡汤。易老师虽然名气很大,却从不以人生导师而自居。当易老师在某一次讲演中,一位三岁孩子的母亲问道:“我的孩子不喜欢学习《三字经》和《弟子规》”,易中天马上为其鼓掌,很赞成小孩子的做法。接着这位母亲说到:“幼儿园老师一直强调要学习国学,并且要从娃娃抓起。她对国学充满了怀疑,自己都没有学过这些东西,担心学习这些东西会与社会格格不入。”

易中天老师说到:“要孩子读《安徒生童话》,不要学习《三字经》和《弟子规》。”我认为易中天老师之所以提出该观点,是因为他老人家看出了一些机构欺骗的本质,在愚弄大众。打着“国学”的旗号,灌输给人一些加着三聚氰胺的奶粉。其本质不在于教育,而在于哄抬物价,敛财而已。

《安徒生童话》闻名全世界,无论翻译成哪国语言都特别优美耐读,安徒生童话教给了儿童真善美,让孩子们温情地对待这个美丽的世界。世人皆知黄金最贵重,可我觉得一颗真善美的童心比黄金更贵,是无价的。如果一个孩子刚开始学习的就是条条框框、泯灭童心的复杂人性,那么其人生注定不会快乐。

易中天老师曾经阐释过孔子的“仁者爱人”,说到仁爱就是“让自己充满爱,让身边充满爱,让社会充满爱”,我觉得读安徒生童话可以达到这目的,孩子温情地对待着这个世界,而不是冷冰冰的、死气沉沉的勤奋苦读。

关于《三字经》和《弟子规》,都是过去儿童的启蒙读物,精华与糟粕并存。其文本内容并没有多大问题,问题就出在书本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告诉小孩子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根本不利于孩子们的思维,阻碍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现代教育多是“探究式”教育,有利于孩子们的发散思维,有助于孩子们的的创新能力。“灌输式”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违背,阻碍了人的天性,不利于人的长期发展。在社会上,一个只知道勤勤恳恳、忠诚无私、按部就班的人,是没有多大出息的。《三字经》与《弟子规》在本质上是在阐述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历史证明,这是极大的错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所谓人生,就是阶段性的调整。作为小孩子来说,应该快乐地生存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我觉得,读安徒生童话很好,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天真无邪、美丽心灵,其精彩纷呈的故事、色彩斑斓的世界,为孩子们最初认识这个世界打开了天窗。我非常赞同易中天老师的观点,作为社会公知,就应该讲出这样的话,尽管触动了很多人的奶酪。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还是有很多人被收取“智商税”,这是多么可悲!人人都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

现在有些小学生一年级背三字经有什么意义吗?

前天我和一个幼儿园的小盆友听了一遍《三字经》,耗时大约十分钟。中间有两次我听不下去了,但还是坚持听完。

我又去看了原文,关于全文背诵的问题,有下面三个看法:

1、缺少顺序,全文背诵难度太大

除了中间讲朝代更替有很明确的时间顺序之外,其他的部分显得较为含糊。这对于小朋友来说,会加大背诵的难度,何况是从头背到尾。

所以不建议全文背诵。

2、可背诵其中一部分

《三字经》毕竟是经典的一部书,其中有很多精彩内容,值得背诵下来,比如讲勤学的篇章: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现在读来仍然会被古人的刻苦与认真感动。

但是其中另外一些部分,就没有背诵的必要了,比如: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3、到底为什么背诵

这当然是最重要的事,家长需要帮孩子想清楚。

如果仅仅为了炫耀,为了表演,或者在别的家长面前有面子,而逼着孩子背诵这么长而且没有顺序的文章,那就私心太重了。

如果为了以后的积累,为了对于孩子的未来和人生有所帮助,挑选一部分背诵是完全必要的,还有剩下来的精力,就花在《论语》背诵上吧。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

欢迎您给我留言。 我是作者陈桥,坚持原创,传播传统文化。

以后能否成为一个有名的诗人?

问朋友好!

有较强的文学功底,说明你的先天条件一定不会差,如果不是喜欢文学,用心积累,即使中文系毕业,也不一定能够具备较强的文学功底,喜欢是一切爱好走向成功的前提,你已经具备了成为诗人的潜质。

有较强的文学功底,你一定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相当清楚,对传统诗歌的形成和发展有所了解。人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认为你应该先了解中国的传统诗歌,同时研究一下新诗,这样你会少走湾路,少受那些是是非非的作品的影响。

中国的诗歌是这样定义的:诗和小说散文一样,是一种文学体裁,传统的诗歌是韵文的一种。诗有以下特点:分行排列;有韵律,具备一定的音乐美;语言高度凝练;反应一定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状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当今世界,一脉相承的只有中国文化,学好中国诗歌也是传承中华经典的一部分。无论唐诗还是宋词以及新文化运动引进的新诗,学样很容易,不易的是写出精品,写出意境,达到不只形像,神更要“是”的目标,把内在的东西继承过来,让唐诗宋词的光芒永远照耀中国,乃至世界。

学诗可以先看一看王力先生编写的《诗词格律基础》以及《唐宋词格律》,把基础研究明白了,搞懂什么是平仄、韵脚、对仗,什么是粘和对,什么是出律、孤平、三平尾、三仄尾,什么是起承转合。诗词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关键它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丰碑,它所涵养的内容足以让我们活到老学到老。学习继承中华文化精髓,继而多写多练,相信著名诗人已经离我们不会太远了。

祝你早日成功。

对联和古诗的关系是什么?

诗和对联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有人说,是律诗“孕育”了对联,也有人说是对联“成全”了律诗。笔者主张,对联和律诗都来自同一个母体──对偶修辞,所以提出了“源”、“流”之说。这里采用的是一种“比较研究”方法。比较研究,广泛应用于社会、政治、文学、宗教、音乐、术诸领域,。

文体性质

刘勰《文心雕龙·总术》将文体分为“文”和“笔”两大类,所谓“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笔”之分,后来正式命名为“韵文”和“散文”。诗必须押韵,无韵就不是诗,显然诗属于韵文。对联不押韵,对联不是韵文,但也不是散文。对联的文体性质待定,本人提出“对文”一说,对文是中国的特有文体,骈文就属于对文。

和音乐的关系

古代的诗总分为“歌诗”(配乐)和“诵诗”(不配乐)两大类。但即使是“诵诗”仍多用于传唱,唐朝的诗就是以传唱流行,所以诗和歌的关系密切,诗和音乐的关系也密切,故通称“诗歌”。对联与音乐无关,也不用于传唱。主要是书写(雕刻)和悬挂,所以常江先生说,对联是“视觉艺术”。

短句字数

诗的各短句字数一般要求相等,律诗的短句字数只限五言、七言两种。对联的上下联相应短句的字数必须相等,但半联内短句字数不作要求。

总句数

律诗句数必须四句或八句,其它诗体没有严格规定。除上下联要求句数相等外,半联的句数不

受限制,少则一句,多则百句。

总字数

律诗总字数有20字、28字、56字三种,其它诗体无字数限制。总字数不受限制,少则一字,多则千言。6对仗要求主要是句间对仗。律诗要求颈联、颔联对仗,排律要求每句对仗,但对总体没有对仗要求,其它诗体更无对仗约束。对联总体必须构成对仗,一字对一字,一句对一句,一行对一行。即使句内已经构成对仗,上下联仍然要求互对。

平仄要求

律诗有严格的平仄规则,但除律诗以外的其它许多诗体,并无平仄要求。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半联内平仄交替,上下联平仄相对”。半联内平仄的安排,也有“马蹄韵”、“平仄竿”之说。

体和格

唐人元稹分诗为二十四体,计有赋、颂、铭、赞、文、诔、箴、诗、行、咏、吟、题、怨、叹、章、篇、操、引、谣、沤、歌、曲、词、调等,但可以概为古诗和乐府两类,加上“近体诗”(律诗)、柏梁体、现代诗等,诗,实在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不包括词、曲、令)。但不论什么诗,用韵是基本要素,有韵才是诗。对联的根本要素是对仗,有“对”便成联。除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外,结构相同、词性一致是核心要求。参照诗是一个大家族,对联也是一个大家族。诗可分“体”,对联也可以分“体”。本人提出对联分三体:一、“格联”(固定字数、句数、平仄);二、“通联”(半联

内平仄不拘,上下联平仄相对);三、“散联”(只讲对仗,不论平仄)。

应用

特征《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所谓“志”,就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所以诗大体是写给自己看或写给友人看的,如唱和诗,因此诗的应用范围相对较为狭小。楹联的属性更多偏于应用,所以是应用文体。上自皇宫太庙,祠堂楼阁,下至农家小院,猪舍牛栏,随处都有对联的身影。民间的婚嫁寿挽,建房开业,也少不了对联的悬挂。特别是每年春节,那大红纸书写的春联,恐怕要染红全中国。对联的这种广泛应用,是任何文体所不能比拟的。

和书法的关系

诗和音乐关系密切,但和书法没有必然联系。对联通过书写和制作,才能成为可供悬挂的楹联,楹联是对联的最终表现形式。所以楹联是对联和书法的综合艺术。楹联和书法不可分离。

哲学内涵

诗的哲学内涵丰富,但未见权威的和精确表述,所以不敢妄论。国学大师陈寅恪引用黑格尔的哲学理念,认为上等的对联,应该具备“正、反、合”三重表现。上下联天然构成“正”、“反”组合,全联的核心思想就是“合”。这也是对联的重大特征。

文学地位

中国现行的文学按“四分法”划分,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类,诗,属于诗歌类。对联不是诗歌,也不是散文,所以在文学分类中没有对联的地位。对联不能进入文学殿堂,国学大师程千帆说,这是“文艺界应该平反的冤案”。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