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达达主义画派代表作品特点

我们知道西方绘画的发展史就是又一个个流派的演化推动而形成的,一些对绘画艺术充满理想主义的画家被残酷现实所击倒,于是一个更加颠覆视觉享受主义的绘画形式就出现了,还有一个流派将西方绘画中道貌岸然彻底击碎。...

达达主义画派代表作品特点,怎样的油画作品可以成为绘画史上引领潮流的代表作?

这是一个无法得到正解的的问题。我们知道西方绘画的发展史就是又一个个流派的演化推动而形成的,而流派演化过程也伴随着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重大变革。

我们知道19世纪是西方走向现代文明的时代,与这个时代紧密相关的随波而动的就是它文化上的改变,作为人的情感载体的绘画艺术,其敏锐性是其它门类的艺术都是无法比拟的。当有着四百多年西方传统绘画走到19世纪的时候,自然学科中的光学的研究有了新发现,彻底改变了画家们重新审视他们传统的画面,色彩如此的灰暗深层,必须有所改变,必须走向大自然,于是在巴黎的一批年轻画家挺身而出,向陈旧的浮华的传统绘画发出挑战,他们以全新视角,以自然科学为依据,用七彩之色描绘大自然给予他们真切的感受,于是莫奈的《日出印象》作品闪亮登场,成为印象画派的立名之作。

当颜色的丰富性在画幅之中获得了全面的呈现,艺术家的感情传达也获得了空前的释放。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一些对绘画艺术充满理想主义的画家被残酷现实所击倒,一蹶不振,精神压力得不到化解,只有通过绘画方式来诠释自己的愤怒和悲伤,于是一个更加颠覆视觉享受主义的绘画形式就出现了,这个流派就是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画面中那些曾经美妙如音乐般律动的线条和温暖和谐的色彩,已经被扭曲变形物体结构和忧郁的色彩所代替,营造出来的强烈的动荡不安的氛围所笼罩。在这个社会动荡时代,还有一个流派将西方绘画中道貌岸然彻底击碎。那就是“达达主义”的绘画精神,他们向一切经典、权威、规则发出挑战和嘲笑。其代表人物就有着思想家内涵的画家杜尚,他以不走寻常路据称,以找“乐趣”的行为方式进行绘画实践,于是就有了在《蒙拉丽莎》的脸上添加山羊胡子的作品《L.H.O.O.Q.》,这样大逆不道的调侃名画的行为就是战争创伤的必然反映。

时至今日的互联网时代潮流之下,人们都不在淡定从容了,因此与人们精神生活密切联系的不是绘画艺术,而是视频节目,快餐文化,而传统的加上油画的地位显得格外尴尬的边缘。因为手机主宰着人们精神世界。你问“怎样的油画作品可以成为绘画史上引领潮流的代表作?”已知过往的绘画史我们都已知晓,可是未来的艺术走向我们不知可否了。

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原因和背景?

一个是精神分析学的广泛影响,艺术家希望用艺术探讨表达人类心理的深层无意识。

一个是达达,达达主义的空虚态度发生转变,有意愿去追求表达一些积极的内容,他们是超现实主义最早一批艺术家。

还有一个是意大利的形而上绘画,主要对达利这一类后期加入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有所影响。

西方油画中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有什么差异呢?

西方油画中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都是属于西方油画艺术中的流派,它们的特点都是时代特点,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与思想。其中,在18世纪中后期,科学的态度使人们从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幻想中冷静下来,重新正视身边的一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贫富差距的悬殊又迫使人们不得不清醒过来,认清现实,并迅速投入到谋求生计的生活中去,在这一趋势下,现实主义应运而生,现实主义又称写实主义。

然而,现代主义是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强调艺术应反映现代世界,而不是因循守旧或追溯过往时代,“现代主义”被用为一个笼统大概念,涵盖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兴起的其他众多的现代艺术运动,按“派别”来讲,马蒂斯的野兽派,毕加索的立体派,达利的超现实主义,克林姆特的分离派,博纳尔的纳比派,杜尚的达达主义,等等一系列的抽象派,甚至梵高、高更、塞尚的“后印象主义”都可归纳为“现代主义”的流派风格中,简单来讲,“现代主义”是有别于传统艺术的艺术形式,

综上所述之后,我们就容易了解西方油画中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差异。从油画艺术的四大元素“构图、色彩、线条、光影”的形态来讲,现实主义油画的构图显的鲜明,其中构图包含了色彩与色彩、光影与线条、人与物在同一个画面中的协调统一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主义油画的整个画面构图是不添加任何奢华修饰的,完全是“所见即所画”,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场景和油画画面中的人物场景高度吻合一致,

然而,现代主义油画的构图追求极致简单化,甚至可以说简单到没有鲜明的构图了,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没有构图,而是构图不鲜明,让人无法辨别作品的主体内容与主题思想,毕竟色彩、线条以及人物的形状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画面丧失了空间透视、光影明暗对比效果,画家直接以色彩来造型,在画面上粗糙的描绘几笔也形成了一种造型,或者以各个不同色调的“色块”拼接成一个整体,体现出没有透视效果的立体感,

现实主义油画

从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寓意来讲,现实主义油画是以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为创作题材,以真实再现现实生活为最高原则,像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库尔贝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反映真实的生活,将普通平凡的题材提高到一定的地位,将自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见解领悟通过作品呈现出来,达到打动人心、引发人们思考觉悟的目的效果,其中,乡村生活是现实主义画家最喜爱的一个重要题材,因为生活中乡村的人几乎都是普通平凡的人,画家借此普通平凡的人物场景,体现艺术服务于人们生活的崇高价值,

现代主义油画,是将人物场景“个人主义化”,也就是由着画家个人的主观思想意识进行表达定义作品的主题,强调艺术应反映现代世界,而不是因循守旧或追溯过往时代,现代世界提倡的是创新思想精神,艺术就是充当现代人类思想行为技术“创新”的载体工具,现代主义油画作品没有规范的程式化章法可言,任何一件东西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品,比如,装饰品、工艺品在传统艺术时代是不属于艺术品的,但是在现代主义这个广泛的流派中,它们也成了艺术品,毕竟都体现创作者的技巧,任何技巧都应赋予其意义价值,这是现代主义艺术家要表达的观念。现代主义油画,对于审美几乎没有要求;现实主义油画,要迎合人们传统审美,毕竟它是客观地反映社会现象。

现代主义油画

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提出了哪些理论观点?

后现代主义的提法,最早出现于30年代欧美文学艺术界。50年代末到60年代,随着西方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后现代主义开始登上理论讲坛在,向现代主义发起了挑战。到80年代,它更形成为一种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化哲学思潮,以一系列充满颠复性的观点标新立异,试图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转向后现代的风潮。

一、后现代主义文化观念形成

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人们既承受着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带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创伤,还要承受从私人垄断、国家垄断走向超国家垄断阶段,从工业社会过渡到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所造成的经济、政治和自然环境诸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这直接导致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转变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人性的残忍与凶恶以及精神的堕落和工业文明及其科技进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苦难悲惨的现实与资产阶级所宣扬的以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核心的现代主义相距甚远,人们普遍对现代文化不满,充满失望情绪,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堕落和社会危机。

于是欧美学术界在失去原有的精神家园和自然家园之后,纷纷批判现代西方的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提出各式各样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哲学等理论流派。

正如法国思想家利奥塔所说: “在当代社会和文化中——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文化中……巨型叙事已经失去了它的可信性,而不管它采用什么样的统一化模式,也不管它是思辨叙事还是解放叙事。”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主要观点

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化思潮的巨大影响力“已经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普遍现象”,对西方文化所经历的整个路程彻底反思,对历史上已经完成了的各程‘启 蒙 ’的 ‘再启蒙’;它不同于传统文化,也不同于现代主义文化,是对它的扬弃也是对它的反叛。

首先,反对“本质主义”,消解深层模式。

如果说现代主义文化精英总是怀有拯救人性,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的使命感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就彻底消解了这种努力,在后现代文化视野中,人类一切庄严、神圣、崇高、理想的事物都成了游戏。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化发展由追求内涵、意义,走向没有深度和价值的表层,也取消了内在和外在、本质和现象的区分,它的意义就是它的表面所显示的东西。文化工业与制造工业一样,成了追逐利润的工具, “量”代替了“质”,成为衡量作品水平的最高标准。

德里达有一句名言是“本文之外,别无它物”,就是说本文与文字之外没有真理,也不显示真理。

后现代主义艺术淡薄了社会责任意识,表现人的功能蜕化了,转移为服务于人,能让大众高兴起来成为最主要的目的,悲剧的地位已经降低,崇高成为被冷落的美学范畴,世界由画面构成,视觉上的刺激成为主要的表现手法。

后现代的文化风景大多是由低俗的、廉价的东西构成的,包括电视连续剧、《读者文摘》、广告、好莱坞的B级片、午夜电影,以及在机场免税书店常见的关于野蛮恐怖、风流浪漫、通俗传记、神秘幻想等的平装本文学作品。为,“平庸”、“肤浅”、“缺乏深度”是“所有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其次,否定自我,消解人的主体性。

对待作为主体的人和自我的态度是区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标志之一。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可以视为现代主义旗帜上的口号,因为没有了上帝,人才能成为主体,才能成为万物的中心;而福柯所宣扬的“主体的死亡”可以视为后现代主义旗帜上的口号,因为没有了主体,也就没有了权威、没有了法则,人也就失去了自我认同。

后现代主义消解了现代主义赖以安身立命的主体观念,也否定了现代主义的惟我独尊的自我概念,这就使完整的人和世界不复存在。因为主体和自我消蚀之后,人就成为“碎片”,无法感受自身与他人和外部世界的空间关系,也无法感知自己与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联系;人的时空感觉完全错位,世界不再有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只有物与物的关系;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消耗殆尽,只剩下纯客观的表现物,人变成了非人或非我。在后现代社会的图景中,人的主体性、个性、自我意识都成了过时的玩意受到否定,剩下的只有商品、大众和人群。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福柯在《词与物》一书中写道:“人是像海市蜃楼一样可以消失的东西”,“世界在开始时不需要人,在结束时也不需要人……人终将消失”;

人的概念本身也是科学和哲学史上的暂时现象,它受18世纪末形成的特殊结构所制约,所以当这种结构被另一种结构取代时,人的概念就注定要消失。

后现代派画家沃霍尔更形象地表达了反主体性的、非人化的倾向,他说:“我想成为机器,我不想成为一个人,我像机器一样作画。”

在后现代社会,人们的异化和焦虑的经验减弱了、消失了,后现代主义所表达的个人体验不再是现代主义所表达的异化和焦虑,而是一种心理上的分裂。

第三,反对中心,寻求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中心”的存在就意味着“非中心”的存在,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力图通过现象揭示本质、通过外表揭示内核,通过“非中心”揭示“中心”。这实际上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要受到批判和解构的。德里达认为,意义不可能像“在场的形而上学”那样由中心向四周散开,而是像撒种子一样,将“分延”的意义随处播撒。

利奥塔攻击所有在“解放的观念”支配下形成的“大叙事”,包括通过爱,亚当的“原罪”得以救赎的基督教叙事;通过知识和平等主义,把人们从无知和奴役中拯救出来的启蒙叙事;通过具体的辩证法,普遍的理念得以实现的思辨叙事;通过劳动社会化,使剥削和异化得以消灭的马克思主义叙事;通过技术进步和工业发展,使贫困得到克服的资本主义叙事。

利奥塔解构这些“大叙事”以后,转而倡导非连续的、突变性的、“小叙事”的后现代科学和没有标准、没有本质、没有主题的异教主义政治学。

后现代主义摧毁了本体、本质,打破了整体性、同一性,那么中心性、确定性也就不复存在了。福柯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人们卷入了不同的语言记录器,全都在把玩自己的地方性游戏,只知道地方(局部)的正当性,破碎的和不和谐的后现代空间、不协调的多元世界同时并存的“异托邦”就成了人们难以摆脱的境遇。因此,他建议“选择积极多样的东西,差异胜于同一,流动胜于一致,机动胜于系统”。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衰落及其局限性

后现代主义无情地颠覆了人类自古以来特别是现代化过程中建立的科学、理性、道德和审美观念,因而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后现代主义文学反社会、反文化的倾向和颠覆秩序、消解一切的品格,一方面使人们感受到西方文化悠久的反思批判传统的存在和延续,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学否定性的震撼力和破坏力;另一方面使人们认清后现代主义文学在西方社会和文化重建中难以发挥正面的、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和功能。

德里达也承认:“这场被称为现代性的伟大革命,并没有如我们梦想的那样,给我们带来一切价值的嬗变,反而造成了价值的撒播与混乱,使我们陷入了全面的混乱状态。这种混乱首先表现在我们再也没有能力去掌握那些决定着事物的美学原则了”

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声势大减,其影响也削弱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由于自身的缺陷和谬误,逐渐走向分化和衰落,反映了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西方文化由盛转衰的历史趋势。

结语

与其说后现代主义是某一个时代的色彩,不如说是人类历史中一种反传统、反规则、反权威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在现代主义开始形成了新的权威、范式,失去了革命的精神之时,后现代主义异军突起 ,以其颠覆现有意识形态的反中心性,揭示潜藏在统治秩序深层的盲视;以所具有的怀疑精神和反文化姿态。使那些堂而皇之的虚假设定。那些对终极本源的承诺在消解中现出本相,使文化的颠覆本身被颠覆,使精神的抹煞本身被抹煞。

然而,当后现代主义思潮横扫整个文化领域时,其悖论本质,致使本身包含着含混、偏颇的谬误。其虚无主义亦愈加突出,致使思想领域真实与虚妄的冲突愈演愈烈。

什么叫行为艺术?

说起行为艺术,人们可能很自然地联想起街头卖艺,如杂耍、走钢丝、胸口碎大石、喷火、小魔术等。其实,以上这些不是行为艺术,而是属于表演艺术范畴。那么,究竟什么才算行为艺术呢?

(行为艺术之雾霾)

咱们先来举三个例子。

第一例子是,如下图,街头放只笼子,一个美女与一只鸡被关在笼子里,表演者想通过这种行为艺术方式,来呼吁人们关爱动物。

第二个例子是,一些大学生为了反对公务员考试时,规定女性要做妇科体检这一举措。大学生们举着牌子表演“公务员考试男女平等,妇女不应做妇检!”行为艺术,大学生们以这样的行为艺术来抗议男女不平等。

第三个例子是,女性占领男厕所行为艺术,以此来呼吁公共场所厕所设置上的缺陷——女厕所蹲位偏少,呼吁增加女厕位比例,多建无性别厕所。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基本可以对行为艺术做一个定义。

行为艺术是一个过程艺术,在表演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观众的参与度。比如,第三例子,女性占领男厕所。除了发起者外,在占领男厕所的过程中,走过路过的很多对女厕所蹲位不满意的普通女性,都可以加入进来。

另外,行为艺术有四个要素,即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表演者的身体力行以及表演者与普通观众的交流。如第一个例子里,笼子放在街头和上下班高峰的时候,容易产生更好的效果,这里的时间和地点的选择就得认真考虑;美女被关在笼子里,则是表演者的身体力行;在被关的同时,美女(表演者)要不时地与观赏者交流被“囚禁”在笼子里的感受,以此来到达呼吁善待动物的目的。

通过以上例子的分析,咱们最后给行为艺术做一个小结:行为艺术与绘画、雕塑等艺术相比,不强调行为留成,强调行为过程的意义;行为艺术与高雅艺术相比,更加亲近民众,使艺术走出神圣的殿堂,给民众一个感觉,艺术就在你的身边,没有那么高高在上。

你看过那些行为艺术表演,不妨分享一下吧!

什么历史环境催生了绘画中的达达主义?

什么历史环境催生了绘画中的达达主义?

达达与超现实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这是非常值得理性思考的问题。

历史环境催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形成的欧洲现代主义运动的诸流派,与19世纪末发生的艺术革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他们的重点都在于艺术语言的革新和对文化传统的批判,虽然现代工业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了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但是这些艺术运动中的绘画作品和思想与具体的历史事件却没有多少直接联系。

印象派形成时正值普法战争时期,不少印象派画家的生活和艺术活动都受到了战争的影响,但是在他们的艺术和思想中极少有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艺术家们更关心的是正在形成的一种新的中产阶级审美趣味以及在此趣味上形成的非学院派的艺术语言和视觉方式。

这个传统被后来的前卫艺术家所继承,不论是马蒂斯、毕加索,还是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都是语言革新与文化反叛的大师,他们与现实始终保持着一段距离。尽管他们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也和印象派一样,没有在他们的艺术中对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做出直接的反映。

达达派及后来的超现实主义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现实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在历史背景的意义上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改变了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进程,达达派及后来的超现实主义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现实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认为是欧洲现代史的空前灾难,它最大的破坏就是毁灭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达达运动的发起人和参加者与大多数欧洲人一样,在战争中充满了悲观和失望。达达派的主要活动家、罗马尼亚诗人特・查拉把达达的思想解释为“厌烦这个被战争折磨的世界,厌烦令人生腻的教条,厌烦因袭的感情,厌烦卖弄学问”。

在一本关于达达运动的理论专著《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中对达达的定义是:

“达达并非超越其他诸运动之上的另一个运动;相反,它乃是一个反运动,它不但反对所有的学院主义,而且也反对所有扬言要将艺术从它的界限中解放出来的一切前卫主义。达达是一种愤怒的爆发,它在侮辱与滑稽的形式中表现自己。”

由此看来,达达虽然以艺术运动的形式出现,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也就是说它的口号与纲领、行为与作品较之其他现代艺术运动更具社会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方各国流行否定一切的社会思潮,这种思潮不仅和战争、贫困有联系,也和革命、破坏旧秩序有联系。

并且,迷恋于这种思潮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都有激进的表现,他们把战争和传统的文学艺术都看成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在反对战争的同时,也反对审美的文化,即艺术。达达的一些反艺术行为建立在非理性、无意识的荒诞之上,用以和理性化、秩序化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制度对抗。

达达主义的这种无意识荒诞行为隐藏着某种合理性,它方面破坏着现存的秩序和制度,另一方面也涉及人的创造行为的一个未知领域,正是因为达达主义突出了无意识的作用,它才对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欧美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非理性、非逻辑和无意识的感觉总是在事先没有预想和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它们稍纵即逝,不论是滑稽可笑还是荒诞不经,它们往往令人大吃一惊或把人们的思路和感觉引向一个意想不到的境界。1924年,以布勒东( A ndreBreton,1896-1966)为首的一些达达派成员成立了超现实

主义画派,这表明达达主义已经把无意识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手段来运用了。

超现实主义与达达主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超现实主义与达达主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对待非理性与无意识的态度上。

但达达主义主要是对理性秩序的破坏,用异想天开的滑稽和荒诞的行为来否定传统和人们对艺术的正统观念:而超现实主义则是把无意识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美学观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弗洛伊德( SigmundFreud)的潜意识理论的影响。

文学评论家布勒东的思想对超现实主义起了很大作用,他认为超现实主义就是纯粹的心灵自动作用,超现实主义者无论是写作还是画画都不受任何理性或任何美学、道德观念的束缚。

因此超现实主义相信,任何从潜意识中产生的形象都是最高层次的真实,他们尤其推崇梦境的无限意义。虽然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产生的新达达主义、波普艺木在某些方面继承了达达主义的衣体,但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欧洲,超现实主义艺术是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美学思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