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身像雕塑代表作品,历史上是否曾出现过一个贵霜帝国?
确实贵霜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帝国。首先它是一个族群在多次迁徙之后建立的,其次它在灭亡之后似乎并没有传承。不过它存在的时间前后相加也有数百年,而且也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甚至在有些方面永久性的改变了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那么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贵霜人的身份谜团看到这个,可能许多朋友会忍不住笑出来,因为确实贵霜人的起源也可以说是历史常识。基本上所有提到贵霜的资料都会告诉大家,贵霜是大月氏西迁之后在印度建立的国家,所以贵霜人就是大月氏人的后裔。
而既然说起了大月氏,咱们在这里先离题一下,澄清一个常见的观点,就是关于“月”的读音。曾经有许多年,许多材料中都曾经专门注明,“月氏”这个词要读成“ròu zhī”,但这主要是因为过去一些资料曾把“月氏”的“月”写成“⺼”,而这是一个汉字部首,被称为“ròu”字旁,所以“大月氏”才会被读作“dà ròu zhī”。但近年的观点普遍认为把“月”写成“⺼”是误会的结果,所以在近年出版的许多词典里“月氏”的读音都已经更正为“yuè zhī”
(月氏人的发源地在河西走廊)
而现代一般观点认为,大月氏最早发源于甘肃省张掖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早期曾异常强悍,甚至曾逼迫匈奴对其臣服,并强令匈奴向其派遣质子。但在公元前3世纪末,一名在大月氏的匈奴质子却想办法逃回了匈奴,而且后来他还把自己的父亲给杀了,自己夺取了匈奴的单于宝座并统一了匈奴各部。看到这里,恐怕大家也就知道了,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冒顿(mò dú)单于。
而冒顿统一匈奴之后,曾多次讨伐大月氏,在公元前205年到202年以及公元前177年到176年,冒顿率领的匈奴军队两次大败大月氏,使其在河西故地无法继续立足,只得无奈西迁。此后,大月氏首先迁居到了今天新疆北部的准噶尔盆地。但在公元前162年,冒顿的儿子老上单于再次击败大月氏,大月氏再次西迁,迁到了今天中哈边境的伊犁河流域。而这里在之后的100多年间就成为大月氏新的根据地。
(大月氏人的迁徙路线)
所以大月氏历史似乎也是挺清楚的,那么谜又何在呢?这个谜就是大月氏到底是黄种人还是白种人。因为大月氏西迁后曾经对中亚和印度局势产生深远影响,所以除了中国古代的记载之外,古印度乃至西方的一些史料也都记载有大月氏,而且大月氏在中亚和印度也都留下了许多历史遗存,但这些遗存所揭示的大月氏人种却相互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比如在《后汉书》里曾记载,月氏“被服饮食言语略与羌同”,如果从这个记载来看,大月氏应该是一个说汉藏语系的黄种人族群。
(疑似月氏贵族塑像)
但大月氏人西迁之后,曾发行过大量刻有其统治者的钱币,而这些钱币上的统治者形象确都是白种人形象。而且现代一些观点认为,西方史料记载的一个强大民族马萨盖特人就是大月氏,而西方史料说这个族群是塞种的一支,也就是说印欧语系的白种人。所以关于大月氏人的族源,其实到现代还是存在着很多谜团。
大月氏与希腊人
因为大月氏曾长期压制匈奴,所以在中原人眼里,他们也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族群。所以才会有后面的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但张骞却没能说服大月氏,其中主要原因可能是大月氏此时已经在中亚和印度看到了比击败匈奴回归故地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说到这里,我们要先放下大月氏,说一下当时中亚和印度的局势。在大月氏来到中亚之前,中亚原本生活有一个被称为塞迦人(Saka)的族群,他们应该也是塞种人的一支。在他们的南方,也就是北印度地区,则生活着大量的希腊人。那么提到印度的希腊人,大家肯定首先会想到马其顿亚历山大东征。虽然亚历山大对印度的征服具体过程现代也有一些争议,但在北印度却确实存在过由入侵的希腊人建立的国家。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大致区域)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在亚历山大死后,他的众多将领率领军队离开印度。但当时已经移居当地的许多希腊移民却留了下来,成为了印度孔雀王朝的臣民。在公元前250年前后,希腊人在伊朗建立的塞琉古帝国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特一世宣布巴克特里亚独立,建立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下文称巴克特里亚)。之后到公元前190年前后,其国王德米特里一世开始大举入侵北印度。而他的入侵可能得到了早年留在当地的希腊人接应,所以一路高奏凯歌,最远甚至可能打到了印度孔雀王朝的都城华氏城下。
(刻有德米特里一世头像的钱币)
而在德里特里一世死后,巴克特里亚发生内战,分裂成了多个小王国。其中在位于今天印度北部犍陀罗的希腊人改信了佛教,后来还创造出了影响深远的犍陀罗佛教造像艺术。而张骞出使大月氏时,也曾记载了一个名为大夏的国家。一些现代观点认为,大夏就是一些印度和西方史料中记载的巴克特里亚。张骞记载中说大夏有国民100多万,其首都叫蓝市城,并说之前不久大月氏将其攻败,还说大夏“兵弱,畏战,善贾市”,也就是说这个国家战力不强,但很擅长做生意,这种特点也很符合希腊人擅长贸易的特点。
(犍陀罗的菩萨塑像)
而在大月氏进入中亚之后,首先把中亚的塞迦人给赶走了。塞迦人被驱离故地之后,又很快南进到了印度北部。而他们这一路给予周边的几个希腊人小王国沉重打击。公元前145年,塞迦人摧毁了巴克特里亚东部重镇阿伊卡努姆(Ai-Khanoum)。但塞迦人南进最主要的目的是躲避大月氏,所以似乎在当地并没有久留,所以巴克特里亚并没有马上灭亡。但紧随其后的大月氏人却更进一步,侵入到了巴克特里亚核心区域,在公元前130年前后迫使其称臣,之后巴克特里亚逐渐走向灭亡。1年之后,张骞到达大月氏并留下了相关记载。而在此之后,尽管一些从巴克特里亚分裂出来的小王国还存在了100多年,但都已经非常边缘化,所以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大月氏是希腊人在印度统治终结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贵霜与大乘佛教
大月氏在攻灭了巴克特里亚之后,将所占领的土地分给了自己的5个部族,而其中之一就是贵霜。当时每个部族都由一名翕(xī)侯所统领,而在过了100多年之后,贵霜部的翕侯丘就却(Kujula Kadphises,又译迦德菲塞斯一世)一举攻灭了其它4个翕侯,自立为贵霜国王,正式建立了贵霜王国。在此之后,他先是击败安息,又先后攻灭了喀布尔(《后汉书》称其为高附)等周边政权。而他的孙子阎膏珍(Vima Kadphises,又译迦德菲塞斯二世)继位后,再次对当时控制着北印度的塞种人发动攻势并将其击败,贵霜的势力更加深入北印度。
(刻有丘就却头像的钱币)
而在阎膏珍在位期间,贵霜已经出现了崛起之势,所以可能也动了重新东征,回到其历史发源地的念头,以至于竟然和之前一直合作的汉朝发生过一次大战。根据《后汉书》记载,当时贵霜要求与汉朝和亲,结果被汉朝断然拒绝。结果贵霜以此为理由,派其副王谢会率领7万大军向今天的新疆喀什附近杀来。而当时任职西域都护的名将班超看到贵霜军来势汹汹,决定避其锋芒,坚守不战。结果远道而来的贵霜军出现粮草不足,被迫向龟兹求援。但班超预料到了贵霜军的困境,提前在前往龟兹的要道上设伏,全歼了谢会派去求援的军队。谢会得报后知道继续坚持必然全军覆没,于是派人向班超求和并退兵,双方重修旧好。
(刻有迦腻色伽一世塑像的钱币)
而在阎膏珍的儿子迦腻色伽一世(Kanishka)继位之后,贵霜继续了其扩张行动,不但将北印度地区几乎完全纳入了自己的版图,而且还曾一度将其触角越过帕米尔高原,在新疆喀什附近扶植了自己中意的统治者。当时可以说丝绸之路的许多重要节点都已被其控制,因此贵霜帝国也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中转地。大量来自中原的丝绸和来自罗马的黄金都经由贵霜中转之后被卖到罗马和汉朝,作为中间商的贵霜也在此过程中赚得盆满钵满,很快进入了其极盛期。
(贵霜帝国的大致疆域)
而经济的发展必然也会促进文化的发展,尤其是贵霜处于中原、印度、波斯和希腊-罗马等几个主要文化圈的交界点,各种文化在其境内都有相当程度的存在,甚至还曾彼此融合产生出了新的文化。在贵霜前期的几位重要国王中,丘就却信仰佛教,阎膏珍信仰婆罗门(原始印度教),而迦腻色伽一世则又是极其虔诚的佛教徒。他曾建立了一座非常宏伟的舍利塔,以存放佛骨舍利。而迦腻色伽一世还效法印度的阿育王,曾向外国大量派遣僧侣以传播佛教,许多人认为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就跟迦腻色伽一世有直接的关系。
(大乘(黄色)、小乘(红色)和藏传(橙色)佛教的大致流行区域)
而且我们刚才说到,信仰佛教的希腊人所聚居的犍陀罗地区后来也被贵霜吞并。而犍陀罗地区所流行的佛教教派将早期佛教信仰与部分古希腊元素进行了结合,后来这一教派在贵霜流行了起来。一些观点认为,这个教派就是后来广泛流行于中日等东亚地区的大乘佛教的雏形。而无论大乘佛教是否吸纳了希腊元素,它基本成型于贵霜时期的北印度可以说是没有太大疑问的,所以可以说贵霜帝国在大乘佛教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但迦腻色伽一世晚年仍然奉行对外扩张政策,而其国内厌战情绪高涨,导致迦腻色伽一世最后竟然在病中被人闷死在了床上。而贵霜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极大,因此很难用统一的方式对不同区域进行管理,各地之间的疏离也渐渐无法调和。公元225年,贵霜帝国分裂成了东西两部分。西部帝国迅速被波斯灭亡,而东部帝国则在公元340年前后被印度笈多王朝灭亡,贵霜自此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但其对后世的影响却可以说持续到了今天。(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告知删除)美术艺考一般考什么内容?
艺考前要先参加省里的统考,像我们这边,考的三门:速写、素描、水粉。满分三百分,及格线一百八十分,单科最低必须达到六十分。
统考的作用相当于筛选。过了统考线可以参加校考,即全国各所院校在省会或者一些城市设立的美术考试。这个就比较不统一了,题目都是院校自己出的,普通一本、二本基本考试范围就是素描和色彩。稍微好点儿的院校会由默写或照片变为写生,不存在设计这一门。美院难度相对高一些,素描、色彩、设计,素描基本上都是半身像写生,色彩可能考静物也可能考彩头,设计的话一般都是装饰画,有主题。难度高,但是含金量大。美院考试的题目都有规律可寻,上网一查,问问自己的辅导老师或者现场咨询,都是可以知道的。比如天津美院,色彩就是考彩头,固定了的。
还有另外一种,比如承认xx省美术统考成绩。这个就不需要参加这个学校的校考,当然了,该院校也不会在这个省设立考点儿。凭借统考成绩就可以报考该院校。报考的前提是统考成绩达到了美术本科线,一般是按单科七十分算,本科线一般是在210分左右。也就是说统考没有达到美术本科线,即便高考文化课分数再高,不投档,不录取。
刚才说了承认省统考成绩,但前提是美术本科线达线才有资格报考。那现在再说一下校考,校考是省统考一百八十分以上才有资格参加,校考合格,学校会发一份合格证过来,之后就是文化课分数了,只要文化课过了本科线,就可以投档,学校会择优录取!!!择优录取,按文化课百分比+校考百分比…这个真实存在,亲身经历。
当时是河南大学,文化课、校考都达线,档案都接收了,结果在最后一天档案被打回去了,打电话咨询,告我:你要是再多考一分就有你了。咱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其他注意事项…校考的时候吃饱、吃好、穿暖,没有把握或者没有固定院校,就多考几个学校,必报保底的学校不少于三个,何谓保底?学校只是普通二本B类的没人报考的学校。隔一天考一个学校,一是说不准哪场考试就超常发挥了,二是休息的一天可以放松精神,准备材料。
兔限半身像是什么?
兔限半身像是一个人半身的肖像(如雕像、模拟像)。兔限半身像的表现范围主要是指头、颈、胸、臀部以及手臂和手在内的上半身。在表现身体的时候,应以三大快(头、胸快、臀部)的运动和协调关系为主要表现内容,其中头部与手部为重点表现对象。
一些国人是不懂艺术还是理解角度与西方有差距?
是“不懂”艺术还是角度与西方有“差距”?
问题中使用的两个用词,都不太友好,有一种对国人欣赏不来艺术的恨铁不成钢。
不过,有料君还是想和大家平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
首先,来说说“不懂”。
这里通常指的是这么一种情况:我们中国人看到一些西方的抽象油画,不明白在画什么,觉得不如中国画里山水花鸟明了好懂。
(威廉《安妮女王》,西方古典油画,能看懂是一个少女)
(毕加索《女人半身像》,西方现代油画,看不懂这也是个少女)
什么原因?因为东西方艺术体系就完全不同。
中国画几千年来一直有很完整的传承,对于内容、写意气韵等塑造基本没变过,我们沿用几千年的欣赏模式就能很好的看懂;但是西方绘画经历过古典和现代两个剧变的时代,现代以后的绘画,受到了大工业发展影响,开始从具体的实物中脱离出来,追求形式上的独立性。这就让习惯了“看内容”的我们看不懂。
(中国画,很容易看懂,无非花鸟山水人物)
另外,这种不懂除了是东西方绘画体系上的区别,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西方现当代艺术,很多西方人也不懂。因为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为了让人看懂理解。
因此,这不仅仅是东西方文明上的差异,也和现当代艺术的“难懂属性”直接相关。
●
其次,再来说说东西方的“差距”。
有料君认为这个词不够准确,其实应该是“差异”。差距是有高下之分的,而“差异”只是区别。
东西方审美理解角度的差异在哪里呢?在于我们到底是看重“物”还是看重“情感”。
(西方风景画,记录景物)
我们看西方的一幅风景画,它在表现什么?它其实就是如实的记录景色,以形与色的严谨造型来再现客观世界,追求“逼真”“肖似”和“惟妙惟肖”。
(中国山水画,抒发情感)
而再来看同样是描绘风景的中国山水画,它在表现什么?以严谨的铁线描,画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这是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是用艺术上的虚实手法表达对风景“形而上”的体验和感悟。
因此,我们看东西方绘画,中国人与西方人理解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西方的风景画则讲色彩、尚写实、重再现,而中国的山水画讲笔墨、尚写意、重意境。
●
最后,有料君想说:
东西方艺术是不同的,但不是对立的。因为文化和欣赏习惯上的差异,我们可能会在欣赏对方艺术时产生不理解和隔阂。但是,好的文化是全人类的瑰宝,没有高下之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态度包容,学会欣赏。
喜欢的话,请一定要给有料君点赞!
有没有遇见让你震撼到灵魂深处的艺术?
罗汉松
雕像为啥都是上半身?
1.半身像相对全身像而言,制作难度低,结构稳定,不需要考虑太多动态/重心/构图等问题。
2.常见的半身像多为名人肖像,刻画名人最有辨识度的面容和能够表达一定身份的服装就已足够
3.在1:1的比例状态下,半身像置于台面时,和观众视线基本平齐,适合观赏。
4:相对于1:1全身像,1:1的半身像更适合在室内展出,也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