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晋剧的好处是什么?
在发展过程中,晋剧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
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过去晋剧纯由男演员演唱,一般定F调;后逐步发展到以演员为主,改定G调。它的音乐风格高亢激越,又不失清新委婉。它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分为三类:“乱弹”、“腔儿”、“曲子”。“乱弹”是晋剧的主要唱腔,除二音子用假音演唱外,乱弹分七种板式:平板(亦称:“四股眼”)4/4为拍;夹板为2/4拍;二性为1/4拍;流水为1/4拍。
另外还有介板、导板、滚白等。每种板式还有许多变化。如流水板中即有大流水、小流水、紧流水、慢流水、二流水等。此外还有三花腔、五花腔、走马腔、三倒腔、倒板腔等许多花腔。
“腔儿”是指晋剧中的各种花腔,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依附在各种板式的“乱弹”中。“腔儿”有“五花腔”、“三花腔”、“走马腔”、“二指腔”、“十三咳”、“四不象”、“苦相思”、“二音子”、“鸣腔”、“导板腔”等。“曲子”是指所唱的昆曲和地方小曲。
晋剧的表现技巧也多姿多态,难度也较大,如翎子功、帽翅功、椅子功、鞭子功、梢子功、耍茶碗、耍头巾、甩辫子等都很有特色。
晋剧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分为三类:“乱弹”、“腔儿”、“曲子”。
“乱弹”是晋剧的主要唱控,共有七种板式: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导板。“腔儿”是指晋剧中的各种花腔,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依附在各种板式的“乱弹”中。“腔儿”有“五花腔”、“三花腔”、“走马腔”、“二指腔”、“十三咳”、“四不象”、“导板腔”等。“曲子”是指所唱的昆曲和地方小曲。晋剧的这种唱腔和表演不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比较圆润和工细的独特风格。因而,既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也能表现优美健康的民间生活。这种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是晋剧赢得众多观众喜爱最直接的因素。
晋剧十分注意运用二人以上的对唱、轮唱手段发挥其唱腔的艺术特色。如《忠报国》,通过大花脸、须生正旦的轮唱,追述以往故事,交流当前感情。轮唱中多用适于叙事的二性板,旋律舒展。《走雪山》中是以老生与青衣的对唱,来表现曹府遭祸后,老家人保姑娘仓皇逃难的故事。先以介板对唱,表现主仆脱离虎口时的狼狈状态;继以二性轮唱,追叙受迫害的经过,男声方落,女声又起,交替歌唱,别有韵味。
在晋剧中也有大段独唱。这种独唱,一般用慢垛板;如《空城计》、《见皇姑》、《打金枝》中的孔明、秦香莲和沈后的单独唱段,无锣鼓之响,有丝弦之音,行腔运调有如甘露细雨,点点入地。在晋剧唱腔中,还有用平板、夹板、二性、流水等组成的套唱腔。一般用于追叙、忏悔、思考问题等。
滚白是用以表现泣不成声,极度悲哀的情绪。从过门到唱腔,都有极大的感染力。如《芦花》中闵德仁的两闪滚白,往往是演员挥泪而歌,观众弹泪而听。
过去晋剧文武场编制为九人,称九手场面,即鼓板(指挥)、铙钹、马锣、小锣、梆子、呼胡、三弦、二弦、四弦。有时伴奏中需用铰子,由弹四弦者代操;需要唢呐伴奏时,则由弹三弦、拉二弦者代吹。文场乐器,呼胡是中音乐器,亦名葫芦子。
琴筒椰壳制,称壳子,比板胡壳大,状如鸡心,口面直径约12-13厘米,粘以桐木板。主档以硬木质制作,长70厘米。安有腰码,固定在档之中部。下码置于桐木面,上端六分之五处。马尾竹弓,音质柔和,酷似男中音声腔。
呼胡拉主旋律,二弦、三弦、四弦配合伴奏。艺人说:呼胡、三弦是肌肉,二弦是骨头,四弦是筋。又说:呼胡立杆子,二弦加塞子,三弦补窟子,四弦掌尺子、定调子。打击乐器中的马锣,既重且大,直径55厘米,厚约1厘米,声音不散不躁,现多用六字马锣,与弦乐sl音相全,故有用马锣定音的传统习惯。
晋剧弦乐牌曲很多。表现愉快情绪的有[绣荷包]等。表现苦恼的有[太阳神针]等,紧张用[紧杀鸡],舒缓用[大寄生]。这些曲牌可单独使用,也可联辍使用。如《打金枝》中的《闹宫》与《春秋配》中的《拣柴》的音乐,就是用若干曲牌组成的联奏曲。唢呐曲牌也很多,如坐帐用的[开门鼓]、[慢拜场]等,能渲染元帅升帐时隆重庄严的气氛。《战宛城》中用的[对舞],有千军万马奔腾攻战的气势。
打击乐的锣鼓点,约有四、五十种。如[硬三锤]、[五锤子]、[三翻鹞]、[小战]、[战煞]、[海沙]、[披头]、[帽子头]、[回头]等。使用时,可根据剧情发展需要来选择。如[闷场](俗称揉肚子),可配合人物捶胸、顿足、立坐不安的动作与呼喊节奏。
《斩黄袍》中高怀德上场,《回荆州》中赵云上场,《长坂坡》中张飞斥责赵云之后,都是用这种鼓点来衬托人物烦躁和焦急情绪。中路梆子有时在四股眼、夹板、二性唱腔之前,使用[七锤子]与弦乐接,必要时带[撩子]配合剧中人耍马鞭、或接门的动作。《坐楼杀惜》中宋江杀死阎婆惜,从她身上搜索梁山书信时,用[小战]伴奏,有力地渲染了其战战兢兢,极度紧张的状态。
晋剧特点20字?
答:晋剧的特点是:、
1、旋律婉转、流畅;
2、曲调优美、圆润、亲切;
3、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4、它的音乐风格高亢激越,又不失清新委婉。
晋剧即山西梆子,也叫中路戏。因兴起于晋中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流传外地后,被称为山西梆子,后改称晋剧。
中路梆子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盛行,流行于山西中部、内蒙、河北、陕西部分地区。发展过程中吸收晋中地区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韵调,风格特具。
晋剧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它的音乐风格高亢激越,又不失清新委婉。
它的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分为三类:
“乱弹”、“腔儿”、“曲子”。“乱弹”是晋剧的主要唱腔,共有七种板式:平板(亦称:“四股眼”)4/4为拍;夹板为2/4拍;二性为1/4拍;
流水为1/4拍;另外还有介板、导板、滚白等。每种板式还有许多变化。如流水板中即有大流水、小流水、紧流水、慢流水、二流水等。
“腔儿”是指晋剧中的各种花腔,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依附在各种板式的“乱弹”中。“腔儿”有“五花腔”、“三花腔”、“走马腔”、“二指腔”、“十三咳”、“四不象”、“苦相思”、“二音子”、“鸣腔”、“导板腔”等。
“曲子”是指所唱的昆曲和地方小曲。晋剧的这种唱腔和表演不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犷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比较圆润和工细的独特风格。
因而,既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也能表现优美健康的民间生活。这种粗犷与细腻巧妙结合的艺术形式,是晋剧赢得众多观众喜爱最直接的因素。
晋剧的表现技巧也多姿多态,难度也较大,如翎子功、帽翅功、椅子功、鞭子功、梢子功、耍茶碗、耍头巾、甩辫子等都很有特色。
晋剧十分注意运用二人以上的对唱、轮唱手段发挥其唱腔的艺术特色。通过大花脸、须生正旦的轮唱,追述以往故事,交流当前感情。轮唱中多用适于叙事的二性板,旋律舒展。《走雪山》中是以老生与青衣的对唱,来表现曹府遭祸后,老家人保姑娘仓皇逃难的故事。先以介板对唱,表现主仆脱离虎口时的狼狈状态;继以二性轮唱,追叙受迫害的经过,男声方落,女声又起,交替歌唱,别有韵味。
在晋剧中也有大段独唱。这种独唱,一般用慢垛板;如《空城计》、《见皇姑》、《打金枝》中的孔明、秦香莲和沈后的单独唱段,无锣鼓之响,有丝弦之音,行腔运调有如甘露细雨,点点入地。在晋剧唱腔中,还有用平板、夹板、二性、流水等组成的套唱腔。一般用于追叙、忏悔、思考问题等。
滚白是用以表现泣不成声,极度悲哀的情绪。从过门到唱腔,都有极大的感染力。如《芦花》中闵德仁的两闪滚白,往往是演员挥泪而歌,观众弹泪而听。
晋剧弦乐牌曲很多。表现愉快情绪的有[绣荷包]等。表现苦恼的有[太阳神针]等,舒缓用[大寄生]。这些曲牌可单独使用,也可联辍使用。如《打金枝》中的《闹宫》与《春秋配》中的《拣柴》的音乐,就是用若干曲牌组成的联奏曲。唢呐曲牌也很多,如坐帐用的[开门鼓]、[慢拜场]等,能渲染元帅升帐时隆重庄严的气氛。《战宛城》中用的[对舞],有万马奔腾的气势。
打击乐的锣鼓点,约有四、五十种。使用时,可根据剧情发展需要来选择。如[闷场]可配合人物捶胸、顿足、立坐不安的动作与呼喊节奏。《斩黄袍》中高怀德上场,《回荆州》中赵云上场,《长坂坡》中张飞斥责赵云之后,都是用这种鼓点来衬托人物烦躁和焦急情绪。中路梆子有时在四股眼、夹板、二性唱腔之前,使用[七锤子]与弦乐接,必要时带[撩子]配合剧中人耍马鞭、或接门的动作。
2006年5月20日,晋剧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孙红丽和谢涛谁唱得好?
文无第一,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自己喜欢的便是好的。两个人各有特点。
谢涛对晋剧的改革较大,所以引起争议也不少,孙红丽是嫡传的丁派弟子,一直肩负着丁派艺术的传承,却不能说孙红丽没有革新,任何一位演员在继承老一辈艺术的过程中都会有革新,尤其是名家,不可能没有革新,只不过革新的方法步子有区别。
孙红丽移植越调的收姜维和诸葛亮吊孝,其实也是晋剧艺术的一种革新,在传统的晋剧唱腔里面又揉入了越调河北梆子京剧的一些唱腔,这些很多戏迷都不清楚,包括对传统剧目空城计的一些加工,在过门的时候加了一些笑来烘托诸葛亮的心理活动,不是专业演员很难体会到这些,所以有些人想当然地就认为孙红丽很保守没有变化,其实是不知道。
戏曲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1、萌芽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 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3、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 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蒲剧的源流与特点?
蒲剧即“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它与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十八世纪)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
蒲剧的特点
【音乐与唱腔】蒲剧的音乐音域宽广,旋律跳跃幅度大,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起调高,唱腔高昂,朴实奔放,擅长表现慷慨激昂、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
它的音乐属板腔体,唱腔部分以板式变化为主,有花腔和杂腔两种。其板式有:慢板、二性、小送板、折板、流水、间板、滚白、导板、大送板等。花腔包括:十三湾、二音腔、三倒腔等;杂腔包括:靠山、一串铃、娃娃、钉缸等。
伴奏乐器分文、场武。文场伴奏乐器包括:呼胡(主奏)、笛子、二股弦、二胡、三弦、大唢呐、小唢呐等;武场伴奏乐器包括:鼓板、雌板、梆子、马锣、铙钹、战鼓、碰铃、道锣、木鱼、小锣、铰子、堂鼓、云锣、京锣等。
伴奏曲牌有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两种。其中,唢呐曲牌约有一百多支,丝弦曲牌约有七十多支。曲牌广泛应用于蒲剧的表演以及伴唱之中。
锣鼓经约有六七十套、一百多种,可分为“慢”、“中”、“快”、“散”四类,来配合动作、说唱填补,以及渲染气氛等,如三翻鹞、间板头、七锤子、豹子头等。
【舞台与表演】蒲剧艺术除具有各种梆子戏的共同特点外,表演动作幅度大而夸张,能够很好地通过表演、特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并且在道具的运用上很有一套。
表演程式丰富,基础雄厚,生、净的表演宽大有力、粗犷豪放,旦角的表演明快利落、朴实大方。
其中,须生多用“四子”来表现人物的情绪和性格,即:胡子(髯口)、鞭子(马鞭)、梢子(甩发)的翅子(帽翅)。对此,还有一整套的特技运用口诀,胡子的表演有二十字口诀为:推、掠、掳、弹、耍、撂、捻、捋、吹、揉、挡、端、抹、摊、扬、盖、绕、甩、咬和翻;帽翅的表演有四句口诀为:“左闪右不动,右闪左即停;上下交并用,前后旋绕行”;鞭子的表演有二十四句口诀为:上、下、抖、捋、蹁、左、右、斜、跨、翻、坐、掳、回、曵、拉、绊、扑、立、拴、引、卧、扬、攀。
小旦的表演多使用手帕、血彩、扇子和“花梆子”小步功等。扇子可变六七十种样式,表演口诀为:撒、合、弹、扇、抖、颤、抡、翻、抄、回、飞、转、铺、映、手、颠。
【角色与行头】角色行当细分为:老生、小生、须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大花脸(大净)、二花脸(二净)、三花脸(小丑)等。
脸谱色彩和线条都简洁朴素,又有着活泼明朗、富有装饰趣味的特色,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剧中人的形貌特征和性格特点。用色有红、黑、白、绿、紫、金、灰等,不同的颜色有着不同的象征:红为忠、黑为直、白为奸、绿为英雄和神鬼等、金多为神仙和妖。
其脸谱类型大体分为:大三花脸、小三花脸和老三花脸三种。脸谱之外的化妆为:正旦和小旦画眼描眉,施粉涂胭脂画口红。须生仅用干黑画眼描眉,脸与眉心稍擦干红,不施脂粉。后来蒲剧的化妆得到了改进和提高。
道具有小旦用的扇子、手帕等。
介绍戏曲50字?
闽剧青衣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