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都听说过绛州,也听说过绛州鼓乐,甚至亲眼目睹过绛州鼓乐的风采,继而被那非同一般的视听盛宴所震撼,却不一定知道绛州在哪里。
绛州这个地名,在历史上也曾声名显赫。南绛北代、南湖北绛,这样的词组在时光的长河中早已随风而逝,人们大抵已不知它所表达的历史涵义和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如今,一个取代它的地名,新绛,虽然已经过了一百多年,但人们对它依然十分生疏。
这不要紧,诞生于这片土地的鼓乐,只此一样,便全然扛得起千年绛州的名号了。
我第一次听说的绛州鼓乐,就是一个名叫《秦王点兵》的曲目。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那时对什么鼓乐、秦王,几乎没有认知。之所以把这个名字牢牢记住,是道听途说的一件事。说是县城刚建好一座封闭式剧院,估计也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惠民工程吧。为了让人们体验感受一下新剧场的演出效果,县里决定让当时的鼓乐团入驻演出,正好也能震震场子。鼓乐团的工作人员接到任务,就开始忙装台进设备进乐器之类的工作。谁知道工作几乎进行完了,遇到了一件麻烦事:人们发现,《秦王点兵》中那面最大的鼓,根本进不了剧场。
原因是剧场所有门的高度,都达不到那面鼓的直径尺寸。
此后很多年,那面大鼓时常在我脑海浮现,与之相伴的是何时才能亲眼目睹并聆听感受一次绛州鼓乐的气度和风采。
大约在2003年或是2004年,绛州鼓乐来太原演出。令人奇怪的是,绛州鼓乐团的前边还加着两个字,“上海”。后来才知道,诞生于新绛的绛州鼓乐在那些年的发展中遇到了很大问题,据说吃饭都成了问题。一个偶然的机会,远在上海的一家单位知道了绛州鼓乐,并慧眼识珠,发现绛州鼓乐具有强大的商业价值,遂对其进行了投资和包装。就这样,绛州鼓乐背井离乡,为生存而随他人之姓。
那年绛州鼓乐在太原的演出,我在剧院连看三场。
因为带着期待,所以对《秦王点兵》印象最深。
也是那次聆听,我终于明白,绛州鼓乐为什么称其为鼓乐,而不是我们平时经常看到的威风锣鼓。
鼓,天然表达情绪,但绛州鼓乐除了表达情绪,更会讲故事。
有情节,起承转合;有人物,喜怒哀乐;有事件,跌宕起伏。
鼓声一起,你不由得浮想联翩,思接千载,继而随鼓声走进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随着鼓乐的推进,你已然将自己置身其中,俨然一名观礼者,看到指挥台上的秦王李世民挥动令旗,台下的千军万马随风而动,变换阵列。在你的耳边,仿佛听到的不再是鼓乐,而是号角呜呜作响,战马奋蹄嘶鸣,士兵舞枪呐喊。在左,在右,在前,在后,在远处,在跟前,各种声音层次分明,各种乐器井然有序。此时,你全然可以闭上眼睛,感受即将登基的一代帝王的英姿气魄,感受一支即将走向战场的军队的气势如虹,感受即将到来的影响世界的大唐盛世。
遗憾的是,我依然没有看到当年那面无法进入剧场的大鼓。
我问过演出者,对方说,由于运输难度大,他们通常不会带那么大的鼓外出演出。
不过,对方说,现在还有更大的鼓。
又过许多年,那面大鼓终究成为过去,我更在意起了他们技艺的精湛。
于是,秋天核桃丰收时节的《滚核桃》,田间地头忙里偷闲的《 拉呱》,令人忍俊不禁的《老鼠娶亲》,绛州鼓乐都能表现得自由自在,惟妙惟肖;山林荒野的遭遇战《牛斗虎》,黄河湾头浊浪排空的《黄河号子》,还有帼国英雄血战沙场的《杨门女将》,绛州鼓乐的表演都能让你如身临其境,晃若眼前,感慨万千。
当年,那个冠名“上海”的绛州鼓乐团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巡演过,如评如潮,尤其是受到东南亚许多国家的青睐,演出每每盛况空前。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也曾数次邀请绛州鼓乐登台演出,为全国人民的年夜饭增添喜庆色彩。
对了,请你记住我的家乡,新绛,一个曾经叫绛州的地方,绛州鼓乐诞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