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历来有制作手工艺品的传统,包括刺绣、竹编、银饰加工等等。这些手工艺品有的是日常生活用品,有的是美术工艺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展现地方风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下面主要介绍几种有关福鼎畲族传统纺织的用品技艺和特色。
合手巾带子是畲族同胞日常普遍使用的编织物,在民间工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福鼎合手巾带有明显地域风格特点,首先是畲族妇女根据生活需要而创作编制,因技术水平不同、地域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有文字是合手巾带花纹的主要特色,文字近于楷书。
畲族合手巾较常用的文字有“百年好合、五世其昌、三元及第、招财进宝”等吉利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用字加上生产生活和时代用词,如“进入社会主义”“世界和平,保家卫国”“东方红太阳升,毛主席爱人民”。在1958年《畲族文艺调查》报告中指出:“合手巾带除有文字做装饰花纹特点外,也有编几何文(万字纹)、自然花纹的。几何纹的效果也还是接近文字的。”
编织裙带是畲族姑娘和妇女擅长的手工艺技能,畲族裙带是以各种颜色的棉纱线手工编织而成。裙带尺寸长短不一,长的百来尺,短的仅尺余。一般常用带宽约10厘米,窄的仅1厘米,甚至还有更窄的。裙带色彩丰富艳丽,有绿底白花、蓝底红花、白底黑字等。规格多种多样,主要是“7根心线”至“45根心线”,不论裙带宽窄,有的要拉百余根基线,有的三十余根基线,基线越多就越复杂,但织的花纹花样款式就越多。
穿梭编织花纹图案要紧靠正中心线,其余的织成平面花边。古老传承编织用“四眼子”,而现在这款技艺很稀罕,只有福鼎高手才会,颜色按各自兴趣选配;花纹图案主要是“卍”等字样,以及双菱形纹和其他几何纹样相结合,这种纹样的花样多作围身裙的裙带。
“31根心线”可织纹样有“蝴蝶”“蜻蜓”“梅花”“牡丹”“凤凰”等花样和“鸾凤和鸣”“龙凤呈祥”等字样,这种纹样的裙带多用于赠物,有吉祥之意,也是传统婚嫁中姑娘定亲的必备品;“45根心线”编法周密,织工精细,编成宽大,畲民盘在腰间作装饰品用。掌握这门手工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将来也许会失传。
扎蓑衣也是一门传统的手工技艺。棕是多年野生常绿乔木,先人发现其实用价值,移栽培植。其生长的棕皮,在生活生产中得到使用。古人把棕皮一片一片用竹签别起,叫棕披,或叫棕蓑,再经过创新改造技艺制出棕衣。一般制一件棕衣要4天。棕衣能遮风挡雨,而且耐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
制作一件棕蓑大约需要用245片棕:上领165片,铺成圆圈直径120厘米,走扎线大约84圈左右,农用棕衣62圈;下裙80片,走扎线43圈左右,栩18行线左右,三根吊绳长12厘米。棕出骨净重2.5千克,海上作业用棕衣厚约3.05千克。如今社会发展,雨衣用其他材料代替,制棕衣技艺日渐消亡,挖掘传承扎棕衣技艺,成了乡愁记忆。
畲族打草鞋风俗由来已久。打一双草鞋至少也要半天功夫,先是搓麻绳,共5根,长约60厘米,直径5厘米,5根麻绳并在一起。然后划间隔,以绳套在木马头为准,扣在挂身弦,这时才进行打编。可以用布料起头,再用上等稻草配搭搓股编制。到11股要分穿绳眼,顺下到16股再分穿绳眼,前分眼叫前帮,后分眼叫后帮,从后帮眼开始,每编一股吃紧一股,到后跟弯起三厘米。草鞋打得好与坏,都要看后跟,后跟做好就好穿,做不好就不好穿。
畲族许多编织物件随时代发展,逐步退出生产生活,因此,特殊的手工技艺也慢慢被人淡化,面临技艺失传。现在一般在畲族村每年举办的歌会和节庆活动中,会将这些老物件亮出来,并请老艺人展示手工活,得到大家的认可。
“幸福福鼎”编辑部
文:李圣回
图:吴小翠 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