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越剧代表作品,如何评价福州这个城市?
福州虽不似厦门的小清新
但是,她却美得那般生动而低调
她的美……
掩映在狭长斑驳的巷陌里
定格在闽剧名伶的一颦一笑间
沉淀在传统手艺的旧情怀里
回荡在中西交融的建筑里
还藏在寻常百姓的一日三餐里
她与海上丝绸之路相生相长,既有老城的厚重文化,又有淡泊宁静的生活气息。今天,跟着V游君一起走进福建的省会城市——福州,感受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
巷 陌 之 美
学生街 回不去的青春岁月
(图:图虫网@我为艺欢)
不长的街道两旁,吆喝声此起彼伏,你知道哪家的西安凉皮最正宗,哪家的章鱼小丸子最弹牙,哪家的沙茶面量最足。学生街用千百种不同的味道滋养了或单调,或孤独,或激情满满的青葱岁月,当学生街拆迁的消息传出来的时候,多少人唏嘘、感慨,带着某种不舍,和自己的青春说了再见。
上下杭 老福州人的记忆
(图:ZOL@笨鸟香妃)
福州的上下杭是老福州人割舍不掉的记忆,“咸康参号”的金字招牌、中西合璧的采峰别墅、昔日繁华的商帮会馆、古风犹存的龙岭顶……青砖古厝、雕梁画栋,中式门头搭配上西洋风格的蓝色玻璃窗,红砖墙面搭配黑色的铁艺栏杆,竟有一种清新的文艺风扑面而来。
传 统 之 美
无论是闽剧、漆艺,还是一些老传统手艺,如今在福州不仅是一个文化符号,还是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个城市早已文艺到骨子里却不自知。
闽剧
(图:图虫网@张之铭)
(图:图虫网@米度克)
在福州,你常常可以看见在榕树下、公园里,一出出民间闽剧正在上演,或婉转典雅,或慷慨激昂,虽是业余爱好者,可是并不输专业名伶的精神,只见台上声情并茂,台下如痴如醉……其实,像许多民间艺术形式一样,民间闽剧团的生存也并不容易,没有酬劳,也没有怨言,他们用一颗真正的爱戏之心支撑起剧团的发展。
软木画
福州软木画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的木刻技师出于偶然发现水松木适合削薄片,运用浮雕、圆雕、透雕、微雕等技法,粘在衬纸上,配制成立体或半立体的木画,装在玻璃框里,就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品。
油纸伞
福州纸伞历史距今已逾千年。在福州俗语里也叫包袱伞,属于福州三宝之一。做工精细, 采用油画、彩画喷花和绢印等方法,在纸伞上绘制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用料做工十分考究。伞骨必用闽北五年以上,弹力强、韧性大的青山老竹,一把伞必须经八十三道工序才算完成。
藤漆皮枕
在过去,藤漆皮枕可是福州女子的必备嫁妆,而如今熟悉这套工艺的师傅也所剩无几了。杉木做枕骨、藤条做筋、蒙上整张牛皮、大漆、髤桼作画,小小一个皮枕制作,居然要六十多道繁杂工序,一个月才能完工,而做好的皮枕还要放置一年左右,等漆彻底阴干了,才能出售。对于品质近乎苛刻的完美要求是做皮枕的老艺人心中坚守的一条准则。
建 筑 之 美
或许是受大航海时代的影响太过深远,在福州,各种宗教融合兴盛,清真寺、教堂、寺庙就藏在街头巷尾,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各大宗教流派和谐共处。既有传统民居建筑的细腻清新,又有西洋教堂的美轮美奂。
老民居
(图:图虫网@Carina_Chen)
(▲林则徐故居)
福州的民居大多是“几”字形的马鞍墙,上面装饰着飞鸟走兽、花鸟鱼虫、人物风景。青瓦白墙,配上精致的彩色雕饰,远远望去,掩映在青山绿树间的民居多了几分古朴雅致。
佛教古寺
(图:图虫网@Carina_Chen)
晨钟暮鼓,梵音袅袅……福州的寺庙遍布各处,高僧辈出。涌泉寺、西禅寺、华林寺……或藏于山林花间,或隐于世俗红尘,依山势地形,巧妙布局,高高翘起的飞椽斗拱,彩色琉璃堆砌的门楣,无不显示着佛教文化的博大深厚。
福州清真寺
(图:@昂昂哥)
福州的清真寺是明代福州四合院式的建筑,一共三进院落,临街是带圆形穹顶、三层砖石结构的邦克楼,一楼走廊直通第二进的墙门,第三进门额上刻有阿拉伯文。清真寺的阿訇唱诵着《古兰经》,信徒们平心静气、心无杂念地聆听着,虔诚地做着忏悔,时间仿佛凝滞,周围的一切都安静下来。
西洋教堂
自从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外国使节、商人等纷至沓来,街头巷尾有许多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苍霞基督教堂,闽江边的泛船浦天主教堂,还有座落在中州岛上的基督教堂,阳光透过色彩斑斓的彩绘玻璃照进来,教堂内有人在做弥撒,即使你不是信徒,也不妨进来感受一下神圣的宗教氛围。
福 州 美 食
在福州,有大名鼎鼎的国宴名菜、价格不菲的山珍海味,也有路边的街头小吃,美味不分高下,这里的美食总能占据你的味蕾。
佛跳墙
它上过国宴菜单,也上过周星驰的电影《食神》,它是福州的传统名菜——佛跳墙,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道菜,可以算作中餐里的极致,准备的功夫远大于做菜的功夫,单是买齐所有的材料就很繁琐,把几十种名贵原料煨于一坛,既有共同的香味,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吃起来软嫩柔润,浓郁荤香,味中有味。
鱼丸
(图: @建洲大魔王)
福州最负盛名的小吃就是鱼丸了,福州城满大街都是鱼丸店,可见福州人对鱼丸的喜爱程度。据说最好的鱼丸都是以马鲛鱼或是鳗鱼敲打而成,口感筋道弹牙。三坊七巷的永和鱼丸门前总是人头攒动,青瓷碗里的鱼丸雪白、表面细滑,撒上青翠的葱花,煞是好看。
捞化
依土捞化的名声非常大,不要看破破烂烂的小店铺,生意好得很,老主顾也很多。去小店里吃捞化有个好处,就是丰俭由人,青菜、肉丝、蛤蜊、花蛤、老蛏、猪肝、牛肉、牛杂、大肠、章鱼、鱿鱼、猪腰……按各人口味搭配,再撒上葱、醋和胡椒粉,一碗内容丰富的捞化就端上桌了。
梁祝的意思和含义?
梁祝是中国古代一对传说中的爱情伦理典范。传说中,梁山伯和祝英台本是同窗好友,后坠入爱河。由于他们来自不同阶层,他们的婚姻遭到了家族的反对和社会的压力,最终以双双殉情而告终。梁祝的意义在于表达了中国人对于真挚爱情的追求,以及对于尊重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呼声。梁祝故事也被广泛传颂并被后人加以改编变成戏曲、电影等艺术作品,被誉为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桃花的叶子是怎么样?
桃花,蔷薇科植物,落叶乔木,主要分果桃和花桃两大类。桃树叶呈椭圆状披针形,叶缘有粗锯齿,无毛;树干灰褐色,粗糙有孔;核果近球形。性喜光,要求通风良好;喜排水良好,耐旱,畏涝。桃花有白、粉红、红等色,重瓣或半重瓣,花期三月左右。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桃元素出现得很早。在远古神话传说《夸父逐日》中,追赶太阳的夸父临死时,抛掉手里的杖,那杖顿时变成了一片硕果累累的桃林,以便后来追求光明的人们解渴。由此可见远古先民们对桃的深厚感情。而《诗经》中也多次出现了桃的意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更是直接点出了桃花意象。
桃花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能疏通经络、滋润皮肤,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相传南朝陶弘景坚持服用桃花,所以面色就像桃花一样红润光泽;而从北朝开始,民间就流传着以桃花白雪相和洗面的美容秘方;隋时宫廷还流行将胭脂和粉按一定比例调和而化成的“桃花妆”。
古往今来,描绘桃花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美丽鲜艳的桃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织就了一条繁华的锦缎,向人们展示着一个个春天的传说。
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
唐代诗人吴融的这首《桃花》将桃花盛开时灿烂繁华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天真烂漫的桃花开满枝头,娇艳的色彩就像要将春天燃烧起来似的。这蓬勃的生命力是属于桃花的独特魅力。诗人在尾句设问祈盼,希望桃树能够结出千年的果实,将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之功展示于人间,造福人们。
人面桃花相映红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说起桃花,许多人都会想起唐代诗人崔护的这首名诗《题都城南庄》。而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背后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奇故事。
据唐人孟架《本事诗》中记载,当年崔护考进士未中,于清明节前后,独自到长安城郊南庄游玩。他走到一处人家门前,之间隐隐约约院子里桃花盛开得正好,四处寂静得仿佛无人在家。崔护不禁敲了敲门,过了一会儿,一名女子从门缝里瞧了他一眼,问道:“是谁啊?”崔护连忙报上自己的姓名,并说:“我一人出城春游,酒后口渴,想来求点水喝,望姑娘行个方便。”那女子进屋端来一杯水,打开门,将崔护迎进门里,让他坐下喝水。
崔护这才细细打量起这女子,发现她姿色艳丽、神态妩媚,很有气质。女子一个人倚着小桃树静静地站立着,似乎对客人怀着极为深厚的情意。崔护用话引她,她却只是默默无语。两个人就这么相对无言,互相望着对方。良久,崔护起身告辞,女子将他送至门口,似乎欲言又止,却又什么也没说就回了屋里。崔护只得恋恋不舍地怅然而归,他心里暗暗下定决心,绝不再来见这个女子。
可是,思念岂是人力所能克制。第二年清明节的时候,崔护忽然忆起那个桃花树下地女子,一时无法自持,便直奔城南去找她。然而,他到了那里一看,虽还是当年同样的院落门庭,可门上已上了一把大锁。失望不已的崔护便在左边的一扇门上题下了这首《题都城南庄》。
过了些日子,崔护放不下思念,又去了城南寻找那位女子。这一回,他隐约听到门内有哭声,便叩门询问。一位老人走了出来,说:“你是崔护吗?”崔护答道:“在下正是。”老人哭着说:“你杀了我的女儿!”崔护一头雾水,又惊又怕,不知该怎样回答。
老人说:“我女儿已经成年,知书达理,尚未嫁人。自从去年以后,不知发生了什么事,经常深情恍惚,若有所失。那天我陪她出去散心,回家的时候,她看到左门上有题字,读了之后一直闷闷不乐。没多久爱就生了一场大病,绝食几天便死了。我年纪大了,只有这么个女人,之所以迟迟未嫁,是因为我想给她找个可靠的君子,好使我终身有托。没想到,如今她竟先我而去。这不是你害死她的吗?”
老人说完,又扶着崔护大哭。崔护听了前后缘由,也感到十分悲痛,便请求进屋去祭拜亡灵。死去的女子安详地躺在床上,仍然是生前的模样,仿佛只是睡着了一般。崔护忍不住抱起她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边哭边说:“是我啊……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奇迹发生了,过了一会儿,女子竟然睁开了眼睛,死而复生!老人与崔护都惊喜不已,原来爱情的力量是这么神奇。这个故事有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老人将女儿许配给了崔护,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个爱情故事深受中国古代人民的喜欢,多次被改编为戏曲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明人孟称舜所著《桃花人面》,其于一九五一年被改编为越剧,有了新的艺术生命。
而“人面桃花”也称为诗词歌赋中经常出现的典故。其或用于赞美春日景色,如宋王洋《携稚幼看桃花》:“人面看花花笑人,春风吹絮絮催春。”或用于表达对往昔恋情的追忆,如宋柳永《满朝欢》:
因念秦楼彩凤,楚馆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忆欢盟重到,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门悄悄,尽日伫立无言,赢得凄凉怀抱。
词中的“彩凤”和“朝云”都是词人曾经爱恋的歌女。当日欢笑已成往昔,如今人面桃花,却是物是人非。
桃花得气美人中
垂杨小院秀帘东,莺阁残枝未相逢。
大抵西冷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这首绝句为明末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所作。清冷寂静的开首,让人误以为这又是一首女儿伤春之作,然而末句却出人意料地徒然翻起:烟雨蒙蒙的暮春,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正独自漫步于青苔小径上,眼前之路似已走到尽头,而回身一看,忽然发现那早已开败的桃花又徒然怒放,灿若云霞。也许,那树上桃花正是得到了美人气息的滋养,因而才盛放的吧。
柳如是曾与明末著名文人陈子龙有过一段感情,据考证,这首诗与陈子龙的诗作有呼应之处。美人笔下的桃花,应该还象征着过去美好而幸福的爱情吧。
桃花美人相互映照的情景自然是美不胜收的,灿烂娇媚的桃花也许是最适宜用来形容女性的花卉。
春秋时候,陈国的公主息妫,先嫁与息候,后息为楚所灭,息妫被迫称为楚国王后。这名美貌过人的女子命运多舛,却与桃花缘分不浅。传言她出生时额上即带着桃花胎记,彼时虽是深秋,满园桃花却逆时盛开。她死后葬于“桃花涧”旁,又被后人称为“桃花夫人”。宋人徐照有《题桃花夫人庙》一诗,开首即言:“一树桃花发,桃花即是君。”俨然将桃花与美貌的息夫人看成一体。
宋虞通之的《拓记》还记载了一件奇事。
相传有个叫阮宣的人,家里有一株桃树。一天,桃花盛开,华美灿烂,阮宣情不自禁地赞叹了几句。谁知,就是这么几句溢美之词,竟惹怒了善于妒忌的妻子武氏,她大发雷霆,命人下刀将树砍掉,还非得把桃花都踩烂了踩善罢甘休。
仅仅是几株桃花,居然能引起妻子的妒忌之心,可见在古人心中,桃花本身包含着非常强烈的女性意蕴。
桃花盛开时极为灿烂明媚,然而花期相当短暂,前后只有十五天左右。清人李渔即曾言:“色之极媚者莫过于桃,而寿之极短者亦莫过于桃。”
丛丛凋谢的桃花不禁令人联想到红颜易逝。《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就曾感伤与凋落满地的桃花花瓣。为了让落花不被人糟蹋,她将它们装在绢袋之中,埋在土里,成一花冢,这一情节即著名的黛玉葬花。
黛玉还作了一首《葬花吟》,既写给凋落的桃花,也写给无依的自己。这首《葬花吟》当属《红楼梦》中最美丽的诗歌之一,其中多有名句: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漫天飘零的落花,不禁令黛玉产生了深刻的共鸣。鲜红的颜色褪去了,芬芳的香味消失了,有谁对它同情怜惜?而红颜衰老的那一天,恐怕也是如此吧。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桃花明年可以再度开放,那么闺中的青春呢,只是一去不复返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桃花一年遭受了多少风吹雨打,那刀一样的寒风,剑一般的严霜,一直无情地摧残着花枝。盛放的花期如此短暂,明媚鲜艳的花朵,能够支撑多少时候?一旦枯萎凋谢,就再也无处寻觅。其实,女子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性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认为,以土掩埋是落花最好的归宿,洁净地诞生,就洁净地化为乌有,这比流落在污泥脏水中要强上千百倍。可是,今日有她来埋葬这些凋落的花瓣,等她离世的时候,又有谁来埋葬她呢?春尽花落之时,就是红颜老去之时。而总有一天,花落人亡,两不相知。
这首《葬花吟》中蕴含着无尽的悲伤,全由匆匆凋落的桃花而起。伤春的人们,看着这转瞬即逝的灿烂,不禁发出时光易逝的感慨。
桃花与女性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难以一时道尽的。直到今天,人们还以“面若桃花”形容女子的脸庞像桃花一样明媚可人,或以“桃花运”来表示男子得到女子的特别爱恋。桃花如佳人,佳人似桃花,都是春日盛放的红颜。
妖艳桃花自有德
从古到今,桃花都深受人们的喜爱。唐朝玄宗皇帝就特别喜欢与杨贵妃一起欣赏桃花。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有一次,唐玄宗与贵妃在树下设宴,玄宗看着盛开的千叶桃花,不禁称赞道:“不止是萱草能使人忘忧,这桃花也能使人销恨哪!”还有一次,玄宗特地摘下一朵新开的桃花插在杨贵妃的宝冠之上,并说:“这桃花特别能助娇态。”言语之间,尽是宠爱之情。
唐代民间种植桃花的情况很普遍,高适有“时代种桃李”之句,独孤及也说“桃杏满四邻”,可见许多民众喜欢种桃花,赏桃花。这也跟桃花易于种植生长的特点有一定关系。但另一方面,古人又对桃花抱着一种很矛盾的心理,晚唐文人皮日休就曾言,世人“以众为繁,以多见鄙”,桃花常常受到不公正的审美评价。
这种情况在宋人那里更为明显。宋代品花风尚犹以少者为贵,多者为贱,而且桃花色彩艳丽,不符合宋人清雅的审美追求,因此常被认为不够庄重。
陆游就曾多次在自己的诗作中斥责桃李,桃花是作为其所欣赏的梅花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俗人爱桃李,苦道太疏瘦。(《雪中卧病在告戏作》)
饱知桃李俗到骨,何至与渠争着鞭。(《雪后寻梅偶得艳句十首》)
平生不喜凡桃李,看了梅花睡过春。(《探梅》)
王安石《咏梅》一诗也说:
望尘俗眼哪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桃花艳丽的色彩,在宋人眼里显得过于妖艳和俗气。与那些象征高洁的花卉相比,桃花显然成了品德败坏的代表。
但是,花色、花型都是大自然的造作,浑然天成的美好是不能以道德的标准去衡量的。即使是深厌俗桃的诗人陆游,在一次泛舟观赏桃花后,也不禁称赞二月桃花盛开的美好景象:
花泾二月桃花发,霞照波心锦裹山。
说与东风直须惜,莫吹一片落人间。
陆游这种主观上摒弃桃花,而又不由自主为桃花之美所折服的矛盾心理,在古代文人中非常常见。事实上,从另一层面来说,桃花在品德修养方面也并非一无是处。急切想为桃花翻案的皮日休就说,世上的那些花卉“或以昵而称珍,或以疏而见贵。或有实而华乖,或有花而实悴”,唯有桃花“其花可以畅君之心目,其实可以充君之口腹”,价值最高,他不禁高呼自己要重修花品,将桃花列为第一。
事实上,早在汉代的时候,司马迁就已经注意到桃花的美好品德。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就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盛赞李广将军不张扬的高尚品性。桃李既有芬芳的花朵,又有甘甜的果实,它们不会说话,只是默默地供人们赏花、尝果。人们为花果所吸引,来往不绝,树下就自然走出一条路来。
这种不事张扬、默默奉献的精神,不正是被人们鄙夷的桃李之辈的高尚品质吗?后代诗词多以此为典故,如辛弃疾的《一剪梅》: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透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这首词题为《游蒋山呈叶丞相》,是时年三十五岁的辛弃疾送给当时管理建康府的叶衡的作品。辛弃疾希望叶衡把建康建设成为出兵北伐的前哨阵地。而“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一句,是以桃李来称赞叶衡在建康所作的努力,并且告诉叶衡,爱国志士们都会来投奔他,支持他的。
桃花不仅有着默默奉献的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还象征着隐逸与仙境,象征着一种远离尘嚣的快乐。唐代张志和有《渔歌子》一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翁宛如一位自乐的隐士,无忧无虑地享受着自然的意趣。而其中“桃花流水”的意象也为这自由的生活增添了几分潇洒的色彩。
宋秦观《虞美人》一词更直言桃花来自于仙境: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而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则在桃花深处构建了一个人间的世外桃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在这么一片美丽芬芳的桃花林之后,是一个人人安居乐业、自给自足的桃源仙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如悉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幅情景,正是中国古代文人孜孜追求的古朴而安乐的生活景象。从此以后,桃花源就成了文人心中永远的精神乐土。
丽芳优选
用绿植优选你的生活
给你最特别的绿植关怀
传统舞蹈歌曲?
采茶舞曲是采茶的人采茶的时候唱的歌曲,是一首浙江省的传统民歌。周大风词曲,原是越剧现代戏《雨前曲》的主题歌及舞蹈曲。
这首采茶舞曲应是1977年中央新闻电影厂纪录电影里专为朱逢博拍摄的。里面的歌词有学大寨内容。以后朱逢博在太平洋录音的唱词已经修改了,朱逢博都唱得太好了。为此她到上海越剧院拜师学习用浙东方言来唱这首歌。全曲以越剧的音调为素材,具有舞曲风格。乐曲采用浙江民间音调的特点,旋律优美流畅,其中逗趣性的乐句,如一问一答,似年轻人在相互嬉戏,像老年人对丰收的赞美。
历史上有樊梨花这样的人吗?
樊梨花和薛丁山都是文学人物,历史上并没有其人其事。
樊梨花形象最早出现在唐代,见于各地史志稗史,后以传说、话本的形式在全国各地流传。清代乾隆年间中都遗叟杂采历代民间传说、角本子编纂成讲史小说《说唐三传》,也就是后世常说的《征西全传》,从李道宗谋害薛仁贵开始,一直到薛刚反唐、薛家大团圆结束,上下薛家三代人,其中系统的介绍了樊梨花薛丁山的故事。
但中都遗叟到底是谁也有待考证,只能从中都两个字推断有可能是洛阳人。
《说唐三传》采用章回体,整体类似于评书,读起来朗朗上口,且人物关系简单,特点鲜明,尤其是其中薛丁山三打樊梨花等情节,在民间影响力很大,由此衍生出《寒江关》、《马上缘》、《三休三请樊梨花》、《姑嫂英雄》、《梨花挂帅》、《梨花巡营》等大量戏剧。京剧、婺剧、豫剧、越剧、秦腔、粤剧、昆剧、黄梅戏、歌仔戏都有类似版本。
《征西全传》中的樊梨花,不但英姿飒爽,本领高强,还敢爱敢恨,和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爱听评书的网友可以看出,樊梨花的形象与穆桂英有诸多相似之处,人物性格、故事设定都有雷同,不排除在演义过程中有交叉成分。
那么樊梨花是否又历史原型呢?据考证也是有的。
(1)平阳昭公主平阳昭公主是李渊的三女儿,也是李世民的姐姐,柴绍的妻子,她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统领千军万马为自己父亲建立帝业的公主,当年李渊太原起兵,平阳昭公主与老公柴绍配合李世民一起攻占的长安,娘子关就因为她在此驻军而得名,她也是唐朝第一位死后有谥号的公主,更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
据《唐会要》记载:
“高祖第三女平阳公主。义兵起,公主于鄠县庄,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略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无得侵掠,故远近奔赴甚众,得兵七万人。公主间使以闻,使者至,高祖大悦。及义军渡河。公主引精兵万馀,与太宗会於渭北,与其驸马柴绍,各置幕府。营中号为娘子军。京城平,封为平阳公主。以独有军功,每赏赐异於他主。及薨,追谥曰昭。”“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 “昭”。这就是后世称她为“平阳昭公主”的由来,由于《新唐书》《旧唐书》对她的事迹语焉不详,甚至连姓名八字都没有记载,后世对她有许多演义,黄易《大唐双龙传》中的寇仲念念不忘的李秀宁公主就是以她为原型。樊梨花演义过程中明显吸收了平阳昭公主的事迹。
(2)和政公主和政公主是唐肃宗李亨三女儿,她三岁丧母,由韦妃抚养成人,颜真卿说她:纯孝过人,幼而聪惠,事韦妃如所生。和政公主也因此很受李亨的喜欢。
安史之乱中和政公主和唐玄宗一起逃亡四川,蜀军首领郭千仞有反心,把唐玄宗包围在玄英楼,和政公主身先士卒,和老公一起拉弓搭箭,射杀叛军,一直坚持到援军到来。
代宗时期,和政公主不幸死于难产,《新唐书》记载是“翌日,免乳而薨”,代宗十分悲伤,说道:余此妹,国之鸿宝。方期云如何,祝降时丧?天实为之,胡宁忍予!
颜真卿亲自撰写墓志铭,其中对和政公主极尽溢美之辞,以颜真卿刚正不阿的性格能如此赞美,可见和政公主却有过人之处。
当然,樊梨花的形象还杂取了许多历史人物,隋唐脱胎于五胡乱华,胡人血统浓烈,性格豪放,女性地位得到空前提高,而大唐从中后期开始连年战乱,百姓期待各种英雄出现,樊梨花的巾帼形象正是在此时逐渐形成,并最终在《征西全传》中完成塑造。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你最喜欢的一首歌是什么?
我认为最好听的歌就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而且这首歌会经久不衰,永远伴随着我们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
《义勇军进行曲》雄壮高昂,振奋人心,使人热血沸腾。
在开国大典的庄严时刻唱响,它澎湃着全中国走向光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在每天清晨迎来第一缕曙光的时候唱响,它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把中国建设的更加富强。
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唱响,它告诫中国人民要在自已的岗位上自强不息,茁壮成长。
中国从贫穷落后到现在的国富民强,中国用永不停息的脚步走在世界前列,特别是在“一带一路”下,让中国的国旗插满世界的每个角落,让国歌在世界每个角落的上空回荡。
特别是今年的新冠疫情,我们在有效控制自已国家疫情后,冒着生命的危险,以一个“大国担当”又冲向世界的每个疫情严重的国家,帮助他们,受到世界的赞扬和感谢,让《义勇军进行曲》奏响在他国,我们是自豪和感动的,我们终于强大了,中国!
国歌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代表,它代表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意志力,我们爱国家,更拥护我们的国歌,无论在何时何地响起,我们都会庄严肃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