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黄梅戏的代表作品,黄梅戏孟姜女是哪个人?
《孟姜女》这部黄梅戏是杨俊和张辉早年的作品。非常喜欢黄梅戏反串演员黄红光?
说起反串的角色,可以说黄红光从小就会模仿,1975年黄红光出生在江西省九江县涌泉乡一户普通农家,从小就非常热爱唱歌和戏曲,天生一副好嗓子,细腻甜润,伸缩性极强, 他做什么似乎都是无师自通。完全没接受过声乐训练,他就看电视模仿,学唱流行段子。小时候,每当有外地艺术团来乡间演出,他总是风雨无阻地跟随,而且便看便唱,让人听起来还真有点明星的范儿,遇到家中有客人来访时,父母还让他在客人面前表演一番,他那惟妙惟肖的表演被乡邻夸奖不已,少年时代的黄红光就以其清纯的扮相,反串模仿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和《女附马》中的冯素珍唱段,他那清纯唱腔、圆润甜蜜嗓音吸引了很多人,1988年,黄红光在涌泉中学举行的元旦晚会上,反串演唱的《女驸马》戏曲选段夺得个人第一名一举成为佳话。这次小小的成功从而激发了他对反串演唱 的信心。
为了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艺术生涯,黄红光顶着外界质疑的眼光,开始跟随一个演出团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边学黄梅戏边演出。2002年底,经朋友推荐,黄红光先后到过湖北黄石、河南信阳、漯河等地歌厅、茶楼唱歌。杨钰莹甜歌系列,李娜的《青藏高原》,还有黄梅戏、越剧选段都是他拿手的技艺。忙的时候,一个晚上要返场三、四次,每次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这对从事演唱事业的黄红光来说,观众对"杨钰莹"的认可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学无止境,凭着曾经在民办黄梅戏剧团所积累的演唱基础,和专家们指点。黄红光决心进一步拓展视野, 他给自己定下了目标,下一步向 全国性演艺活动冲刺。2002年9月份,黄红光参加东南电视台《开心明星脸》模仿秀节目, 他以模仿杨玉莹甜歌作为参赛节目,甜甜的歌、款款的情、耳目一新的反串演唱, 得 到评委 和 在场观众的 一致好评 。歌唱家阎维文对黄红光的原声态演唱给予充分的肯定,评价黄红光音域宽广、明快流畅,鼓励黄红光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演艺水平 ; 江西著名民歌手徐嘉琪先生听了黄红光的演唱后,充分肯定黄红光歌喉具备演唱民歌独特条件,并亲自送上自己几十年的民歌力作和音像资料给黄红光,希望黄红光早日成为江西民歌歌坛一位新星,为弘扬江西传统地方民间文化做出贡献。2006年,黄红光为了锻炼自己的演唱水平,使自己对演唱艺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到湖南去发展,把三湘大地作为自己艺术发展的平台。在湖南四年间,先后到过长沙、常德、湘潭、岳阳等近十多个大中城市演唱,每到一地模仿杨玉莹的反串演唱,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模仿演唱的流行歌曲、黄梅戏、越剧 是 丝丝入扣、惟妙惟肖,吸引了不少观众。
2008年,黄红光回到家乡参加了九江市第二届农民艺术节,凭着一曲荡气回肠的《青藏高原》,他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一举捧得了“特别金奖”。随后他参加2008年九江市公安局特刑警支队新春联欢晚会。2013年12月12日“香榭丽都”第二届民歌大赛,来自涌泉乡民间歌手黄红光以一首《黄土高坡》征服在场的评委和观众,荣获一等奖。
现在黄红光每次完成九江演出任务后,就赶回家来义演。他告诉笔者:“每次回来演出,虽然没有报酬,人也很累,但家乡的观众给了我最热烈的掌声,这就是对我最好的肯定,希望能给更多的父老乡亲送去欢乐。”问及他的梦想时,他说很想上中央台综艺节目《星光大道》节目,因为这是一个为中国老百姓搭建的一座艺术平台,从这里走出了李玉刚、阿宝和杨光等一大批民间歌手。他也想成为《星光大道》中的一员,在此笔者深深地祝愿黄红光挑战成功,把他的歌声带给全国的百姓。
中国戏曲分为五大曲种?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分别指的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以及豫剧。关于中国戏曲主要分为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这三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最早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宋、金等朝代之后,才最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在五大戏曲剧种当中,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不但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还是中国的国粹。这个剧种最早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最开始以北京为中心,后来遍及全国各地。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最早发源于浙江嵊州,后来在上海开始盛行,后来流传于世界各地。越剧在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剧种的精华,之后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最后才形成现在大家看到的越剧。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最早起源于湖北黄梅,后来在安徽安庆开始发展壮大。原本是一个在农村盛行的戏曲,在引进到城市之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剧种。它在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的基础上,慢慢演变而来。
评剧俗称蹦蹦戏或者评戏,是由早期的民间说唱艺术莲花落演变而来的。该剧最开始是在在河北农村流行,后来进入唐山后被称“唐山落子”。评剧表演后来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影响下走向成熟,最终成为一个备受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
豫剧也最早发源于河南开封,曾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 它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而来的。豫剧唱法独特,唱腔铿锵大气,韵味醇美,因此倍受各界人士欢迎。安庆戏与黄梅戏有何区别?
黄梅戏创始人——邢绣娘(1793-1858)出生于演唱世家,从小与兄嫂一起出门卖唱,因扮相俊俏,唱腔甜美,出道不久便赢得了“不要钱,不要家,要听绣娘唱采茶”的美誉。绣娘因丈夫死于水灾,再次回到娘家与兄嫂搭班唱戏,又相继获得“北方梆子有二,黄梅调子无双”和“不接京城大戏王,愿请黄梅邢绣娘”等美誉,再加上黄梅县“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和黄梅县几乎人人都是“戏迷”的地域氛围,从而为邢绣娘最后完成黄梅采茶戏的创建,提供了必要条件。
唱腔伴奏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一、唱腔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黄梅戏的主腔
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它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曲牌联缀体(或称曲牌体)的“花腔”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
主腔并不意味着在黄梅戏的所有剧目中每每为主。实际上,花腔小戏基本上不用主腔,有些大戏也并非以主腔为主,之所以把这一腔系称作主腔,是就它的音乐形态及音乐表现功能而言的。另外,从黄梅戏音乐发展史来看,主腔也晚于花腔和三腔。这一发展过程又与剧目从独角戏、两小戏、三小戏发展到串戏而最终能演整本大戏的历程相吻合。因此,可以认为:主腔是黄梅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黄梅戏音乐的基本风格的框定。
黄梅戏的花腔
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黄梅戏在形成第一个阶段性成果——两小戏、三小戏的进程中,也形成了百余首小曲杂调的“花腔”腔系。花腔从民歌中来,但作用已与民歌不大一样。它已经从田头走上舞台,从随口而歌进入到规定的戏剧情境,传达角色的心声。今天所见的花腔小调,无论它与民歌有多大程度的类似,但它确已经历过戏剧浪头的打磨,具备了戏剧性音乐的某些特质,是一种民歌式的曲牌体制。
1.花腔的艺术特点
花腔的艺术特点体现在调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达意的质朴化、节奏律动的舞蹈化、旋律线条的口语化、唱词结构的衬字(词)化等方面。
花腔是一个调式丰富的腔系。有典型的五声宫、商、角、徵、羽调式,还有运用偏音的五声性的六声调式等。花腔不同的调式色彩并不导致表情上的巨大反差。无论是大调性质的宫、徵调式,还是属于小调性质的羽、角、商调式,既不用于表现昂扬豪迈之刚烈,也洋用于表现悲戚愁苦之柔弱,在节奏律动的驱使下,在旋律线条的跌宕起伏中,它们充满着欢愉之情,谐谑之趣,似乎一切都很透明,一切都很乐观,纷繁的调式只不过是增添色彩而已。花腔这种求轻盈不求沉重,尚乐天而不沦于稳如泰山唐的表情倾向,成为黄梅戏的音乐乃至整个黄梅戏艺术不得不留意的基本品质。
表情达意的质朴化也是花腔的一个特点,从唱词看,状物言情都以快人快语、诙谐逗趣见长。如《逃水荒》中“小小竹竿三尺长,安几个铜钱响丁当,名字叫“莲厢”和《夫妻观灯》中“长子来看灯,他挤得头一伸。矮子来看灯,他挤在人网里蹲。胖子来看灯,他挤得汗淋淋。瘦子来看灯,他挤成一把筋”都是例证。从音乐看,简洁的乐汇、自然的语势、密集型的字位安排、结合成朗朗上口的旋律,既朴素又大方。
花腔的节奏具有民间舞蹈的律动。它用锣鼓伴奏,流畅的“长槌”,梧合人物上场下场,“花腔二槌”、“花腔四槌”、“花腔六槌”紧贴着唱腔的各个部位,或作入头,或作过门,令表演者和观众都有按捺不住的动感。
花腔的旋律线条非常口语化。它不仅符合当地方言的调值,还将人们说话时的锣辑重音以及有意强调某一字的语势都表达出来。花腔的百余首曲调,来自很多地方,如“莲花”、“凤阳歌”来自北方,“鲜花调”来自江南,这些曲调在流变的过程中,语言因素带来的变异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花腔旋律的口语化,是统一花腔的风格的重要环节。
花腔在唱词中常大幅度采用衬字衬词,有些曲调甚至有“本末倒置”的现象,如“汲水调”,表意性的词只有“走出门来抬头看,三条大路走中间,奴家的小情歌”20个字,而加进衬词就成了“走出门来咦么郎当,抬头看呀么郎当,三条大路嗨嗨咦儿嗬嗨嗨呀儿嗬走中间,咦么郎当,郎得儿郎当,郎得儿郎当,唆儿嘞,唆儿嘞,嗨嗨咦嗨荷,唆儿嘞,奴家的小情哥。”需要说明的是,很多花腔的衬词都是曲调不可缺
天仙配属于什么曲种?
天仙配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其它三个为牛郎织女,梁山泊与祝英台,白蛇传。天仙配讲述的是凡间男子董永与王母女儿七仙女因机缘巧合结为夫妇,后被王母把七仙女捉回天宫的故事,天仙配最早是黄梅戏的传统戏,拍摄为影片,更是为全国观众熟知,其中的情节更是成为经典耳熟能详的唱段,流传至今。
曾获第5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奖的历史古装片貂蝉?
黄梅调电影 黄梅调电影是中国影史上极为独特的类型之一,就其商业意义而言,自1950年代后期开始,约莫十个年头,香港、台湾、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华语电影海外市场,几乎全都笼罩在黄梅调的风潮中;只要是古装文艺叙事作品(而非武侠打斗),很少不用黄梅调歌唱推展情节的,即便在功夫武打影片全面兴盛之后,黄梅调的余温也仍然持续至80年代初。
中文名黄梅调电影 位 置中国影史 开 始1950年代后期 对 象古装文艺叙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