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古代礼乐制度代表作品有哪些

传经艺的是孔子.《诗经》是孔子采集西周到春秋时期各地民歌和宫廷祭祀乐曲等,至周公时才被第一次系统地确定、整合.孔子推崇周礼,便是缅怀周公所规范的礼乐制度“应是孔子.经典常谈三礼主要内容,...

古代礼乐制度代表作品有哪些,中华礼乐叫什么名字?

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礼”教与“乐”教,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中华“礼乐文化”使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叫“礼仪之邦”

礼乐崩塌什么意思?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指礼乐教化遭到毁坏,道德和价值观全部都荡然无存,陷入一种混乱不安的生活状态之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卑劣的品格和错误的价值观,我们不管是个人还是团体做事情都要谨言慎行,要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素养。

不可以任由自己的性子盲目行事,更不能去伤害别人的感情和利益,这样才能够创造和谐美好的社会,也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

删诗书,著春秋,作易传,传经艺的是孔子.《诗经》是孔子采集西周到春秋时期各地民歌和宫廷祭祀乐曲等,共三百篇,编为《诗经》;《春秋》相传是孔子所作,记载春秋时期的历史,后来这段历史时期才因此被称为“春秋时期”,孔子的《春秋》微言大义,后来的左氏春秋、公羊春秋等都是将孔子的记言扩写为记事;《易传》相传是孔子所作;另外孔子也曾修尚书,传经艺,孔子当时教学内容以礼、乐为主,也教六艺的其他四项内容,即射、御、书、数.

定礼乐,严格地说礼自上古时期便逐渐有所萌发,至周公时才被第一次系统地确定、整合.孔子推崇周礼,“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便是缅怀周公所规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即是周礼的不复.

创儒学,应说是孔子.北大哲学系王博教授在《奠基与经典》一书中指出,正是孔子首先把“儒”这个字,由小人儒发展为大人儒,以仁、忠恕、恭、敏等等为行为准则,并发展为一套思想哲学体系,影响后世和亚洲国家至深至远,应是孔子.

经典常谈三礼主要内容?

三礼第五 三礼:《礼记》《仪礼》《周礼》

一、思路导引

第一段:引出礼治主义思想

第二、三、四、五段:礼治的内容

第二段:礼是教人节制,教人和平,建立起社会的秩序,可以说是政治制度

第三段:礼可以表达感恩怀德、定出差别,可以说是宗教仪式

第四段:礼是日常生活的秩序和规矩,可以说是风俗习惯

第五段:儒家礼教并不全是实际实行的,也不一定通乎人情

第六段:

礼乐并称:

1.乐教人平心静气、互相和爱,所以能治天下

2.乐有改善人心、移风易俗的功用,所以与政治相通

3.诗与礼乐,也是分不开的

第七段:

《仪礼》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

《周礼》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第八段:《礼记》的发展

《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

包含了《礼古经》的一部分

汉代《礼记》包含《大戴记》《小戴记》

后世《礼记》主要指《小戴记》

二、经典介绍

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也。昔人谓《周礼》、《仪礼》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也。

按汉何休疑《周礼》作于六国之时,宋儒亦多疑之。惟刘歆、郑玄信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但亦有谓为刘歆伪造者。清方苞《周官义》已开其端,近人康有为为《新学伪经考》,则亦言为歆伪造无疑也。

“三礼”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具体礼仪的解释、论述。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的全部内容。“三礼”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部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蓝本和百科全书。

周朝礼乐制度的形成和实施?

礼乐制度产生自周朝,延续至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这一套制度不仅是儒家的核心内容之一,更是统治者维护地位的手段之一。礼乐制度涵盖多样,不仅涉及到制度层面,也涉及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礼乐制度包括礼和乐,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并且作用互补。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制度,人们对礼乐制度的研究从未停止。

礼乐制度不仅影响了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也影响到了现在的思维习惯,例如五服,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们都习惯用是否出五服辨别亲疏。由此可见,礼强调的是等级差别。按道理说,礼已经是封建统治者维护的核心了,那么为何又提出了乐呢?其实乐的作用也同样重要,否则周人不会将两者结合了,毕竟礼乐制度巩固了周朝几百年的统治时间。

一、礼乐制度的产生

礼乐制度影响深远,不仅存在于周朝统治时期,也存在于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当中。周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智慧和谋略,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在周之前,已经有夏商两个统治集团,虽然是统治集团,但是从文化上看是截然不同的。例如三个朝代都是“敬天命”的,但是在态度和措施上却截然不同。夏朝的“敬天命”属于未开化时期的,他们不知道为何要下雨刮风,只能被迫接受。商朝则是利用天命愚化百姓。到了周朝,出现了完全不同于夏商的文化态度。周人理解的“敬天命”是实行德政,因此提出了礼乐制度。

周朝之所以出现跟夏商不同的统治文化态度,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商朝灭亡教训的总结,商朝的灭亡不仅来自于国力的日渐衰微,也来自于商朝上层统治者的腐朽堕落。周人打着为民为天下的旗号,成功地获得了民心。周人认为之所以能够推翻商朝,是因为商朝强暴的统治和周朝德政的实施。二是随着时间的积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渐上升的,经历了夏商的统治,周人不仅学习了前者的智慧,也不断的挖掘新的统治智慧。由此可见,礼乐制度的出现,不仅跟人类历史经验积累有关,也跟周人善于总结拓新有关。

二、礼乐制度的作用

礼乐在内容上是不同的,但是在作用上却可以互补。礼的内容是强调等级,例如君臣父子。这就说明了统治者的意图。乐的读音包括“le”和“yue”两种,在古代也是如此,乐的涵盖非常广泛,包括不同的音调音色以及音强等等,这些不同的形式混合成一种,构成了和谐的乐章。内容不尽相同的礼乐,却在作用上能够达到相辅相成的状态。

礼的作用跟内容一致,强调等级,这其实就是统治者的治理核心,也是儒家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等级,同时这也是德政的体现,礼不仅仅是一种行政等级,也是一种礼貌方式,在这种方式之下,周朝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士大夫—士人这样的等级秩序。强调等级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过度的宣传了不平等。这跟儒家倡导的有差别的爱其实是一样的,跟墨家倡导的无差别的平等的爱是截然相反的。

虽然礼已经说明了统治者的意图,但是如果仅仅实行礼制度,还不能够让天下人信服,因为礼的本质是强调不平等。为了掩盖礼的本质,周人实行了乐制度,与礼相辅相成,形成礼乐制度。乐顾名思义,作用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宣泄功能,让遭受不平等人有泄愤的权力,一个是调节功能,例如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心情,最后一个是表达情绪的功能。由此可见,在礼乐制度当中,礼是本质,是统治者最为关切的制度;乐是表象,是统治者为何缓和矛盾的产物。

礼乐制度和宗法制度是西周时代提出来的口号?

西周时期,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和政权合二为一;礼乐制度是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制定了的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个阶层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分封制是国家行政划分,宗法制就是权力分配制度,而礼乐制就相当于今天的法律。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是西周国家政治制度,而不是口号,是维系西周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受它们的影响!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