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中国六大民间传说你都听过吗(千年帝都的21个非遗美丽“传说”)

但牡丹的传说竟然被山东菏泽抢先一步申报为国家级非遗,说的还是洛阳的牡丹相关故事,汝阳县城关镇云梦村是鬼谷子出生和修道讲学的地方:有关鬼谷子的传说家喻户晓,传说为鬼谷子住所和讲学的地方,至今这里仍留有云梦洞、孙膑洞、传兵洞、桃源宫、石头阵、试剑石、说泪井、镇奸石、演兵场等诸多有关鬼谷子及弟子们活动的遗迹。鬼谷子老娘王秀芝还没出阁时。后来...

洛阳作为千年帝都,传说很多,每个传说也很精彩。可是,在册的非遗传说项目,只有21个,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大家都知道“洛阳牡丹甲天下”,关于牡丹的传说在洛阳可以说家喻户晓,但牡丹的传说竟然被山东菏泽抢先一步申报为国家级非遗。打开这段传说,会发现,说的还是洛阳的牡丹相关故事。

所以,挖掘和整理洛阳有关的传说,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1.鬼谷子传说

编号:I-1

批次:2007年12月(第一批)

发生地:汝阳县

在汝阳县流传着一个传说:汝阳县城关镇云梦村是鬼谷子出生和修道讲学的地方。云梦村位于汝阳县城东南2.5公里处的云梦山下、马兰河畔。

在汝阳,有关鬼谷子的传说家喻户晓,有关鬼谷文化的遗址遗迹星罗棋布。云梦山上的云梦洞贯穿整座石山,前后连接,传说为鬼谷子住所和讲学的地方,洞中有石床、石凳、石筷。云梦村因鬼谷子而闻名于世。至今这里仍留有云梦洞、孙膑洞、传兵洞、桃源宫、石头阵、试剑石、说泪井、镇奸石、演兵场等诸多有关鬼谷子及弟子们活动的遗迹,被誉为“天下第一军校”。

“鬼谷子”是王禅的道号。王禅字诩,所以有时候又叫王诩。他可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军事教育家,还被世人誉为纵横家的鼻祖。如果说起中国古代的军校,应该是王禅创办的云梦山军校。培养了哪些学生?张仪、苏秦、孙膑、庞涓、毛遂等一大批叱咤风云的牛人。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

据说,鬼谷子老娘王秀芝还没出阁时,因为吃了花园内水缸边的谷粒而怀孕,被父亲赶出了家门,后来在村南草庵子里生下鬼谷子。因为“食谷而生”,所以取名鬼谷。都说鬼谷子是天宫玄微子转世人间,得到了观音菩萨的保护。母亲王秀芝也严加训诲,希望他能成材。这是一则感应生孕,无性生育的类型传说。老百姓对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杰出人物的诞生,往往喜欢敷衍上各种神秘、离奇的传说。

曾经周游天下,后来在云梦山住了下来,开始传道授徒。先后收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尉缭、毛遂等弟子。据说王禅老娘后来也修炼得道,超脱凡尘,人们尊其为王老圣母。

鬼谷子童年果然不同凡人,时有奇能。他帮母亲打柴,受太上老君引导,到云梦山学艺;听到母亲召唤,能立时回应母亲,并在当晚返回故里南庵子。典型的跑得快,一步百里。他老娘听说鬼谷子到云梦山学艺,非要到山上看个究竟。太上老君得知此事,便派大仙婆婆劝阻。鬼谷子老娘不听劝说,大仙婆婆只好让她骑上老虎上了云梦山。伟人的母亲绝对不是凡人,座驾是老虎。

关于鬼谷子先生的传说,历来有很多版本,宋朝人的记录,鬼谷子先生的故事是这样的:

鬼谷子生于春秋时代,晋国人。出生于晋平公期间。鬼谷子少时天赋异禀,得高人指点,来鬼谷山隐居修行,以鬼谷为名号,世间因此有鬼谷子其人。鬼谷子姓王,名有争议,有王禅、王利两说。

世间大变,晋分韩、赵、魏三国。鬼谷子看淡世上分合,收庞涓、孙膑、张仪、苏秦四徒。

庞、孙不表,单说张、苏。鬼谷子欲传张、苏神仙之法,张、苏于修仙练道无兴趣,只羡尘世大官,鬼谷子一时伤心,但无意强求二人,遂传张、苏纵横之术,小成,命之下山。

时过多年,世间已无张仪、苏秦,鬼谷子仍在。其时已秦始皇治世。其时西域大宛国有奇事:大宛国有冤屈而死之人,弃尸荒野,有鸟叼草,盖死者脸,死者起死回生。秦始皇闻之,派人请教于鬼谷子,鬼谷子言:海外有祖洲岛,上有不死草,鸟儿叼不死草,救活死人。秦始皇大喜,派遣方士们出海寻不死药。而后,世间再无鬼谷子传说了……

2.洛出书传说

编号:I-2

批次:2007年12月(第一批)

发生地:洛阳市洛宁县

洛出书传说是诞生于洛宁地区的关于“洛出书”等相关故事的民间传说体系。主要包括神龟献洛书等内容。

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洛河里出现了一只神龟,神奇的是在龟的背上有纹、圈、点,并且排列成组,看上去似乎预示是什么。这就是“洛书”的传说,大禹对“洛书”进行阐释,这些阐释就是后来《尚书》中的《洪范》篇。

洛出书传说在流传久远,多有记载。《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安国、刘歆等也对“河图洛书”作了阐释。朱熹《周易本义》首次附上了“河图洛书”的图案。

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根源性。

《竹书纪年》记载了大禹受洛书的情况:“帝禹夏后氏。”陈注:“当尧之时,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事……洛书龟书是为洪范。”《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九畴是也。”

洛书究竟什么样子,宋以前古籍文献一直未载,到了宋代,陈抟才将失佚两千多年的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于后世。

其他传说之“洛书鱼献”

话说黄帝体察民情,往往亲自参与劳动,受到百姓爱戴。他的行为感动了天神,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安居乐业。一天,天神告诉黄帝,洛水里有龙图龟书,如果得到它,将会把天下治理的更好。黄帝于是便率领一众手下,在洛水上下游巡游。一天,大雾,隐约看见一条大鱼被困于河滩上,黄帝同情这条大鱼,但又想不出什么好的方法帮助这条大鱼,就命人杀五牲、祭天帝,亲自跪下向天帝求助。天帝感动,连下大雨七天七夜,洛水暴涨,大鱼得救。大鱼走后,黄帝在洛水岸边得到了河图洛书,即《河图视萌篇》,上面用象形文字记载着人类所需的各种知识。这就是传说的“洛书鱼献”。据传,得书的地点在洛阳汉魏故城南,旧伊洛河汇流处。

其他传说之“灵龟”

唐尧时,尧带领众酋长东游于洛水。太阳偏西,不巧玉璧掉入洛水,这时候突然看到洛水上光芒四起,有灵龟出而复隐。于是,尧便在洛水边修了一个祭坛,选择一个良辰吉日,郑重地将玉璧沉入河底。很快,河底光芒四射,接着飞起一团云雾,云雾中有喷气吐水之声。一阵大风过后,云开雾散,风平浪静,水上漂过一个大龟壳,广袤九尺,绿色赤文。壳上平坦处文理清晰,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并记录着各代帝王兴亡之数。此后,易理文字便在人间传开。这就是传说的“灵龟”。

其他传说之“黄龙负书”

传说虞舜时,舜学习尧的礼法,把玉璧沉入洛水,水中有赤光忽起,有龟负图书而出。接着一卷甲黄龙,舒图书于云畔,将赤文篆字以授舜。这就是传说的“黄龙负书”。

唐代诗人李矫在《咏洛》诗中有:“神龟方锡瑞,绿字重来臻”之句,一歌颂洛龟负书给中国带来了光明。龟书,可能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

以上这些是后世附会的故事传说,河图洛书的真实由来,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谜。

3. 黄大王传说

编号:Ⅰ-3

批次:2007年12月(第一批)

发生地:偃师市

偃师岳滩镇有黄大王故里、黄大王庙,府店镇有黄爷坟。

黄大王,原名黄守才。1603年农历腊月十四日生于偃师伊河北岸的王庄村。自幼父母双亡,跟随当船夫的舅舅长大,于是熟悉黄河、洛河、伊河等相关情况。他天资聪颖、思维敏捷,读经诵文还能融会贯通;后到他缑山、县学、嵩阳书院等地求学,潜心研读了历代大量的治水方略。40岁后,学有所成,无所不通,写有《禹贡注疏大中讲义》、《治河方略》等关于治水的著书。

黄守才不单有理论,他还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治水济民。伊河、洛河、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于是,他便领着百姓治理水患,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功绩在《通志》、《河南府志》、《大清会典》、《黄运两河纪略》以及洛阳、偃师的志书上,都有记载。在他生活的时候,他就是最有名的治水专家。人们称赞他“功并神禹”、“活河神”。鉴于此,清康熙皇帝封他为“灵佑襄济王”,并祀“金龙四大王”。之后的清帝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都给黄守才加了封号,封号多达12个!

4. 河图的传说

编号:Ⅰ-4

批次:2007年12月(第一批)

发生地:孟津县

河图传说指“河出图”故事的民间传说,主要包括龙马负图寺的传说。据说伏羲氏时期,从黄河里浮上来一匹龙马,它身上的旋毛变成“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的图形,这便是“河图”,伏羲氏依照“河图”画出八卦,《周易》一书由此而来。

在孟津县会盟镇,黄河与图河交汇处,相传即是“龙马负图”的地方,建有龙马负图寺。

5.卦沟村的传说

编号:Ⅰ-5

批次:2007年12月(第一批)

发生地:孟津县

据说在遥远的古代,黄河南岸(如今孟津县朝阳镇至会盟镇一带)一带有雷河、孟河、位河等八条河流,我们的祖先生活在这里,可是他们还不会耕田种地,全靠吃树上的野果和草籽过日子,每到冬季和春季青黄不接的时候,人们只有挨饿了。后来,我们的始祖伏羲来了,教会了人们结网捕鱼,捕捉野兽,和制造农具,人们的生活这才安稳下来。突然有一天,黄河里来了一只神兽,兴风作浪。后来,伏羲降服了黄河神兽,并把神兽拴了起来,起名叫“龙马”。传说这只神兽的毛是旋着的,伏羲经过六十四天研究,根据龙马身上的毛纹悟画出了八卦。为了纪念伏羲和龙马,人们在黄河岸边修建了龙马负图寺,把当年伏羲拴龙马画八卦的高台叫作八卦台,把附近的村子叫作“卦沟村”。

6.刘秀的传说

编号:Ⅰ-6

批次:2007年12月(第一批)

发生地:孟津县

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附近,一片苍劲挺拔的古柏围着一个高20米、周长500米的大墓冢。这墓冢就是东汉中兴光武帝刘秀的陵墓,当地人叫它刘秀坟。刘秀葬在地势低洼的黄河滩上。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刘秀原来打算在洛阳北边的邙山上为自己建一座宏伟壮观的陵寝。可他那强脾气儿子让他伤脑筋,凡事别着来。刘秀想:我让他在我百年之后把我安葬在邙山上,他犟着来,肯定要把我葬在黄河滩里。所以刘秀一直没跟儿子说在邙山上建造凌寝的打算。刘秀在位34年,当他奄奄一息时,把儿子叫到跟前,说:“父王我命中缺水,在我百年之后你要想办法把我葬在黄河中。这算你尽了孝心,我也能在升天之后,免受干渴之苦。”他以为正话反说,儿子一定会和往常一样,反着来,把他葬在邙山顶上。谁知,刘秀儿子听了刘秀的话,一反常态抱着刘秀哭了一阵,便说:“不孝儿从未听过父王的话,辜负了您老人家的教诲之恩。父王的后事,我一定按您的嘱咐办!”刘秀听了,像头上挨了一闷棍,想把话收回,可是君无戏言,于是长叹一声,便归天了。刘秀儿子见刘秀断了气,便说了刘秀要葬在黄河里的遗言,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打造棺木龙舟。刘秀的尸首一装殓,便用龙舟载入黄河,扔进那汹涌澎湃的波涛之中。

说来奇怪,刘秀的灵柩一扔进黄河,黄河水便咆哮着向北滚去。抛灵柩的地方,转眼便成了一片平地上,一个大土丘拔地而起。后来土丘的四周,慢慢地长了密密麻麻的柏树。柏树中,最大的有28棵,象征着刘秀当年的28位部将。他们生前跟着刘秀南征北战,死后又来为刘秀站岗放哨,保护陵寝。正因为他们的保护,一千多年来,黄河水泛滥多次,但位于黄河滩的刘秀坟,却从来没有被洪水冲击过。

7.刘秀的传说

编号:Ⅰ-6

批次:2014年12月(扩展项目)

发生地:宜阳县

相传,刘秀还没有做皇帝前,被王莽军撵得到处乱跑。这在宜阳的传说很多。

扳倒井的传说:有一年夏天,刘秀被王莽追赶到宜阳城西北十里地的米湾村时,口干舌燥很想喝口水,可是路边有一眼井,水却很深,喝不着。他就自言自语地说:“这井要是能扳倒,该多好呀!”话音未落,这井果真就慢慢的斜倒了。刘秀喜出望外,用双手捧起井水喝足喝够。因担心王莽追来,就赶紧又骑上马向西奔跑,也忘了把井扶起来。后来当地群众就把村外这口井叫做扳倒井。现在这口井还完整的保存着。米湾村的村名,也改名叫扳倒井村。

倒勾针的传说:穆册乡境内的山区公路旁,有一架坡上的小酸枣树上不长倒勾针。这是咋回事?相传王莽撵刘秀到这个坡下,刘秀被追得好几顿都没有吃上饭,很是饥饿,见坡上的小酸枣树上有许多小酸枣,就顺手捋了一把,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后才觉着手有点疼,一看,半天手被枣树上的倒勾针挂出了好几道血迹,刘秀脱口说道:“长这倒勾针干啥?”或许是刘秀是真龙天子,君无戏言,从此,这个坡上的小枣树再也不长倒勾针了。

隐身草的传说:豫西一带的杨柳树上有一种寄生草,一挂挂,一团团,当地人叫它隐身草。相传王莽在春季追赶刘秀,地里的庄稼藏不住人。王莽追赶得快,刘秀惊慌中见一大柳树,想也没想就攀上树杈。谁知树杈周边也没有树叶遮蔽,人在树上也很容易被发现。刘秀想这下完了,口里叨念说:“若有一团密叶隐身多好。”话刚出口,脚下树杈上真就冒出一团叶子。这团叶子很好地将他的身子遮住了。王莽追到此,四下打量,竟没发现他,就又向前追去。刘秀走后,当地人们就在树上常见到这种草。因为这段故事,索性人们称它“隐身草”。

掩犁沟村的传说:王莽撵刘秀,距离越来越接近,情况险急。当时,有一个老农在田间耕地,刘秀恳请农夫相救。农夫急中生智,就用锨挖深犁沟让刘秀躺下,又在他身上压了几锨土,可还差一点没盖严实,王莽的追兵眼看就到跟前了。农夫就让马抬起一只蹄子点住地面,掩盖刘秀。王莽追到,呵问农夫:“你看见一人跑过来没有?”农夫说:“刚向东边跑过去一个人。”王莽就带人向东追过去了。刘秀后来当了皇帝,不仅对救他的农夫重赏,也给那马很好的待遇。后来马耕田、拉车停歇或平时站立时,总有一只后蹄弯曲触及地面,有了轻抬蹄的习惯动作。这个村子就叫掩犁沟村。

上王鸡早鸣的传说:宜阳三乡有两个邻村,一个叫上王,一个叫下王。两个村只隔一条小河,相距非常近,可鸡叫的时间却相差两三个钟头。咋回事呢?王莽追刘秀,穷追不舍。一天傍晚,刘秀被王莽追到上王。他精疲力竭,实在跑不动了,就在上王住下了,打算第二天鸡叫就动身,继续奔命。刘秀想:鸡叫动身理应能把王莽甩掉吧。回头说王莽,这天晚上追刘秀追到下王,也追得人困马乏。只好在下王寻了个住处停下了。王莽心想:“我明天鸡叫就动身追,刘秀一定跑不脱!”说来神奇,上王的鸡那晚上不到三更就叫了,刘秀听见鸡叫,慌忙起来逃命。王莽住在下王,直到东方发白,鸡才懒洋洋地叫了两声,王莽赶紧爬起来追赶刘秀,可此时刘秀早已跑得无影无踪啦。

窑头村的传说:刘秀顺着连昌河谷往南逃。王莽追兵眼看就要撵上了,他逃进一个小村庄,钻进一孔破窑洞内藏在一个角落,能听得见外边的追喊声。王莽的追兵立即把守洞口,得意地对洞内喊:“快出来吧,我看你刘秀还往那里跑!”外面的追兵单等瓮中捉鳖了。刘秀在洞内吓得浑身发抖。心想,追兵若进洞搜查如何是好?便自言自语地说:“窑透吧,窑透吧,窑透了好让我逃跑。”话音刚落,洞底果然透进光线来。他站起身用手一推,窑洞里面竟然露出一个大窟窿来,他立即纵身钻出去逃跑了。王莽的追兵在洞外不见刘秀出来,就派兵进洞搜查,原来是一孔两头透气的窑洞。就这样,刘秀又逃过了一劫。从此,这个村子叫窑透村,现在叫窑头村。

溜马崖的传说:刘秀被王莽紧紧追赶着,从昌谷河口逃出,骑马越过洛河欲逃入女几山,就是现在的花果山,被逼到一处十余丈高的陡崖山脊上。眼看就有被活捉的危险。无奈的他把马疆绳一勒,连人带马从峭壁上直冲而下,人和马却安然无恙,他又一次逃脱了。现在,通往花果山的公路途中,刚入山谷一个叫板桥的地方,会看到路西的峭壁上有两道深深的马蹄痕迹。人们叫它溜马崖。

8.刘秀的传说

编号:Ⅰ-6

批次:2020年8月(扩展项目)

发生地:伊滨区

西汉未年,王莽篡权,天下英雄纷纷揭竿而起。刘秀作为皇族后裔,也跟他哥刘演一起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旗号,起兵反莽。问题是,起兵不久,刘秀和他哥哥人少兵弱,于是被王莽派人一直追着屁股打。有一天,刘秀被王莽追赶到了伊滨区这儿,眼前是一马平川,无处躲藏,只见一农夫正赶着骡子犁地。刘秀情急之下,躺倒在犁前的墒沟里,农夫提犁以土相掩。骡子也似有灵性,将腿抬起,生怕踩到墒沟中刘秀。王莽军赶到,询问农夫,农夫随便指了个方向,王莽军便继续追赶。之后,刘秀抖抖身上泥土,拜谢而去。当地人就称该村为提驾庄,目前伊滨区的提驾庄街所在位置。

刘秀走后不久,又被王莽的追兵发现,眼看要被追兵追上,刘秀发现崖边有一山洞,慌慌张张就钻了进去。洞口的蜘蛛网也被弄破,同时一群蜘蛛窜出迅速将网补好。王莽军突然不见刘秀,又见窑洞门上布满蜘蛛网,便遂料定不在窑中,刘秀因此躲过一劫。后来,这个地方形成村落,便名为护驾窑村。

刘秀走出窑洞没多远,王莽大军又赶来,刘秀正无计可施之间,突然大雾天降,刘秀趁机逃离。此地后来形成村落,便命为雾驾窑。

刘秀在雾驾窑成功脱身后,沿路向南走,这时夜幕降临,鸟雀归巢,刘秀疲惫不堪。见沟边一破窑,钻进去倒头便睡。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清晨,遂振作精神,向南而去。后来这儿形成村落,名为宿驾窑。

9. 洛神的传说

编号:Ⅰ-7

批次:2007年12月(第一批)

发生地:洛阳市

洛神的传说在洛阳可谓是历史悠久。据说,掌管洛河水印的"洛神"是位仙女,人们都认为她是伏羲氏的女儿宓妃。洛阳市瀍河回族区洛川街旧有洛神庙,俗称洛川奶奶庙或宓妃庙,正对着洛城,可惜抗日战争期间被毁了。

在中国先秦神话中,也有洛神,即宓妃,是司掌洛河的地方水神。后来在中古时期,洛神形象得以丰富和发展,逐渐变为世俗的美人,并且成为男性文人寄托情感的对象。曹植《洛神赋》中,人神相恋,洛神被作为理想美神的化身。洛神赋也因此奠定了传统东方美学的基础。

先秦配偶神说:洛神最初叫“宓妃”,源于屈原《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说的是宓妃游于洛水,其美色为河伯(黄河神)所觊觎,河伯设计将宓妃溺于洛水,因此霸占了宓妃;夏朝的有穷国君后羿非常仰慕宓妃,被河伯知道了,河伯就发难于洛水,兴水患为害一方,后羿对河伯的举动很生气,就射伤了河伯,并娶宓妃为妻,河伯向天帝状告,反倒被天帝奚落,成全了后羿和宓妃,后羿被封为宗布神,宓妃被封为洛神。

宓妃神话刚流行的时候,其形象是一位美丽、爱情、性为化身的配偶神。洛神的故事与西方古希腊神话爱与美之神阿芙罗迪忒(维纳斯)的故事极度吻合,西方较早记载追溯到公元前5-6世纪,有关于山海经的踪迹也若隐若现,神话故事的溯源自源于远古或者存在于史前文明。

中古人神恋:屈原《楚辞》是人神相恋的滥觞,洛神首次作为诗人所追求的神女身份出现:“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盤。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在屈原诗中,宓妃有比较具体的性格个性,因“美而无礼”被作者违弃。

两汉辞赋承《离骚》,将洛神宓妃形象描绘得丰满而逼真,呈现一种浓郁的世俗化倾向。《上林赋》:“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姣冶娴都,靓妆刻饰,便嬛绰约。”《淮南子·俶真训》:“妾宓妃,妻织女,天地之间,何足以留其志。”《思玄赋》:“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咸姣丽以蛊媚兮,增嫮眼而蛾眉。”司马相如、杨雄笔下的宓妃已经变成现实中色艺出众的绝世美女。《淮南子》中的洛神,虽仍是一位配偶神,然而所嫁的对象变为“真人”,地位也下降为妾。张衡笔下宓妃已成为检验作者道德修养的情欲化身。

中古时期曹植的《洛神赋》当为描写宓妃形象上乘之作,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都绝对一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曹植创造出一位个性色彩十分浓郁的洛神形象,其人神之恋尽曲折跌宕之能事。

伏羲氏女说:关于洛神宓妃的身份,东汉王逸注曰“神女”,注释简单,无更多材料。到了唐代,才有宓妃是伏羲之女的说法。李善注《文选·洛神赋》曰:“宓妃,宓羲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此则注释实际上是引自汉末人如淳的说法,如淳注《史记·司马相如传》中《上林赋》曰:“如淳曰:宓妃,伏羲女,溺死洛水,遂为洛水之神。”宋人洪兴祖补注《楚辞》亦引如淳之言,曰:“宓妃伏牺氏之女,故使其臣以为理也。”

虙羲氏妃说:清人屈复在其《楚辞新注》对宓妃的身份提出不同看法:“下女佚女为高辛妃,二姚为少康妃,若以此意例之,则虙妃当是伏羲之妃,非女也。”认为宓妃应是伏羲氏之妃。游国恩《离骚纂义》在肯定屈复之说的同时,进一步补充:“后人以为虙羲氏女,然既云虙妃,必宓羲氏之妃无疑。若云女也,则措辞之例,不当以妃称之。后人自妄耳。屈、游所言极是,只是由于提供的文献资料不足,未能得到普遍重视。如淳以宓妃为伏羲氏之女,此前并不见于其他典籍。后代主伏羲氏女者并无其他依据皆出自如淳。我想“女”字或为“妃”字之讹,“妃”字从“女”、“己”盖《汉书音义》中“妃”字偏旁“己”字损坏,遂剩“女”字,以致有了伏羲之女的说法。”

10. 洛神的传说

编号:Ⅰ-7

批次:2020年8月(扩展项目)

发生地:伊滨区

洛神本名宓妃,是伏羲氏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便降临人间,来到洛阳。当时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叫有洛氏。宓妃加入有洛氏,教会有洛氏百姓结网捕鱼,还把从伏羲那儿学来的狩猎、养畜、放牧的方法也一并教给了有洛氏的百姓。

劳动之余,宓妃弹奏起七弦琴,乐曲优美动听。悠扬的琴声被黄河神河伯听到了,这个浪荡哥便潜入洛河,看到了宓妃,一下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惊呆了。于是河伯化成一条白龙,在洛河里掀起轩然大波,顺势吞没了宓妃。宓妃被河伯押入黄河深宫,终日抑郁寡欢,用七弦琴排遣苦闷。这事儿被后羿知道了,后羿是位善射的天神,曾经射死了天帝的九个儿子。后羿对河伯非常气愤,就射伤了河伯,将宓妃解救出深宫,又回到洛氏中间,并爱上了宓妃。河伯听说了后羿与宓妃的恋情,恼羞成怒,又一次化作白龙潜入洛河,兴风作浪,吞噬了许多田地、村庄和牲畜,后羿怒火填膺,这次射中了河伯左眼,河伯仓皇而逃。河伯自知不是后羿的对手,便跑到天帝那儿去告状。天帝并不向着河伯说话,河伯只好灰溜溜地回到黄河水府,再也不敢管后羿与宓妃的事了。从此以后,后羿与宓妃这对情侣便在洛阳居住下来,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后来,天帝封后羿为宗布神,宓妃为洛神。

11. 王祥卧冰的传说

编号:Ⅰ-9

批次:2010年2月(第二批)

发生地:涧西区

涧西区工农乡西马沟村有一条清澈的涓涓细流,那就是王祥河,它的上游紧挨着马沟水库。在磁涧镇老井村,还生活着王祥后人。在村外的山坡上一处破旧的房子,三间青砖青瓦房,是王氏宗祠;廊柱下几通石碑,元、明、清、民国等年代的都有,也有王氏后人于20世纪90年代捐资建祠时立下的碑。元代碑阳面刻着“晋太保孝王祥之碑”八个大字,右下方刻有“至正三年五月河南府路总管梁宜、达鲁花赤伯答罕等立石”等小字,左下方刻有“嘉议大夫河北河南道肃政廉访副使崔帖谟尔普化书”小字。碑阴面有古诗一首:“为母卧冰稀世有,龙天遗鲤感精诚。寄言天下为人子,永继王祥万古名。”“至正”为元顺帝时的年号,伯答罕、崔帖谟尔普化都是蒙古人的名字。这块碑是元代官府于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所立。还有一块上书“移建晋王太保祠碑”,此碑为王祥五十一代孙王雅轩所立,立碑时间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西晋的都城是洛阳,王祥在西晋担任太保之职。这说明,在元代官府就在新安为王祥立碑了,王祥后裔也一直生活在新安一带。

很早很早以前,在洛阳老城西二十五里的地方有一条小河,小河边的村子里住着一个名叫王祥的男孩。平日里,王祥对继母非常孝敬,可继母把王祥看作眼中钉,肉中刺了,整天指派王祥干重活,王祥非常卖力,但还是经常遭到继母打骂。继母还经常在王祥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父亲对王祥也逐渐讨厌起来。有一年冬天,继母得病了,为整治王祥,故意对王祥父亲说:想吃村边河里的鲤鱼。王祥第二天便顶着寒风来到小河边。寒冬腊月,小河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怎么抓鱼呢?王祥坐在冰上哭了起来。哭了一阵,突然发现自己屁股下的冰稍微融化了一点,王祥于是就脱掉衣服卧在冰上,不一会儿便被冻麻木了。就在这时,天空中突然传来轰隆隆巨响,一条火龙从天而降,卧在了王祥卧冰的河边。火龙吐出的火把岸边的土都烧红了,河里的冰自然也就溶化了,王祥也被暖醒了,他赶紧捉了两条鲤鱼回家。继母吃了王祥捉来鱼,病情不见好转,又连着让王祥捉了两次,病情却更加重了。有天晚上,继母做了个梦,梦见一个小孩从她身上钻出来,对她说:你儿子为你卧冰求鱼,你却本性不改,百般虐待,如果继续下去,让你性命不保;你如能扬恶从善,吃几只黄雀肉,病可自解。说完小孩就不见了,继母也被吓醒了。想想平日对王祥百般虐待,心生悔恨,又看到王祥穿着单薄的衣服,躺在木板床上冻的发抖,便心生怜悯,忙拿起被子,给王祥盖上。从此,继母象变了一个人,对王祥非常好,王祥去捉了几只黄雀让继母吃,继母病也就好了。打这以后,继母操持家务,让王祥去读书了。王祥聪明好学,长大以后,还当了大官。人们为了纪念王祥孝敬继母的品行,就把他卧冰求鱼的那条小河,取名叫王祥河。

12. 邵雍的传说

编号:Ⅰ-10

批次:2010年2月(第二批)

发生地:伊川县、洛龙区

邵雍,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易学家、历史学家、诗人,有“内圣外王”之誉。

邵康节闻鹃声而知天下将乱

邵雍晚年居洛阳。洛河上有座网红桥叫天津桥。明月高悬之夜、清风徐来之时,邵雍散步桥上,看波光桥影,听水声淙淙。赋诗赞道:“春看洛城花,夏赏天津月。”

话说有天晚上,邵雍与儿子邵伯温天津桥赏月。突然阴风四起,黑云遮月,隐约中传来数声杜鹃鸟的叫。邵雍遂紧锁眉头,忧心忡忡。儿子问何故,邵雍道:杜鹃为南方之鸟,洛阳从未有过,今日飞来,预兆天下将乱!邵伯温不解其故,邵雍说:“禽鸟先天气而行,今杜鹃飞来北方,说明地气将自南而北。”伯温又问:地气自南而北,天下就会大乱?邵雍说:据经验,天下将治,地气自北而南;将乱,地气自南而北。数年之后,我大宋必有灾难。伯温问:哪里可以避乱?邵雍说:蜀地可避乱。宋宣和末年,邵雍去世后,邵伯温率领全家迁往西蜀,幸免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侵之乱。

宋英宗三试邵康的故事

据说,有一天宋英宗与宰相、太监等三人化妆成书生和庄稼汉模样来找邵雍,并商定一个一个去。当时,邵雍正在锄地,化妆成庄稼汉的宰相来到邵雍面前,深施一礼,说:请问你可是尧夫先生?邵雍答:正是,不知客官有何见教。来人说:听闻先生通晓数理,想请教先生,我最近的吉凶如何?有无官运?邵雍说:请写字一试!来人弯腰在地上写了个‘土’字。邵雍看后,又看了看来人,说:以此字看,你官运亨通,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人道:何以见得?邵雍说:这‘土’字上边是什么?来人答:是道田埂。邵雍说:对,‘土’字上边加一横是什么?你定是十大朝臣之首宰相之职!来人听了吃惊异常,心道:此人不凡,果然名不虚传,便说:谢谢先生指教!说罢施礼告辞。

邵雍正要继续锄地,又来了一个庄稼汉模样的人请教吉凶。邵雍让他写个字,来人随手在地上画了个“合”字。邵雍说:你一生荣华富贵,不过吗……邵雍欲言又止。来人说:请先生直讲无妨。邵雍说:从此字看,你是个不平常的仆人,受人指使。来人一听满脸不高兴,头也不回地走啦。

随后,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来找邵雍,说:闻听先生精通易理,遇事先知,我是进京赴试的书生,路经此地,想请教先生,不知我能否高中?望先生指点!邵雍见年轻人深通礼义,言谈不俗,忙说:相公过奖,谈不上精通,不过略知一二,请相公写字一观。书生蹲下,手到字成。邵雍见他写的是个“问”字,可仔细一看,便大吃一惊,心想:这个“问”字笔划流畅,飘飘欲飞,左看像君右看像君,莫不是新主到啦?想到此又打量了书生一番,急忙下拜:我主在上,受草民一拜。书生见状慌忙拦住说:先生莫高言。接着与邵雍谈起治国之道。邵雍谈及三皇五帝、三王五霸的兴废治乱,讲的头头是道,书生听得频频点头、啧啧称奇。临走时对邵雍说:先生再会。这书生正是刚继位的宋英宗,听说洛阳有个邵雍,才高八斗,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中知人事,特意与宰相和一个太监前来暗访,结果被邵雍一一识破。邵雍谈论的治国之道,英宗非常满意。回京后,英宗下诏让邵雍进京做官,邵雍却称疾不赴。

最好的风水是人品

据说有一户人家,请邵雍给父母看坟地。主人与邵雍往村南,边走边聊。正值杏子黄熟,行至离主人家的杏树林不远处时,主人突然停住脚步,说:先生,咱们不往南走了,先到村西地里看看。邵雍问:为什么?主人说:我家村南地里有杏树,树上有一窝斑鸠,你看南边杏林上斑鸠乱飞,估计是有孩子们在摘杏儿呢。咱们这样过去,孩子们一受惊吓,从树上掉下来摔伤了可咋办呢?邵雍将罗盘一合,放入褡裢,向主人施一抱拳,说:主人家,你这坟地也不用看了,埋到哪儿都是风水宝地,子孙必贤。

13. 伊尹的传说

编号:Ⅰ-11

批次:2010年2月(第二批)

发生地:嵩县、栾川县

在洛阳伊河两岸,3000多年来一直流传着伊尹的传说。伊尹,奴隶出身,中国“第一名相”,因官职得名,因生于伊水之滨得姓。栾川县墁子头有《耕莘古地》碑,记载伊尹生于此,耕于此。

古代典籍对伊尹的功德有记载:

《尚书•君奭》:“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

《论语》:“汤臣大贤唯有伊尹”。

《孟子》:“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伊尹圣之任者也”。

《吕氏春秋•本味》:“有侁氏女采桑,得婴儿于空桑,其母居伊水之上,命曰伊尹。”

《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汤举任以国政”。

《帝王世纪》:“初,力牧之后曰伊挚,耕于有莘之野,汤闻以币聘,有莘之君留而不进。汤乃求婚于有莘之君,有莘之君遂嫁女于汤,以挚为媵臣,至亳。”有莘氏在今天伊川莘地,现在有伊尹墓、伊尹祠。高辛之地和有莘氏(辛国)之地确定无疑在洛阳伊川。

《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条目下有班固的注释:“尸乡,殷汤所都”。商成汤把夏桀灭了以后,在偃师商城建都。《史记•殷本纪》记载:“汤既胜夏,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成汤为夏人留下宗庙“社”,让夏人供奉、怀念其祖先,与商汤宰相伊尹有关。伊尹是河洛当地人,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

《吕氏春秋•慎大》:“汤立为天子,夏民大悦,如得慈亲,朝不易位,农不去畴,商不变肆,亲邦如夏,尽行伊尹之盟,不避旱殃,祖伊尹世世享商”。“伊尹之盟”的内容应该是“朝不易位,农不去畴,商不变肆,亲邦如夏”。

伊尹辅佐成汤推翻了夏桀暴政,建立了商王朝;成汤之后,伊尹又辅佐太丁、外丙、仲壬、太甲等四代商王,并对不遵汤法的成汤之孙太甲进行“放之桐宫”教育,太甲悔过后又重新迎回为王。

伊尹除保留夏人宗庙“社”,让夏人供奉外,还主持建造了偃师商城、规划郑州商城等商的王都(夏商的都城迁移了好几个地方),规范统一了甲骨文,发展中医、中药,“撰用神农本草为汤液”(《古今图书集成》)。“闵生民之疾苦,作汤液本草,今医言药性性,皆祖伊尹”(《通鉴》)。开创丝织业,“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绣”(《管子》)。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多有祭祀成汤和伊尹的,还有大量历代商王将伊尹作为功臣与先王一同祭祀的甲骨卜辞。伊尹共辅佐过五位天子,辅佐君王之多在中国历史上罕见。“殷都”宗庙与偃师商城一起湮灭了三千六百多年,1983年才被考古发现。偃师商城的地理位置、年代、文化特色等都与《汉书•地理志》所载“尸乡,殷汤所都”相吻合。

伊尹对饮食调味有精深的研究。伊尹是商成汤开国功臣、著名政治家,也是烹饪学、中医学、中药性学、丝织业创始人。又是中国美味饮食的开创者;历代餐馆、酒肆、食品、饭店、食府、调料等,均尊奉伊尹为圣人,就是因为伊尹对饮食调味有精深的研究和论述。《吕氏春秋.本味》记载:成汤聘请伊尹,在宗庙里举行祈福的祭祀,在朝堂以隆重的礼节接见伊尹。伊尹向成汤讲述天下美味的精妙,说:“肉类:水中的有腥味,食肉动物肉臊,食草动物肉膻,要使这些肉成为美味,水是第一重要,其次用甜、酸、苦、辣、咸,臭的、恶的、莸草、甘草五种味道多种调料,谁先加谁后加,谁多谁少,很有讲究。火候很关键,快慢缓急掌握好,能很好去除腥味,去掉臊味,减少膻味。美味全由鼎中精妙的变化而产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就象射箭驾马,阴阳变化,四季规律那样,须花费时间,多多实践,细心观察体会。掌握了其中的奥妙,制出的肉就会熟而不烂、香而不薄、肥而不腻,五味恰到好处”。成汤听了伊尹关于美味和天下特产,又联系治国之道的论述后,认为伊尹是个难得奇才,于是破格任用他主持国家政务。

伊尹与成汤还有姻亲关系。成汤听说伊尹是贤人,想请伊尹出山,多次邀请,伊尹母亲有莘氏都没有同意,于是成汤又聘伊尹母亲有莘氏所生的女儿为妻。这位有莘氏女不是伊尹的亲妹妹,但伊尹可称做哥哥。有莘氏女嫁给成汤,伊尹去送。伊尹实际上成了成汤大舅哥;宴席,伊尹与成汤谈论烹饪美食,论及天下大事,相谈甚欢,成汤决定让大舅哥帮自己打天下。后世就有了一个风俗:妹妹出嫁时,哥哥当送女媵客。

《吕氏春秋•本味》:“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莘氏,有莘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于是请娶妇为婚。有莘氏喜,以伊尹滕女”。成汤把军政大权交给伊尹,让其做“国政”,合乎当时情势,也可解释伊尹老归故里百年后,以天子之礼葬之的千古之谜。

《史记•殷本纪》:“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正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迎帝太甲而受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成汤去世后,伊尹辅佐成汤的儿子、孙子继续当皇帝。成汤的孙子太甲当政时,乱德,伊尹把太甲放到他爷爷的墓园“桐宫悔过”,太甲悔过后,伊尹把太甲迎回重当皇帝。太甲不杀伊尹,还任命伊尹的儿子伊陟辅政。太甲的儿子沃丁当皇帝,伊尹去世时,就用天子的礼仪来安葬之。因此,《尚书•君奭》就说:“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

《论语》:“汤臣大贤唯有伊尹”。 《孟子》:“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伊尹圣之任者也”。《孟子•万章》:“太甲颠覆汤之典型,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迁义,三年,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孟子。尽心》:“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欤?”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屈原在《天问》中也说:“初汤臣挚,后兹承辅,何卒官汤,尊食宗绪?”

14. 蔡伦造纸传说

编号:Ⅰ-12

批次:2011年12月(第三批)

发生地:偃师市

蔡伦造纸传说流传于偃师地区,有史籍可查,有故事可讲,有遗址可看,有地名可证。自东汉以来,偃师市缑氏镇和首阳山镇一直流传着蔡伦造纸的传说。首阳山镇还有纸庄村。蔡伦造的纸,被老百姓称为“蔡侯纸”。

蔡伦,字敬仲,桂阳郡(今属湖南)人,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升为中常侍,做了汉和帝的侍从官,专门负责传达诏令,掌管文书。由于经常跟随皇帝左右,看到皇帝每天要批阅很多奏章。奏章沉重,翻动起来非常费劲,皇帝常累得腰酸背疼。当时,虽有绢帛也可以用来书写,但绢帛昂贵,汉宫又尚节俭,所以,皇帝还是将简牍作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蔡伦有一次到宫廷丝织品作坊,看到盛放丝的簸箩里有一层薄薄的东西,揭起来晾干后,可以做书写材料用。但这东西太薄,并且容易洇(yīn),造价高不说,还不实用。

一天,蔡伦带着几名小太监来到离洛阳不远的缑氏县凤凰谷,只见休水(今马涧河)清澈,水中积聚了一簇枯枝,上面挂着一层薄薄的白色絮状物。他用树枝挑起来细看,这东西牵牵连连,像丝绵那样。他立即找来旁边农夫询问。农夫说:这是涨水时上边冲下来的树皮、烂麻扭一块儿了,又冲又沤又晒,就成了这烂絮状。

蔡伦急切地问:什么树皮?。农夫答:岸上的构树呗(即楮树)!蔡伦放眼望去,只见河岸边满是绿色的构树,造纸的主意灵光顿现。

几天后,蔡伦率皇家作坊技工来到凤凰谷,开始了伟大的试制纸张实验。作用工具有石臼、竹帘、筛网等。过程大概是:剥下树皮,石臼捣碎,筛网过滤,再捣碎过滤,如此反复,最后将制成的稀浆捞出来摊在竹帘和筛网上,晾干后揭下,这便造出了最初的纸。

蔡伦带领工匠反复试验,一共造出数十张比较满意的“产品”,蔡伦将这些产品取名为“纸”。这些“纸”体轻质薄,表面光滑,很适合书写。

回宫后,蔡伦将纸献给汉和帝。汉和帝试用后很高兴,当天就驾临凤凰谷,实地查看了造纸的整个过程。汉和帝不但重赏了蔡伦,还诏告天下,大力推广蔡伦的造纸技术。

东汉元初元年(公元114年),汉安帝封蔡伦为“龙亭侯”,赐三百户,不久又加封其为“长乐太仆”。人们后来把蔡伦发明的这种新材料叫做“蔡侯纸”。

“蔡侯纸”名声大振后,造纸的地方自然也有了名气,人们把马涧河的这一段称为“造纸河”。现在马涧河玄奘故里段有造纸河遗址,正是当年蔡伦试验造纸的地方;洛河北岸的首阳山镇前纸庄村小寨一带还有蔡伦造纸作坊“纸坊”遗址。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和公布“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蔡伦榜上有名。

15. 程门立雪传说

编号:Ⅰ-13

批次:2011年12月(第三批)

发生地:伊川县

程颢(1032年~1085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程颐、程颢兄弟是洛阳人,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明理学的奠基者,后人合称为“二程”,其学说后人也称“洛学”。朱熹发扬光大了二程的学说,发展成为程朱理学。

宋元丰五年(1082年),西京留守文彦博将自己在伊川鸣皋的一处庄园赠送给程颐,作为其著书讲道场所。这座庄园命名为“伊皋书院”。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书院被毁。元朝时,炮手总管勖实戴率兵镇守鸣皋,读“二程”《遗书》,深受影响,于是筹资在旧址重建书院。元延祐三年(1316年),元仁宗为“伊皋书院”赐额“伊川书院”。

程颐自创建书院至去世的20多年间,长期在书院著书讲学。朱熹《伊川先生年谱》记载:“四方之士,从游者日益众”。有史可考者有80多人,吕大临、杨时、谢良佐、游酢合称“程门四先生”。杨时、游酢原先拜程颢为师。程颢逝后,改拜程颐为师,继续求教。

杨时、游酢初到伊皋书院拜见程颐这天,寒风刺骨,杨时、游酢早早就来到伊皋书院。童子说:先生晚上用功著述,现在正在休息。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就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这时,天降鹅毛大雪,不一会儿功夫,两人就成了雪人。程颐先前并不知道杨、游二人站在门外,过了好半天,程颐才得知情况,连忙吩咐童子将其请进来。童子出门一看,地上的雪已有一尺多深,杨、游二人在檐下静立如初。

这个时候,杨时已40多岁,且考中了进士,学问渊博,功成名就;游酢也是小有成就的学者。二人能够谦虚谨慎如此,让程颐很是感动。此后,程颐将二人视为得意门生,悉心传授。杨、游不负所望,刻苦学习,终得真传,成一代理学大师。

程门立雪故事源远流长,游酢《书行状后》记载:“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雪深一尺矣。”《二程语录》、《宋史》均有程门立雪的记载。程门立雪故事被视为尊师重教的典范故事。

全国很多书院建了“立雪阁”、“立雪讲堂”,教育界更是把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教的典范,大加提倡。程门立雪也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成语典故,收录在《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重要辞书中。

近代,为使程门立雪故事更具感染力,民间版本的程门立雪把“门外雪深一尺”作为一个关键细节,说杨时、游酢二人一直站在大雪里,把杨、游拜师求学的身影,定格起来。

16. 龙门传说

编号:Ⅰ-14

批次:2011年12月(第三批)

发生地: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据说很早很早以前,洛阳龙门山的南面是一条大江,靠近龙门山的边上有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山脚下村庄的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鱼,生活有滋有味。村里有个放羊的小孩儿,有一天到山上放羊,突然听见从地下传出“开不开”的奇怪声音,后来常常听到。他把这事儿告诉了老娘。他老娘想了想,说:如果再听到的“开不开”的话,就回答“开!”小孩儿记住老娘的话,这一天又听到“开不开”的声音,就憋足劲儿大喊一声:“开!”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山霎时间从中间裂开,汹涌的湖水从裂口蓬勃而出,咆哮着一泻千里,经黄河,流向东海,从此龙门便名扬天下。

待水流过后,两山的崖壁上出现了无数蜂窝似的窟隆,窟隆内影影绰绰全是石像,千姿百态,蔚为奇观,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轮廓不清,有的缺胳膊掉腿。原来呀,地神在造像,需要九九八百一十天才能完工,造好的石像急着出来,就老问“开不开”,结果时间还不到,就听到了“开”的声音,所以没造好的石像,就残缺不全了。

大禹劈龙门

还有一个说法,说古时候龙门东西两山是连在一起的。山的西南边,因为好几座山夹峙,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湖泊。伊水滔滔不绝,湖泊不断加大,侵食了沿岸的良田和村庄,人们只好背井离乡,跑到四周的山上避难。后来,大禹治水来到了这里。他采用疏导川河的办法,登上高高的山峰上仔细地观察地形,就扛着大斧来到龙门山,一斧子把山劈开了一道沟槽,两山夹沟,恰如墙上开了门洞,让滚滚洪水穿门而过,流入黄河。于是,湖水消退,留下中间那条长年流淌的伊河,留下了河两岸平坦肥沃的良田。

17. 牡丹传说

编号:Ⅰ-15

批次:2011年12月(第三批)

发生地: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西工区

话说女皇武则天要到后苑游玩,可是天寒地冻,万物萧条,她看了之后十分失望。她想:若一夜之间,百花齐放,那该多好呀!于是就对百花下诏道: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

武则天诏令一出,百花仙子惊慌失措,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还是商定,一定要给女皇面子。第二天,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后苑五颜六色的花朵顶风冒雪绽开了花蕊。武则天看见此情此景,高兴极了。这时,一片荒凉的花圃映入眼帘,武则天脸沉了下来:这是什么花,敢违背圣旨?大家一看,是牡丹花。武则天闻听大怒:“立即把这些牡丹逐出京城,贬到洛阳去。”谁知,这些牡丹一到洛阳,随便埋入土中,就马上长出绿叶,开出花朵娇艳无比、国色天香。武则天闻讯,气急败坏,派人即刻赶赴洛阳,要一把火将牡丹花全部烧死。无情的大火映红了天空,一棵棵牡丹在大火中痛苦地挣扎。然而,人们却惊奇发现,牡丹的枝干虽然已经焦黑,但那盛开的花朵却更加夺目。牡丹花就这样获得了“焦骨牡丹”的称号,牡丹仙子也因其凛然正气,被众花仙拥戴为“百花之王”。从此以后,牡丹就在洛阳生根开花,名甲天下。

18. 养子沟与梨花教子的传说

编号:Ⅰ-16

批次:2014年12月(第四批)

发生地:栾川县

养子沟原名“三皇沟”,因樊梨花在这里生下薛刚,养到13岁才离去。当地人为纪念唐朝名将樊梨花,将三皇沟改名养子沟。传说樊梨花儿子薛刚很是顽皮,为了让薛刚学有所成,她请来先生给薛刚讲《教子篇》,又让薛刚学习礼仪知识以及“头悬梁、锥刺股、孙康映雪”等故事,意在让儿子刻苦上进;樊梨花还教薛刚习武。在樊梨花的严格教育下,薛刚文武并进,效果显著,13岁时已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文韬武略非常人可比,为以后薛刚成就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养子沟与梨花教子传说由是在豫西地区流传起来,在百姓中产生深远影响。养子沟如今成为弘扬母子文化、感恩文化、孝道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之处。

19. 李贺的传说

编号:Ⅰ-18

批次:2014年12月(第四批)

发生地:宜阳县

李贺(790~816) ,字长吉。河南府(治所在洛阳)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是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和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李贺出身很高,是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一房,因门荫入仕,授奉礼郎。可是他仕途非常不顺利,因为父亲的名讳,竟然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他热心于诗歌创作,作品大多慨叹生不逢时、内心苦闷等,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反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社会剥削。他的诗想象极为丰富,常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可惜英年早逝,27岁就死了。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享有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可是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的文坛大儒。

李贺打小就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很有特点。但他才思聪颖,七岁就能作诗,又擅长“疾书”。据说贞元十二年(796年),李贺七岁时,韩愈、皇甫湜结伴造访,李贺提笔马上援笔辄就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读了之后大吃一惊,连连赞叹神童,李贺从此名扬京洛。

等到他年纪稍长,白日骑着一匹瘦马到处游走,寻章觅句,想到好的句子,马上写下来,投入马屁股处的布囊里,晚上回到家里则从布囊把这些句子拿出来整理,十分用功,分外刻苦。李商隐曾作《李贺小传》:“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呕心沥血成语的出处,就是李贺的故事中来。

贞元二十年(804年),十五岁的李贺已经誉满京华,与李益齐名了。

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十八岁的李贺已诗名远播,随后,李贺拿着自己写的《雁门太守行》到洛阳拜谒韩愈。他俩可是有过一次照面,这是第二次会面。

李贺本来可以早一点登科第,可以他父亲死了,根据当时规定父亲死了要服丧三年,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年),韩愈给李贺写信,劝他考取进士。这一年冬,二十一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顺利通过府试。年底,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一同参加考试嫉妒李贺才华的考生放出流言,说李贺父亲名字叫“晋肃”、“晋”与“进”谐音,犯“嫌名”。尽管有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李贺辩解,然而在那个年代,最终李贺无可奈何,不得不愤而离开考试院。多么苍白的借口,多么荒诞的理由!

元和五年(810年),李贺二十一岁;韩愈调为河南令(河南府,治所洛阳),有诗《燕河南府秀才》,诗中有“惟求文章写,不敢妒与争”,可能是感怀此前李贺的不幸遭遇,诫勉本届考生。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非常大,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可能是因李贺为李唐宗室的后裔缘故,加上韩愈替他推奖,元和六年(811年)五月,李贺返回长安,任奉礼郎,从九品。从此,“牢落长安”长达3年。这三年长安生活,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情,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个人生活虽不如意,却创作了一系列反映现实、鞭挞黑暗的诗篇,在诗歌创作上大获丰收。他在中唐诗坛乃至整个唐代文坛的杰出地位,主要是这一时期写下的近60首作品奠定的。

由于迁调无望,功名无成,哀愤孤激之思越来越深,加之新婚妻子又生病死了,李贺更为忧郁,病的也更厉害。元和八年(813年)春,李贺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元和九年(814年),李贺决然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然后取道宜阳、洛阳、经河阳,入太行,过长平、高平,于深秋到达潞州(今山西长治市)。此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三年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

元和十一年(816年),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路可走,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居,整理所存诗作,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20. 拉荆笆的传说

编号:Ⅰ-19

批次:2020年8月(第五批)

发生地:栾川县

拉荆笆的传说在栾川当地老少皆知。相传在栾川潭头九龙山下的汤营村,住着一户严姓人家。主人叫闫峻,妻子姓田,生有一个儿子名叫闫敬。闫峻的母亲已经八十多岁高龄啦,不能参加劳动了,田氏嫌弃老婆婆。闫峻既心疼母亲,有惧怕妻子。最终在妻子田氏的威吓下,懦弱的闫峻上山砍荆条编成荆笆,以拜活菩萨为由,把母亲拉到山坡上抛弃。儿子金娃放学回家后不见奶奶,就听邻居的话去山上找奶奶,把他的奶奶从山上拉回来。他把荆笆在院子里拉,告诉闫峻和田氏,将来我用荆笆把你俩全拉到山上去,最后闫峻及田氏悔改,接回老母亲。

21. 转枝柏的传说

编号:Ⅰ-20

批次:2020年8月(第五批)

发生地:吉利区

在洛阳市吉利区冶戌村村南的峭壁上,生长着一棵古老的柏树,树高3丈许,树围5米有余。这棵古柏有5根主枝,但只有一枝苍劲翠绿。据说,目前这六十年是这一枝枝叶茂密,再过六十年就是另一枝翠绿欲滴,因此,人们给它取名叫“转枝柏”。

据史料记载,“转枝柏”是西晋河阳县令潘安手植,已有1700多年。当时吉利区南边是黄泛区,十年九灾,庄稼常常颗粒无收,百姓背井离乡。河阳县令潘安做官清廉,勤政为民,他一到任就带领百姓在黄河滩上种植果树,这样每年汛期到来,果树反倒得以灌溉。没过几年,方圆几十里花果飘香,沁人心脾,百姓喜气洋洋,安居乐业。后来潘安调离河阳到南方任职,百姓依依不舍,夹道送行。之后不久,人们惊奇地发现,“转枝柏”青翠的一枝转向潘安为官之地的南方。有人说,“转枝柏”是以独特的方式礼赞潘安的。

更神奇的是, 1942年夏季的一天,日寇被火辣辣的太阳烤得口干舌燥,便四处找柴烧水。后来鬼子发现这棵古柏露在外面的一条根,就锯根劈成木柴,支锅烧水。但鬼子喝了水不到半个时辰,便捂肚喊痛。几个日本鬼子以为得罪了古柏,赶紧按照村民说的,跪在柏树面前焚香叩头请罪。原来这是村里老人趁日本兵不注意,在开水里放了巴豆粉。后来住在村里的鬼子再也不敢动古柏的一根毫毛。

码字不容易,如果喜欢,请点赞、关注并评论。你的支持,是我码字的动力。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