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 正文

量敌用兵代表作品

第四计以逸待劳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第五计趁火打劫敌方的危机很大,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第九计隔岸观火敌人内部分裂,第十计笑里藏刀使敌人相信我方,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他。...

量敌用兵代表作品,明争暗斗是孙子兵法中多少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 围魏救赵

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 借刀杀人

作战 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 以逸待劳

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七计 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 暗渡陈仓

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 隔岸观火

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 笑里藏刀

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当局势发展有所损失的时候,要舍得局部的损失,以换取全局的优势。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微小的漏洞必须利用,微小的利益,也必须获得。变敌人小的疏忽,为我方小的胜利。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有怀疑的就要侦察实情,完全掌握了实情再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暗藏敌人的因素。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有用的不可以利用,怕的是我不能控制它,不能利用的却要去利用,因为我完全可以控制它,利用不能用的而控制它,这不是我受别人的支配,而是我支配别人。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等待天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他,用人假象去诱骗他“往前有危险,就返身离开”。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逼得敌人无路可走,就会遭到坚决的反扑;让他逃走,就会消灭敌人的气势,再行再以捕捉。这样用兵可以避免流血,不逼迫敌人,并让他相信,这对战争是有利的。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用类似的东西去迷惑敌人,使敌人遭懵上当。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彻底地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他的首领,借以粉碎他的战争机构,这是一场激烈的总决战。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力量上不能战胜敌人,可以瓦解他的气势,这就是《易经》兑下乾上的《履卦》上所说的“柔履刚”的办法。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乘着敌人内部混乱,利用他还是弱小而没有主见,他随从我,像人随着天时吃饭、休息一样。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保存阵地的原形,造成强大的声势,使友军不怀疑,敌人也不敢贸然进犯,而我却可以隐蔽地击破另一支敌军。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对弱小的敌人,要加以包围歼灭;对垂死挣扎的敌人,如果从后面急追远赶,那是很不利的。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处于(扭转)不利的形势(局面),要考虑(阻止)它发展的方向(趋势),(利于)攻取附近的地方,就有利,(不利于)攻击远隔的地方,就有害。

第二十四计 假途代虢

对处的两个强大敌人中间的国家,敌人胁迫它时,我方却作援求它,立即出兵。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多次变动敌人的阵容,把他的兵力调开,等待他自己败阵,然后用谋进攻他。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强大的慑服弱小的,要用警戒的方法来诱导它。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宁可假装不知道的,不行动,不可假装知道而轻举妄动。要沉着,不要泄露一点机密,就像迅猛激烈的云雷,在冬季藏入地下般的平静。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故意露出破绽,引诱敌人深入我方,然后选择有利时机,断绝敌人的前应和后援,使它完全处于死地。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借别人的局面布成阵势,兵力弱小的看来阵容也显得强大。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有空子就要插脚进去,扼住他的主脑机关。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兵力强大的,就要攻打他的将帅;将帅明智的,就打击他的情绪。将帅斗志衰弱、部队士气消沉,他的气势必定自行萎缩。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人更加难以揣测;在进攻和防御中运用空虚的战术来隐蔽自己的空虚,越发显得用兵出奇。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在疑阵中再布置一层疑阵。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人不自己迫害自己,受迫害必然是真的;真的变假,间谍便乘机活动。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敌方兵力强大,不能硬打,应当运用谋略,使仓储自相牵制,借以削弱他的力量。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全军退却,甩开敌人,以退为进,待机破败,这是不违背正常的法则的。

他们是最擅长用谋略打仗的?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这一段《孙子兵法》中的话,应该是对“谋略”最早的成系统的总结,如何“谋”,“谋”的重要性,在这段话中都能够体现出来。

而如果说到“最”擅长用谋略的将军那我觉得是莫衷一是,很难找到一个人让大家都认可。因为在历史上擅长用谋略的将领实在是太多了,没在一个时代交手过我们就不能让他们“关公战秦琼”,只能是举几个例子,来说说我觉得擅长用谋略的将军。

“陈庆之有将略,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欤。”这个是姚思廉在《梁书》中对南北朝名将陈庆之的一个评价。

那么陈庆之有什么战例,可以证明他有将略呢?据《梁书》本传中的记载“庆之曰:“魏人远来,皆已疲倦,去我既远,必不见疑,及其未集,须挫其气,出其不意,必无不败之理。且闻虏所据营,林木甚盛,必不夜出。诸君若疑惑,庆之请独取之。”于是与麾下二百骑奔击,破其前军,魏人震恐。”这是陈庆之在涡阳与魏军对峙时候的一个战例。这里面可以看出来陈庆之是擅于审时度势,喜好用奇兵的将军。陈庆之常常以少胜多,绝对可以称的上南北朝时期的顶尖级别的将领。

“汉之卫、霍、赵充国,唐之李靖、李勣,贤将也。汉之韩信、黥布、彭越,唐之薛万彻、侯君集、盛彦师,才将也。”这个是苏洵在《御将》一文中对古之名将做的一个对比,可以看得出来,在他的评价中很明显的把徐世绩(李勣)放到了第一流的名将之中。不仅如此,徐世绩所效忠的李世民对他的评价也是非常之高的。“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这个记载于《贞观政要》中,可见在李世民的眼里,李靖与李勣的地位要高于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当然这么比较未必准确,但足见徐世绩在李世民一代雄主心中的地位。

那李勣的又有什么突出的战例呢?据《资治通鉴》中所记载“李世勣军发柳城,多张形势,若出怀远镇者,而潜师北趣甬道,出高丽不意。夏,四月,戊戌朔,世勣自通定济辽水,至玄菟。”而这一战中我们可以看到四个字“多张形势”还可以看到两个字“潜师”。这一战充分的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以虚张声势来吸引高丽注意力,然后再派一支队伍去攻打高丽的城池,而达到了自己的战争目的,足可以称之为善谋略。

“玠善读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牖皆格言也。用兵本孙、吴,务远略,不求小近利,故能保必胜。”这段话是元人脱脱对南宋名将吴玠的评价。仅这一段话中,“务远略”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一个特点,具有长远的大局观,能有“务远略”这种评价的将军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玠命诸将选劲弓强弩,分番迭射,号“驻队矢”,连发不绝,繁如雨注。敌稍却,则以奇兵旁击,绝其粮道。度其困且走,设伏于神坌以待。金兵至,伏发,众大乱。纵兵夜击,大败之。兀术中流矢,仅以身免。”这是记载于《宋史》中吴玠与金人的一次作战。吴玠以擅长守城和用奇兵而著称,这一战中他依旧是“以奇兵旁击,绝其粮道”最终的结果是“兀术中流矢,仅以身免”或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但回归到当时的战场上,金军的兵力要远远超过吴玠的兵力,而吴玠还敢于分兵做奇,这绝对是结合胆量与谋略于一身的将军。我们不论吴玠的生活作风问题,单从吴玠作战方面来讲,“吴玠兄弟,保守陇蜀,迭建奇功”这个蔡东藩对吴玠的评价就足见他的能力了。

千年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千年的战争史,每一个朝代都有属于每一个朝代的名将,如果非要说一个“最”字,或许真的会有失公允,没有真正的交手就无法比较出强弱。

什么叫用兵之法?

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古代一种治军思想。指用兵首先要进行训练。《吴子·治兵第三》中讲:“夫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戒为先。”

《司马法》上也说:“士不先教,不可用也。”

说明军队没有训练,便不能作战。

荀子对练兵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军队训练好了,敌人就不敢轻于进犯。

这一练兵于先的军事思想,是历来部队所推崇和实行的。

兵绳天下是谁提出的?

孙膑,战国中期齐国阿鄄(今山东东阿鄄城)一带人。孙武的后代,生卒年月不可考,约与商鞅、孟子同时,齐威王、齐宣王时任军师,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孙膑的军事思想载于《孙膑兵法》一书中,又称《齐孙子》。这是他的弟子记述他军事思想和重要战绩的书,和《孙子兵法》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

一、战争观

孙膑明确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孙膑兵法·见威王》,以下凡引《孙膑兵法》只注篇名),认为统一中国的战争极端必要和不可避免。他列举历史上“五帝”“三王”都用战争打败对方的故事,指出儒家“责(积)仁义,式(标榜)礼乐,垂衣裳(不用战争),以禁争夺”的思想是行不通的。

他提出“以兵绳之”(同上)的重要原则,明确主张只有用战争才能实现统一。他主张“赏不逾日,罚不瞏(还)面”(《将德》),有功当天就赏,有过立即处罚。“立官则以身宜”,选拔贤能之人担任各级官吏。

孙膑反对无视人民死活的穷兵黩武,认为“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见威王》)。他所要求进行的战争是合乎“义”的正义战争。他说:“义者,兵之首也”(《将义》),“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见成王》),“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见威王》)。

合乎正义,是用兵中居首位的大问题,只有以正义战争为目的的军队,才可能是卒少而兵强的军队;不合正义的战争,是不可能获得和巩固胜利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正义的战争呢?孙膑认为,关键在于是否合乎民心。

他说:“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兵失》)“兵失民,不知过者也。”(同上)因而,他把“得众”作为“恒胜”的五个因素之一,认为“得众,胜”,“不得众,不胜”(《篡卒》)。他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民”“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兵和民的关系要像“行水得其理”一样,才能“命行如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然,就是“使水逆流”(《奇正》),必然失败。

孙膑把是否合民心、是否得众作为进行战争的目的和取胜的重要条件的主张,说明他的战争观是一种合乎时代潮流的进步的战争观。这种战争观使孙膑成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进步的军事家,也是他能提出宝贵军事思想的重要原因。

孙膑认为战争的发展是可以预知的,如果“兵不能见福祸于未形”,即为将者在祸福没有暴露以前不能有所预见,那就是“不知备(战)”的蠢人(《兵失》)。他明确主张“知道”,即认识战争的客观规律,“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八阵》)。

主张根据天时、地利、敌情、我情等各方面的客现情况来指挥战争。“知道,胜”,“不知道,不胜”(《篡卒》),“以决胜败安危者,道也”(《客主人分》),“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八阵》)。把认识客观规律作为决定战争胜败、国家安危、人民命运的基本条件。

八面受敌读书法实例详解?

八面受敌读书法每次读书集中精力解决某一问题的读书方法。这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总结提倡的一种精读法。所谓“八面受敌”,原出《孙子兵法》“我专而敌分”’的用兵原则。即当八面受敌,则应当集中优势兵力,“以众击寡”,各个击破,切忌八面出击,分散兵力。

苏东坡从孙子的这种“用兵法”中得到启示,用于读书和研究学问。

他在谈到治学经验时说,一本书的内容丰富,无所不包,所以,我们每次读书,只能寄希望于理解、消化一个问题。

古代历史上经典的名将对决的战争有哪些?

大家都知道秦汉交际时期的两大势力——楚霸王项羽与刘邦、韩信的天下争霸,这一段历史情节被后世文人加以艺术化、文学化,而被无数次的传唱。

大家都知道汉朝汉武帝与匈奴伊稚斜大单于的相爱相杀,那段残酷而宏大的战争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等名将名垂千古。

但是在这两次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历史事件中,却有一件在历史长河中也是属于里程碑性质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主角是两位超级帝皇。

那就是平城、白登之战。

一方是草原世界“始皇帝”、匈奴帝国的缔造者——冒顿单于,另一方是大汉帝国的缔造者——汉高祖刘邦。

刘邦: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 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冒顿:有史料确切记载的第一个统一大部分草原世界的首领,堪称草原世界的“始皇帝”。

草原世界各个草原部族自古以来就在互相掠夺厮杀,而草原世界长期的战乱有史料确切记载的第一次就是被冒顿单于统领的匈奴帝国所终结,可以说冒顿单于是草原世界的“秦始皇”,一个属于草原的“千古一帝”。

在秦朝,蒙恬虽然打败了匈奴,但是那时候的匈奴只是一个未统一的匈奴,一个分裂状态的草原力量无法撼动大一统的秦朝,秦始皇手下的秦军无敌于天下何况领兵作战的统帅还是名将蒙恬。

到了汉朝初期,虽然华夏重新一统,但是草原世界也奇迹般的被统一整合了。

这时候的草原世界和华夏农耕世界都基本完成了统一大业。

这就是说刘邦和冒顿之间的战争不仅仅只是两个人、两位皇帝、两只军事力量的碰撞,还是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农耕文明的碰撞。

这不仅仅是国与国的战争,而且是一个文明与另一个文明,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之间的碰撞。

因此平城白登之战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比于古代赵国与草原民族的战争、秦军单方面灭杀草原部族的壮举,这代表着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有史料记载的第一次文明大碰撞。

自此之后,对于华夏王朝来说,如何处理草原世界的强大草原部族将成为最重要的大事。反过来讲也成立,草原帝国如何面对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华夏王朝,也是其要考虑最重要的大事。

这次平城白登碰撞,正式掀开了草原世界与华夏世界(农耕世界)历史的篇章。

此后两千年中,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农耕文明)就像世界的两大主角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