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间故事 正文

中国未识别民族婚俗昆格人的婚礼形式(不同民族的结婚风俗)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未识别民族婚俗昆格人的婚礼形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不同民族的结婚风俗进行解释,1、中国的摩梭人的族人千年来不结婚,2、关于未识别人群的习俗的讨论3、全国各民族的婚庆习俗有哪些?4、蒙古族结婚习俗中国的摩梭人的族人千年来不结婚,关于未识别人群的习俗的讨论中国有六十一个未识别民族!被归纳为未识别民族的中国国民,其居民身份证...

今天给各位分享中国未识别民族婚俗昆格人的婚礼形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不同民族的结婚风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中国的摩梭人的族人千年来不结婚,靠什么方式繁衍后代?

摩梭人有个习俗叫做走婚。十六岁以后的摩梭人通过走婚的方式来繁衍后代,摩梭人的男性和女性之间是不结婚的,男女之间先确定了恋爱关系之后,就会约定走婚,男子会在晚上进入女子的房间,直到天亮才会离开,他们繁衍下来的孩子将归女方所有和抚养长大。

关于未识别人群的习俗的讨论

中国有六十一个未识别民族!

被归纳为未识别民族的中国国民,其居民身份证上民族栏目会填上人群(未识别民族)的名称。中国政府认定的民族名称,本人有不同意见,经做思想工作仍坚持填写自称的,可在民族名称后加注。如“纳西族(摩梭)”、“苗族(革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已认定为少数民族,但尚未明确是单一少数民族或为某一少数民族成员的,可填写“XX人”,如“僜人”。已定汉族(如穿青人)而本人有意见的,二代身份证可以注明:“穿青”、“穿青人”。

对于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如本人的民族名称与中国已认定的某一民族名称相同就填写某一民族,如“朝鲜族”;如没有相同民族的,本人是什么民族就填写什么民族,但应在民族后加注“入籍”二字,如“乌克兰(入籍)”。

1.艾努人 :归为维吾尔族 ,大约10000人 , 说艾努语(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

2.克里雅人: 归为维吾尔族 ,大约1300人 ,克里雅人据说是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另有一说是离群索居在这里的沙漠土著民族,自然环境决定了克里雅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生活方式,至今依然保留著古朴纯厚的民俗文化和较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多数几代同堂住在一起,家里的老人是最受尊重的长辈,族人很少跟外人通婚,被称为“沙漠中的原始部落”。

3.托茂人 :归为回族 ,大约500人 ,分布在青海、新疆,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使用托茂语(一种混合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的蒙古语)。

4.古格人 : 归为回族、藏族 ,大约5000人 , 分布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德钦、维西三县、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古格人在文化上通过协调与调适,兼容并蓄藏等多民族文化的同时俨然保留回族文化特质,形成一支独自一格的民族。

5.康家人 : 归为回族 , 约500-600人 , 康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康家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蒙古语支,生活方式混杂了回族、土族,因此现在康家人认为自己是一独立民族,和周围的民族不太一样。

6.曼咪人 : 归为布朗族 , 约1000人 , 曼咪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而曼咪人的住房、服饰、宗教信仰、节日与傣族差不多,但民族被划分成布朗族,现在曼咪人希望能成为一独立民族。

7.昆格人 : 归为布朗族 , 共338户1656人 , 昆格人的习俗和一般布朗族不同,独特的特日有龙列节、龙恩节。龙列节即打铁节,时间在阳历二月,过节时要杀牛、烧篝火、祭祖。

8八甲人 : 未识别民族 , 约1500人 , 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阿镇。

9阿卡人: 归为哈尼族 , 约6000人 , 阿克人分布在云南省景洪市的景洪镇、勐罕镇、勐龙镇,勐海县的布朗山乡,勐腊县的勐仑镇,共21个村。阿克人自称“过克”,阿克是傣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奴隶”)。

10.老品人 : 未识别民族 , 52户233人 , 老品人自称“老品”,也称“卡品”。老品人保留有自己的语言,如吃饭为“唐扎”,房屋为“拥”,能讲流利的傣语。老品人住房为汉式平房。信仰独特的原始宗教,有庙宇、无神像,每年全寨要举行一次祭山神活动。

11.老缅人 : 归为拉祜族 , 约4000人 , 老缅人和缅族无关,老缅人作为一个跨境族群, 分布在中国、泰国、缅甸、老挝四国的边界区域。中国境内主要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的老缅大寨和勐海县勐遮乡的老品寨为主要聚居地。

12.毕苏人 : 澜沧县等地毕苏人归入拉祜族;勐海毕苏人未识别 6000人

13.木佬人 : 归为仫佬族 , 约3万人 , 其语言木佬语属于仡央语族,接近仡佬语,仅因他称接近便被划入仫佬族。分布在贵州省黔东南、黔南两州北部的麻江、凯里、黄平、都匀、瓮安、福泉等县市。

14.菜族人 : 未识别民族 , 计32户170人 , 自称菜族人。

15.穿青人 : 归为汉族 , 60多万 , 中国西南地区的族群,民族问题含糊。

16.蔡家人 : 未识别民族 , 约4万 , 中国西南地区的族群,民族问题含糊。

17.龙家人 : 归为汉族、白族、布依族 , 约50多万 , 中国西南地区的族群,民族问题含糊。

18.僜人 : 未识别民族 , 大约2000人 , 僜人现多住在西藏自治区南部近麦克马洪线边界附近。他们积极向中国政府申请重新识别,成为独立民族,但因为中国结束民族识别政策以及该人群人数过少,计划最终告败。

19.里民人 : 归为黎族 , 10万人 , 这可能是中国民族认定史上最大的纰漏,贵州里民人被识别成黎族,但实际上和海南黎族并无实际关系。他们其实是穿青人的一部分。

20.诶人 : 归为壮族 5000人 诶话是一种混合语。

21.标族人 : 归为汉族 , 约8万人 , 标话原本认定为是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由中原迁来的人讲的语言,但后来认定是属于壮侗语系侗水语支,和汉语无关。

22..茶洞人 : 大部份归为汉族,有一部份归为壮族 , 约2万人 , 茶洞人分布在广西临桂县茶洞乡绝大部分村寨及相邻的两江镇和永福县龙江乡部分村寨,茶洞话属于侗水语支,现在民族问题含糊。

23..临高人: 归为汉族 , 约80万人 , 使用临高话,临高话为壮侗语系一支,但官方把临高人视为汉族,使民族问题含糊。

24.哥隆人 : 归为汉族 , 约6万人 , 哥隆人主要居住在海南岛东方市北部昌化江下游南岸,集中新街、三家、四更三个镇,哥隆话(村话??)是一种兼含汉语、苗语、黎语、越南语等成分的特殊语言,其风俗也与众不同。

25.革家人 : 归为苗族,黄平县称之为未识别民族 , 约6万人 , 人群民族问题未明,他们仍积极请求政府承认为独立民族。

26.东家人 : 归为畲族 , 约5万人 , 虽在1996年部份人划成畲族,但是民族问题仍未明,他们仍积极请求政府承认为独立民族。

27.西家人 : 归为苗族 , 约1万人 ,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凯里、都匀、麻江等县市。

28.绕家人 : 归为瑶族 , 约1万人 ,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麻江、都匀两县。

29.布努人 : 归为瑶族 , 约40万人 , 布努语是自称「布努」或「努」(意思是「人」)的民族所说的语言,目前民族划分中的瑶族语言里除了勉语以外最大的语言,属于苗瑶语系苗语支,不属于瑶语支。有39万人说这种语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和西北部的山区。布努语可能和苗语川黔滇方言最接近。

30.阿侬人 : 归为怒族 , 约500人 , 阿侬人的生活方式、语言(阿侬语)混合了怒族和独龙族,并自成一格。

31.包瑙人 : 归为瑶族 , 约3万人 , 包瑙人说得包瑙话不属于瑶语支。

32.格鲁人 : 归为藏族 , 约12万人 , 说嘉绒语,分布在四川阿坝州的马尔康、黑水、理县、汶川、金、川、小金等县,雅安地区的宝兴县,甘孜州的丹巴县。使用嘉绒语的人口约11.69万人。

33.顾羌人 : 归为藏族 , 约6千人 , 说贵琼语,分布在四川甘孜州康定县的舍联、时济、前溪、麦笨、三合等乡,泸定县的长征、烹坝、泸桥乡以及雅安地区宝兴县硗碛乡的部分村寨。

34.茂族人 : 归为藏族 , 约8千人 , 说扎坝语。分布在四川甘孜州道孚县的亚卓乡、红顶乡、仲尼乡、扎拖乡、下拖乡和雅江县的瓦多乡、木绒乡。

35..木雅人 : 归为藏族 , 约1万人 , 说木雅语,分布在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的朋布(phur bu)、沙德(gsar sde)、宜代(vjig rten)、六巴(klu pa)四个乡和九龙县的唐古乡(thang gu)。由于木雅语的藏文名与西夏的名称一样,所以很多学者怀疑讲木雅语的人可能是西夏人的后代。

36.白马人(氐族人) : 归为藏族 ,约1万人 , 说白马语,分布在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白马河流域的木座、白马等乡村,和阿坝九寨沟县下塘地区的屋角、马家等乡村松潘县小河地区,以及甘肃省武都地区文县的白马峪河等地,有民族学家认为白马人的祖先为氐人,在汉代被称为白马氐。

37..尔苏人 : 归为藏族 , 约2万人 , 说尔苏语,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越西、冕宁等县,有自己的语言和中国目前所发现的仅存的两种图画文字之一;所用语言属于羌语支(而不是藏语支),这语种与曾建立过西夏王国的党项人同源。

38.纳木依人 : 归为藏族 , 约6千人 , 说纳木依语,分布在四川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区,使用不同于藏语的纳木依语。一般使用这种语言的居民被泛称为“西番”,分布在冕宁、西昌、盐源一带的自称为“纳木依”,分布在木里、九龙一带的自称为“纳木兹”。

39.尔龚人 : 归为藏族 , 约4万人 , 说尔龚语,主要是分布在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道孚、炉霍、色达,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金川、壤塘等县。

40.却域人 : 归为藏族 , 约2万人 , 说却域语,主要是分布在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道孚、新龙、理塘等县。

41.克木人 : 归为布朗族 , 约2千人 , 居住在云南省。

42.苦聪人 : 归为拉祜族 , 苦聪语和拉祜语接近,同属彝语支

43.拉基人 : 归为彝族 , 约2千人 , 越南政府把拉基人划分成单独的民族;拉基语和仡佬语接近,同属侗台语系仡央语族

44.土生葡人 : 归为葡萄牙后裔居民(《澳门基本法》第42条) , 约4千人 , 是一个由多种族群混合而成的群体,难以分类。土生葡人在中国澳门特区通常为葡萄牙人或其人于东南亚各地的后裔与澳门当地的汉人结婚后生下来的人群。现时大多数人只在澳门及东南亚生活。中国澳门特区政府把土生葡人法律确定为澳门少数族群,享有法律认证的政治权利;中国大陆把土生葡人定为未识别民族。土生葡人主要说葡萄牙语,一些人说中文;他们曾经创造过土生葡文,作为自己的语言。

45.莽人 : 归为布朗族 , 1985年统计有82户568人 , 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金平县。

46.摩梭人 : 云南归纳为纳西族,四川归纳为蒙古族 , 约数万人 , 中国唯一一个母系社会为主的人群,民族识别问题未明。部分摩梭人实行走婚制度,在文化大革命年代曾经被“强迫”一夫一妻。

47.普标人 : 归为彝族 , 300 人 , 越南政府把普标人划分成单独的民族;普标语属侗台语系仡央语族。

48.掸族人 : 部分人被归纳为布依族或壮族,也有人被归纳为未识别民族。 与壮族及布依族同源,语言可互相沟通[可疑 – 讨论]。人群分布在中缅边境附近,通用缅甸语。缅甸的掸族为独立民族。

49.载瓦人 : 被归纳为景颇族 , 约8万人 , 使用载瓦语,缅甸政府把载瓦族划分成单独的民族,和景颇族做为区隔。

50.夏尔巴人 : 未确定族系 , 大约2千人 , 主要居住在尼泊尔境内,部分散居在中国西藏喜马拉雅山山上,民族问题未明(一说是党项后人)。通常以登山向导为生。

51.图瓦人 : 归为蒙古族 , 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阿勒泰喀纳斯湖附近。图瓦人现被归为蒙古族的分支。

52.布里亚特人 : 归为蒙古族 ,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和内蒙古附近。布里亚特人定为蒙古族。虽然他们认同自己是蒙古人,但是他们的文化与一般蒙古文化极为不同。

53.回辉人 : 归为回族 , 约5000人 , 主要居住在海南三亚附近,原为东南亚穆斯林;语言为回辉话,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54.卢人 : 归为满族,部份被归纳为未识别民族 , 约8000余人 , 分布在黔西、金沙、大方三县交界处。

55..羿人 : 大部份仍申报为汉族,一些归为仡佬族一支,也有人被归纳为未识别民族 约300余人 分布在贵州毕节普宜和阴底,四川古蔺蜡盘沟等地。

56.土生犹太人 : 有部份被划为回族,有部份被划为未识别民族 传统上被称为「蓝帽回回」,所以被划为回族的一部份;但实际上,其民族组成与回族无关,尽管犹太人跟回族的组成部份阿拉伯人是兄弟民族。中国的犹太人散居于中国大陆各处,尤其是在黑龙江省和与俄罗斯犹太自治州连接的中俄边境附近。

57.者来寨人 : 归为汉族 , 400余人 , 又名骊轩人,部分人长相偏向于欧洲人,居住在甘肃永昌县境内的者来寨。

58.阿尔巴津人 : 北京、天津归为满族,黑龙江归为汉族 约500余人 为斯拉夫人、布里亚特人、卡尔梅克人、鄂温克人、达斡尔人、满人、蒙古人、汉人等民族的混血儿。信奉东正教。现已使用汉语。部分老人能使用俄罗斯语、教会斯拉夫语、蒙古语、满语。主要居住在北京、天津、哈尔滨、海拉尔等地。

59.富裕柯尔克孜人(哈卡斯人) : 归为柯尔克孜族 , 约1500人 , 官方定为柯尔克孜族,实际上是哈卡斯人。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五家子柯尔克孜族村、富裕牧场七家子村。使用黑龙江柯尔克孜语(哈卡斯语的一种方言)和卫拉特蒙古语。信奉萨满教或藏传佛教。

60.瓦乡人 : 归为苗族、汉族、土家族 , 约40万余人 , 居住在湖南省西部山区。有人认为宋祖英实际上也属于这个民族。瓦乡人有着不同于苗族人、汉族人和土家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瓦乡人的语言独特,瓦乡话与苗语并不接近,更加不属于苗语。瓦乡话也不属于汉语的任何一个方言系统,既不属湘语,也不属湘西一带流行的“客话”(西南官话的一种),语言学家至今仍把瓦乡话单列。

61.遗华日侨(大和民族) : 可能归为汉族 , 约4000人以上 , 于二战后被日本军队遗弃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的日本人,以妇女和儿童人数最多,大部份都融入东北当地的汉人家庭内。

全国各民族的婚庆习俗有哪些?

婚礼是每对新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中国有56个民族,所以每个民族都有它独特的精神面貌和风俗文化,婚礼习俗也大有不同。玛丽纪带你了解一下这9种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吧!

羌族婚俗

羌族民间有的地方有“逗新郎”的习俗。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傣族婚俗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苗族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彝族婚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满族婚 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朝鲜族婚俗

朝鲜族十分重视人生仪礼中的冠、婚、丧、葬四大仪礼。青年男女只有举行过冠笄之礼后,才可以选择配偶。托媒说亲也严格按纳彩、问名、纳吉、纳币(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程序进行。亲迎时的仪礼先在女家举行。

朝鲜族举行婚礼时,新郎要身穿礼服,接受嘱咐,辞别父母,亲自骑马到女方家去迎亲。一路上,有一位手捧双雁的“雁使”,走在迎亲队伍的最前边。迎亲者到了新娘家,要举行一系列仪式。其中有一项仪式是在“新郎房”前举行的。

通往“新郎房”的路上铺着毯子,伴郎交给新郎一把系有白绸子的扇子,雁夫将木雁放在毯子上,要求新郎用扇子把木雁推向台阶。如果不小心推翻了木雁,就会受到人们的讥笑。朝鲜族的推雁仪式和六礼习俗一样,是一种古俗。它用象征仪式,祝新郎新娘像大雁一样白头偕老。

白族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瑶族婚俗

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仡佬族婚俗

男女青年结婚时,男方须请媒人携带鸡、酒等物送给女家,如礼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亲嫁女或宴请宾客时还要办“三么台”酒宴进行款待,即按特点顺序共分三台,第一台称茶席,喝清茶辅以各种糖果点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第二台称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种凉菜及酸、咸、辣腌菜和香肠、盐蛋等;第三台称正席,上饭菜,菜中有扣肉吃“大菜”,招待客人时,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须陪到底。

蒙古族结婚习俗

蒙古族婚嫁习俗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综合反映了蒙古族的历史、民俗、社会、信仰以及衣、食、住、行等,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蒙古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婚礼要经过媒人说亲、相亲、订婚、娉礼、许婚筵、迎亲、送嫁、行见阿姑之礼、举行结婚等较为繁复的程序。

蒙古族婚嫁风俗:

婚制: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

婚恋习俗: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开始谈婚论嫁。小伙子的父母委托信赖的说亲人,择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说亲。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献上的哈达和一盘饼食,这事就此定了下来。冬天是举办婚礼的好日子,经双方选定日子后,新郎家于傍晚时分到姑娘家接亲,至此婚礼已经开始,民族风格浓厚、趣味横生的各种婚礼节目连续上演,一直到东方发白;接新的队伍才跨上骏马,同送亲的队伍一道往新郎家进发。在离新郎家不远时送亲的队伍停下,迎亲的队伍到家后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亲人前来第二次迎接。在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亲戚们行磕头礼并敬酒。众人也会兴奋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欢乐在草原上荡漾。

求亲: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新中国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家求亲,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亲。按蒙古族的传统婚俗,男方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家的许诺。《蒙古秘史》卷中记载:也速该把阿秃儿带领其子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禅家求亲。德·薛禅说:“多求几遍,才许给啊,会被人尊敬;少求几遍,就许给啊,要被人轻看。”后来形成了一句蒙古谚语:“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聘礼: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品,又叫彩礼。聘礼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经济情况而定。农区多以金银首饰、柜子、衣物为聘礼;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牧民视“九”为吉祥数,聘礼以“九”为起点,从“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头,取“九九”为长寿的意思。如贫困牧户不具备九数牲畜的聘礼,也可以择小于九的奇数,以三、五、七头牲畜为聘礼,但绝不能择偶数。

嫁妆:女家陪送女儿的出嫁礼物。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通常是女方陪嫁的东西,比男方送给女家的东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不起姑娘。”

择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称择喜日。解放前,男女两家定亲后,首先要请喇嘛占卜,选择吉日,确定结婚日期。吉日择定以后,由男家派媒人和亲友带上哈达、美酒、糖果等礼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谈结婚事宜。谈妥后,男女两家开始准备婚事。一般是打扫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杀羊,准备聘礼、嫁妆及其他结婚用品,通知双方亲朋好友,光临贺喜。

关于中国未识别民族婚俗昆格人的婚礼形式和不同民族的结婚风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