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土默特蒙古人所用姓氏,大体上和其他(部)旗的同胞一样,沿袭了自己的蒙古姓氏。但是,由于一百多年来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冲击,保留下来的蒙古姓氏,大多取姓氏第一音节读音用汉字表述,或取蒙古姓氏之意选一同义的汉字表述,形成了一字一音的汉式蒙古姓氏。这样的姓氏主要有云、包、卜、宝、赵、韩、郝、巴、金、胡、康、荣、何、贺、贾、乔、伊、白、高、伏、佛、福、明、闵、姜、李、王、杨、付等等,很多很多。由于土默特地方独特的战略位置,以及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清朝统治者从乾隆年间开始在长城边外、黑河流域放垦草场,建立农耕纳粮的皇庄。随之,山西陕西河北农民前来耕种,土默特地方农耕化的趋势日渐深化,涌来的汉族农民越来越多,最终形成农牧交错,蒙汉杂居的局面。蒙文蒙语的使用开始受到影响。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清统治者又在土默特地方设置道、厅管理汉民,至清末,蒙古人与汉人发生纠纷打官司,必须在道、厅衙门审理,而管理蒙民的旗衙门无权审理,加速了蒙文蒙语使用的衰落。这样的不平等,还使许多蒙古人回避使用自己的蒙古姓氏,当社会活动需要姓名时,他们一般都称自己为“蒙古某某”!民国年间,国民党统治者推行大汉族主义民族压迫政策,在土默特地区危害尤烈。这里的蒙古族人民出于对民族压迫和歧视的规避,在一般的公开社会交往中,很少使用蒙古语,其使用范围日益缩小。在姓氏、名字方面,大多采用了汉式姓名。汉式姓的选用没有一定之规,一般根据自己的蒙古姓氏或祖父、父亲等的蒙古名字以及官职名称的第一音节,再选取相应读音的汉字为姓。此外,还有借用亲友汉式姓为姓者。根据于永发先生研究:“民国初年,土默特蒙古有的已有汉姓或汉式姓氏,有的则无。无姓氏者效法已有姓氏者,彼此间或因亲戚,或因关系密切,或张或李或王定为姓氏,这种现象在土默特高等小学校尤多。如常黑赖村李明旺本无姓氏,入学注册时,先生以为‘应该有个姓’,他急切间问其表兄姓什么,答曰‘姓李’,于是他便说:‘那我也姓李吧’,自此遂以李为姓,‘姑舅姓甚我姓甚’一时传为笑谈。诸如此类的事,并非绝无仅有,如在编查户口时无姓氏者为了‘有名有姓’,向亲朋故旧借某一姓氏为己姓者往往而有。”土默特蒙古人现存蒙古姓氏50/60个左右,望有识者进一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