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中国古代雕塑思想表现方法?
中国古代雕塑的意象表现在于追求以主观化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情感,且寄情于物,这是东西方雕塑存在的本质差异.它与中国文化渊源是分不开的,图腾崇拜,道家 和儒家思想,中国绘画等都对古代雕塑的意象表现有着深厚的影响.古代雕塑依然需要现代雕塑人学...
24孝图是一场宣传思想的着作?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元代郭居敬辑录古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
主要故事内容:总共24个故事组成,分别为: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鹿乳奉亲、笼负母归、弃官奉亲、芦衣顺母、卖身葬父、亲尝汤药、卧冰求鲤、闻雷泣墓、百里负米、挨杖伤老、跪父留母、孝感继母、劝姑孝祖、孝感动天、兄弟争孝、啮指痛心、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主要思想: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国学和儒学的区别是什么?
国学≠儒学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所国学应该包含儒学,儒学是国学的一部分。
关于中国传统绘画认知?
中国画按内容分,主要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
战国时,中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人物画,唐朝时达到了顶峰。着名的人物画家有顾恺之、吴道子等。
山水画是表现山川美景的画种。它产生于秦代,隋唐时成为独立的画种,宋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着名的山水画家有李思训、王维、唐寅等。
花鸟画画的是自然界中的花卉、鸟兽、鱼虫。南北朝时出现了花鸟画,宋代走向成熟。着名的花鸟画家有擅长画花鸟的朱耷、擅长画竹子的郑燮、擅长画鱼虾的齐白石等。
中国画按画法分,主要有工笔画和写意画。工笔画的特点是按照事物原来的样子,一笔一笔画得非常细致,尤其注重细节的描绘;写意画是一种概括、夸张的画法,要求用简单的笔墨画出事物的神韵,虽然笔墨简单,但意趣生动,表现力特别强。
一幅国画作品,除了图画以外,还有诗文和印章。因此,中国画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它的艺术成就和民族风格早已受到世界人民的赞誉。中国画不仅能美化人们的生活,而且能给人们带来高雅的情趣和艺术享受。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之骄傲,以我国所特有的绢、宣纸、毛笔和墨,绘景抒情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在村料与表现内容上也具有新的发展。
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绘画作品的意境之美和笔墨之美。追求意境,这和中国诗词的发展息息相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从这句诗中让人看到一幅壮丽的画。同样一幅画也是一首诗,是作者内心的渲泄。祝允明说过“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得意,得真意而点出之则万物之理,挽于尺素间矣,不其难哉。”创意难,意在何处?意在反映万事万物里所包含的某种道理,所以中国绘画特别强调画家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能动精神,倘若画家在其作品中真的把握住客观对象的本质,则绘画的境界即显出很高的审美特征。
《易?系辞》中的说的“立象以尽意”所以对中国画的学习应是“取法乎上,而气韵不可学”在意境方面人人都可以向更高的格调攀登,当然这需要提高作画者各方面的修养。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不同在于我们用线条来表现,它的每一点每一笔都有表现力。一代宗师潘天涛所绘的画中,可看到许多线条组合的画面,几乎每一点每一线都可成为一张精彩的画,使人百看不厌。虚实问题对于中国也比西洋画重要。中国画的“虚”为留白,西洋画则仍为色彩。从一定程度上讲,留白比填色更难。这一切的种种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我们应为此感到骄傲。
中国画不可能自己成就自己,需要学术思想的帮助。学术思想对书画的艺术本质和风格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儒家思想使书画贴近民众,使国画一直存在着理性精神,国画严格按照礼学观念去构建,把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给予理性秩序的概括,强调主观的由情而发的“心境”;老庄思想使书画表现出一些尽显才智、尽显虚无飘渺的唯美倾向.老庄的审美方式是独特的,强调对自然和自身的体验,强调抒情性,在笔墨的处理上有着极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
虽然儒道两家分别从理性、感性,一正一反,一 出一入的不同侧面入手,但为何能在书法中协调起来,就是因为在笔墨表现“情境”的“意象”性质上是一致的。儒道思想的特有气质、人生理念和思维方式决定了书法的意象境界,超越了感性与理性的对立,使书画成为了一个被直接把握的、直观的、原初经验性的美之现象。虽有图解之嫌,但儒道思想提升了书法的题旨和内在意蕴,使其扩大了“感觉”的范围和空间,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但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确切地讲应该是一个非常浮躁,非常喧嚣的世界.一切一起都使人感觉到了急功近利,见利忘义.中国画的领域也是如此,面对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很少有人可以静静地在那里探索什么笔墨的奥妙,也很难去做.都巴不得今天学一天中国画,明天就可以去卖钱,明天就是大师了.
中国画是寂寞之道,讲究凝神定气,波澜不惊.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不是依靠浮躁之气而产生发展的,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中国画讲究的儒家道家佛家三位合一的境界又在哪里?
近代以来,徐悲鸿、林风眠等老一辈中国画家不断吸取西方美术元素中的写实主义、现代主义手法,对中国画进行创新发展,使他们笔下的中国画形成了不同于传统中国画的新面貌,并逐渐占据了当今中国画的主导地位。为适应新的形势,当今的中国画也必须不断创新。虽然中国画毕竟是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独立绘画品种,它以笔墨来写意,有自己独特的创作与欣赏品格。但是中西方美术之间可以对话交流、互相借鉴,同样也决不能因此丧失中国画自己的特色与地位。
正如前面说过中国画的许多优秀之处是西画所无法比的。无论怎样都不应失其民族性,否则这艺术便毫无价值。不少人常说改革开放的时代,国画也要开放,也要中西结合,对于这观点我认为流于肤浅。开放是要开放的,结合当然也是必要的。但这个中西结合该如何个结合法呢?长期以来中国绘画的意境、气韵都是西方人所无法理解的,是中国绘画的经典之处。中西方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不同,人的思想情感当然不同,所以这个意境是不适于中西结合而讲的。有些人甚至去极力模仿西方一些大师,勉强的搬到自己画上,凑成所谓的“中西结合”这种结合我认为是不可取的。所以,我觉得目前为止这个结合可从材料上去考虑在
不变其本质前提下更新。或在原有的勾、皴、擦、点染手法上进一步扩展。中国画从古发展到今在不觉中已形成一种程式化,今天我们应突破这一程式,吸收西方绘画优秀的东西。
“笔墨当随时代”中国画面临的更大一个课题便是内容上的问题。传统的中国绘画有雄伟壮丽的山水景色,同时有崇山峻岭,残山幽峪,喜欢在大自然中修身养性。时代的生活方式、节奏在改变,中国画也须扩大题材范围,去表现新的审美情趣。
中国画——历史留下的丰厚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二十四孝图里总共描写了哪些图?
二十四孝图: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1.介绍:《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2.取材:《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一收录三则鲤鱼自动破冰弹跳的故事,主角有王祥、王延、楚僚等三人。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佛教变文《二十四孝押座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二十四孝”作品。南宋时期的画家赵子固有“二十四孝书画合璧”一图。元代学者谢应芳在《龟巢集·二十四孝赞》序中说的:“常州王达善所赞《二十四孝》,以《孝经》一章冠于编首。”清代吴正修作《二十四孝鼓词》:“论起这二十四孝,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3.名家说:杨伯峻在《经书浅谈》考证说:“元代郭守正将24位古人孝道的事辑录成书,由王克孝绘成《二十四孝图》流传世间;清末,张之洞等人将之扩编至《百孝图说》。应园先生邀请为其86岁父亲庆寿,陈少梅完全依照元代王克孝《二十四孝图》内容绘制了《二十四孝图》卷,与之相比,徐操创作的《二十四孝史》则更具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