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时期碑版墓志代表作品,请问我练魏碑?
看到您寫的書法,《元楨墓誌》局部《元楨墓誌》局部
再看看你臨寫的《元楨墓誌》便知你學的是《元楨墓誌》一誌之字,看来你是花了時間和精力。覺得咱們可以互相學習和交流一下,談谈自己是認識:(1)您的字寫的很嫻熟、流暢,字的架構比較飽滿和豐腴。(2)20年學一種字體精神可嘉,堅守的意志力令人欽佩。(3)魏碑所用筆特點,您基本掌握,寫出了魏碑字體的樣子。當然您在20年的學習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1)學習視野比較狹窄。甘於固守一隅,而少涉獵古人經典,只看到自己的天空,而沒有看到世界的真正精彩。(2)您寫的魏碑字,我以為有点過分誇張,感覺怎麼有點像是“魏碑美術字”說到做到這樣,使我想起50、60、70、80和90年代,有一本《黑板报報頭圖案》的冊子,是學校班級搞黑板報必偹之物。還有《黒板报美術字》等,裡面就有一種手寫的魏體美術字,其特點是:橫畫講究“一波三折”,字體呈扁長形,撇、捺比較夸張。我以為,您寫的恰如我所見過的手寫魏碑美術字無二,這樣的美術字我也在當老師時寫過。(3)字形過扁,已失魏碑神韻,已經變成了“魏碑美術字”了。(4)字的筆畫在過扁基礎上又過分強調撇長和強化捺脚,因此字體反而感覺不太美、不舒服了。(5)通篇字,只見橫行而難分辨有竪行,書法講究布局,在這方面,您需要不斷學習他人的優點,多看看別人的作品。
糾正的方法:(1)改變學習方法,領會透徹魏碑的特奌、造型和用筆。(2)視界需要開闊,多看優秀的作品,善於尋找自己的不足和
差距,提高藝術欣賞能力。今天就說這幾點,不一定對,僅供您參考。
中国书法与历史文化发展有什么关?
中国书法与历史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手写的年代,所有的文字都要靠书写来完全。书法,在漫长的文字变迁中,由硬笔发展到软笔,再由软笔又回到了今天的硬笔,将来,还有可能为键盘所替代。每一个变革,都和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而每一次变革,突出的一个要点,就是书写的速度。
文字始于象形。文字的诞生,标志着文明的开始。人们用文字记载生产的方法,记录耕作的经验,运用文字立法,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从生活,到政治、经济、生产、医疗、军事、历史、科技、建筑、天文、地理、文学……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文字。规范的书写,才能使所记载的事物准确的识读。书法便由此而产生。
书法的产生,并不是为了好看,不是为了艺术而创造的。汉字书法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的根源来自于象形。最初的文字现在已无实物可考。甲骨文的出土,又是近代才发现。古代文献中鲜少提及。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中,有这样的记录,说卜卦是世代秘不外传之术。甲骨文之所以无人认识,其原因有可能就是这一职业中的特殊文字。即便是当时之人,也看不懂。龟甲卜筮在古代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咱们把这个话题放下不提,继续说书法。
先秦以前的书法,是硬物蘸漆书于竹简之上。这种书写的工具叫“聿”。孔子旧宅墙壁中藏的《论语》《孝经》等竹简,字的笔画似蝌蚪的古文,叫做蝌蚪文。就是用聿书写的。大家可以用一根筷子蘸浓漆试一下就可知道为什么叫蝌蚪文了。《千字文》中的“漆书壁经”,便是指的这件事。
在《千字文》中,关于文字书写的变迁。还有“杜稿钟隶”,“恬笔伦纸”。杜,指的是汉代人杜度。稿,稾的通假。稾草。最早的草书。乃是杜度所创。钟,钟繇。三国时期的书法家。楷书的创造者。楷书在唐代以前和隶书同为一类。秦国大将蒙恬发明的笔,东汉布衣蔡伦发明的纸,所以叫做“恬笔伦纸”。
毛笔产生以后,中国的书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原来的聿书写篆书比较容易,但缺点也非常突出,不能连续的写多个笔画,每写一笔都要蘸漆。大大延缓了书写的速度。毛笔的出现解决了含墨量的问题。书写上又因柔软的毫毛写篆字不利索,隶书便应运而生。隶书的产生,是在当时的战乱局势下,适应快捷情报奏章的传递而产生的。创造者是秦国狱隶程邈。程邈曾协助李斯改革小篆。因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凭借在狱中创造的隶书,又被秦始皇重新取用。隶书在书写的速度上得了很大的提高。随后又产生的稾草,章草,更进一步的简化了字体,书写的速度更快捷。
东汉末年,蔡邕创立的笔法,使文字书写由纯粹的实用发展到了具有观赏价值与实用价值于一体的书法文化。他的笔法系统,影响了以后的书法发展。从蔡邕的第一代传人蔡文姬、张芝,钟繇开始,下传王羲之,王献之,智永,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张旭,颜真卿,柳公权,米芾,赵孟頫………绵延不绝近二千年。产生了众多的风格和流派。使中国书法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书写艺术。
这个话题实非三言两语能述说完的。以上只是简陋的一点浅显之见。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包涵!
于右任书法到底好在哪里?
于右任是陕西三原人,早年加入黄兴同盟会,国民党元老级人物,20世纪书法界的泰山北斗,49年后去了台湾。
于右任的书法表现主要在于草书这一块,他的草书学习的是怀素小草,并使怀素小草朝着碑学的方向走去,所以他也有碑学的底子。先生曾经有诗云: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辛苦集为联,夜夜泪湿枕。可见他在碑学上所下的功夫之深。纵观于右任先生学书经历,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来看。
首先是学习赵孟頫董其昌为发端的帖学启蒙期,因为他所在的时代科举仍然存在,端庄秀丽的字体是通往科举的充要条件,所以在他少年时期花了很大时间精力在赵孟頫董其昌这类帖学书风上,为他打下了深厚的帖学功底。众所周知的是于右任是碑学大家,他是怎么从帖学转入碑学这条路子来的呢?其实当时的碑学大家无一不是由帖学进入碑学的,他们所走的书学之路都是先学赵董这种遒媚柔美的书风,进而学习北碑。最具代表的是清末的康有为、包世臣,他们都是鼓吹碑学的,这二位书法造诣其实也是一塌糊涂,属于理论上占据高度那种,实际的实践却很少。在他们前辈阮元的引领下,开始了尊碑抑帖的理论研究。于右任也是在这种时风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书法的第二次涅槃。
他的书法开始由柔弱绮旎的赵董之风向气魄雄强的碑书转变,其实碑学与帖学只是在书学发展研究中人为划分的界限,它机械地割裂了碑帖的联系,使得二者对立存在,这种认知的遗憾影响至今,这都是康包二人差强人意的水平导致的。于右任大致在28岁时开始碑学的临习,他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与心血。他深深震撼于北碑的丰富与浩大,由于所从事工作的缘故,他见到了纷繁芜杂的各种庙碑、造像题记、刻石、墓志、墓表等北朝碑帖,彻底沦陷在那种遒劲峻拔、庄重茂密的字体不能自拔,于是有了前文所引的那首诗。由于对北碑爱的深切,他大量的购买北朝碑石达三百余方,并且因为这些碑刻中有七对夫妇的墓志,故而将自己书斋起名鸳鸯七志斋。依靠对这些碑刻的研究,以及他的天赋和努力,于右任的书法日渐成熟,自成一家。观其此时书法,可谓古拙劲挺、雅逸静穆、流美典雅、气势奔放、浑厚朴茂。其用笔任性自然,不拘泥窠臼,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
孙过庭在《书谱》里说过学书的几个阶段,无外乎平正——险绝——复归平正。于右任书法在经历了前期赵董书风的端庄优雅、中期北碑的险绝浑厚之后,他的人生也来到了心性平和,不激不厉的晚年,虽草书的学习贯穿于他整个人生之中,然初期的草书磅礴大气、险劲峭拔,而后期草书舒缓自适、率意从容,已然将碑书的险绝与帖学的平正融于一炉,达人书俱老之境。
从于右任先生整个的作品看,在书法渊源上,他的草书是受怀素小草的影响,用笔含蓄,如同谦谦君子。其风格特征静穆平和,锋芒内敛,辅之以魏碑笔法,奇拙而又妙趣天成,从而实现了碑帖融合,完成了他书学风格最终确立。
欣赏他的作品,我们的着眼点要他后期的草书,感受那种无意于佳乃佳的自然之美,体会那种宁静恬淡之境,并追怀他那随意挥洒,心旷意远,信手拈来的高古和儒雅。
写魏碑的人越来越少了吗?
据我了解,当下写魏碑书法的人还是比较多的啊!怎么说越来越少了呢?
(上图为孙伯翔魏碑书法作品)
孙伯翔就是魏碑大家,他刚刚办了一次魏碑书法大展,其反应是十分强烈的。可以说,孙伯翔的魏碑书法在书界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八十多岁办魏碑书法个展,真让人敬佩啊!
(上图为孙伯翔魏碑书法作品)
当代书法家李松老师也是魏碑书法大家啊!就目前来看,李松老师的魏碑书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可贵的是,李松的魏碑书法已有创新的成分,且已形成自己的魏碑书法风格。
(上图为李松魏碑书法作品)
在我的朋友圈里,写魏碑书法的就有多人,其中有两人都是中书协会员。他们是真心喜欢魏碑书法的,坚持临帖多年,不断追求和领悟魏碑书法精神,也已形成自己的魏碑书法风格。近年来,朋友圈里的几位魏碑书法家的作品润格都在不断飙升。
(上图为李松魏碑书法作品)
上图为孙伯翔魏碑书法作品
上图为李松魏碑书法作品
上图为李松魏碑书法作品
上图为孙伯翔魏碑书法作品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朋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怎样保证碑上的字划和写手的笔迹完全吻合?
楼主所说的刻碑,在古代有个专有名称叫“勒石”,这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好多书法名家都有专门的勒石高手为其服务。比如柳公权有邵建和兄弟,颜真卿有史华,这都是当时了不起的匠人。
至于说如何保证字体不失真,这先要看勒石人技艺高低了。从现在留下来的传统方法上看,在遥远的古代,还是有完整成熟的方法的。比如书丹,双勾,拓印,根据不同的石质采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既然是手工技艺,经验见识肯定至关重要了,现在也是这样,生产制造业都是老技工薪金高待遇好。
上图为“兰亭序”墨本与刻本
其次,勒石匠人对书法家作品的理解认知能力也决定碑刻还原度高低。要是说绝对不失真恐怕做不到,毕竟同一个人写同一个字还难免有误差。但是搭档默契的书家和刻工还是可以很好的解决还原度这个问题。不然以柳公权和颜真卿在当时的影响,刻工不好书法家也不可能点头认可竣工。田蕴章先生在讲座里吐槽他的刻工手艺差,差到“自己都不敢承认那是我自己写的”,令人笑到喷水。
这一点倒是和小编的工作经历颇有相似,我们设计师的图纸拿到工地施工,也难免有一些纰漏与现场情况不符。这时现场组织施工的项目经理就可以在不改变整体设计风格的前提下,自行调整图纸,确保施工顺利进行。往往合作时间长的项目经理,就比较能了解设计师的风格和设计意图,最终效果能达到客户满意。所以说古代的书法家肯定也有“长期合作”的勒石匠人,这些人往往能针对书作的小瑕疵进行弥补,保证碑文不失原貌又趋于完美。
古人用智慧创造了无数的奇迹,遗憾的是有些技能失传了。我们不能因为达不到古人的境界,而因此臆想古人落后。今人有今人的优势,古人有古人的办法,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可不是当下的人创造出来的。
比如这些青铜器皿,不看到考古成果,谁能相信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谢谢友友阅读,欢迎关注我的文章
兰亭集序是如何成为文化界的神话的?
这还要从唐太宗李世民说起
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他获得王羲之《兰亭序》后,敕令当时最著名的几位大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人精心临摹了一些,而真迹则在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作为最珍贵的随葬品埋入昭陵,从此永绝于世。岁月茫茫,真迹既已殉葬,临摹本也日久沦失。
虽然历朝历代以来《兰亭序》的石刻本虽多,但佳本却为数甚少。据《善本碑帖录》所载,“自王羲之《兰亭序》问世以来,临摹本中上佳者有《定武本》、《神龙本》、《褚摹本》、《薜稷本》、《落水本》、《东阳本》、《上党本》等18种”。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历代数百种不同的《兰亭序》拓本中,东阳何氏《兰亭序》拓本能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实属不易,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相当突出的。
传世《兰亭序》拓本往往粗制滥造的多,精细善本少,称得上《兰亭序》善本的原石,更是寥若晨星。而难能可贵的是东阳何氏《兰亭序》虽历经千年风雨,其原石现尚在人间,实属万幸。
所以兰亭序不仅仅在文化节如璀璨明星,更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稀世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