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辛弃疾代表作品,辛弃疾能排进前五吗?
在中国词史上,辛弃疾是能够排进前五的,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发扬苏轼豪放风格,作品内容更加广阔,后人并称“苏辛”。
辛弃疾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年,那时济南已经被金朝占领了12个年头。由于父亲去世得早,辛弃疾是由祖父抚养成人的。深受祖父的影响,辛弃疾自幼就立志抗金复国,并进行了切实的行动。
金的残酷统治,使北方人民纷纷举起义旗。久怀复国壮志的辛弃疾也组织两千多人揭竿而起,后来加入了耿京的义军,并在军中担任掌书记。
义军的一个头领张安国在辛弃疾前往南方和南宋政权联系时,杀害了义军首领耿京,并投降了金朝。闻此消息,辛弃疾决心捉拿张安国,他率领50人,骑马深入敌后,在5万人的军营中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并率领反正的士卒,击退追赶的金兵,日夜兼程,进入南宋境内。这一事件,轰动了朝廷上下,鼓舞了民心士气,博得了爱国人士的称赞。
不过,南宋统治者只求偏安一隅,根本不愿接受辛弃疾等主战派的意见,因此,辛弃疾回归南宋后并未被重用,只被授予一个闲职。但是辛弃疾十分关心国家的命运,一直注视着时局的发展。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具体分析了宋金对峙形势,就抗金复国的战略部署,写成著名的《御戒十论》进奏孝宗赵容。由于主和派在朝廷掌权,《十论》并未被孝宗采纳。
现实的挫折未能使辛弃疾放弃恢复中原的理想。他后来又写成《九议》送给主战的右丞相虞允文。但是南宋政府在投降派把持下,辛弃疾的积极进取的战斗纲领一再受到冷落。
辛弃疾在南宋朝廷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后罢官在江西上饶长期闲居。
任职地方的辛弃疾办事果敢,刚正不阿,得到百姓和一些正直的人的赞赏,但也引起一些官僚顽固派的嫉恨和反对。在浮浮沉沉的仕途中,辛弃疾被接二连三地降职罢官。民族和国家的兴亡,总在拨动他的心弦。在沉重的压力下,他使用“词”来作武器,抒发心声。
辛弃疾的词以爱国主义为基调,充满着战斗精神。在词中,他强烈要求恢复国家统一,揭露批判了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投降误国的嘴脸,他还热情歌颂抗战派人物和人民的抗金斗争。在闲暇生活中,他还抒写了有志无成的苦闷,以及农村动人的风光。
辛弃疾现存词620多首,数量上超过了他的前辈和同时代的作家;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取得十分杰出的成就。代表作有《永遇乐》(千古江山)、《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等,并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1203年,辛弃疾64岁的时候,传来了朝廷起用的任命。因为现实的形势迫使南宋需要采取北伐的政策,所以才起用了一直坚持抗金的辛弃疾。
辛弃疾先后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积极筹备北伐。为了掌握敌情,他多次派人去金侦察,并把搜集来的情况汇集记录,以作日后北伐之用;但是由于与当权者意见不一,辛弃疾又在北伐前夕被剥夺了一切官职。严酷的现实,使辛弃疾为国献身的理想破灭了。
虽然后来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但他已重病在身,无法实现抗金复国的抱负了。1207年9月,辛弃疾悲愤地“大呼杀贼数十”,凄然地离开了人世。
辛弃疾的代表作《稼轩长短句》又名《辛弃疾长短句》、《稼轩词》,共20卷。辛弃疾的词主要表现他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还有不能施展抱负的满腔忠愤和满怀郁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表达渴望祖国山河统一的愿望。在《满江红》中,诗人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其中就包含着对广阔中原地区的怀念:“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正是由于这种思念之情,常使作者心情激荡,“举头西北望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表达了词人提戈跃马、澄清中原的雄心。在《破阵子》中,那位“醉里挑灯看剑”的壮士,其实就是词人自己的写照,“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展现了作者当年在抗金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剖露了统一河山、立功沙场的理想抱负。
辛弃疾还表达了他对昏暗庸弱的南宋王朝的愤慨,对他们置国家于不顾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词人把破坏统一大业的主和派比做吸人鲜血的蚊子,“一饷聚飞蚊,其响如雷”;比做昏暗的尘土,“俯人间,尘埃野马”;比做遮蔽光辉的浮云,“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在《摸鱼儿》中,词人则忍不住严厉地斥责他们“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警告那些势焰正炽的当权者和胡作非为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描绘江南农村的秀丽风光,表现宁静朴素的农村生活。在《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中,词人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农村欢歌笑语的劳动场面。则表达了词人对官场风雨的厌恶和对自由朴素之美的向往。
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词人,在报国无路、恢复中原无望的情况下,将全部才情倾注于词,在词的题材、意境、风格、技巧上都取得了成就,是南宋最杰出的词人。
辛词向以豪放著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多写得悲壮激昂。词中“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的报国宏愿,“马革裹尸当自誓”(《满江红·汉水东流》)的战斗誓言,都贯注着慷慨激烈的悲壮苍凉的感情,体现出豪爽的英雄本色。
辛弃疾创造了雄奇阔大和瑰丽奇伟的意境。辛弃疾的战斗经历、报国宏愿,以及过人的才识、胆略、豪气,使他在词里所表现的往往是阔大的场面、飞动的形象。比如,他写群山是“叠嶂西驰,万里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灵山齐庵赋》);写江潮是“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形容雪景是“千里玉鸾飞”(《水调歌头·观雪》);描绘长桥是“千丈晴虹”(《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不仅色彩鲜明,动态宛然,而且画面开阔无比。
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也使辛弃疾常驰骋在浪漫主义想象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对理想生活、光明世界的向往,如在他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转动的金波、重磨的飞镜、乘风升天行的神游、斫却月中桂的壮举,构成一幅奇异瑰丽的艺术境界。
在语言运用上,辛弃疾亦有着高超的能力,他打破词与诗文的界限,善于融诗文人词。如《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白发空垂三千丈”把李白诗用于词中,浑成自然。另外,他的词语不仅豪放,而且语言或慷慨,或清丽,或委婉,风格多样,不拘于一体一式。
辛词中用赋体叙事或直抒其情的作品不少,但更多的是熔描写、叙事、抒情为一炉,纵横挥洒,笔墨飞舞,充分显示出笔力跌宕不羁的特点。然而,遭忌受谗的孤危地位,又常使他满腔愤郁不能尽情吐诉,只能隐约其辞,曲折而言,采用比兴手法,于芳菲凄婉之中,寄悲怨愤激之情。
南宋的大多数词人都受辛弃疾的影响,形成了一个贯穿整个南宋时期的辛弃疾词派。清朝陈维崧,还有近代的梁启超,也都明显受到辛弃疾创作风格和爱国激情的影响。
辛弃疾的优势?
首先,从遣词上,辛弃疾的作品更接地气,将看似土里土气的一些事物,写出了美感,这一点是苏轼词中没有的。稻花香里说丰年,以蛙声入词,这种写法一般文人都没尝试过。可是辛弃疾这么一试,稻花香就成了后世文人争相模仿的对象,那一曲蛙声直到现代朱自清还在《荷塘月色》中用了。
其次,从意境上来看,辛弃疾这首词也美得很!清风起,明月爬上枝头,惊飞枝上的鹊鸟,仅开篇这14个字,就是大手笔。此情此景下,睡不着的辛弃疾行走在田间地头,看着天上寥寥星辰,哪怕是几滴山前雨,也没打扰他的雅兴。这首《西江月》如同一幕电影长镜头一般,一气呵成,令人叹为观止。
再次,从词的格局来看,这次辛弃疾也是完胜的。同样是不得志,同样是对月咏诗,辛弃疾词中无一句抒情,却一句一转折,其内心的闲适跃然纸上,最后一句颇有陆游“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相反,苏轼这首词却略显愁苦了。
辛弃疾的词可分为哪四类?
辛弃疾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
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
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
辛弃疾的评价?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朱熹评价辛弃疾说:辛幼安亦是一帅才,但方其纵恣时,更无一人敢道他,略不警策之。及至如今一坐坐了,又更不问着,便如终废。此人做帅,亦有胜他人处,但当明赏罚而用耳。
辛弃疾是那个派的词人?
辛弃疾是豪放派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词中之龙”。
辛弃疾字幼安,生于南宋公元1140年,号稼轩,别称稼轩居士。辛弃疾生逢南宋乱世,他的作品也大多是抒发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战斗热情,以及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的谴责;此外,也有很多赞颂祖国河山的作品。
关于辛弃疾的评价简短?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里比较特殊的一个。
首先,他能文能武,年轻的时候就参加北方耿金的起义军,而且多次立下战功,这是辛弃疾年轻的情况,而且身在金占区,条件很危险,没有爱国热情,是不会这样的。
而且,他曾经率领十几个骑兵闯入金人万人之众的大营,抓住暗害耿金的起义军叛徒张安国,并把他带出军营,以至送到南宋领土伏法。辛弃疾也顺便带领剩余的起义军兵士南下归宋。
辛弃疾是一个以家国情怀为重的人,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也无可奈何。只能将新仇旧恨埋没在心头,不能发表牢骚话,一说就要贬官,辛弃疾一辈子也是不断的被贬官。
他带领人马归于南宋,渴望一展宏图,却壮志难酬。他曾在江西上饶归隐近二十年。
而在六十四岁时,重被启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又过三年,他与世长辞,享年67岁。
辛弃疾的词作品属于豪放派,气势宏大,给人以眼目一新的感觉。不过他也有一些词是比较温婉的,比如:
他的作品《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就挺贴近人民的生活场景,十分的亲民。
再看一首《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文字朴实无华,接近白话,很有亲和力,把农家生活描绘的十分贴真。
他的豪放派的词如~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写的是军营生活,太贴切了。
辛弃疾一心为国,希望能够收复失地,但是南宋的政治环境不允许他的政治军事理想实现,他只有徒叹奈何了。临死的时候大呼三声杀贼,而去世,享年67岁。
当然,每个历史人物都有不足的地方比如辛弃疾家里小妾都有四五个之多,可能好色比较严重。
这些都是一些个人的小的细节问题,与辛弃疾的民族大义是不好相提并论的。 总之,我们今天纪念他,就是他舍生忘死,一心收复失地的精神,家国情怀,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