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世界十大长兵器之薙刀(薙刀在如何日本战场上没落的)

当中还有一种在日本历史上颇具地位的兵器武术——薙刀术。很多人以为它是日本武家女性、僧兵、武士专用的兵器,并非僧兵(江户时代才出现的称呼)的专用武器,江户武家女性其实练刀术多于薙刀术。女性练习薙刀术其实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薙刀是古代日本武将使用的一种长柄兵器。此后武家女性均需学习薙刀术。现在的薙刀术渐渐演变成现代武道运动。遣唐僧...

日本武道包含多种武术,包括柔道、空手道、剑道、相扑、合气道、弓道、杖道等,当中还有一种在日本历史上颇具地位的兵器武术——薙刀术。

说到薙刀术,需要先了解薙刀这种兵器。以前,很多人以为它是日本武家女性、僧兵、武士专用的兵器,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薙刀,江户时代以前称为“长刀”,并非僧兵(江户时代才出现的称呼)的专用武器,这印象来自于江户至明治时期的想像。江户武家女性其实练刀术多于薙刀术,女性练习薙刀术其实盛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薙刀是古代日本武将使用的一种长柄兵器,其刀幅较宽,刀刃部分有很大弧度,是类似于我国关刀的兵器,被应用于战场。此后武家女性均需学习薙刀术,薙刀因而被改造成较轻量化的武具,使女性能够充分控制,同时也增强了薙刀术的速度及机动性。

现在的薙刀术渐渐演变成现代武道运动,全日本薙刀联盟确立现在的薙刀式样,薙刀术成为日本武道搏击运动的其中一个重要项目。1953年,武道复兴,“修武馆”便因此成为了全日本薙刀的总部。

相传薙刀是奈良时代(710 年-794年)传入,由于当时日本与中国交流密切,遣唐僧人便将中国襌宗寺院习武使用的大刀带到日本,并逐渐独立发展适合日本人体型使用的轻量化大刀,即日本薙刀和长卷,并成为奈良时代僧兵的常用武器之一。

虽然传说西汉已有所谓的“偃月刀”,但按照古代锻造技术发展,在中国历史上跟薙刀非常相似的“眉尖刀”,至少要到宋朝才成为军中常备兵器。在宋代的《武经总要》中,便介绍了七种长柄刀,如掉刀、凤嘴刀、笔刀、屈刀、戟刀、偃月刀、眉尖刀。

如果薙刀真的是从唐代引入的话,有可能会是唐代失传的长刀——陌刀。《唐六典・卷十六》的:

然而,从这种长柄刀的刀形却是双刃直身,跟薙刀外形大相径庭。因此,有可能当时引入的长柄刀,只是薙刀的前身。

因此,有研究指出,薙刀可能改良自奈良时期独有的长柄兵器“手鉾”。这种兵器改良自一般长枪,兼具刺、斩功能。复原的手鉾全长104.4厘米,柄长66厘米,刃长38.4厘米。从长度、形状来说,手鉾跟薙刀还是相距甚远。

所以,关于薙刀的起源,至今还是众说纷纭。

薙刀刀柄长度一般介乎于90-180厘米,在末端设有“刀锷”。刀柄跟枪矛木柄不同,不是圆形设计,而是采取椭圆形的设计。木柄底部设有“石突”。

薙刀刀刃一般长30-60厘米,但也有长达90厘米的大薙刀刀刃。与枪矛类兵器相比,薙刀刀茎的长度较长,长度跟刀身相若,而且可能刻上刀铭。

刀刃外型区分,主要分成两种,都取自史书记载的知名女性名字。

刀身较细、尾端弯曲幅度较小的是“静”型,取名自源义经之爱妾“静御前”。刀身较宽、尾端弯曲幅度较大的是“巴”型,取名自木曾义仲之妾“巴御前”。

现存的薙刀以“巴”型居多,因为其弯型刀刃能加强砍切效能,体格较小的人更易在马上挥动。

值得一提的是,当薙刀逐步退出战场后,除了成为民间武术兵器外,一些薙刀更转化为武士刀,以另一种形式流传下去。这种修复重塑的方式称为“薙刀直”。

“薙刀直”的作法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把刀身打磨至适合成刀的形状,二是把刀茎切裁成合适的长度。

正常大小或刀身较短的薙刀,会被重新打造成胁差或短刀,而大太刀则可打造成打刀。

由于薙刀最初大多都是作为长期实战兵器使用,当中不少具有相当高的品质,当然大部分只是质素低下的产品。因此导致“薙刀直是钝刀”的错觉。

当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粟田口吉光所作的“名物 骨喰藤四郎”及“名物 鲶尾藤四郎”。

在一般印象中,大家经常以为薙刀是一种女性专用的兵器,但其实它早在最初是作为武士等的战场兵器。

据流传的画卷与故事描述,薙刀出现于10-11世纪前后的合战中。

在平安时代(794-1185),武士集团的作战方式为先在马上作远程射击,然后才接近进行“一骑讨”(武将单挑)。其后当作战方式转为步兵集团战为主时,薙刀便开始成为足轻(步兵)广泛应用的兵器之一。

在源平合战(1180–1185)期间,当时骑兵作战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薙刀则能有效抵抗骑兵攻击之余,又能在步战中造成很大威力,所以薙刀在战场上的地位再度提升,被武士视为战场上的利器。甚至为了防御薙刀的下段砍击,特地把护胫加入到日本装甲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薙刀在当时战场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南北朝时期(1331 1392年)战乱频繁,当其时的长枪不如战国般长,而且只能用于刺击和打击。反观薙刀不单亦能刺击和打击,更能作出大范围、大威力的斩击,因此还是广为武士使用。

在成画于镰仓时代(1185 1333)的《平治物语絵巻》中,便不时看见手执薙刀的武士身影。在1370年成书的日本古典文学名著《太平记》中,亦经常描绘豪勇之士挥舞薙刀击倒对手的情景。

但是,此后相继出现了矛、枪、长卷等武器,薙刀的使用开始逐渐减少。

后来自应仁之乱(1467-1477年)起,因为战斗的主流逐渐变成足轻集团作战,加上长枪的长度日渐加长(长度介乎2.5 10米),已经远远超于薙刀,因此在使用上及列阵上均较为方便的长枪也取代了薙刀,成为足轻集团的主力武器。

1550年火枪传入日本后,战争方法发生明显改变,薙刀迅速失去地位。

虽则薙刀退出了战场,却一直以兵器武术的方式承传在民间。

进入江户时代,日本已再没有应付战争的必要,德川幕府对民间兵器采取管制,只有武士阶级才可佩刀。幸亏,幕府对薙刀的管制只限于“大薙刀”一类,薙刀才得以武术方式存活下来。

由于武艺缺少了在战场发挥的机会,所以掌握薙刀术的武者转而设立道场授徒为业,与薙刀术相关的流派亦急速增加,散落在各藩国之中。

另一方面,薙刀术亦作为武家女子研修的护身术之一。江户武家女性其实练刀术多于薙刀术,女性练习薙刀术其实盛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从大正年代到战后,现代化的“薙刀术”也逐渐变成了运动形式的技艺,薙刀为“女性适用”的刻板印象却依旧没变。

时至今日,薙刀术仍然在学校、古武术道场、武道场等为日本年轻一代所修习,并不仅限于女性之中。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