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西域佛教绘画插画代表作品

剑九黄到最后一次去挑战王仙芝的时候境界也才止步天象,徐偃兵只要最后在境界上仍旧没有突破到陆地神仙,但是在实力上应该早就达到了陆地神仙的地步。呼延大观甚至相比让仙人开挂前的拓拔菩萨都只高不弱。...

西域佛教绘画插画代表作品,雪中悍刀行中的半步武圣徐偃兵有多强大呢?

关于徐偃兵实力有人总结出这么一句话:“陆地神仙之下他无敌,陆地神仙他一换一”,这句话我比较赞同,即便是陈芝豹后来成为了陆地神仙,徐偃兵也完全有实力与他放手一战,最差也能同归于尽。

刘偃兵干过一件惊天动地的是,他跑去刺杀北凉王徐骁,不过被剑九黄挡下了,后来就跟在徐骁身边,并且改姓徐。

剑九黄到最后一次去挑战王仙芝的时候境界也才止步天象,并没有突破到陆地神仙,估计此时的徐偃兵境界最多也就天象境界。

陈芝豹杀掉王锈后,想要拿走王家的刹那枪,被徐偃兵以一杆木枪挡下了小人屠的梅子酒,才替青鸟保住父亲的遗物。

书中明确说明徐偃兵在韩崂山的劝说下才没有追杀陈芝豹。

四大宗师之一的王锈怎么着也到天象的境界吧,而陈芝豹能够杀掉王锈,说明小人屠的境界只高不低,还要强一点的徐偃兵起码已经是天象。

陈芝豹后来是窃取龙树僧人去世的契机成就儒圣,进入陆地神仙的境界,仍旧停留在天象境界的徐偃兵,在太安城和陆地神仙陈芝豹打了一架,不分胜负。

轩辕大磐在牯牛大岗和轩辕敬城拼命,彼时的轩辕敬城已入陆地神仙,轩辕大磐是大天象,但是最后还是因为境界上的差距被灭。

陆地神仙中轩辕敬城是最弱的,肯定不如陈芝豹,也就是说同样是天象境界,徐偃兵要比轩辕大磐厉害多了。

徐偃兵只要最后在境界上仍旧没有突破到陆地神仙,但是在实力上应该早就达到了陆地神仙的地步。

北莽一人一宗门的呼延大观打过两场架,如果说陈芝豹入圣还多少有点水份,那呼延大观可是实打实的陆地神仙,呼延大观甚至相比让仙人开挂前的拓拔菩萨都只高不弱。

结果两人打了两场都是不分胜负。

在雪中能打赢入圣的陈芝豹和呼延大观的人多吗?并不多,也由此可见徐偃兵的实力是是多么的恐怖。

曹长卿先后两次入圣也才和陈芝豹打个旗鼓相当,桃花剑神邓太阿借助老剑神李淳罡临终前的借剑才能战平拓跋菩萨,我认为徐偃兵也能做到这个程度。

半步武圣的称号可不是白叫的,能够有把握能够胜过徐偃兵的人,屈指可数,而且这些人还要在最强的时候,比如找到小地瓜的徐凤年,天门在大开杀戒的邓太阿,自行兵解的吕洞玄,张家圣人,王仙芝,太安城的年轻宦官,制定一品四境的高树露。

你听到哪一首歌会让你想到童年?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每当我听到《父老乡亲》这首歌,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童年,想起故乡。

故乡最美的季节是春天。春天的田野到处绿油油的,金灿灿的。那一望无际的麦田就像无边的大海,微风一吹,麦苗儿随风起伏,就像海里的波浪。走在田野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心情无比舒畅。瞧,那儿是一片油菜花田,美丽的姑娘正在花海中畅游。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小蜜蜂也在嗡嗡嗡地唱歌。桃花开了,红似火;梨花开了,白如雪。更美的是那片片落红撒在脚下的泥土上,让泥土也有了芬芳,让小草也能嗅到花香。

最难忘的是故乡的山。记得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去爬山。山坡上开满了野花,长满了青青的草。来到山坡上,总能看到一群群牛羊。瞧,放羊的小姑娘正坐在石头上好奇地向远处张望。放牛的老爷爷手里握着老烟袋,牵着长长的牛绳,正坐在小姑娘的身旁。远处的老黄牛也不管他们在说什么,只顾自己填饱肚子好舒服地睡上一觉。我们在山上转了一圈又一圈,采了许多松果,摘了一大把野花,再钻一回山洞,直到太阳西沉,这才恋恋不舍地下山。童年,最留恋的就是这座故乡的小山。

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小伙伴捉迷藏。草垛里,牛屋旁,山芋窖里,都是我们藏身的好地方。月光如水的夜晚,我们一聚就是十几个小伙伴。藏呀藏,找呀找,从村北头跑到村南头,从屋前找到屋后。每一轮冲锋,都像“鬼子在扫荡”!夜半十分,我们的笑声还在村中久久回荡。

故乡,永远是最难忘的地方。童年永远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每当我的耳边响起那首熟悉的旋律——《父老乡亲》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童年,想到故乡。

一个和尚说了什么话?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着这题目还真就有点无力感。朱元璋作为一个历史很伟大的皇帝,掐头去尾的让人家黑,这都快赶上非洲那老黑了。

就这题目说的是老朱和和尚的事,何尝不是说老朱杀人如麻呢?动不动就杀人。

算了,咱就事论事,就聊聊题主这问题,顺道了解一下老朱是啥样的人。

朱元璋

首先老朱绝对是有底线的人,不和平头老百姓们争利,他这辈子恨的就是坑老百姓的那些个官。

咱别的不说,在安徽那明皇陵(比老朱的孝陵早十五年),打老朱开始确定是他们家祖坟的时候,这地葬着老朱的爹娘。

大家伙也知道老朱爹娘没啥高贵的血统,就俩吃糠咽菜活命的普通老百姓。所以他俩埋葬的地,有好多其他老百姓的坟头。

这要是一般皇帝,这地方都成皇陵了,老百姓家的坟头这都得迁出去,迁不出去的,都得给你扒了,弄不好还得领个啥罪。

开头那些个官员也是准备这么干的,但老朱听了这事,就火了:“这帮人活着的时候,都是俺爹妈的老邻居,你说扒拉就扒拉呀?回头你让人家搁那埋呀?”

老朱坚决不同意,要谁在胡咧咧这事,先把胡咧咧这事人的脑瓜摘了,在老朱的认识当中,你咋也应该有个先来后到呀。

而且他还规定,老百姓上坟烧纸,不允许拦着,谁拦谁掉脑袋,所以这地的明皇陵是一个老百姓可以随意出入的地方。

从这里咱就能看出朱元璋对待老百姓人善的一面,毕竟他也是苦出身。

对于老百姓来说迁坟这就不是个小事,迁一下这得花多少钱?他们能支付的起吗?而且你这后来的,还抢了人家地皮,脑袋再大,就没你这么干的。

所以从这里,咱就能看出老朱这就是有底线的人,你不触碰他的底线,啥都好商量,当然当官的这难度就大一点。

毕竟老朱家里边之所以被弄的一个月之内活活饿死了好几口子,这都是那帮子贪官污吏造成的,他不恨这种官,那才叫见鬼了,这也就是为嘛后来他对贪官是相当的严苛的原因。

朱元璋和马皇后的事

咋说呢?老朱和马皇后那是真爱啊!老朱这辈子天不怕地不怕,遇到阎王老爷他都敢装不认识,上去揪俩根胡子下来,可他对上马皇后,那叫真没辙。

说个简单的事。老朱的暴脾气搁朝堂上属他声音大,没人敢言语一声。那么能把老朱这暴脾气给压下去的,就是这马皇后。

她这顿劝解很多情况下就能把老朱给按灭了,但遇到老朱火气大了,也有不灵的时候。

那么这种情况,夫妻俩硝烟四起,当然不是那种一哭二闹三上吊的,马皇后大眼皮子都不撩老朱一眼,气急了连饭都不吃了。

老朱一瞅这架势一准后悔,时不时的问身边的人:“老马吃了吗?”

这要是马皇后吃了,老朱这就知道马皇后气消了,就去马皇后那蹭饭吃,老脸一乐呵,给解释一通:“你至于吗?你自己个身体就不是身体啦?”

回头老两口又好了。

全天下除了马皇后能给老朱掉脸子,其他人压根就轮不上。

说这您还别不信。

当年马皇后一死,作为儿子的朱标知道他这老爷子说打就打,于是身上总是揣着马皇后的画像。

这不有一次老朱和朱标为了政事有了分歧,朱标不听,老朱急眼了:“儿子还不听爹的!像话吗?”

追着就打,老朱那是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再加上老子打儿子,朱标只有跑的份,后来实在是跑不过老朱了,把马皇后的画像一丢。

“什么玩意糊脸上了?”老朱把画像往开一展,坐地上就哭了,儿子也不追了。

“你个败家玩意,就知道拿你妈糊弄俺!”老朱真哭了。

所以老朱和马皇后的感情那是真真的好,没人能取代的了,能贴心的娘们没了,能开心才怪呢?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俩人的关系咋就那么好呢?”

过去老人都说了糟糠之妻不下堂吗?这是其一。

其二人家马皇后把事已经做到了那里,你老朱这辈子就是欠人家的,还不干净。

想当年朱元璋还搁自己义父郭子兴手底下打工,郭子兴这人小心眼一个,而朱元璋那能力是杠杠的,所以对老朱那是猜忌完之后还是猜忌。

马皇后呢把自己家产送给郭子兴的老婆,这就是为了免除郭子兴对老朱的猜忌。

但就这还是架不住郭子兴把老朱给下了大狱里边,就那咬起来嘎嘣脆的牢饭还不给吃,眼瞅着老朱快饿的眼珠里冒绿星星了。

马皇后把烧好的烧饼要给老朱送过去,结果碰到了郭子兴的老婆张氏串门,她这一着急把烧饼揣怀里去了。

张氏瞅着马皇后神色不对,故意说长论短的,你都不知道这烧饼太烫了,把马皇后身上的肉都烫烂了。

张氏最后一瞅这架势,才在郭子兴的面前说了好话,把朱元璋救了下来。

而这样的的事,在老朱一生的闯荡之中只多不少。

当年陈友谅和老朱掐架,被人家打伤了,是人家马皇后背着朱元璋跑出来的。

老朱被陈友谅围了,老朱要和陈友谅打到底,马皇后没说啥,直接把家里边的瓶瓶罐罐全卖了,犒劳三军。

就这见识一般的女人少有。

还有,后来老朱开创大明朝,后宫佳丽也有那么几个。

如果有了身孕,这马皇后比朱元璋还高兴,那照顾的无微不至,有的时候老朱和这帮子老婆谁谁有了矛盾,还是马皇后亲自出马调停。

老朱的膳食,包括老朱儿子孙子的膳食,只要是呆在宫里边的,马皇后这都会亲自过问。

所以这么好的老婆,老朱那是打着灯笼就找了这么一个,所以马皇后有时候会参与到老朱的一些个决策,而且也能影响到。

就这事您换一位试试,那就是作死的前奏,老朱压根就不会对马皇后设防。

题主的事

但马皇后得病之后,最着急的就是老朱,聘请天下名医,还给马皇后祈福,就是害怕马皇后走他前边去。

结果马皇后到是安慰起老朱:“人生下来,这注定要死的,这是定数。医生也不会让人死而复生。假如我吃了这药,病还是没好,陛下您就不要怪罪医生!”

马皇后就算是最后想到的还是别人。

所以当老朱的大脚没了,最痛苦的就是老朱,一夜之间都老了好几岁了,打小为了埋他父母痛哭过,再没哭的老朱,那哭的是哇哇的,跟个小孩似的。

过去的一桩桩一幕幕,老朱可都记心里边,打这里起老朱就立了大脚老马这么一个皇后,其他的还真没有真真的走到老朱的心坎里。

而题主说的这事是出自《剪胜野闻》

他说,在马皇后出殡的当天,这天气不好,大雨稀稀拉拉的的下个没完没了不说,还电闪雷鸣,就那闪电感觉随时都要落到众人的头上。

就这状况搁到古人的眼睛里,这就是不祥之兆啊!

老朱肯定不高兴,俺的马皇后要出殡,你们就给挑这么个日子,称心恶心俺不是。

呱嗒一下老朱这脸可就耷拉下来了,这眉头之间可不见一点表情。

就这架势所有人瞅着都腿软,老朱已经怒了,这可是要见血的节奏。

就这节骨眼上,一个和尚就说道

雨降天垂泪,雷鸣地举哀。西方诸佛子,同送马如来

啥意思呢?老天爷瞅着马皇后都流泪了,这雷鸣就是老天爷哀鸣,佛祖都一起送马皇后来了。

得咧,这短短几个字,算是把这尴尬给解了,一帮子大臣赶忙高呼:“皇后千岁!”

事后老朱赏了和尚一百两银子,而马皇后就被安葬到了孝陵。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小编也来分享几个:

1、纣王很有作为,为商场开疆拓土;

我们很多人受《封神榜》等文学作品的影响,对于纣王,普遍都认为是一位残暴不仁,荒淫无度的暴君。但事实并非如此,纣王其实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王。

纣王即位之初,商朝的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强大的东夷部族迅速崛起,对商朝的威胁日甚;另一方面,西边的西戎部落也时刻威胁着商朝的边境。这就使得商朝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

为此,纣王只能对暗地里不断发展壮大的周采取了怀柔政策,然后全力对付东夷。在纣王的多年征战下,盂方、夷方、人方等东夷部族先后被商军击败。到商朝末年,商朝势力范围最远已经到达雇(今山东鄄城)、齐(今山东淄博)等地。

可惜,正在此时,周却从背后袭击商朝。在牧野大战中,周的联军击败了措手不及的商朝军队,随后攻破都城,把商朝给灭了。

2、陆游是猫奴;

陆游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我们别看他在历史书上总是一副义愤填膺的硬汉形象,其实他骨子里头却是一名猫奴。陆游堪称大宋头号猫奴,他对猫咪的喜爱是相当狂热的。为此,他专门为猫主子作诗,而且还多达12首之多。

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这首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金戈入梦来。”

但是,我们恐怕只知其二,不知其一啊。事实上,这首爱国诗还有前半首:“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意思就是啊,下大雨了,我(陆游)不出门,就躺在床上撸猫咪………

3、唐伯虎那届“高考”不简单;

唐伯虎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的一生可不像星爷的《唐伯虎点秋香》里头那般丰富多彩。其实,他的人生是比较苦逼的。其中最不幸的开端,便是那届“大明高考”。

在参加科举之前,唐伯虎其实已算是知名人士了,因此自然也是“高考状元”的大热门。然而,造化弄人的是,他在途中遇上了一个叫徐经的富家公子(这人就是大明第一背包客徐霞客的先祖)。结果,被这位徐经的招摇举动给坑了,导致他们两人双双被取消了资格。

但是,大家还不知道的是,其实这届科举的考生阵容是相当豪华的。除了唐徐二人,还有一代心血大师王阳明。而这届科举的状元就是伦文叙,对,就是《伦文叙老点柳先开》的伦文叙!

4、烽火戏诸侯,是不存在的;

两千多年来,“烽火戏诸侯”一直被认为是西周灭亡的原因所在,人们甚至将其责任都推到一个女人(褒姒)身上。而且还被载入煌煌史册中,成为了一件正史事件,成为大家都无容置疑的事件。

然而,烽火戏诸侯历史上恐怕并没有这么回事。因为这件事存在着不可操作性。

首先,周幽王要在都城点燃烽火台,召集各路诸侯,这是需要时间的。因为诸侯都分封在周朝王畿以外的地方。从诸侯闻讯,然后开始想对策(或是观望核实)、整装备战、准备粮食,再陆续赶到城下,是需要花费相当一段时间的。在那个还没有驿道的时代,行军速度比秦汉可是慢得多啊。

因此,每个十天半个月,诸侯的军队估计赶不上。再说,这诸侯也有远有近,是不可能一个接一个赶到的。从第一个抵达的到最后一个,期间估计又是十天半个月。

其次,还有一个关键是,据历史学家考证,烽火台在西周时期,还没正式出现。也就是说,周幽王当时台可以点火!所以,烽火戏诸侯,更有可能是后世人们主观臆造的。

妲己为什么总喂纣王吃葡萄?

肉林酒海,夜夜笙歌,淫歌艳舞,葡萄美酒佳肴,更能张显妲姬的妖艳惊耸恶毒,小女人祸国袂民的本质,葡萄在西汉时期才引进中原王朝,反道是樱桃是中原的本土物种,可见导演不懂历史胡编乱造才有此污龙事情。

姓陈的历史名人有谁?

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同志回答,所以简介我不直接贴出来了,只给了连接,还请见谅,因为姓陈的人太多,下面我只选10个比较好的出来,谢谢

1.陈独秀

2.陈景润

3.陈三立

4.陈平

5.陈赓

6.陈中凡

7.陈策

8.陈乔年

9.陈嘉庚

10.陈毅

陈琳

陈叔宝

陈子昂

陈陶

陈独秀

陈白尘-戏剧家

陈炳兆-物理冶金和金属材料学家

陈景润

陈果夫

陈立夫

陈联寿

陈乃光

陈平

陈绍禹

陈胜

陈挺

陈宝箴-维新人物

陈三立-诗人

陈寅恪-国学家

陈中凡-古典文学家

陈之佛-画家

陈师道

陈与义

陈亮

陈子龙

陈忱

陈维崧

陈恭尹

陈沆

陈衍

陈圆圆-明代美女

陈廷骅

陈延祚

陈履安

陈姓的渊源

陈姓的历史渊源

陈姓先祖陈姓是帝舜的后裔,其远祖可以追溯到黄帝。周武王灭商后,封妫满于陈,并把大女儿元姬嫁给他,封他为陈侯,妫满死后,封为陈胡公。这是陈姓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陈国开国公胡公满也因此而成为陈氏得姓的开山祖。在东周初年,陈国与郑国、蔡国等同为中原大国。其国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三里。陈国灭亡后,陈国人便以国为姓,在中国各地艰难生存。

历史名人

陈平:西汉大臣,少时家贫,好读书,后归刘邦,他多次用计,使刘邦脱离逆境,转危为安,与张良齐名,史称“良平”。

陈寿:西晋著名史学家,著有《三国志》,最初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由《三国志》演变而来。

陈祎:唐僧的俗名陈祎,他是佛教经典名著的翻译家,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由于他的业绩,使佛教有了汉字记载的经典。撰有《大唐西域记》。

陈抟:宋初道士。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作《太极图》、《先天图》等。

陈天华:清末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的著作《警世钟》、《猛回头》和他"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行动,为中华民族的觉醒敲响了“警钟”。

陈群:三国魏时尚书,曾建议选任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后来演变成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影星陈道明、陈好、陈坤

1.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陈胜,字涉,阳城人。陈胜年轻时靠给别人当长工为生,一次跟伙伴们在田间休息,他对伙伴们说:“如果我们之中有的人将来富贵了,可不要忘了老朋友啊!”大伙听了好笑,说:“你给人家卖力气种地,哪里来的富贵呢?”陈胜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燕雀怎么能懂得鸿雁的志向!”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人被征去屯戍渔阳。当他们走到大泽乡的时候,连降暴雨使他们耽误了行程,按照秦朝的法律应该处斩。陈胜、吴广决定起义。他们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在一块白绸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把它塞在别人家捉的鱼的肚子里。兵士们买了鱼回来,发现了这块白绸上面的字,十分惊奇。到了半夜,吴广又悄悄跑到营房附近的一座破庙里,点起篝火,先装作狐狸叫,接着喊道:“大楚兴,陈胜王。”全营的兵士听了,更加又惊又怕。

陈胜、吴广见起义时机成熟了,于是杀掉带领他们的两个军官,在大泽乡发动了起义。起义队伍发展迅速,并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自立为王。接着陈胜派兵攻打赵、魏等地,并派主力进攻关中地区,但由于秦军优势兵力的反扑,陈胜兵败后被叛徒庄贾杀害。

2.《三国志》的作者陈寿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自幼师从著名学者谯周,成年后在蜀汉任卫将军的属官主簿,后来成为皇帝身边管理奏章的重要官员。蜀汉后期,他被刘禅降为无级别的文书小吏——书佐。西晋建立以后,晋武帝又举他为孝廉,让他负责编修国史。他所著《三国志》被视为史学名著“四史”之一。

传说陈寿将要编纂《三国志》的时候,一天偶然遇到一位姓丁的梁州刺史,此人是丁仪、丁兄弟的后人。陈寿非常傲慢地对他说:“如果你给我一千斛米,那么我就给你的父辈们写一个非常好的传记。”那位刺史对他未加理睬,于是陈寿竟真的没有给丁氏兄弟立传。因此,当时的人们都以此事鄙薄其为人。不过陈寿所著《三国志》,文笔简洁,记事详实,是研究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史料,也成为后世《三国演义》的蓝本。

3.醉眼丹青陈洪绶

陈洪绶,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老迟、悔迟、悔僧等,浙江诸暨枫桥人,明末著名画家。

陈洪绶幼年即喜爱画画,传说他五岁时,母亲叫他到舅舅家借竹筛,他见舅舅家新粉刷的墙案,忍不住登案画起了关羽像。画中关羽一手捋须,一手执《春秋》,长八九尺,神采奕奕,吓得舅舅直叩头。陈洪绶10岁时,拜著名画家孙伙、蓝瑛为师。据周亮工《读画录》上说,陈洪绶少年时曾把杭州府学李公麟所书的七十二贤石刻拿回家来反复进行临摹,并拿摹本向蓝瑛征求意见。蓝瑛说很像了,他很高兴;再进行临摹后又问,蓝瑛说,不像了,他反而更高兴了。由此可见,陈洪绶自幼就领悟出摹古不能拟古,而要从学习前人成就中创造自己的风格来。

陈洪绶的习画兴趣主要集中在人物画。14岁那年,他的作品只要一上集市,就有人出钱购买。15岁时他就应邀为人作寿图、寿文。他的代表作有《水浒叶子》、《博古叶子》、《九歌》、《西厢记》等绣像插图,均被名工木刻,被当代国际学者推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之中的第一人”,著有《宝纶堂集》、《避乱草》等。

陈洪绶虽然是明末杰出的画家,但一生境遇坎坷。他年轻时曾数次赴京应试而不中,不得已卖画积钱进入国子监,后看透了朝政上的黑暗、腐败,就拂袖而去。清朝政权建立后,有位王姓朋友劝陈洪绶去应试,他在诗中写道:“二王莫劝我为官……一双醉眼看青山。”他对明王朝既留恋又绝望,终于落发为僧,死时55岁。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