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借鉴了陶器的诸般特质,可说是由陶器演化而生。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也就是说,在原始社会便能制陶,燧人氏范金合土为鉴最早见于文字记载,世人遂以燧人氏为中国陶器之鼻祖。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陶器制造代有进步,唐虞三代直至奏汉无不以陶器为民生要事,经史子集提到的甓器罐、土土型泰曾甑盆瓦等都是陶器,不过是每段历史时期的称呼不同而已。
在此二三千年间,虽然各代对陶器的称谓略有不同,但陶质却完全一样,未见进步,直至汉时发明了釉料,人们将陶器表面饰以釉,于是因其外观与陶器不同,遂不叫陶,而名“瓷”,从此中国便有了瓷器,即“瓷”字出现于汉,汉以前并无“瓷”字,但汉朝的“瓷”并非以后的“瓷”,只是涂有釉的陶器罢了。
这种汉瓷火度既低,质地亦脆,及至唐代,真正高火度的瓷器方始试验成功。所以,汉代不过为瓷器之萌芽,真正的瓷器出产于唐朝。
唐朝以前陶器粗陋无文,只可应用,不足赏玩,没有名器;另外,烧制简易,亦无名窑。及至唐代,瓷业发达,著名作品相继问世,名人雅士争相收藏,因此促进了名瓷的生产。当时著名的瓷窑有越州窑、邢窑等不下数十处,均有珍品贡世,其颜色以青黑白褐等诸色为主,多色混合者为多,其中以铅黄、绿、青等三色绘花纹于无色釉之白地胎上为最佳,即人所共赞的唐三彩。
总之,唐代以前的瓷器在当时固属精妙,但较之后起之秀,其质量相去仍不可以道里计,其所有价值多半系于文人骚客的吟咏赞叹,并非其实际的品位。古玩的价值历来均生自本体,今日贵重的古玩在制作的当时即已高贵,因年代之久远,数量之减少而更能增其价值,并非本体无价值,只因年代久远就可宝贵。因此唐代以前的瓷器真品虽然不多,偶而得到也不必认为是稀世之宝。
五代之时虽兵荒马乱,但瓷器仍继续进步,著名瓷窑有吴越界内的越州窑,其所出之秘色器质色均佳,人们争相收藏。不过出品不多,现今年深月久更是不见踪迹。故宫虽然保存了一些,真伪却无定论。五代时最著名的瓷窑为后周的紫窑,为中国古窑之代表,这里简单做一介绍:
紫窑系后周紫世宗所烧,故以其姓命名,窑在河南郑州,其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色如罄,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绝,为往昔诸窑器之冠,相传当日清瓷器一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诸般颜色作将来”。所谓雨过天青,乃淡蓝之青瓷也,紫窑以天青色为主,其余尚有虾青、豆青、豆绿等色,又有一种不上釉者,呈黄土色,即后代所谓的铜骨。紫窑传世极少,外间流传的几乎没有真品,其碎片都被人们视为珍宝,更有人称佩此残片可以祛妖毒、御矢孢,虽荒诞不经,亦可见人们对其重视的程度。
及至宋代,瓷器的进步,可谓突飞猛进,质料、颜色、装饰、作工等诸方面均有神奇之造诣,在我国瓷业史上可谓登峰造极,以致从此历代均以其为法。然而虽经元明清各代能工巧匠极力摹仿,终没有能超越其优美者,宋瓷之精妙当可想象。
宋瓷的颜色大都敷以单彩,釉表面显出各种形状的碎纹,也有平滑者,其色或纯或驳,有白色、蓝灰色、鲜红色、暗紫色、绿色、褐色及各种窑变色,装饰方面有划花、绣花、印花、锥花、堆花、暗花、法花、嵌花、釉里红、两面彩、釉里青等。划花,即凹雕,用刀刻出花纹;绣花,即用针刺成花纹,如刺绣;印花,是用版印成花纹;锥花,用锥凿成;堆花,即以笔蘸泥堆成花纹;暗花,即平雕,用刀刻去一层,使花纹之处较地为薄,视之无花,但迎光照之,花纹便显现。法花、即凸堆。嵌花,即另刻花纹然后嵌入。釉里红,即釉之下有红花纹;两面彩,即瓷器内外施以同样的花纹,迎着日光照之,则见两面有完全相同的花纹;釉里青,为宋代之最大发明,用阿拉伯人贩来的苏门答腊的苏泥、槟榔屿的勃青、印度的佛头青等,画花纹于薄质泥坯上,再施一层薄釉,使之成为美丽绝伦的青花。宋代瓷器的特色和精致,令人叹为观止。
当时帝王极力提倡生产精瓷,名士大户于是争相效尤,于是官窑辈出,私窑蜂起,其间出类拔萃的有定、汝、官、哥、龙泉、均等名窑,下面分别对其介绍:
定窑 有南北之别,初设窑于今之河北定县,故以地名窑,及金人南侵,定窑亦毁,南渡后又在景德设窑,完全取法定器,遂别定县者为北定,景德者曰南定,质极薄,且有光,以色白滋润者为正,白骨而加以沏水,有泪痕者为最佳,其釉为白,玻璃质器之佳者,其白似粉,故又曰粉定,亦曰白定,质粗而色稍黄者为低,俗呼土定,定器均复烧,故上边口无釉,均罩铜圈以饰掩之,花纹多仿自古铜镜,以牡丹、萱草、飞凤、双鱼之类为多,装饰花纹之法有划花、堆花、印花、绣花等,中以划花者为最佳,绣花者最下,此外尚有紫色、黑色、红色等器,均系白色之变态。
汝窑 宋人以定器有芷,又于河南汝州,今之临汝县建青器窑,是为汝窑,屑玛脑为釉汁水莹泽,厚若堆脂,颜色似紫器,以淡青为主,亦有豆青、虾青及茶叶末等色,釉汁中有棱眼及蟹爪纹,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者,称为佳品,其未上釉者称为铜骨,因其土掺有金属,故呈淡红色,颇似羊肝,釉最厚且多凝于器之上部,若膏脂之溶而不流,凝于中途,然釉既融流,凝成腊泪痕之堆脂状,故常有无釉之处,其色若羊肝之胎骨,当时风尚视为美观,因此极受重视。
官窑 宋徽宗于汴京(今之河南开封)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胎与釉均薄如纸,有月白、粉红、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在当时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后世则以粉青为上,月白次之,油灰最下,器生开片,以冰裂纹为上,梅花片次之,细碎纹最下,釉斑则以膳鱼血为止,墨纹次之,惜为时不久,出品不多,宋室南迁,致窑毁于金人之手,以后又于修内司(今杭州凤凰山下)建窑烧瓷,完全袭官窑之进制,故亦称官窑,又称修内司窑,或简称内窑,别称汴京者为旧官窑,杭州者曰新窑,新窑之器因先有所模范,故出品更佳,足色若铁器,口上仰釉水下流,故口上釉极稀薄且微露紫色,当时称其器为紫口铁足,以此为珍贵,二窑均有窑变,光彩辉耀,尤觉奇异,其后又于凤凰山之郊坛下另立新窑,亦名官窑,但出品低劣,不能与上述二者并称。
哥窑、琉田窑、龙泉窑、弟窑、辛窑 浙江龙泉县本即有窑烧瓷,因出品不佳故未引人注目,至宋时有辛氏兄弟二人皆喜烧瓷,并皆成功,兄所烧者名琉田窑,又名哥窑;弟所烧者仍名龙泉窑,或称弟窑,又称辛窑,二窑皆堪称民窑之巨擘,足与官窑相抗。哥窑之器釉色以青为主,亦有淡紫色或鲜黄米色,铁足紫口,颇似官窑,以碎纹著名,有裂痕百条者,号百圾碎,亦有作鱼子纹者,但仍以釉水、纯粹无纹者为最上,弟窑之器胎薄如纸,光润如玉,有粉青、翠青二色,弟窑之器以青色无断纹者为最佳,其别于哥窑者亦在无断纹也。
均窑 河南禹县昔号均台,宋称均州,宋初于此设窑烧造,故名均窑,上述各窑皆系单纯色或专造白瓷,或专造青瓷,偶尔间及他色,而均窑则独特别,专造彩色,五色灿烂,艳丽绝伦,其色彩之多不胜枚举,其最著名者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梅子色、驴肝与马肺混色,深紫米色,天兰胭脂红、朱砂红、葱翠青、或名鹦哥猪肝红、火里红、青绿错杂若垂涎墨色,及窑变之各种颜色,相传以红若胭脂者为最佳,葱翠青与黑色者次之,而鉴古家则取其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者为佳,即红紫者单数,青蓝者双数,以杂色者为次,均恣釉颇厚,红釉之中必有免丝纹与蟹爪纹,呈华丽雅致之美,其器无釉之处亦呈羊肝色,查均窑之色以红紫为美,亦较诸色为多,明代之霁红盖系受此影响。
其他著名的民窑有湘湖窑、磁州窑、吉州窑、建窑等,出品之佳者亦可与各名窑媲美,但为数不多,现在所见的均为劣器,此外尚有所谓小窑,规模甚小,出品有限,但亦有精品出产,如唐邑窑、邓州窑、耀州窑等,大约20余处。总观宋代瓷业,其色彩之变化,形式之精巧,产量之丰富,质品之优良,实属空前绝后,堪称我国瓷器最发达的时期。
元代享国不及百年,且四出征战,故元代瓷业无特殊进展,较之宋代多有退步,元器多仿均窑,以天蓝色兼带紫斑的为贵,不带紫者为常器,其釉厚而垂浓处,或起条纹,浅处仍见水浪为其特征,式样多奇,如壶之上附以大耳,或模奇兽怪鸟之形作器,花纹则有印花、划花、雕花均备,而以印花为最上,元代官窑只存景德一处,但不似各代年年烧造,只在受命时才烧造,无官方征用则不烧,故元代官瓷最少。其器有青器、白器、印花、划花、雕花等,进御之器亦甚精妙,器内均烧印有枢府字号,当时民窑虽有仿者,但终及不上官瓷。
当时有一个著名的民窑,窑主叫彭均宝,他在霍州烧窑,仿宋人白定,当时称为彭窑,又名霍窑,亦呼新定器,其器较白定稍青,极脆,釉色亦欠滋润,详细观察自与白定有区别。此外小窑亦有四五处,如宣州窑、临州窑等,但出品均甚平庸。
及至明朝,瓷业无论在意境上、形式上,均臻至完美。永乐以后,与外国开始通商,外国艺术及颜料的输入对瓷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自明代以后的历代帝王均以瓷业为显示功业、纪念政绩之第一要务,不像以前可有可无了,各朝帝王无不以发展瓷业为要事,于是能工巧匠各展神通,争奇斗艳,代有发明。明以前民窑的出品堪与官窑媲美,精品辈出,所以瓷窑分布的地域甚广,及至明以后,国家集全力于景德镇,所制器物就非私人之力所可企及,因此民窑虽仍存在,但出品仅为民用,不事雕琢、进步,故明以后历代均以景德为唯一瓷器产地,明代不同时期的瓷器窑名如下:
洪武窑 洪武二年于景德建窑廿座,专供烧造御用器皿,只求出品精良,不计成本多寡,故瓷业之进展极速,数年间即完全恢复宋代之繁荣,所有宋器均能仿制,而青黑二色又迈越前朝,以纯素者更为佳妙。
永乐窑 永乐承洪武之旧窑,瓷器更为进步,作品有脱胎素白器,其薄能映见手指上的螺纹,堪称绝品。还有一种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画双狮滚绣球,内有大明永乐年制或永乐年制的小篆款,细如粟米,为最上品,鸳鸯心次之,花心又次之,杯外青花深翠,式样极精,底内绘画前所未有,压手杯可谓为底内绘画之起始。影青,质极薄,暗雕龙花,表里可以映见花纹,微观青色,也为永乐时代的特产。
宣德窑 宣德处于明代最隆盛时期,一切典库文物俱臻佳妙,故瓷器亦有特殊成就,白瓷之精足以与定汝媲美,青花之精空前绝后,是因为青花原料采用的是明初外国贡品苏泥勃青,洪永时配用不当,故青花不精,至宣窑时,始行成功,但原料用尽,故成化以后虽有青花,但原料已非苏泥勃青,故青花以宣窑为最,此外尚创兴祭红,也是前所未有,所谓“祭红”二字,书写不一,解释互异,究竟系何意义,作何书写,均系推测,并无根据,祭红之正色,有鲜红、宝石红两种,变色有豇豆红、美人祭、娃娃脸、杨妃色、桃花片、桃花浪、苹果红等。五彩亦起始于宣德,有白地画彩,内外夹彩、漏空花纹填五彩、彩地画彩花之夹彩、蓝地填五彩、廓外填色釉或锦纹而廓内画彩花,于黑白地画绿黄紫三色之素三彩,或用窑变红绿紫三种之天然三彩,皆变幻莫测,灿烂眩目,俱前代所未有。
成化窑 成窑以五彩为上,此时苏泥勃青已尽,于是采用平等青,故青花不及永宣,不过五彩以成化为精,其画样以草虫、鱼藻、瓜茄、牡丹、葡萄、罗花、五供养、一串金、西番莲、八吉祥、子母鸡、人物等为主,所画之人物多半笔意高古,纯似程梦阳之笔法,花草极整齐,色泽深古,后世不及,明神宗时成杯一双,值钱十万,彼时即如此高价,其精美不言而喻,昔人评明瓷高下,首宣而次成,成窑只青花少次于宣,五彩则较胜于宣,总之明瓷以宣成为第一,而宣成二窑各有特长,各有精华,未可强别优劣。
正德窑 正德以祭红为最佳,此时苏泥勃青已用尽。适逢大珰出镇云南,得外国回青,价倍黄金,其色古菁,遂用之作青花色,故正窑之青花颇多佳品,几与宣窑之青花相匹敌。
嘉靖窑 嘉靖之初,变更御窑官制,且土质渐恶,故窑器颇呈衰象,且因红土断绝,祭红亦不能烧,遂专致力于青花及彩色锦地之器,因此在花纹的繁夥及精妙方面达到明以来的最高成就。
隆万窑 隆万,即隆庆万历,隆庆享国甚暂,故常与万历合称,瓷器至此时代,制作日益繁巧,花纹变化繁多,瓷胎厚薄均有,颜色青彩俱全,釉质莹厚如堆脂,呈鸡皮、棕眼、桔皮状,但此时回青已绝,故青花不及前朝,且土质变恶,一切均逊前器,故极力研求花纹,以求致胜,式样之多,配合之巧,无与其匹。
除上述官窑外,景德尚有民窑数处,如嘉靖隆庆时之崔公窑,其器多仿宣成,假者可以乱真,穆宗时有个叫周丹泉的人,专仿古器,其品皆逼真难辩;神宗时的昊十九,所制各器与官窑无殊,且善制壶;还有一虾蟆窑,专制小碗,颇为珍贵。其他名窑有建窑,建窑初在建安,后移建阳(今之福建建瓯县),其器有紫建、乌泥建、白建三种,皆甚精美,而以白建为最佳,似定器,无开片,乳白滑腻宛如象牙,光色如绢,细水莹厚,多作神佛像。
欧窑即宜兴窑,由明人欧子明创建,出品多仿哥官均各器、紫砂器等。此外横峰窑、处窑、广窑、许州窑等亦时有精品出世,但甚少。明代瓷器实可谓瓷器最繁盛的时期,其大器有鱼缸,其薄器有脱胎,颜色繁多,五彩精妙,花纹甚多,式样奇巧,堪为我国工艺苑中之奇葩。
清代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中心,因明末天下扰乱,景德镇瓷业完全毁坏,清初兵荒马乱,及至顺治十一年,才设法恢复生产,为时未久,又恐累民,十七年又行中止,故顺治之器不甚著名,至康熙时始完全恢复,故清代之瓷当以康熙为起点,且御器均出自景德,人所共知,故清瓷不曰窑,而以帝王记,如康熙时产物曰康熙瓷,不叫康熙窑。
康熙瓷 康熙时派专员督造,一面仿古,凡过去名器无不仿造,成品无不毕肖;一面发明新作,推广用途,凡可用瓷器制造的器物无不应有尽有,所制之器,如仿古礼器之尊卤觯爵之类,砚、屏、墨床、画轴、秘阁、镇纸、笔管、笔洗、笔床、笔格、笔筒、印章、印盒、尊、觚、胆、瓶、截半、挂器、瓷床灯等,无不俱备,且均精巧美观,新创者有素三彩,即在素烧之胎上施以绿黄与紫淡色之三色,其颜色之繁亦超越前代,如祭红、樊红、珊瑚、桃花、粉青、葱青、豆青、天青、鹦哥绿、羊肝、猪肝、茄瓜、葡萄、鹅黄、蜡黄、鳝皮、蛇皮、绿金、酱老僧衣、海鼠、鳖裙、古铜、乌金、虎皮、铁棕、鼻烟、茶花、月白、甜白等,数不胜数,樱眼、桔皮、蟹爪各纹亦无不悉备,诸色之中以天青为最著名。洒蓝、祭蓝亦于此时起端,洒蓝系先上一层白釉,再上一层蓝釉,复上一层薄釉,最后绘以金彩云龙,奕奕如生。祭蓝系将颜色与水融和,挂于瓷胎之上,釉比洒蓝厚,而色则大致相同。总之,康瓷诸色均甚浓厚,釉敷其上微微凸起,术语叫硬彩,康瓷装饰亦甚精美,金银漆黑杂色之地兼施以山水、人物、花鸟、各种写意绘画与凸花、暗花、花果雕刻,各种具备。此外琢玉、戗金、螺钿、竹木、匏蠡等各物形亦能仿造极精。康瓷绘画实为各代之冠,均系出自名家,与纸地无殊,其名称亦同。专事描绘战争故事的人被称为“刀马人”,他们对瓷上书字均不注意,康瓷则非常讲究,如康瓷的大笔筒,多书古代名文,如《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兰亭序》、《赤壁赋》等,视面积之大小而书写,书法精美,字体仿虞柳欧褚,也有四体皆书的,实前所未见。瓷上款识在宋以前均未所闻,明代则有无参半,康瓷则备,极讲求形式,款识有字与图两种,其字有单圈、双圈、双边、单边、正方、长方、堆料、凹雕、地挂、白釉、字挂、黑釉。地与字挂同色,白地蓝字、白地红字、绿地红字、红紫色、天青色、湖水色,楷书、篆书、行书、虞永兴体、宋椠体、欧王体,汉文、满文、回文、蒙文,无不俱全,其图则有双圈、秋叶、梅花、团龙、团鹤、团螭、花形、物形等,其款字只大清康熙年制或康熙年制两种,写成二行或三行。款为景镇康熙年制的叫客货,非御器。当时督理官为臧应选,故康瓷别称为臧窑。江西总督郎廷佐所造之器,模仿成宣,均极酷肖,世人称之为郎窑,以玉红最为著名,可与宣窑之祭红争美。
雍正时仍循康熙旧制,所出各器足以与康熙媲美,新创的有胭脂水,其胎极薄,里釉极白,因外釉所映照发出一种美丽的粉红色,娇嫩欲滴,状如胭脂水。又发明了各种软彩,颜色为以前所未有。软彩即粉彩,艳丽雅逸,风播一世。唐朝历代素尚青瓷,如越窑、秘色紫窑等,及后,定器以白瓷著称,均器以彩色著称,青器之地位渐为他器所侵夺,至明瓷则注意于彩色与花纹,专务华美,惟尚富丽,青瓷之地位更形衰落。康熙虽仿青器,但不太精。
雍正所仿青器与宋汝相仿,超过康熙,为最成功作品。瓷上装饰亦极力开拓,所有绘画足匹康器,且增绘当时装束及剧场装束,此亦前所未有,过枝花卉亦颇风行,过枝即所画花枝由此面连达彼面,并不间断。成化时已创此法,但未引起注意,雍正时始盛行。
总之雍瓷喜仿成化,康瓷喜仿宣德,皆因瓷业在彼时最为发达。所有款识完全取法康瓷,故与康熙所制不甚相远,康雍均有冒书明代款器,系仿明瓷之故。总之,康熙多书宣德,雍正多书成化。雍瓷有仿明代,花内藏款之法于外脂水内粉彩之杯底画一桃形,桃内藏雍正年制四字,颇属罕见。
乾隆承祖父之余荫,天下安定,物阜财丰,恣意享乐,所有典章文物无不竭力表扬。对于瓷业尤极讲究。凡过去所有之名瓷莫不模仿。此时,西洋艺术东来,除仿古外,也模仿西洋瓷绘画,如圣母像、碧眼卷发之人物等,此系以前所未有。以前绘画五彩人物,均系以蓝笔先画面目、衣褶,后填以五色,至此则用写照法,用淡红描面部凹凸,故较前尤能传神。据唐英陶成纪事碑所载,乾隆朝每岁例贡御用瓷器有57种,万寿年节各种庆贺特别用器尚不在内,即57种已将历来所有各窑名器包含无遗,诚集瓷器之大观。故中国任何瓷器均可于乾隆瓷中睹其样本,可谓盛极。
乾隆朝之瓷尚有一种特别发明,殊是大书特书,即创造了古月轩瓷。“古月轩瓷”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清宫中的一轩名,有人谓圆明园中一轩名,又有人说是人名。兹据词源续编所载,清乾隆时苏人胡学周在苏自设一小窑,制瓷瓶烟壶等甚精美,自号古月轩主人。乾隆南巡见而好之,因携之至京,使管御窑仍用古月轩之名,其产品尤以鼻烟壶著称。此说似可信。
又有人说古月轩瓷之界定以说明,唯见之才能认识,而各书录则谓凡堆料款者即为古月轩,最著名的大考古家专论古月轩瓷的书中,亦只书堆料款者为古月轩。兹经详细研求,略得端倪,据清瓷器库底册所载,并无古月轩之名称,凡今所谓古月轩,皆名瓷胎画珐琅,且当时画珐琅者除瓷胎外尚无料胎及铜胎两种,今人谓瓷与料者为古月轩,而铜胎者仍名珐琅,其瓷料两种,除了珐琅绘画外,其釉亦非普通之瓷釉,乃原色珐琅。
珐琅之颜色原为白色,凡今所谓古月轩瓷即珐琅釉,故勇庐闻话谓古月轩之地为车渠。车渠固不能为釉,乃珐琅釉之色似车渠。且珐琅可合各种彩色,尤以蓝红二色为最佳。故古月轩虽系画珐琅,但实在只蓝红二色及其深浅之变化色为珐琅。其他各色仍系彩色,并非全体均以珐琅画之。
珐琅釉及珐琅画与以前之瓷釉及彩色均不同,且均特别美妙,后人遂名之为古月轩。古月轩即珐琅釉及珐琅彩之瓷或料器,唯因珐琅为彩并非始于乾隆,自康熙时即有之,故康雍之珐琅彩釉之瓷料,亦可谓为古月轩。不过乾隆时产品多且精,始引世人注意。又以此种彩釉有古月轩款,遂以古月轩名之。现在古月轩已成为珐琅彩及珐琅釉瓷器料器的专门名词。
凡珐琅彩釉均为古月轩,故康雍及其他所造者亦名古月轩,并非珐琅釉彩系古月轩所制,有古月轩款的亦不得谓之为古月轩。古月轩主人系乾隆时人,而康雍始有古月轩瓷器。
嘉庆瓷 嘉庆为清由盛而衰的起点,瓷器亦然,因国家多事,无暇及此,故瓷业渐呈衰颓气象。御器厂虽未减裁,亦不过照例为之虚应故事,故佳品不多。唯万花瓷品,俗名百花,以此时为佳。
道光皇帝素以勤俭著称,即位之初,首裁宫内脂粉费数百万两,对于瓷器亦力求节俭,因此,此时无多精品,唯瓷器绘草虫以此时为盛。
咸丰时瓷业中心景德镇完全毁灭,故根本无新器产生。同治时瓷业稍呈转机,然出品平平,无足称者,此后光宣两朝,国家多难,财力人事均呈凋敝景象,故瓷业毫无精品出世。
清代官窑为帝王之私营事业,倾全国之财,竭全国之力,故出品之精良为任何私窑所不可及,因此民窑在清代极不发达;略可记述者有广窑、博山窑、建窑、宜兴窑四处。广窑产品运销外洋,其他三处因产景德所无之瓷,故得残存。至于烧造民用器具,则各省均有出品。
总观清代瓷业,就任何方面言之,已可谓发达已至极点,且数量之多非任何前朝所及。古雅浑朴虽不如前代,然精巧华丽,美妙秀俊,实为瓷器出类拔萃之时期。
洪宪瓷 清朝既止,民国成立,继之而起的则有袁世凯之洪宪瓷,先是袁世凯酝酿称帝,照专制时代之惯例,登极时必造瓷以资纪念,遂派公府庶务司长瓷学专家郭葆昌氏为九江关监督兼陶务监督,经营烧造事宜。当时只陶土人工出自景德,颜料则取诸禁内,所制各器悉仿古月轩,而底款则一律为红色篆书“属仁堂”三字。因胎质太薄,烧炼时损失甚巨,因此精品不多。烧成后分赏简任官吏各一件,及帝制失败,窑亦瓦解,世人称之洪宪窑。当时所余材料均为景德工人所得,乃以之仿制洪宪瓷,但仍以最先一部份出品为佳。瓷业中人因见洪宪瓷重现于世,咸以洪宪年制,洪宪御制或洪完元年等伪款,笔于器底,以资号召。其实真洪宪瓷并无洪宪字样。
看完上述介绍后,你是否对瓷器及各种烧制瓷器的窑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你家里有一件祖传的瓷器,你能否根据上述介绍对它做一个自我判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