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大鼓的代表作品,苏北大鼓的起源?
苏北大鼓原名打鼓说书,也称睢宁大鼓,宿迁大鼓等,当地民间惯称说大书,是一种江苏宿迁的传统戏曲剧种。流布于苏北的宿迁、徐州、连云港、淮阴及皖东北和鲁南地区。
农民冬天闲暇时干什么?
六七十年代,农民冬天闲暇时干什么?六七十年代的农民何来闲暇之时?农民不仅是冬天没有闲暇之时,任何一个季节农民都没有闲暇之时。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见提问者对农村、对农民是一无所知!
六七十年代正是“农业学大寨”的高潮时期,每到冬季,也就是农村秋收季节结束以后,治山治水、改河造田、兴修水利就是全国各地农村与农民的头等大事,这些工程有国家级的,也有省级的,有县级的,也有公社级的,有生产大队级的,也有生产小队级的。
在我的印象里,以公社级的改河造田和兴修水利工程最多。对这些工程每个生产大队、每个生产小队都会分配具体的必须限期完成的土方、石方或者填埋土方、石方任务。一般任务都会直接分配到生产小队一级,而生产小队面对上级分配下来的任务,就会组织生产小队的青壮年劳动力,全力以赴、不分昼夜的去完成。具体办法就是,将生产小队的青壮年劳动力分成若干个小组,一个小组干个十天八天后就让另一个小组上,如此轮换上阵,就能避免打疲劳战,影响劳动效率,影响工程进度。
距离工地比较近的就采取早出晚归的方式出工,距离工地比较远的就要带着铺盖,带着粮食由工程指挥部统一安排住处,或在工地附近农民家中打地铺,或在工地附近支起临时工棚,然后砌一个简易的灶台,农民就可以吃住在工地。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一定要把黄河治好!”“一定要把淮河治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等等等等就是那个年代响彻全国的口号!河南林县红旗渠还有全国数以万计的大小水库正是那个年代建设的。
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里,无论治山治水还是改河造田,无论是兴修水利还是植树造林,每一个工地上都是红旗招展,呐喊声一片。“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团员突击队”、“民兵突击队”等都是工地上的排头兵,尖刀连!“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那种场面真的叫个惊天地,泣鬼神!
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天寒地冻,农民坚守在工地,战斗在工地,没人叫苦,没人叫累。脚手懂得一道道裂口,一锄头挖下去,手背就会被震得流血,可是农民们依然在工地上坚持着。大家应该知道,那时的农业生产几乎都是原始农业,无论多么巨大的工程,都是靠肩挑背驼,那时候叫得最响的一句口号就是“人定胜天”!
六七十年代的农民在冬天里,不仅没有闲暇,而且比其他季节干得更多,干得更苦。那是一段值得记忆的历史,我们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
山东有哪些地方戏曲?
山东省具有三十多种戏剧,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吕剧】又名“化(上)装扬琴”、“琴戏”、“驴戏”、“捋戏”。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成。清末,广饶县演唱琴书的时殿元、谭秉伦等人,将《王小赶脚》化装演出,采用了民间舞蹈跑驴的形式,很受欢迎,群众称为“驴戏”,后来定名为吕剧。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黄河以北称“北(百)调子”、“糠窝窝”。属于弦索系统。是元、明、清以来在中原地区流行的俗曲小令,清中叶,北京也曾有过“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的说法。过去曲阜孔府春丁、秋丁期间,常在孔林等处演唱柳子戏。
【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高调”,系有别于平调而得名。清代初年,山陕梆子传入山东,受当地方言影响,唱腔有所变化,逐渐形成具有粗犷豪放风格的山东梆子。其中流行地区以菏泽(旧称曹州)为中心的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汶上梆子”。山东梆子流行于菏泽、济宁地区,以及泰安、聊城、临沂地区的许多城镇农村。
【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莱芜、泰安、新泰、肥城、章丘、沂源、蒙阴一带。它的声腔和剧目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梆子系统,包括高拨子、乱弹、老西皮、老二簧、罗罗、滩簧及昆曲等,有传统剧目100余个。由于以梆子戏为主体,流行地区以莱芜为中心,故称莱芜梆子。
【五音戏】又名“秧歌腔”、“五人戏”,它是在民间歌唱“肘鼓子”和秧歌腔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起初,演员手臂摇鼓,边扭边唱,有五个人就能演出,其中一人操几件打击乐器,故称“五人戏”。五音戏流行于淄博和济南一带,与流行在惠民、济阳一带的“灯腔”,和流行在临朐、沂源一带的东路肘鼓子有血缘关系,也称“西路肘鼓子”。
【柳琴戏】 由于它伴奏用的弹拨乐器状似柳叶,因而得名。曲调粗犷质朴,明快有力,女声变化尤多。有各种花腔和翻高八度的尾音,委婉动听,群众也称它为“拉魂腔”、“拉后腔”、“拉花腔”、“拉呼腔”、“拉河腔”等,或称“肘鼓子”。与五音戏、茂腔、柳腔有血缘关系。原流行于临沂、枣庄、新海连一带,后逐渐扩展到苏北、豫东、皖北。柳琴戏分东路、北路、中路、南路等几个支派。南路进入安徽泗县、灵璧一带,形成“泗州戏”。
【两夹弦】又名“二夹弦”、“大五音”。因主奏乐器四胡的琴弓系两股马尾夹在四根琴弦间拉奏而得名。流行于鲁西南、豫东、皖北一带,清末多由七八人“坐板凳头”或“摆地摊”演唱。
【茂腔】又名“茂肘鼓”、“周姑子”。流行于青岛市及潍坊市的东南部。100余年前,在诸城、五莲、高密、胶县一带流行“本肘鼓”调,只敲锣鼓,不用弦乐伴唱,唱腔下句带“哦嗬唵”的尾音。后来受到柳琴戏的影响,采用柳叶琴、胡琴伴奏,腔调也发生变化,旦角唱腔尾音改为翻高八度,群众称它为“打冒”。另外,当地群众惯称海州人为海冒子,因此,对从那个方向传来的肘鼓子调,便称为“冒肘鼓”,谐音写成“茂肘鼓”,后来定名为茂腔。
【柳腔】 流行于青岛市及胶东的部分地区。 它和茂腔同源,都由诸城、高密一带的民间演唱 “本肘鼓”发展而成。清末流传到即墨、平度、掖县、莱阳一带,受到当地方言和民歌的影响,曲调发生变化,逐渐形成独立剧种。早期演唱时只敲手锣和鼓,没有丝弦乐器伴奏,后经爱好者采用四胡寻声伴奏,由于演员们对定调演唱不适应,只能顺着弦音强往上溜,群众称为“溜腔”,后来谐音定名柳腔。
【四平调】又名“四拼调”。流行在鲁西南、皖北、苏北、豫东一带。以花鼓为主,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的曲调而形成,因而称“四拼调”,后来称为“四平调”。
【枣梆】原名“本地招”。清光绪年间,由上党梆子艺人潘朝绪(绰号“大闺女”)传至鲁西南,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而得名“本地招”,即“本地的山西梆子”之意,简称“招梆”。 1960年,谐其原音,并因它用枣木梆子击节,定名枣梆。主要流行在菏泽、郓城、梁山、巨野、鄄城、定陶等地。
【东路梆子】又名“章丘梆子”,或称“山东吼”。明末,山梆子艺人沿商路来山东谋生,在章丘、历城、惠民、济阳一带演唱,受当地方言影响,并与早已在本地流行的昆腔、扬州乱弹、柳子等曲调相结合,形成章丘梆子。清嘉庆年间,经惠民县艺人张广成等人促进,有所发展,形成高亢豪放、雄浑苍凉的艺术风格。因常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遂将章丘梆子改称东路梆子,河北梆子称西路梆子。
【哈哈腔】又名“喝喝腔”、“合儿腔”。流行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北省东南部。清乾隆年间钞印刻本中就有喝喝腔之名,并已在北京城内流行。约在1830年左右,由河北省盐山县传入山东境内的乐陵、无棣、阳信、沾化等地,和当地语言相结合,形成所谓“东调”。流行于河北省清苑、沧州的支派,则称为“西调”。
【一勾勾】 因其唱腔在每个上下句结束时,总要以假声颤音,出现七度、八度的大跳,故而得名。又称“四根弦”、“河西柳”、“尼姑讴”。约有2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临邑、齐河、禹城、夏津、高唐、临清及河北省的南部。原为当地流行的花鼓形式,后来采用唱小曲时用的四胡伴奏,并化装登台演唱,逐渐形成戏曲剧种。它和流行在菏泽地区的两夹弦剧种关系密切,但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形成为各有千秋的不同风格。
【蓝关戏】又名“南官戏”。流行于胶东的莱州和招远县的部分村镇。是在“渔鼓”(“道情”)的基础上,受当地语言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演变而成。过去,每年2月17日,几处蓝关戏业余班社集中到招远李家山会搭台演出, 并常和京剧同台演唱。
【渔鼓戏】又称“道情”。原是道士们唱的曲调,起源于唐代大真、承天等道曲。清雍正年间,渔鼓流行在沾化县农村,业余爱好者将其搬上舞台化装演出,随着演唱内容和角色行当的不断扩充,逐渐演变为独立剧种。沾化县胡家营的业余剧团演员达60人,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
【八仙戏】因经常演出《八仙庆寿》、《八仙过海》等神话戏而得名。约在清代中叶,八仙戏就在临淄一带流行。临淄五路口村现存有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八仙戏抄本,有戏8出,第七出《毒敌山》前部有“新续”二字,其他剧目均系早已流传。
【平调】 由于它的定弦、唱腔都低于当地流行的山东梆子(高调梆子),故称平调梆子,通称 “平调”。所敲击的空心低调大型枣木梆,长2尺,重5斤,形如卖油梆,故又称为“大油梆”或“打油梆”。流行地区以菏泽为中心,播及冀、鲁、豫、苏、皖5省的边缘地带。
宿迁有哪些独特的艺术形式?
宿迁有柳琴戏,苏北评书,苏北大鼓。
各地的风俗有哪些不同?
谢邀!
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想想,发现我小时候家乡的习俗有些现在都看不见了。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就感觉现在的年味儿越来越淡,本来在以前离这过年还有些日子就家家开始忙活起来,买年货,大扫除,准备过年的吃食等等,反正老早就开始张罗了。
1、洒路灯
我说这个名称不知道还有几个人会理解,这里说的“路灯”可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路灯。这个“路灯”是用棉花籽拌上机油,然后在除夕的夜里好些人拿着这种拌好的棉花籽洒在马路上,然后点燃,隔一段距离就洒一些点燃,这样一直到把所有的棉花籽洒完。远远的看着像一条长龙,这是一种祈福的意思,但据说只要今年洒了,就要连洒三年,再加上现在出于防火的考虑,很多年没有人做这个了。
2、耍灯会
度娘对灯会的定义:灯会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一般指春节前后至元宵节时,由官方举办的大型的灯饰展览活动。但是我说的不是这个灯饰展览,时间确实在正月十五夜里,人们用竹子或其它的材料制作成各种形状的灯,灯里有蜡烛可以点燃。然后用一个木棍举着,像扭秧歌一样的耍,只是不踩高跷。村里来灯会的时候,家里条件还好的人家都会收到帖子,灯会剧组会按发出的贴子逐户表演,收到帖子的人家等表演完凭自己的能力赏钱。
没到听说晚上有灯会会来,村里的小孩子都成群结队的兴高采烈的欢呼。只是现在都很多年没见了。
3、扭秧歌
东北的大秧歌可以说“地球人都知道”,可谓是家喻户晓,广为人知,绝对已经成了全民运动。我老家的秧歌跟电视上常出现还是有区别的,时间是在正月,除了踩高跷之外还要唱,唱的是什么呢?肯定很多人不知道,好像跟“落子”的唱腔相似,我现在只能记起一句女的唱词“叫一声小姐啊,你慢着点儿的走啊……”,男的一点想不起来,但都是祝福拜年的话,要知道这些都是即兴发挥,没什么正式的词谱曲谱的。
也有时候不踩高跷,那就叫“地蹦子”,只有彩排的时候才会如此,一般情况下都踩高跷,我小时候也踩过,跟着练练,没有真正参加过演出,真演出了是要走街串巷的,我是比较害怕的,因为摔了太疼…
4、烧香拜保家仙
很多都失传了,没有几家还在拜,但我小时候是拜的,记忆尤深。现在有些关于东北保家仙的电影,拍的有点意思,不多介绍。
现在很多家都不再供奉了,比如我家。
5、三十夜里吃饺子
好像这个不是东北特点?全国各地都有吃年夜饭的习俗?饺子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但都是吃团圆饭祈求幸福的意思。但是还是有很多地区不吃夜里这顿年夜饭的。
“饺子饺子交在子时”,辞旧迎新之际,对来年充满着幸福的期盼。
“饺子就酒越吃越有”,祝福来年积福有余,越来越幸福。
——㊗️所有的朋友们狗年大吉——
你觉得窑湾古镇好玩吗?
窑湾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西南边缘,京杭大运河及骆马湖交汇处,与宿迁、睢宁、邳州三市县相连,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闻名全国的水乡古镇。
窑湾古镇形成已两千余年,古镇西依大运河,东临骆马湖,三面环水,一面临陆,又处在新沂、邳州、睢宁、宿豫四县市交界处,故有“鸡鸣闻四县”、“东望与海、南瞰淮泗、西顾彭城、北瞻泰岱”之描述。由于当时人们用泥土烧制砖瓦谋生,又地处京杭大运河拐弯处,故名窑湾。
走进窑湾古镇,行走在小镇的街巷中,街巷两旁随处都是明清时期留下的老房子,青灰色的屋檐,滴水的檐角,矮矮的墙角爬满青苔,散发着陈年的气息。
古老的街巷、宅院、会馆、作坊、商行、货栈、典当等虽然很多是现代重新返修的建筑,但古镇昔日风貌仍基本犹存。
主要景点有:吴家大院、赵信隆酱园店、中国典当博物馆、窑湾民俗博物馆、大清窑湾邮局等,另外还有古桥、千年古槐树等,看完景点后,你会感受到古镇的历史文化与曾经的辉煌。
吴家大院是古镇最大的宅院,也是窑湾古镇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宅院,院内灰砖灰瓦,老式的建筑,散发出浓厚的文化气息。
虽然古镇是免费开放的,但建议大家买票参观,收费和免费的自有区别,值不值需要你看完自行评价,通票80元八个景点,单买有两个20元的,其余均10元,不贵您自己决定。
窑湾古镇和国内其它古镇一样,里面的商家很多,街道两边到都是卖旅游品、云片糕、绿豆烧酒、酱、和鱼类产品等。但这里民风比较淳朴、能还价、价格挺实惠的,绿豆烧酒一斤几十元到几百元都有选择面很宽啊(酒真心不错,尤其有助睡眠,管用、亲测),炸河鲜基本都10元一份,味道不错,量很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