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孙武代表作品主要思想(孙武的主要思想以及代表作品)

今天给各位分享孙武代表作品主要思想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孙武的主要思想以及代表作品进行解释,1、《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2、孙武的思想主张3、孙武的《孙子兵法》体现了哪些军事思想?4、孙武的代表作是什么5、孙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一、不战而胜思想,孙武要求将帅“《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孙武的思想主...

今天给各位分享孙武代表作品主要思想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孙武的主要思想以及代表作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有哪些

主要军事思想有:

一、不战而胜思想,反对轻率的战争;

二、出奇制胜思想;

三、愚兵思想,孙武要求将帅“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犯之以利,勿告以害”,这样才能如意地指挥作战;

四、上下一心、官兵一致;

五、避实击虚;

六、贵“无”思想,孙武大力宣扬“无形”的好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他认为:“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七、洞察先机。

八、后发制人。

《孙子兵法》又名:《孙子》、《孙子兵书》、《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历来受到兵家的重视。

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1974年6月7日,《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出土。[3]2015年8月,《孙子兵法》被乌克兰商人列斯尼亚克翻译成乌克兰语,并推介给乌克兰国防部官员。

孙武的思想主张

孙武齐国人,字长卿,春秋时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经伍子胥的推荐,被任命为将,率吴军攻破楚国。

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他还提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强调了战略战术上的「奇正相生」和灵活运用。

孙武著作有《孙子兵法》一书,为中国最杰出的兵书,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视。

孙武的《孙子兵法》体现了哪些军事思想?

孙武之所以享有盛名,主要并不是因为他西破强楚,北威齐晋的军功,而是由于他留下了一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一部内容完备、结构严谨的古代军事名著。它的产生,为我国军事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武把与战争有关的军事问题,分作十三篇加以论述,全书有完整的体系,新颖独特的论述形式。各篇既能独立成章,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上下承启,前后相衔,浑然一体,所以古人说:“其义各主于题篇之名,未尝泛滥而为言也。”直到今天我们阅读这些篇章,仍然为其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体系惊叹不已。

《孙子兵法》虽然包容了军事学的各个方面,但是关于进行和指导战争的论述,则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其他各个方面,几乎都是围绕这一内容展开的。

孙武研究军事是从研究战争入手的。《孙子兵法》开宗明义第一篇就指出:

战争(孙武是用“兵”字来表述的)是“国之大事”,它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人民的生死,因此必须慎重对待,不可轻率从事,“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这就明确表达了孙武的“慎战”思想。

孙武的“慎战”思想,反映在战争指导上则表现为“全胜”的理论,这是《孙子兵法》的精华所在。在“慎战”思想的支配下,孙武要求当权者不可轻易地进行战争,要进行战争就必须要有胜利的把握;只有一般的胜利把握还不行,必须要有“全胜”的把握才能进行战争。因此,他要求战争指导者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最好的条件,争取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取得最完全的胜利。

1.“先胜而后求战”是达到“全胜”的前提孙武要求战争指导者,要在战前对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做全面的分析比较,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了解敌我双方力量的优劣,因而也才能依据所了解的情况,制订夺取战争胜利的指导方略。所以他说:“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这就是孙武“知彼知己”,综合分析对比敌我力量的“庙算”知胜的思想。

孙武认为,为了做到“知彼知己”,除了善于通过各种征候“相敌”(即分析观察有关敌军的各种现象和动向)外,还要获得可靠的情报,派遣各种间谍潜入敌军内部,进行各种侦察,而且不被敌人发现。孙武十分重视依靠间谍了解敌情,把“用间”提到了“三军所恃而动”的重要地位。

孙武在其“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指导下,要求战争指导者在战前要千方百计地消灭自己的弱点,使敌人无隙可乘,无懈可击,立于不败之地,做到“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所谓“先为不可胜”,就是要树立随时准备作战的思想,对敌人不能存在侥幸的心理,要做好一切准备,使敌人的进攻无法得逞,并且以自己的充分备战措施,挫败敌人的进攻。在思想上提高警惕、常备不懈之后,还要在军事部署上,拟订周密的作战计划,考虑多种击败敌人的作战方案,后,还要在军事部署上,拟订周密的作战计划,考虑多种击败敌人的作战方案,后我可寻机将其歼灭。

除了“动敌”之外,孙武还采取了“示形”的办法,争取主动摆脱被动。

孙武所说的形,是指客观物质的力量。孙武说的“示形”,包括“形人而我无形”两个方面的内容。“形人”,就是要造成各种假象去迷惑敌人,诸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使敌人发生错觉,采取错误的行动,把军队拖垮,使官兵疲惫,让敌之真相暴露无遗,为我提供歼敌之机。所谓“我无形”,就是要隐形匿迹,深深地隐蔽自己的意图,达到“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的地步,这样就能增大己方进攻的主动性和突然性,扩大敌人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就可以“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引了孙子的“示形”之说:“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示形’之类(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

“避实击虚”“以众击寡”,是孙武关于集中兵力,造成相对优势,取得作战主动权,战胜敌人的精彩论述。孙武用“水之形,避高而趋下”的生动比喻,要求战争指导者,指挥自己的军队,“避实而击虚”,攻击敌人防御薄弱之点,造成“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的凌厉攻势,迅速歼灭敌人。

3.灵活多变的战法是达到“全胜”的重要手段有了充分的准备和取得一定的主动权后,并不等于已经取得了胜利,如果战法呆板,照样不能打胜仗。所以孙武说:“兵无常势”,如同“水无常形”一样,只有“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才可以说用兵是入了“神”。孙武所说的灵活多变的作战指导,主要表现在正确使用兵力和灵活多变的战法两个方面。

在正确使用兵力方面,他要求战争指导者要“识众寡之用”,要根据敌我兵力对比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打法。如“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对于不同情况的敌人,要采取不同的作战手段:“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远途奔袭时,要“并敌一向”,撇开次要敌人,攻击主要目标,这样就可以“千里杀将”;在兵力部署上,要如同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做到灵活机动,互相策应。

在战法变换方面,孙武主张“奇正”多变。他认为,虽然打仗的一般规律,总是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但是奇正之变,就像宇宙的万事万物那样变化无穷。他要求战争指导者,战法要灵活变化,计谋要不断更新,使人无法识破我在军事部署上奥妙机密之所在;驻军要常换地方,进军要多绕迂路,使人不能猜测我的意图。这样就能稳操胜券了。

此外,《孙子兵法》还提出了“因粮于敌”的主张,并对不同的天候、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形,也提出了变换战法的一系列措施,对水战、火战、山地战的战法,也有一定的论述。

4.良将精兵是达到“全胜”的根本条件孙武在《孙子兵法》开卷的《计篇》中,把“智信仁勇严”的良将,以及训练有素、赏罚分明、令行禁止、战斗力强的精兵,看作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达到“全胜”的根本条件。

孙武关于争取战争“全胜”的种种论述,无一不同贤良将帅的指挥才能和精神素质有关。因此,他对将帅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归纳起来就是“智信仁勇严”五条:“智”,多谋善断;“信”,赏罚有信;“仁”,爱护士卒;“勇”,勇敢坚定;“严”,明法审令。孙武把“智”放在首要地位,表明他对将帅指挥才能的重视。孙武认为,两军相争,较量智谋为先,角逐实力次之,作为一个贤良的将帅,必须对关系战争全局的大事,要有深刻的了解,能明察事理,多谋善断;对于整个作战过程要善于分析判断,考虑利害得失,定下正确的决心;对于敌我双方的情况,必须有透彻的了解,既不可明于知己而暗于知彼,也不可明于知彼而暗于知己,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要想尽一切办法,消除自己的弱点,不为敌所乘;必须尽一切可能,暴露敌人的弱点,寻机歼灭敌人;对于复杂多变的战场,要能“通九变之利”,做出灵活的处置;对于不同情况的敌人,要能“因敌变化”而“料敌料制胜”。

孙武认为,训练有素、赏罚分明、令行禁止、战斗力强的军队,是夺取战争“全胜”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他极为重视治军和练兵。他认为治军的基础是要爱护士卒,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使士卒亲附,为使用他们创造条件。但是,如果士卒亲附而不能用,厚待而不能使,那就如同溺爱的娇子一样,不能用以作战,因此孙武要求对士卒要“教之以文,齐之以武”,进行严格的训练,对他们明法审令,治乱去骄,使之畏服,听从指挥。

《孙子兵法》问世以后,得到了社会普遍的重视和流传,被人们推尊为兵学鼻祖。韩非在《五蠹篇》中说,战国时“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生动地反映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时期,人们研究军事、探讨兵法的盛况。

司马迁称道:“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这说明《孙子兵法》在汉代已成为兵学之冠。第一个注释和阐发《孙子兵法》的大军事家曹操,称赞《孙子兵法》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他要求军事家们能领会书中“审计重举、明画深图”的真谛。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则认为,《孙子兵法》是“纲领精微”的“上乘之教”。明代后期的茅元仪用“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两句话,概括了《孙子兵法》在我国古代军事理论上的承先启后作用。近代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认为,“就中国历史来考究,两千多年的兵书,有十三篇,那十三篇兵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

《孙子兵法》不但对中国,而且对世界的军事史,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现存的最古兵书,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论著。它与希腊希罗多德(前484—前425年)的《希腊波斯战争史》、色诺芬(前403—前355年或354年)的《希腊远征波斯记》、罗马军事理论家弗龙廷(约35—约103年)的《谋略例说》相比,不仅成书的年代要早,学术性更强,而且在内容上更加详备、系统和深刻。所以《孙子兵法》不胫而走,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早在唐朝就流入日本、朝鲜,1660年就有了日译《孙子兵法》;18世纪60年代,《孙子兵法》西传至欧洲,1772年,法国神甫约瑟夫·阿米欧首次将它译成法文,在巴黎刊印出版;1910年,英国汉学家贾尔斯,以《孙子兵法,世界最古的兵书》为名,在伦敦翻译出版。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孙子兵法》译成本国的文字。这些国家的军事理论家们,对《孙子兵法》都赞不绝口,认为它的内容“闳廓深远”“诡谲奥深”,是“最早最优秀的著作”;称道孙武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奠定了古代中国军事科学的基础”,亚洲的许多国家,甚至把《孙子兵法》规定为军官训练的必修课程。

我们在充分肯定孙武在军事学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吸取其中的精华时,也要看到他的不足,对他在著作中所反映的唯心史观和机械论,也要精心地加以扬弃。例如,他把战争的发动和消弭,仅仅看成国君的一念之差,从而模糊了产生战争的社会根源,他所研究的战争几乎都是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而对奴隶阶级的起义和战争,几乎没有涉及;他对将帅作用的过分夸大,以及驱使士兵盲目赴战的论述,是应当注意剔除的糟粕。

孙子兵法

孙武的代表作是什么

孙武的代表作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全书将与战争有关的军事问题分作十三篇加以论述。各篇既能独立成章,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上下承启,前后相衔,浑然一体。《孙子兵法》短短的13篇5000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以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孙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孙武的主张,总体来说是要振兴封建领主国家,以及为达到此目的而进行政治改革。

孙武认为,对待兼并战争,首先必须持谨慎态度,应当坚持如下的原则:"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开导吴王,用兵、必须考虑周密,谨慎地对待兼并战争,是孙武对各国君主的一贯要求。

孙武主张加强法治建设,严格赏罚制度,罚不避贵,赏不遗贱,他坚决站在改革的一边,推动政治制度的进步和军队建设的完善。

相关内容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关于孙武代表作品主要思想和孙武的主要思想以及代表作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