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彝族人最爱的传统活动之火塘会(把他们送到祖先所居之地)

古代彝族独特的火崇拜意识就是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最后多亏了小灰雀在天庭偷听到火能使人开口说话的秘密,彝族人民大多生活在交通不便且偏僻的高寒区域,彝族人防御猛兽、制造工具、烧荒开垦都离不开火。如今虽然彝族人的生活生产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是对高寒山区彝族人民生产场景的完美概括”古代彝族人在家里设置火塘。家里有小孩一出生第一眼所见便是...

彝族的先民活动范围极其广泛,据《西南彝志》记载,我国的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广西的等地的一部分区域都留下了彝族先民活动的脚印,滇、黔、川三省交界处的广大区域是彝族人民活动的核心区域。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坐落于我国四川省的南部,与大渡河、金沙江相邻,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向北延伸至四川盆地的区域,地理环境优越、气候宜人,是我国彝族人口分布最广泛的区域。凉山州、凉山是人们对这一区域的简称。

除了彝族人民以外,还有一些汉族、藏族人民也长期居住在此。凉山州行政区域内高原山地多,河流多,水量充沛、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玉米、荞麦等农作物在此也在此广泛种植,由于昼夜温差大,这里盛产水果,且味道甘甜可口,畅销全国。

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十分漫长的历程。由于生活空间和生产用具的局限,在古代,人民的生活与生产都较为艰难,只能被动地接受大自然的安排。

生态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生产方式的形成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古代彝族独特的火崇拜意识就是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关于火的起源,许多神话已在彝族地区流传。如凉山彝族史诗《勒俄特依》中就有这样的描写:一次巨大的灾难过后,居木武吾与恩梯古兹的女儿结合,原本生活幸福的他们,却不幸地生下了三个哑巴儿子。最后多亏了小灰雀在天庭偷听到火能使人开口说话的秘密,一家人就开始在火塘里点火,最后三个儿子终于开口说话。

雪子十二支(一)

远古的时候,天庭祖灵掉下来,

掉在恩杰杰列山,变成烈火在燃烧,

九天到晚,九夜到亮,

白天成烟柱,晚上成巨,

天是这样燃,地是这样燃,

变来又变去,生出一对哑物来,

矮小又难看,既不耐风吹,

能否成先人?不能成先人。

恩厅固子家,请俄惹结志,

派对银男和金女,又派黄云和白云,

去到大地上,能否成人类?

彝族人民大多生活在交通不便且偏僻的高寒区域,交通闭塞导致其与外界的交往受到严重限制。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使彝族人对火有了较强的依赖性,火是其加工食物、获取熟食的重要能源,也是其取暖和照明的主要资源。此外,彝族人防御猛兽、制造工具、烧荒开垦都离不开火。如今虽然彝族人的生活生产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然而火在其精神文化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刀耕火种”是对高寒山区彝族人民生产场景的完美概括。

彝族人从出生到死亡,以及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与火息息相关。古代彝族人在家里设置火塘,一般设在堂屋中靠左的地方,家里有小孩一出生第一眼所见便是火,彝族人认为火与家庭命运紧密相连,所以火塘中的火长年不灭,儿子长大之后成家了,都要从家里把火塘的火接到新家去。

彝族人在生活生产中取火和用火,不断增强体质,彝族利用火保持在夜间休息时为身体保暖,同时也用火驱除蛇虫野兽,创造了当时相对良好的生活环境。因为日常生活中用火之处太多,所以彝族人将火焰花纹画到日常所用的碗勺、杯盏碟盅以及首饰上,就连服饰上也绣入了太阳和火链花纹。

就这样,在对火的依赖之中,彝族人对火产生了敬畏与崇拜,并赋予火新的意义,他们认为火是能够驱除瘟疫、除掉害虫、催苗出穗、招引光明之物,而且火是祖先魂灵的寄托,能够趋吉避凶,火塘里的火必须保持常年不灭,火塘边不能谈论与性有关的话题,否则会被视为不尊重神灵、不尊重祖先。

此外,在中原地区都流行“入土为安”的年代里彝族人就开创了火葬,有人去世以后,生者要为已故者清洗整理,然后请毕摩念《送魂经》,之后将已故者抬放置事先准备好的柴堆上,用松柏的枝叶进行覆盖,并用牛羊骨为其护送及清除邪祟,最后亲人点燃火堆在旁边全程守护,送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他们认为火能通达神灵,只有火才能把他们送到祖先所居之地。因为环境的闭塞对火产生依赖,又在对火的依赖中产生对它的崇拜,在对火的崇拜中形成了火文化。火崇拜既体现了彝族人敬畏自然、敬畏祖先的朴实之情,又表达了彝族人祈求丰年、赶走厄运的美好愿望。

感恩相遇,承蒙厚爱,我是小周周,喜欢请关注,咱们下一篇文章见!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