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绘画代表作品是什么,秦汉时期对时尚的审美是什么?
秦汉时代,是一个破旧立新的时代。
小朋友一定都听说过“秦皇汉武”,这两位被史书铭记的伟人,是秦汉440年大刀阔斧、革陈出新的历史丰碑。秦汉文明更是学术界无可否认的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极富特色并影响深远的重要时期。
借由9月17日在国家博物馆开幕的秦汉文明展,小新将带领大家一起领略秦汉文明的审美气魄。
善与美的统一秦汉时期的审美,上升到了道德的高度,是关于“美与善的合一“。以文道统一,情理统一,人艺统一为基本内容的美善统一,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的一大特点,但在秦汉审美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富于时代特征的表现。
在秦代,这种善与美的统一以极端功利主义的尚用形式表现出来的,用文艺之美来缘饰自己的统治。最其中典型的是用刻石以歌功颂德,这是统治者出面风化天下的方式,也可认为是统治者用行政方式教化世人。
在此次秦汉文明展中展出了“青铜诏铁权”,这个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法令得以实施的直接证物。其上亦撰写着6行40字的篆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在汉代,几乎所有的思想流派都主张审美、文艺服从、服务于政治教化、伦理重塑、人格再造、稳定大一统的主旨,这种强调美善结合、刻意弘道济世,注重政治教化的审美功能观,在汉代审美文化的理论形态、感性形态和生活形态都有显著的表现。
秦代刻石、汉代石经都具有教化作用。在秦汉文明展展柜里有3块不大的石碑残片——“熹平石经”残石。小新提醒大家,可不要小瞧他们哦,上面刻的可是早已失传的儒家经典《乐经》经文,是书法家蔡邕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故而又被称为“一体石经”。
繁富与稚纯的统一秦汉文化审美是繁富铺陈又幼稚纯朴的。
小新说其繁富铺陈,是针对题材内容来说的。秦汉审美文化的题材琳琅满目,五彩缤纷,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穷极天地。神话灵异系统、历史人物故事系统和现实社会生活系统三大系统构成了时空合一,天上地下共存,过去现在未来互通的审美世界。
在有限的祠墓空间里,还极力按照宇宙模式进行典型概括,使宇宙之大,万物之众,尽收其中。小新认为其中最典型的便是秦俑。除陪葬器具外,秦汉时期还制作大量的人俑随葬,以便在死后世界继续保卫或侍奉自己。
秦汉文明展中展出的这款西汉陶绕襟衣舞俑,便属于观赏性质。舞俑身体呈S形,两只长袖随着舞步的变化而一前一后甩,汉代流行长袖楚舞,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舞蹈艺术。
幼稚纯朴则是针对整个审美发展历史而言,秦汉文明无论创作思想与技巧都处在日渐成熟的中国审美历史前期。技巧的不成熟,亦避免了“习气”的诞生。繁富与稚纯的矛盾统一,使得秦汉文明具有别具一格的审美。
在秦汉文明展中展出的汉代鎏金青铜镜,正是这种矛盾融合的完美结果。镜面光洁明亮,简单质朴;镜背浮雕繁富,精细华美。
凝重与飞动的统一除了上述两个统一以外,凝重与飞动的统一亦是秦汉审美的典型特点。
所谓凝重,是指充实浑厚而有力量,或者说,饱满厚重,深沉雄大。所谓飞动,意即飞扬运动而生气勃勃,它在实质上展现的是一种活泼跳跃流动不居的生命的艺术形式。
在秦汉文明展中展出的青铜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其材质的凝重和形体的飞动,将凝重与飞动的审美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上述秦汉审美特点只是小新一家之言,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就去秦汉文明展看看吧。
墨吒是什么意思?
墨吒不是正确的词语,无法解释其中的意思。
“墨”的基本含义为写字绘画用的黑色颜料,如墨汁、墨盒;引申含义为写字画画用的各色颜料,如墨水、油墨。
“墨”,最初见于金文时代,从土,从黑,黑亦声,表示古人写字用的墨汁。后来逐渐见于楚系简帛、秦朝小篆、秦系简读。最后演变成楷书体和简化版的“墨”。
吒是一个汉语汉字,读作zhà,左右结构,共6画。
六国年表里边说的禹兴西羌是什么意思?
前言:“禹兴西羌”不仅是《史记》中记载内容,更是涉及到大禹文化的研究。
.
(1)六国年表
《史记》是汉武帝时期司马迁花了18年所写的纪传体通史。《六国年表》是其创作并收录于《史记》的一篇文言文[《史记》十表中的一篇],创作时间为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内容是关于战国七雄中的六国大事年表[六国皆被秦所灭]。
(2)禹兴西羌
①原文表述——“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④,汤起于亳⑤,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
②现代汉语翻译——有种说法认为“东方是万物开始萌生的地方,西方是万物最后成熟的地方。”据此看来,开创事业的人必定出现在东南,获取胜利果实的人常常诞生在西北。所以大禹在西羌兴起,成汤在亳地崛起,周人建立王朝是因为有丰镐作根据地去讨伐殷商,秦国完成帝业是由于有雍州当大本营才日益强大,汉朝兴盛是从巴蜀汉中开始的。
(3)观点争议
“禹兴西羌”涉及到大禹的传说,有两种观点:一是说大禹出生在西羌(如东汉医学家皇甫谧及《正义》认同),二是大禹在西羌崛起。
.
结束语:根据当代学者周书灿研究,大禹传说基本上是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对大禹传说的重构。【PS:欢迎大家关注头条号“翙尘哥哥”,教师/写作者/绘画人/双学位+硕士,只生产有质量的文章作品是我的初心。】兵马俑身上的中国紫是怎么调出来的?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紫特别神秘,似乎成了一种古代的“黑科技”,至今无法pj。
其实关于兵马俑表面的颜料“中国紫”,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研究,在网络上都很容易查到相关内容。为了正本清源,答主还是从兵马俑本身说起。
秦兵马俑距今两千多年,出土时表面原有彩绘,但是由于彩绘下面的生漆层因为时间久远而脱落,彩绘也跟着脱落,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秦俑,都是黑灰色的,这是陶本身的颜色。
故而我们可以说,这些俑是“掉色”而不是“褪色”。因为颜色本身变化不大,只是脱落下来而已。
为何这么长时间颜色不变呢?因为兵马俑上所使用的颜料,主要为矿物质颜料,化学性质相对比较稳定。
在部分秦俑上,人们发现了紫色的涂层,经过化学分析,发现这种颜料不是天然的染料,而是人工合成的。以下具体介绍:
第一,这种颜料根本不是什么植物染料调配出来的,而是化学颜料。简单说吧,这种紫色,跟传统的靛蓝无关,而是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合物,可称为硅酸铜钡颜料。它的化学式是BaCuSi2O6(也就是一个钡、一个铜、两个硅酸根)。
此外,还有一种跟它很像的硅酸铜钡颜料,被称为“中国蓝”,化学式为BaCuSi4O10,也是人工合成的。
由于最早是外国学者在汉代文物上提取这种颜料并且分析出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因此它们也被称为汉紫或者汉蓝。
第二,这种颜料在秦代以前就有。实际上,在秦代以前,我国就出现了硅酸铜钡颜料。
比方说,1992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清理了一座战国墓,里面发了几根八棱柱状的东西,个头不大,均为紫色。原本属于九窍塞。
科技分析显示,这种小棒是一种叫作“费昂斯”的制品,答主就不在这里解释它的具体性质,大家理解为原始玻璃就好。而它之所以呈现出紫色,是因为里面含有中国紫和中国蓝。
除此之外,汉代的一些陶俑、铜器表面,也发现了中国紫、中国蓝的痕迹,到汉代以后,这些颜料逐渐绝迹。
(汉代陶俑上的蓝色)
第三,中国紫颜料如何制作?相信这才是很多人最关心的。在大家的认识当中,战国秦汉时期,人们的化学知识还很粗浅,应当没有能力去有意识地合成这种神器的化合物吧?
实际上,是我们小看古人了,尽管那时候没有成体系的化学知识,但时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也十分可观。
目前,有不少海内外学者认为,那时候的人不仅能够合成颜料,而且,这种颜料很可能是中国人独立发明的。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紫的出现,跟古代制作玻璃的技术密切相关。
(汉代玻璃矛,湖南省博物馆藏)
制作中国紫所需要的原始材料包括石英和铅、钡的化合物,也是古代制作玻璃的原材料。二者的制作方法也相似——都需要高温加热。
因此有学者推测,这种颜料其实是古人制作玻璃时产生的副产物。
有不少人曾经复原过中国紫、中国蓝的制作方法。
早在1900年,外国科学家就制造出了这两种颜料,并申请专利。国内学者也做过不少相关的工作。
一般的做法是,选用硫酸钡或碳酸钡来提供Ba元素,以石绿或氧化铜提供铜元素,再加入石英砂,以氧化铅为助溶剂,将这些材料放入坩埚,在900-1000摄氏度下持续加热,能够获得中国蓝或者中国紫。
需要指出的是,在当时钡矿石是比较稀缺的,而这些颜料的加工方式显然比较复杂,不容易掌握,因此产量有限,比较珍贵。
到了东汉末年,铅钡玻璃逐渐被铅玻璃取代,再加上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这种颜料的制作工艺也逐渐消亡了。
参考资料:
马清林:战国与秦汉时期人工合成中国蓝和中国紫研究简介// 丝绸之路上的古代玻璃研究 2004年乌鲁木齐中国北方古玻璃研讨会和2005年上海国际玻璃考古研讨会论文集[M]. 2007
武金勇,吕亚军,刘延琪,马更,杨芳著. 先秦两汉绘画颜料研究[M]. 2016
用心回答考古、历史问题,欢迎关注点赞~
石鼓文是秦代的小篆代表作吗?
不是,石鼓文的书体属于大篆体系,对后来秦小篆的出现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有“大篆唯一的法则”之美誉。
与金文相比,石鼓文更加规范、严整,在用笔、结体、章法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具体而言,石鼓文用笔挺拔匀圆,以中锋用笔为基本笔法,改造金文粗细不均的图画式用笔为圆转如一、匀称等粗的线条,行笔过程为藏锋逆入,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线条遒劲质朴。石鼓文不仅在用笔上呈现为大篆与小篆的过渡形态,在结体上同样兼有二者的特点,表现为左长右短、左低右高,上紧下松。总体而言,其结体方正舒展,丰厚大方,讲究对称并富于变化。章法疏朗均衡,开合有度,虽字字独立,但注意到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从而全篇气息畅达,开阔雄强。从美学角度来看,石鼓文具有庙堂正大气象的壮美、古朴疏朗的和谐之美、中锋劲健的婉转之美、金石气韵的朴实之美。
历史上有哪些看似偶然发生的事件其实是精心安排好的?
1947年3月19日,“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向南京报捷:“全赖将士用命,各部奋勇争先,整编第1师之整编第1旅经过激烈战斗,率先收复延安”。其实延安已是一座空城,但胡宗南仍然很快收到了蒋介石的嘉勉电,同时获得“二等大绶云麾勋章”。
(整编第29军刘戡)
就在此刻,胡部整编第90师师长陈武(黄埔一期、副军长代师长)正在清凉山下的指挥所里,对着部下破口大骂自己的顶头上司、整编第一军军长董钊:“过去有人出胡宗南的洋相,说他只是个做连长的材料,今天我看董钊的才能只配当个排长,不配做军长,更不配做兵团司令”!(整编军是兵团级)。
陈武缘何如此气急败坏呢?原来,在进犯陕甘宁边区之前,胡宗南曾经对各军师长公开承诺:最先攻入延安的部队赏法币1000万元,还将呈报南京给予加官晋爵。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因此在进攻中,陈武整90师推进最快,至3月18日黄昏时分,距离延安城仅剩7公里之遥,而此时同属整一军的整编第1师尚在该部左后方15里的位置。
(胡宗南)
喜迅传来,先头部队整编第61旅通过窃听电话,发觉解放军正在部署撤离延安,接到消息的陈武乐得差点抽过去,他深知按现有战场态势,整编第90师毫无疑问将毫无阻力的率先进入延安城。陈武连喝了几杯红酒,庆幸命运是如此之好,天大的功劳就这样落在自己头上,不但升官发财,还能“永垂青史”。
陈师长正兴奋的难以入眠,深夜10时军长董钊(黄埔一期)转胡主任的紧急命令送达,陈武看罢顿感天旋地转:“明日上午9时起,整90师由现位置出击,攻击目标为宝塔山与清凉山一线的以东地区”。这个命令至少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延安城区将不在整编第90师的攻击范围,第二是身后的整编第1师将超越本部抢先入城。
胡宗南、董钊和陈武虽然是直属上下三级,却都是黄埔一期的同学,难怪陈武满脸的不服。(整编第1军董钊)
众所周知,胡宗南的第一军第1师是由黄埔军校教导团发展而来,属于“嫡系中的嫡系”,胡宗南1930年起即开始担任第1师师长,扩编为军后仍兼师长,1946年改制成“整编第1旅”,号称“天下第一旅”。不料当年9月在晋南被我军名将陈赓围歼,中将旅长黄正诚兵败被俘,现在这个整1师整1旅是由补充团、独立团重建的二手货。
现任旅长为整1师副师长许良玉,黄埔四期生,而胡宗南硬要整编90师让路,特地安排整1师整1旅抢先入城,不光是为了取悦黄埔校长,更有其政治目的。这位“天子第一门生”总以蒋介石继承人为奋斗目标,所标榜的就是“黄埔正统”,因此必须恢复整编第1师和第1旅的名誉,从而让自己的起家部队无论从血脉还是功勋上,都能撑得起政治地位,只是苦了一心抢头功的陈武同学。
(整1师副师长兼整1旅长沈良玉)
次日凌晨1时,整1师的部队果然夜行军赶了上来,直接插到了整90师的攻击正面,并且强占了陈武前进的道路,陈武派出参谋前去阻挡,被整1旅旅长沈良玉骂了回来:“我们奉胡先生之命去占领延安,如果贻误军机,小心你们的脑袋”!陈武知道胳膊扭不过大腿,只好让路,1947年3月19日上午10时,整1师整1旅“血战”过后进入延安。
陈武的愤怒无以言表:“为将率者要取信于人,最贵待下公平,其次是赏罚分明,如果存私心,图私利,必然招至上下不和、士不用命的恶果,我师连续两天担任强攻,眼看唾手可得,却偏袒第1师要它去立功,真TM岂有此理”!第二天追着同学胡宗南兑现1000万赏金,胡宗南本不想给,熊向晖的一番话让他改了主意。
(胡宗南和熊向晖)
因为蒋介石还有一道命令,十天后有记者团前来采访,熊向晖提醒胡主任,届时陈武闹将起来可就全露馅了,胡宗南只能用这1000万堵住同学兼部下的嘴。
饶是如此,陈武还是一语成谶,为了让整1师顺利夺得首功,胡宗南还限制了左翼兵团整编二十九军刘勘所部的行动,造成各部对整1师怨声载道,恶果很快显露。
一周之后的3月25日,整1师整31旅在青化贬遭到西北野战军突袭,接到救援命令的刘戡故意放慢脚步,致该旅自旅长李纪云以下4000余人被全歼;5月7日,整1师整167旅在蟠龙被围,整90师明明发现解放军部队擦肩而过南下蟠龙,陈武一不报告二不截击,结果整167旅旅长李昆岗以下全军覆灭,大批辎重被解放军缴获。
国民党部队两个整编军近15万人进攻陕北,在西北野战军2万余人的机动作战打击下,仅仅一年就不得不撤出了延安,胡宗南的确是志大才疏。(逃台后的胡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