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主要作品代表作品,七年级下册关于苏轼的诗?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美食的代表作品?
最能代表苏轼美食的应是红烧肉,现在无论家常菜谱中还是宴请宾客的高级宴会中都会出现红烧肉这道菜,它以味醇支浓,肥而不腻的口感俘获了大众和百姓的心,这样一道人尽皆知,人人都爱的菜肴,而且容易烹饪,不愧苏轼发明多样美食中的最代表作。
苏轼为国的贡献?
公元1097年也就是绍圣4年,62岁的苏轼开始了他人生当中最后一阶段的孤独之旅。而在这一次孤独之旅当中,苏轼竟然把儋州当作了他人生的第二故乡。
苏轼的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苏轼又是如何度过自己孤苦晚年的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苏轼人生的三起三落后,他的个人生活、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学堂兴起
从公元1097年开始,大量的读书人不远万里来到儋州,这个海南孤岛之地。
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来看的话,经济重心在南方倒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读书人一般在华夏帝国的中心处会有更好的发展,尤其是在帝国的首都边。
很多年轻人开始乘着一叶扁舟来到儋州,似乎透露着一点点的不正常,尤其是这个儋州还处在海南岛上。
办学堂,介学风
很多年轻人来到了这个岛上是为了他们心中的信仰,是为了他们最崇拜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没错,儋州是苏轼人生当中最后一次旅途,而在这次旅途当中,苏轼几乎把自己的所有热血心肠通通放在了儋州。
一些读书人,希望能够考中举人,荣耀家里。也有一些读书人纯粹是慕名而来,想看一看苏轼大文豪的生活状况。
当时北宋的南方人大多以能去儋州看一眼苏轼为荣,一下子成了北宋的潮流。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高度评价是谁?
苏东坡曾经高度评价过一首诗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评价的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在四州任官的代表作品?
一、入仕之初。《和子由渑池怀旧》,作于嘉祐六年(1061)苏轼赴凤翔上任路过渑池时。
二、诗案前的平静期。《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作于熙宁六年(1073)杭州通判任上;《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作于熙宁八年(1075)密州知州任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于熙宁九年(1076)密州知州任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作于元丰二年(1079)湖州知州任上。
三、贬谪黄州。《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作于元丰三年(1080)寓居黄州定惠院期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于元丰五年(1082)黄州城外出行遇雨时;《念奴娇》(大江东去)、《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均作于元丰五年(1082)黄州游赤壁时。
四、入京重用。《惠崇春江晓景二首》、《答张文潜县丞书》,作于元丰八年(1085)在汴京中书舍人任上。
五、流放生涯。《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作于绍圣三年(1096)贬居惠州期间侍妾朝云去逝后;《试笔自书》和《书上元夜游》,均作于元符二年(1099)贬居海南儋州期间
苏轼作品特点?
苏轼词风大约可分三类。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三大风格: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他的诗词与他的生活变迁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约占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