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原名戏剧代表作品,浙江理工大学名人校友?
朱新予,中国杰出的丝绸专家、教育家。史量才,爱国实业家,《申报》老板,华人中的第一个大亨。
郑辟疆,蚕丝教育家和革命家。
陈石民,第一届杭州市政协常委,市民革宣传处处长。
吴先清,职业革命家。
夏衍,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沈西苓,电影、戏剧艺术家。
赛金花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来看,赛金花本人就和一个普通女子一样,并没有令人惊艳的倾国之色,但是因不同寻常的经历,成为一连串传奇故事的主人公。在晚清众多的名妓当中,赛金花应该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 :
第一,德国公使夫人原来是名妓
很早的时期,因为她家里非常的贫困,所以赛金花被卖到了妓院,她只是卖才而不卖身。她的外貌引得了很多男人的关注,到了后来,赛金花认识了洪鋑,两个人非常的投机。 洪鋑对她的感情非常的深,而且他并不在意他的身份,后来他就把赛金花从青楼中赎了出来,并且两人结为了夫妻。那时候的赛金花刚刚十五岁,两个人就在结婚不久以后就去了外国当外交官,赛金花非常的开朗,并且非常的聪明,极快的适应了当时的外国生活。
第二,赛金花精通外语,交流广泛。
不久,洪钧奉旨为驻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荷兰四国公使。聪明伶俐的赛金花随洪钧出国,成为公使夫人。期间,她不但学会了欧语,其美貌和聪明也到处引起轰动,出国期间,赛金花与德国的瓦德西等德国上流人物多有接触。据说,当时德国皇帝也曾与她有交往,,这位状元夫人还得以同德国皇后合影留念。
第三,“议和人臣赛二爷”
洪钧离任回国后,不久即去世。状元府的遗老遗少们,不愿让这位曾经当过妓女的小妾来辱没他们显赫的门庭,便将赛金花赶出家门。 赛金花辗转来到北京,重操妓业。
当时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她彻底打响了自己的名气,德国的军队在北京城里肆意的烧杀抢掠,赛金花实在不忍看百姓受苦,于是便找到了德军的统帅进行沟通,最终说服了瓦德西,拯救了北京城中的百姓,她也算功德无量,所以被人称为“护国娘娘”。
在当时多数人的记录中,乘车与欧人招摇过市的赛金花至少并没有引起普通人的反感,“议和大臣赛二爷”倒是名满九城。更有一些好事者写出了讽刺诗:“千万雄兵何处去,救驾全凭一女娃;莫笑金花颜太厚,军人大可赛过她。”
第四,赛金花之死。
赛金花晚年穷困潦倒,住在北京居仁里。 1936年11月4日凌晨,她裹破棉被死在北京寒夜,时年64岁。
当时的北京《立言报》获知消息后,以最快的速度发出了独家新闻。 京城的名流纷纷捐款捐物,让赛金花得以安葬。赛金花葬在陶然亭公园,墓为大理石砌成,碑为花岗岩,高近两米。 当时墓地四周还有《彩云图》《前彩云曲》《后彩云曲》石刻三块,《彩云图》为著名画家张大千所绘肖像画,齐白石为她题写墓碑名。
赛金花亲笔题写的“国家是人人的国家,救国是人人的本分”至今犹存博物馆中。
第五,后世评价
夏衍《懒寻旧梦录》:“朝堂上的大人物的心灵还不及一个妓女。”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这样评价赛金花:“北京总算有救了,免除了大规模杀戮抢劫,秩序逐渐在恢复中,这有赖于名妓赛金花的福荫。”
胡适在《新青年》中写道:“北大教授,为妓女写传还史无前例。”
刘半农《赛金花本事》:“中国有两个‘宝贝’,慈禧与赛金花,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一个卖国,一个卖身;一个可恨,一个可怜。”
夏衍作品种子的力原文?
种子的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力气最大。答案多得很,有的说是象,有的说是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大力气,当然大家都不知道。
结果,这些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颗种子可能发出来的“力”,简直超越一切。
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非常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者用尽了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都没有成功。后来有人想出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头盖骨里,配合了适当的温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就发出可怕的力量,把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的力量竟有这么大!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一般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被压在石块下面的小草吗?为了要生长,它不管上面的石块怎么重,石块跟石块的中间怎么窄,总要曲曲折折地、顽强不屈地挺出地面来。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向地面透,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终于被它掀翻了。一颗种子的力量竟有这么大!
没有一个人把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的确谁都比不上。这种力是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能阻挡它,因为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如果不落在肥土里,落在瓦砾里,它决不会悲观,决不会叹气。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练。只有这种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骄傲地嗤笑那些养育在花房里的盆花。
夏衍:
夏衍(1900.10.30-1995.2.6),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狂流》、《脂粉市场》、《上海二十四小时》、《青春之歌》、《春蚕》、《自由神》、《时代的儿女》、《林家铺子》、《祝福》、《赛金花》、《女儿经》、《法西斯细菌》、《聂耳》、《包身工》、《上海屋檐下》
开封出过什么名人?
我仅知道的河南开封的名人有下列十七位:
赵九章 (1907-1968) 出生于河南开封,中国工程院院士,气象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教育家,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原中国工程科学院卫星设计研究院院长,被追授为“两弹一星”元勋。
杜祥宛 1938年4月出生,河南开封市杞县柿园乡万寨村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核物理与强烈光技术专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
秉 志 (1886-1965) 原名翟秉志,河南开封市兰封县人,中科院院士,动物学家,中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
冯纪忠 (1915-2009) 河南开封人,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我国城市规划专业、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杰出成就奖”得主,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
李 毅 (1911-1981) 河南开封人,开国少将,原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副政治委员、解放军装甲兵政治部副主任,获得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王阑西 (1912-1996) 开国少将,河南开封市兰考县人,原第四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原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原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是北京电影学院第一仼院长。
关 峡 1957年6月出生,河南开封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国家一级作曲,中国交响乐团前团长。
赵 沨 (1916-2001) 原名吴福田、赵天民,出生于河南开封,当代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新中国音乐教育的开拓者,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翟俊杰 1941年9月出生于河南开封,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国家一级导演,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少将军衔。
王晓棠 1934年1月4日出生于河南开封,毕业于解放军总政文工团,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国家一级演员,电影表演艺术家,六十年代中国电影二十二大明星之一。
赵雅芝 1954年11月15日生于中国香港,祖籍河南开封人,华语影视女演员。
殷 新 1958年2月出生于河南开封,北京电影制片厂女演员。
郭思语 1976年1月出生于河南开封,毕业于河南大学,现任央视体育频道节目主持人、播音员。
陈素真 (1918-1994) 出生于河南开封,原名王若瑜,豫剧陈派艺术创建者,豫剧花衫行当创建者,豫剧旦行表演体系创建者,豫剧第一代女演员,豫剧六大名旦之首,被誉为“豫剧皇后”。
唐喜成 (1924-1993) 河南开封市尉氏县人,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唐派艺术创建人,豫剧生行代表人物,被誉为“豫剧第一生”。
牛得草 (1933-1998) 原名牛俊国,出生于河南开封市,国家一级演员,豫剧丑角表演艺术家,豫剧牛派艺术创建人。
关碧波 (1933-2013) 原名吴桂珍,河南开封人,国家一级演员,河南豫剧二团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代表性传承人,豫剧四小名旦之一。
历史上有哪些搞笑的打油诗?
(文章有点长,不仅仅展现的是众多有趣的打油诗,主要还附加了打油诗的生动故事!)
趣谈打油诗,不能忘记打油诗的开山鼻祖张打油。其《咏雪》:“江山一笼统,井口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通俗易懂、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名垂千古!打油诗是一种俚俗诗体。其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识性、故事性和通俗性,包容文史知识,体现名人的个性、爱好、轶事和思想。在我国诗歌的海洋中,打油诗深受大众喜爱。反映了极其广泛的社会生活;语言大都运用俚俗口语,用明白如话的语言来表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上至饱学之士,下至黎民百姓均无阅读障碍,都能明白诗中蕴含的思想,并且人人均可“打油”。因此,千百年来它经久不衰,有极强的生命力。第一、开山鼻祖张打油的趣闻众所周知,所谓“打油诗”就是张打油的诗。张打油到底写了多少诗,没有诗集留传,散见也很少。但他虽存诗不多,却因创造了一种新诗体,影响不少,后代不论雅人、俗人皆有仿作。
张打油谓谁? 明代李开先《一笑散·张 打油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中唐时有一年的冬天,一位家居南阳的高官祭奠宗祠,见宗祠内大殿的墙壁上有这 样一首诗:
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 的使锹。
高官读罢,顿时大怒:“谁敢在我宗祠内写下如此这般拙劣的诗? 这岂不是侮辱我祖宗?”即下令缉拿写诗之人。属下通过查寻,遂将不远处张家村平日喜作这类诗的穷秀才张打油抓了来,问:“这诗是你写的吗?” 张打油回答:“是!”高官心想,既然是秀才,缘何写出这等歪诗? 心中存疑。为了判断确否为他所写,即以眼前安禄山兵困南阳事为题, 令他再作一首。张打油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贼兵百万下南阳,也无救援也无粮。
有朝一 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两首诗如出一辙,大家一听,哄堂大笑。这位高官 不禁笑了起来,心想:确然为他所写!罢了,这或许也是一种诗体!便未给张打油治罪。 于是,张打油远近有名。这打油诗开始风行 起来,成为一种独立诗体,为他人和后人所摹写!
张打油和他的诗,民间流传很盛,很有影响,只因不受正统文人青睐,过去的文学史不曾提及。
第二、历史上搞笑、有趣的打油趣诗及其故事
(1)当年苏东坡得了个儿子,一时得意忘形,高兴之余写诗打趣:《洗儿》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儿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另外,诗人苏东坡的《静坐》
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
若活七十年,便是百 四十。
民间流传苏东坡和 儿媳之间的丑闻,有一首诗:
(苏)红罗帐中一琵琶, 想去弹它理由差;
(媳)公公想弹是情义,肥水未淌外 人家。
对苏东坡丝毫不留情面地揭老底,同时又多有回护,偏责其儿媳,其实读者对这种低俗的玩笑是不必当真的,看看一笑了之。
(2)大才子唐伯虎因生活困顿不堪.到了除夕年货还没置办齐全。为此他作诗以咏:《开门七件事》
唐寅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
岁暮清闲无一事.竹量寺里看梅花。
(3)明代县令徐九经.为官清正廉洁,秉公办事,惩恶肃贪。他曾写过一首打油诗,以示他的为官宗旨,诗云::头戴纱帽翅儿,当官不省劲儿,
平事儿我不管,专管不平事儿。
(4)张英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文华殿大学士,安徽桐城人。其老家宅旁有一块空地。与吴姓为邻。一次.吴家修房越界.张家与吴家为界墙争执不休。张家遂驰书赴京,要张英出面干涉。可是,张英并未干预,只是寄回一首打油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见诗明理,撤让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亦让三尺。互让之地,后人称为六尺巷。
(5)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自幼目睹鸦片之害.遂在25岁那年写下一首劝人们戒毒的打油诗:烟枪即炮枪.自打自受伤;
多少英雄汉.弹死在高床。
此诗语言明白如话.比喻生动形象.读来幽默风趣.发人深省。
(6)1927年.鲁迅写了一首打油诗嘲笑蒋介石的要员: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
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
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他们谒陵是假.排挤他人是真。
(7)1937年2月1日.是革命老人徐特立的60寿辰.延安根据地为徐老祝寿。作家丁玲即席赋打油诗一首.活跃了现场气氛。诗云:长征二万五,衣服自己补。马儿跟着跑,生活最艰苦。
闲暇爱读书,年老心不古。遵纪是模范,谦逊与人处。
革命主义真,名利当粪土。大家贺徐老,共撰英雄谱。
几句话,把徐老的风范情操.描绘得惟妙惟肖。
(8)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激动万分,兴奋不已。吟了一首《咏原子弹》的打油诗:你有原子弹,我有原子弹;
大家都有弹,协议不放弹。
这首诗寓庄于谐.风趣地表达了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
(9)启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经历坎坷,性情旷达。幽默潇洒。66岁时.他曾自吟《墓志铭》一首: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
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起臭。
谦慎的性格.豁达的胸怀.让人一目了然。
(10)还有一则趣事,是毛泽东主席为乔冠华写打油诗。1972年尼可松访华后中美决定互设联络处,中方由韩叙赴美建联络处,下榻于美国五月花旅馆,美方由詹金斯来华筹建,由乔冠华负责与之商谈。乔冠华与詹金斯谈判很顺利,高兴之中写了三句打油诗,征求第四句。当时毛泽东同志闻知,欣然续道:“莫道敝人功业小,北京卖报赚钱多。”
八重樱下廖公子,五月花中韩大哥。
欢欢喜喜詹金斯。莫道敝人功业小,北京卖报赚钱多。
毛泽东同志为什么如此续诗呢?原来,1967年外交系统造反派要打倒乔冠华,让他到大街上卖小报,而小报的内容就是打倒乔本人。乔每次都把小报收起来不卖,然后用自己的钱换成小额钞票到造反派那里去交账,说报卖完了,还赚钱。后来毛泽东同志也知道此事。毛泽东同志之所以如此续诗,显出对乔的肯定,堪称打油诗史上的一段佳话。
(11)冯玉祥驻扎徐州时,下令禁伐林木,贴告示如下: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
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
(12)北宋状元吕蒙正发迹前写过一首打油诗:一碗清酒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蒙正文章不值钱。
真可谓牢骚满腹,怨气冲天呢。不过此人后来青云得路,成为一代名臣,可见牢骚一下,说不定灶君真的上达天庭。玉皇才发现了他的才能也未可知。
(13)明朝文人沈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礼物,并附有一信。信中说:“敬奉琵琶,望祈笑纳。”他打开盒子一看,却是一盒新鲜枇杷。沈石田不禁失笑,回信给友人说:“承惠琵琶,开奁(lián)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友人见信,十分羞愧,便作了一首打油诗自讽: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14)传说康熙皇帝下江南时,见路边坟墓旁翁仲(坟前石人),不识,问随行翰林学士,孰料此公亦拿不准,说是“仲翁”,皇帝明白以后,作诗一首对误答皇帝问话的翰林做了这样的处置:翁仲如何读仲翁,想必当年少夫功。
从今不得为林翰,贬尔江南作判通。
此诗故意将每句最后两字颠倒,嘲此翰林学士之不学,而能朗朗上口,颇见文思之机敏。
(15)鲁迅曾仿崔颢《黄鹤楼》一诗描绘了日军逼近时达官贵人们借口保护文化,只顾抢运文物,不顾百姓及学生的丑态。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同“迫”)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另外,1924年,鲁迅与徐志摩同在北大任教(鲁迅教小说史,徐教英文),此时徐志摩热追“多才美女”林徽因而不得,就整天哭丧着脸,见了谁都“阿呀阿唷,我要死了”,装出一副病态。林与他本是朋友,平时相互来往并常有 礼品、果品、诗文之类的馈赠,并不存在爱情,他是剃头担子一头热。鲁迅对徐志摩这一作态很反感,加之徐志摩平日与胡适、陈西滢等人在一起,同属“新月派”,政见不同,鲁迅就与他开了个大玩笑,写下了这首诗。诗为:
我的所爱在山腰;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想去寻她人拥挤,仰头 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回她什么:冰糖葫芦。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想去寻她河水深,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 去罢!
鲁迅说它“拟古”是 “新打油诗”,是指它模仿东汉张衡《四愁诗》 的旧格式,用现在的大白话写出来的。
(16)如宋代诗人陆诗伯的《咏雪》: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涨价。
板凳当柴烧,吓得床儿怕。
(17)诗人高敖曹的《杂 诗》:坟冢地瘤肿,星宿天围棋。
开门屋张口,卷席床剥皮。
(18)清人钱咏《履园 丛话》载,浙人陈斗泉收到朋友赠送的金华火腿一块,因存放日久,煮不烂、咬不动、吃不 成,但又不得不表示感谢。故作打油诗云:金腿蒙君赐,全家大喜欢
柴烧三担尽,水 煮一桶干。
肉似枯荷叶,皮同破马鞍。
牙关 三十六,个个不平安。
心藏怒火,不便发作,不吐不快,故语多讽,以求心头慰藉。
(19)北京寿安山南坡的卧佛寺,有尊长 5米、重量50余吨的铜质卧佛。道光年间, 陕甘总督杨玉春游览到此,见到这卧佛,有所感,即吟诗四句:你倒睡得好,一睡万事了!
我若像你样,江山谁人保?
批评语言风趣,但思想主旨严肃,是一首典型的打油诗!
(20)从前有个叫郑广的海寇,被朝廷招安后因同僚不甚礼遇,于是当众作诗曰:郑广有诗上众官,文武看来都一般;
众官做官却做贼,郑广做贼却做官。
快人快语,直斥道貌岸然的假正经之流。
(21)极为有趣的打油诗不能不提。一首是明代解缙写的《解嘲诗》: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笑坏一群牛。
据说是诗人四五岁时,雨天路滑不慎跌倒,惹得周围人大笑,于是“打油”一首,回击众人以解其尴尬处境。
(22)这也是一首极其有趣的打油诗,是新嫁娘写的《逐客诗》: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
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
新婚之夜,闹洞房的宾客不肯散去,坚持让文才出众的新娘子赋诗。夜阑更深,新娘无奈,遂以诗代逐客之令,巧用双关之语,含蓄委婉,众人听罢乐不可支,哄然而散。
(23)广西三江县长宴请本县一位进士,席间众人只是向进士敬酒,受冷落的老师出于气愤,就对众人趋炎附势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讽 刺: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敝乡;
敝 乡文章数进士,进士跟我学文章。
(24)古代官府公文往往使用“该”字 , 有时流于冗滥 ,或所指不明,或官腔十足 ,于是有人 作诗讽刺:一纸公文九个该,一该该出是非来;
尔后 该员该注意,不该该处不该该 。
(25)在我国古代,数字入诗屡见不鲜。一些文思敏捷 的诗人,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数字融入诗中.读来别 有一番情趣。如纪晓岚的一首咏舟诗 :一蓑一笠一 渔舟 ,一丈长竿一寸钩。
一上一下一来往 ,一人独钓 一 江秋。
全诗用了十个“一”字 .写出了渔 人的悠闲自在。
(26)讽刺昏官的一首诗 :老爷坐大堂 ,衙役站两旁 。
为官清似水,——米汤!
诗先用三 句渲染 ,然后用两个字实现全然相反的转折,取得了强烈的嘲讽了效果 。
(27)倒是晚唐诗人崔护的书僮兴儿的一首“打油 诗”,很有点儿味道。去年,崔护在城外途经一座农 家小院,因为悦恋一位美女,叫书僮兴儿三次上前讨 水喝,以耽延时间。今年再来,不见了那位美女,十 分失落,遂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 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兴儿也 很有感慨,于是依葫芦画瓢吟了一首:
去年今日此 门里,人与桃花相映美;
今年若有佳人在,兴儿还喝 三碗水。
(28)元代文化“沙漠化”,杂剧和南戏中 的许多诗词曲白之外,大量无名氏的散曲中就有许多绝妙的打油诗。《[正宫]塞鸿秋·村夫饮》:宾也醉主也醉仆也醉,唱一会舞一会笑一会,
管什么三十岁五十岁八十岁,你也跪他也跪恁也跪。
无甚繁弦急管催,吃到红轮日西坠,
打得那盘也碎碟也碎碗也碎。
(29)清代乾隆也有一首类 似的打油诗,题为《咏雪》:一片一片又一片,四片五 片六七片,
八片九片千万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30)传说朱元璋 打败陈友谅之后,来到一座庙前要进去,看门僧问他姓名,触犯了他的尊严,就在墙上题诗一首:杀尽江 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妄自哓哓问姓名。
那口气,果然像,非同一般。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提出要来看当年题诗,既是为了重 温光辉历史,恐怕也不无向山僧报复寻仇的用意;其时题诗早被铲去,这可如何是好?山僧灵机一动,作 了一首阿谀皇上的打油诗:
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常恐鬼神愁;
故将法水轻轻洗,犹有龙光射斗牛。
这才幸免了杀身之祸。
(31)才子解缙也会拍马。 有一次,解缙陪朱元璋钓鱼,朱元璋久钓不获,很扫 兴;解缙说:“皇上,别看鱼儿小,却懂礼节呢。何以见得?有诗为证:数尺丝纶落水中,金钩一抛荡无 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朱元璋 一笑,总算摆脱了尴尬的局面。
(32)明代流传下来的打油诗,其内容涉及到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作者涵盖了官民工商僧俗 人等。徐文长的一首祝寿诗,如今许多人依然耳熟 能详: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 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亲。
(33)从前.有个考生,在考场半天,文章还没写成,忽然灵机一动,在考卷上写了四句打油诗: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采窗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回家一命染黄泉。
考官批阅试卷时,看到这首打油涛,觉得好笑,于是提起朱笔,在每句诗后面分别写了“不必”、“未必”、“势必”和“何必”个字这样,整首诗就成:
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
苦读寒窗十几年——未必;
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
回家一命染黄泉——何必。
(33)早年有个不孝之子,其父年老体衰后,便被其关锁在破屋之内,且只让老父吞糠咽菜,他却和自己的儿子遍吃珍肴。这事被老人看到后,他感伤无限,就吟出了《明日他儿饿我儿》的打油诗: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
今日我儿来饿我,明日他儿饿我儿。
这首打油诗看似平淡无奇,但为后世起着警世策人的作用。
清代诗人袁枚所著的《随园诗话》里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说是有一箍桶匠对儿子十分疼爱,怎奈年老体弱不能自食其力后,其子经常让他饿肚子,而把好饭留给自己的儿子吃。箍桶匠触景生情,感慨之余哼出打油诗:
曾记当年养我儿,我儿今又养孙儿。
我儿饿我凭他饿,莫教孙儿饿我儿。
结论:由于打油诗的首创者或曰首倡者张打油是个穷秀才,来自社会底层,故它反映的多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或普通人的所见所闻,在内容上接地气。但流行了一千几百年,后 来这种形式亦为达官贵人或上层文人所利 用,故在内容上也有所扩张,社会政治、社会 军事等方面的内容,在打油诗中也有所反映,与通常传统诗歌的内容有所靠近。
事实也证明,打油诗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图片均来自网络)
1956年白杨主演的同名小说?
祝福》 。
1956年,白杨主演了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故事片《祝福》,在片中饰演主人公祥林嫂。电影《祝福》,原著为鲁迅小说《祝福》,夏衍改编剧本,桑弧导演,白杨主演,1956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该片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在白杨从艺60周年时,剧作家曹禺曾提笔挥墨写道:“皎若明月,直若白杨,献身影剧,功绩无穷”。
扩展资料:
白杨的作品主要有:《十字街头》、《青年中国》、《还乡日记》、《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新闺怨》、《山河泪》、《团结起来到明天》、《为了和平》、《祝福》、《春满人间》、《金玉姬》、《冬梅》等。成为享誉中外的电影、戏剧表演艺术家,被评为新中国22大影星之一。
白杨的丈夫蒋君超也是一位导演和演员,于19991年过世;白杨于1996年逝世,享年76岁。他们的墓地位于上海最大的墓地滨海古园,墓前矗立着他们的塑像,面带微笑,慈祥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